第9章 家书(1)
-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语录
- 唐浩明
- 4994字
- 2018-04-09 15:52:12
猛火煮慢火温
原文
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予生平功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慢火,将愈煮愈不熟矣。
译文
朱子说治学好比熬肉,先必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我生平的学问功夫,完全未经猛火煮过,即便略有点见识,也是从领悟中得来,偶尔用用功,也不过悠闲玩味而已,如同未沸腾的汤,骤然就用慢火,则将越煮越不熟了。
评点
这是曾氏早期在京师时,与诸弟谈读书治学的一段话。
关于先猛火后慢火的治学方法,《朱子语类》卷第八中曾经多次提到:“学者为学,譬如炼丹,须是将百十斤炭火煅一晌,方好用微微火养教成就。今人未曾将百十斤炭火去煅,便要将微火养将去,如何得会成。”“今语学问,正如煮物相似,须爇猛火先煮,方用微火慢煮。若一向只用微火,何由得熟?”“譬如煎药,先猛火煎,教百沸大滚,直至涌坌出来,然后却可以慢火养之。”
将炼丹、煮物、煎药用来譬喻治学,是因为丹、物、药与学有可比之处:其真味都是不容易出来的,须得先经历一番猛烈煎煮研习的过程,然后再慢慢细细地去分解剖析,如此才可能有所收获。
用功譬若掘井
原文
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译文
用功好比挖井,与其挖几口井而都不见泉水,何不如死守一口井,力求挖到泉水,从而达到用之不竭的效果呢!
评点
关于这点,朱熹曾以习练兵器为譬:“如载一车兵器,逐件取出来弄,弄了一件又弄一件,便不是杀人手段。我只有寸铁,便可杀人!”(《朱子语类》卷第八)
为学也好,习武也好,做天下任何事情,都须得有专一的心性,只有“专”才能精,只有“一”才能深。功力精深来源于功夫专一,这是不可易移的真理。
心得与疑义
原文
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
译文
凡是专注于一桩事业的人,必定有自己的心得,也必定会有疑惑之处。
评点
心得不易有,实实在在的疑惑也不易产生,这些都须建筑在长久从事的过程中。疑惑更可贵,因为它或许意谓前进,意谓创新。
志识恒三者缺一不可
原文
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骤几,有志有恒,则诸弟勉之而已。
译文
读书人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则不甘于成为下流,有见识则知道学问无止尽,不敢以一点点收获而自我满足,有恒心则绝对没有不成功的事情,三个方面缺一不可。诸弟此时,唯有见识上不可骤然达到,有志有恒两个方面,则诸弟要勉力做到。
评点
志、识、恒,这三个字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志是人生的目标。目标有大有小。大者终生之目标,小者每一个阶段的目标。目标明确,人生道路的走向就明确,一步一步向前走去,一个个小目标都达到了,则终生的大目标便必有达到的一天。人若无志,则茫然不知方向,势必碌碌一辈子而无所作为。识,指人对事物的认识与判别,它是能力和智慧的一种体现。识依靠学与历,且更须自身的领悟与提升,故而识最值得珍视。识不易得到,世上有不少人终生无识,所以曾氏说“不可骤几”。恒即操作手段,专一、持久,是此中的最主要内容。大凡像样的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故人而无恒,必一事无成。
凡事贵专
原文
凡事皆贵专。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
译文
凡事都贵在专注。心里存着专一的指归,又广博地观览其他路数,以扩大见识,也不是不可以的,心里若是没有专一的指归,只是见异思迁,左顾右盼,则大为不可。
评点
急功近利、喜新厌旧、见异思迁,诸如此类,皆人之通病,曾氏诸弟亦不例外,所以曾氏反复以“专一”教诫。曾家诸少爷正当年富力强而又处事业上的摸索磨合之期,此时最易流于躁竞一途,而事实上,老六、老九等已成躁竞之徒;倘若没有战争给他们提供的平台,终其一生,殆不出荷叶庸人之范畴。
顺境啬境都感恩
原文
君子之处顺境,兢兢焉常觉天之过厚于我,我当以所余补人之不足。君子之处啬境,亦兢兢焉常觉天之厚于我,非果厚也,以为较之尤啬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谓境地须看不如我者,此之谓也。
译文
君子处顺境时,心里战战兢兢的,常感觉到上天对我过于厚待,我应当以所剩余的弥补别人的不足。君子处困境时,心里也战战兢兢的,常感觉到上天对我过于厚待,并非果然厚待,而是与更困难者相比,对我的确是已过于厚待了。古人说对于处境,必须看那些不如我的,说的就是这点。
评点
这是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写给诸弟信中的一段话。先一年,曾氏放差四川乡试主考,获得一笔较丰裕的收入,于是寄一千两银子给家里,指定其中六百两还债,另四百两分赠族戚。诸弟对此有意见,认为家中老债甚多,六百两不足还,不应以四百两赠人。曾氏在列举族戚之艰难后写了这段处顺境与困境的话。人处顺境,感恩之心易生,人处困境时与更困者相比后,亦怀感恩之心则不易,非特别仁厚者难以做到。
仁心与私心
原文
凡仁心之发,必一鼓作气,尽吾力之所能为,稍有转念,则疑心生,私心亦生。
译文
凡仁慈心生发时,必须一鼓作气,尽我的能力来作为,稍有转变的念头,则疑心生,私心也便随之而生。
评点
这是同一封信中的话。自私是人的天性,仁心则要靠培植。就一般人来说,私心远强过仁心,所以,当仁心萌生时,就要抓住而将之付诸实践;否则转念之间,仁心就有可能化为乌有。
荷道躬行
原文
荷道以躬,舆之以言。
译文
肩负道义亲身实行,借助文章晓谕世人。
评点
道光二十四年春天,曾氏作《五箴》自励。其一为《立志箴》。此两句即出于《立志箴》。曾氏以先哲为榜样,立下澄清天下之志,并自我督促:“一息尚活,永矢弗谖。”谖,忘记也。
不可慢弛
原文
谁人可慢?何事可弛?弛事者无成,慢人者反尔。
译文
哪一个人可待之以怠慢?哪一件事可处之以松弛?对事松弛者无成就,怠慢别人者,别人也会怠慢你。
评点
此话出自《五箴》中的《居敬箴》。敬,指对人对事的恭敬、敬畏的态度,怠慢松弛则是敬的反面。居敬则必拒慢。
物牵
原文
德业之不常,曰为物牵。尔之再食,曾未闻或愆?
译文
道德学业之所以不能有常,是因为被外物所牵累。你一再食言,难道没有听说过要遭愆咎吗?
评点
这是《五箴》中《有恒箴》中的几句话。作者在批评自己“曩之所忻,阅时而鄙。故者既抛,新者旋徙”的无恒毛病后,分析无恒的病因在“物牵”,并警告自己不能再食言了。
心气神体欲定
原文
心欲其定,气欲其定,神欲其定,体欲其定。
译文
心要安定,气要安定,神要安定,体要安定。
评点
道光二十三年,曾氏在入川途中自制《养身要言》。其要言为:以仁养肝,以礼养心,以信养脾,以义养肺,以智养肾。其“智”的内容即上条之四句话。概言之,即让心气神体处于安定状态。
牢骚太盛者多抑塞
原文
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感应之理然也。
译文
牢骚太盛的人,他以后必定多遭压抑阻塞。这是因为无故而埋怨上天,则上天必不允许,无故而恨咎别人,则别人必不服气,报应的原理就是这样。
评点
曾氏功名顺利,但诸弟皆不顺。四弟、六弟都是花钱买的监生,九弟、满弟虽考取秀才却止步不前,四个弟弟的功名都不过生员而已,于是多有牢骚之语,老六老九于此更盛。咸丰元年九月,身为礼部侍郎的大哥在信中这样教育他们:牢骚者不检查自己,却去怨天尤人,这实在是在思维上出了大问题,既于事无补,又得罪别人,百弊而无一利。
功名之地难居
原文
功名之地,自古难居。人之好名,谁不如我?我有美名,则人必有受不美之名者,相形之际,盖难为情。
译文
功名这个地方,自古以来便难以居留。人对于名的爱好,谁又不与我一样呢?我拥有美名,则别人必定会得到不好的名声,互相比较时,则难为情。
评点
咸丰四年八月,湘军攻克武汉。这是太平军起事以来,朝廷方面所获得的最大战绩,湘军亦声名鹊起。这年九月,曾氏在给诸弟的信中,表明自己大胜之后的态度。梁氏在“功名之地,自古难居”之后删去了几句话:“兄以在籍之官募勇造船,成此一番事业,其名震一时,自不待言。”曾氏一离职守制的官员收回武汉,那么,丢掉武汉和未能收复武汉的在职文武官员们,相形之际岂不难为情?一旦难为情,忌恨之心便生;忌恨之心生,于被忌恨者则不利。故而曾氏接下来说:“兄惟谨慎谦虚,时时省惕而已。”这是所有居功名之地、得成就之人所应取的态度。
渐习则迁善不知
原文
未习劳苦者,由渐而习,则日变月化,而迁善不知;若改之太骤,恐难期有恒。
译文
不习惯于劳苦的人,以逐渐的方式来习惯,则每天每月都在变化,向着良善的方向在前进而自己并不知道;倘若改变太急,则恐怕难以期待会持之以恒。
评点
人的习惯的养成,有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故而改变它也不宜太骤。欲速则不达,这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所得出的真理。
规模远大与综理细密
原文
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译文
古时成就大事业的人,规模格局上的远大与综核管理上的密微,两方面缺一都不行。
评点
这话是写给老九的,老九此时正带领吉字营在江西打仗。曾氏告诉兄弟,作为一个军事统领,大和小两个方面都要重视,两者缺一都不行。大的方面指的是规模格局,即吉字营下属的前、后、左、右、中各营的人员多少、将弁配备等。小的方面指的是日常的军事训练、营务管理等。老九这个人,用胡林翼的赞语是“才大器大”,其目光多在“远大”上,对“密微”较为忽视。曾氏之用意在于提醒他不能忽视“密微”。就在此信中,曾氏告诉其弟,他曾叫人置办腰刀,用于奖赏将弁,“人颇爱重”。曾氏说这就是“综理密微”的例子之一。
真心相向
原文
接人总宜以真心相向,不可常怀智术以相迎距。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久之则伪者亦共趋于诚矣。
译文
接应别人,总宜以真心相待,不可经常以机巧之心来迎送。别人以虚伪对我,我则以诚实回答,久而久之,则虚伪者也一起向着诚实方向走了。
评点
曾氏提倡“拙诚”,即以天下之至拙应天下之至巧,以天下之至诚应天下之至伪。老子说过“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故而很多时候,至愚即为大智,至拙即为大巧。
全副精神贯注一事
原文
来书谓“兴会索然”,此却大不可。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译文
来信说“兴会索然”,这是大为不可的。凡人做一件事,就必须全副精力投注在这件事上,从头到尾都不能松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在这山又望着那山。人若是没有恒心,将终生一无所成。
评点
老九二十四岁那年考中秀才,八年后考取优贡。第二年即咸丰六年,他本打算进京参加廷试,却因道路梗阻未果行,不久即招募吉字营赴江西攻打吉安。与当时所有读书人一样,借科举入仕,仍是老九心中最想走的道路。所以尽管身为吉字营统领,也常会有意愿未遂的遗憾感,于是也便有对营务“兴会索然”的情绪出现。曾氏断然告诉兄弟,“此却大不可”。接下来便以自身为例,说自己也常犯“做这样想那样”的毛病,现身说法,望老九引以为鉴。
做这想那,是人的一种通病,其结果将必定是百无一成。读者诸君若亦有此毛病者,当切切戒之。
精神愈用愈出
原文
身体虽弱,却不宜过于爱惜。精神愈用则愈出,阳气愈提则愈盛。每日作事愈多,则夜间临睡愈快活;若存一爱惜精神的意思,将前将却,奄奄无气,决难成事。
译文
身体虽然弱,却不宜过于爱惜。精神越使用则越涌出,阳气越提起则越旺盛。每天做的事情越多,则夜间临睡时则越快活;若是存在着一点爱惜精神的意思,则又想前进又想退却,奄奄无气,绝对难以成事。
评点
这段话,典型地体现了湖南人做事的霸蛮精神。有些事情,按常情是办不成的,但咬紧牙关,不顾一切,存一非办成不可的心思,到最后还是办成了。这便是湖南人的口头禅:霸蛮。对于年轻人来说,对于短时期而言,霸霸蛮的确是有好处的。许多湖南人无论什么都霸蛮,有时就走向它的反面了。
盈科后进
原文
不慌不忙,盈科后进,向后必有一番回甘滋味出来。
译文
不慌不忙,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过后必定有一番甜美滋味回现。
评点
老九出道晚,求胜心切,曾氏劝告他以李续宾好整以暇为法,不慌不忙地一仗一仗地打,必有成效。曾氏曾以联语来说明此意:“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老到,又要精明。”“盈科后进”出于《孟子·离娄下》:“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意味泉水向下流动,先把坑坑坎坎灌满后,再继续奔流,一直流到海洋。孟子的意思是做事当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