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林徽因:我不知道什么叫年少轻狂,我只知道什么是胜者为王

“sorry.”

“no.”

不收?

怀着憧憬,她乘坐巨轮,远渡重洋,忍受惊涛骇浪,昏天黑地抵达大洋彼岸的美国,却出乎意料地被一家家学府拒之门外。

“回去吧。”宾夕法尼亚的校规:建筑系不收女生。

“回去?”她火了,“我来这里,一定会入学,而且学成归国。”

“难道你能功成名就?古人云,女子无才便是德。难不成新时代开始了?”保守派留学生置疑。

为什么不可以?人定胜天。

她懂得怎么活,知道自己要什么。很多年后,人们提起她时,总在回忆她说过的那句话:

“我们无需不辞辛劳去追寻什么永远。活在当下,做每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去每一座和自己有缘的城市,看每一道触动心扉的风景。”

她的执着,甚至被外人视为固执。她拒绝搭乘返航的邮轮,看看已成功入学的梁思成,她信心百倍。

“为什么你还在笑?”梁思成不明白,她脸上的笑与苦中作乐截然不同。

“我想明白了怎么留下。等着为我庆祝吧,因为我们会成为同学。”她的回答让在场的所有人错愕。

置疑的目光几乎穿透了她的身体。

可梁思成被那份坚毅震撼了:“拭目以待。”

没有什么办不到,她,林徽因再次来到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

“sorry.”外籍教授认识她,一个来自东方古国的女孩。

“听我说完,我申请念美术系。按照校规,美术系可以招收女生。”信心百倍的林徽因有备而来。

校方查阅校规,无法拒绝一个按校规申请入学的聪明女孩。

“我成功了!因为我入学了。”她将好消息告诉了每个关心她的人。

“你念了美术系?离成功还远呢!校方同意你入学,并不奇怪,美术系素来有女生。”总有些人墨守成规,习惯循规蹈矩。按已成文的规定,一丝不苟地活着。

或许那时的林徽因,仅比某些人聪慧一点点。她认为: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在旅行,只是所走的路不同,所选择的方向不同,所付出的情感不同,而所发生的故事亦不同。”

她的话征服了梁思成,她如此闪亮,令留学生宿舍蓬荜生辉。

瞧着她兴高采烈的模样和红唇畔一抹自信的笑,梁思成后知后觉:“你醉翁之意不在酒?”

他似乎了解她了。

“我是个阴谋家。任何时候,我都能谱写神话。”语出惊人,所有人因此哑然。

回神后,有人追出了宿舍,不厌其烦探听她想怎么做。

她一笑而过,她于当天在美术系注册了英文名字,从此大学里有个叫Lin Phyllis Whei-Yin的中国女孩。

时间如水滑过,淡去无痕。然而,这个掩饰不住光芒的女孩竟被校方记住了。

某一日,她叩开了教研室的门,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选修?你不死心?”校方很惊奇。

“嗯。”林徽因诚实点头,“按校规,我可以这么做。”

“Very good!你赢了。”无可奈何,还带有几分佩服,校方给了她选修建筑学的机会。

三年的学习生涯,人群中,她总是让你第一眼便能看见,朋友们一直认为她或许会留校,又或许由校方推荐进入交换生行列。

前程似锦,她却在这个时候,再一次做出了令众人惊讶的选择。

为了追求梦想,她果断地离开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走进了耶鲁大学的大门。

“三思!”朋友忍不住规劝。

“我明白,停留是刹那,转身是天涯。”林徽因大胆任性,坚持她的决定。

数年后,关心她的朋友认同了她当时的决定。问起感受,她这样回答:

“一场戏的结束意味着另一场戏的开始,所以我们不必过于沉浸在昨天。”

人生如戏,她从不因昨天而停留,也不因今日的浅浅成就而止步。

璀璨闪耀,与众不同,她折服了才子梁思成,并让他立下“非她莫娶”的誓言。

新婚之夜,梁思成不敢相信自己能抱得美人归:“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

“你了解我多少?”红烛摇曳,林徽因笑得甜蜜。

“我娶到了才女,十六岁你陪同泰戈尔写了些随笔,我是芸芸众生的拜读者之一。”梁思成拿出小抄。

林徽因不语。

“咳咳咳……”梁思成在洞房里“大显身手”,流利背诵爱妻饰演泰戈尔诗剧《齐德拉》中女主角齐德拉公主时的经典台词。

当了回观众,林徽因率性鼓掌:“谢谢,我终于看见了许多年前的往事。谢谢你给我回忆的机会。至于我给你的答案……答案很长,我准备用一生的时间来回答,你准备要听了吗?”

很多年后,梁思成与朋友分享私人世界,这样评价过林徽因——

“中国有句俗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对我来说,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

林徽因是个传说,总做一些别人或许没想过,或许不够勇敢而轻易放弃的事。

她的一生,就如她自己所说,“生命本是场轮回,来来去去,何曾有过丝毫的停歇”。

大概就是因此,1936年的一天,为了实地测量古建筑,她与丈夫登上了从前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即便是受宠的公主、母仪天下的皇后也不能登的天坛祈年殿屋顶。

“别这样看我。”丈夫含情脉脉相望,林徽因笑着移开视线,朝着天空抛出丝带。

“林先生,你还有什么做不到?”两人曾经同为东北大学讲师,从那时起,梁思成私下常戏称妻子“林先生”。

“不知道。我希望设计的成品能在很多地方看见。”心愿总没有结束。

如果说每个人迈出的一步,顶多前进二十厘米距离,执着的林徽因与丈夫踏遍中国的15个省190多个县,又该怎样计算长度?

风餐露宿,就地野营,他们解析了天书《营造法式》,并合作发表《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等建筑类学术书籍。

当一切步入正轨,她努力完成心愿,为梦想起航,却……她多年后用笔写出了那年的感悟——“流年似水,太过匆匆,一些故事来不及真正开始,就被写成了昨天”。

翻开她的故事,我们努力寻找了许久,才知她以温婉和愤慨提及的是战火纷飞、军阀混战时期的无可奈何。

生命在危险中残存,一切变得无法掌控。

1937年的夏天,她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中国最古老的一座木结构建筑——唐代佛光寺大殿。

天空中盘旋着敌人的轰炸机,放眼四处是盘查的士兵,她不愿错过这千载难逢的研究机会,便背着家人偷跑了出去。

“你去哪里?”她永远任性。看着简单的行李,梁思成摇头。

“我想去,不能吗?”若错过今天,她恐怕会一生遗憾。

可研究被迫中止了,举世闻名的“七七事变”在不久之后爆发。她也进入了人生的低谷期,不仅暂时放弃事业,甚至举家逃难,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农舍低矮破旧,寒风能随时透进屋子,油灯在风中摇曳,她不再是千金小姐、社会名媛。细嫩的双手磨出了茧子,恬静清丽的脸庞失去了昔日的光洁。

“你后悔吗?若不是跟着我,你不会有两手茧子。”梁思成心疼,他知道还有人也在心疼。

她笑得恬静,挽起丈夫的胳膊,用特有的语言回答:

“人说,背上行囊,就是过客;放下包袱,就找到了故乡。其实每个人都明白,人生没有绝对的安稳,既然我们都是过客,就该携一颗从容淡泊的心,走过山重水复的流年,笑看风尘起落的人间。”

“谢谢。”梁思成释然。

相识不易,相知更难,相伴、相守、相濡以沫,他们用平凡谱写真实。

看着她辛苦操持家务,协助丈夫继续整理文案,同事中、朋友里出现置疑之声。

“别继续了,曾经精彩过就可以了。”有人提议她放弃建筑学。

“进一步山穷水尽,退一步海阔天空。可我的字典里,没有这句话。”她很坚决,甚至固执。

“太苦了,算了吧。等日子好一些,再重新开始吧。”也有人登门规劝。

决不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她用实际行动再一次果断抉择:为研究而挑灯书写至深夜。

独特的个性、敏捷的思路,令她成为了男人眼里的梦中情人、传说里的白雪公主。

有人说,她并非绝美,更多人说,她是气质美女。

与她一生有过交集,却将往事化作一声叹息的徐志摩这样写道:“美人望不见,逢面徒奈何。”

也有人因她终身未娶,默默遥相望。提起她,金岳霖有感而发:“相爱是两个人的天长地久,相思却是一个人的地老天荒。”

日子很实在,无论谁在爱恋,不管从前如何风光,在岁月的艰辛中,她日渐消瘦。

1942年底,二人的朋友、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到四川宜宾附近的李庄,探望梁思成夫妇,离开后,他感触颇多:

“思成的体重只有47千克,每天和徽因工作到半夜,写完11万字的《中国建筑史》,他已透支过度。”

朋友因此不忍心,不久之后,费正清夫妇建议她到美国另谋高就。

“我不去。”选择留下,放弃优越,她又一次说出了旁人不理解的话。

她总是这样任性而为,但她有她的梦想。朋友对她的决定从置疑,到赞许,到认同,到褒奖。

数年后,费正清夫人、曾在重庆任美国驻华使馆文化参赞的费慰梅出版了《林徽因与梁思成》一书。

书中这样写道:

“徽因人长得美,个性又活泼,通晓东西方文化。她以她的健谈和开朗的笑声,来平衡丈夫的拘谨。”

可现实艰苦,黎明前的黑暗,甚至常常望不到尽头。

走过心酸,遥望曙光,生命在岁月中渐渐褪色。

在那个年代,有几个人坚持—坚持旁人认为遥不可及的梦想?大多数人会像她的朋友一样,好心、善心,却不敏锐。

有人说,人才是千分之一的概率,英才只在百万分之一中随机。

怀揣梦想的人,不一定是人才,但是是有可能走进英才人群的人。

凭着努力,许多年后,她成功了。

她的叛逆,造就了她持之以恒的个性;她的固执,给了她成功的可能。

1949年初,林徽因协助丈夫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此书后来演变成为《全国文物保护目录》,为我国古文化研究学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她受聘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担任《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授,并为研究生讲授《住宅概论》等专业课。

“你在忙什么?神神秘秘。”妻子行踪成谜,梁思成疑惑。

“你信我吗?”她答非所问。

“信。”相信没有理由,相信就是相信。林徽因是梁思成的太阳。

“别问,我知道我在做什么。”绕过挡在门边的丈夫,她走出了家门。

通宵未回,接下来的几天音讯全无。这不能怪她,因为她和另几名清华大学建筑系教师,接受了一项特殊使命。

这一次,恐怕她的人生也只有这一次,按规矩出牌。

“今天还要离开,是吗?”妻子每次回家时,眼圈漆黑。梁思成在信任之外,难免心疼。

“快了。不久之后,你会在家或路上,看见我做的事。”付出必有回报,她仿佛回到了搭乘远洋客轮,满心期待,前往美国留学的双十年华。

“我相信。我爱你,依然、始终、永远。”她从来一意孤行,认定的事、选定的路,必要去做,必勇往直前。梁思成素来不是专制丈夫,引用她曾经说过的话作为回答。

近一年之后,辛苦付出换来了丰硕果实。

“梁先生,你妻子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问世,一个朋友拨电话给梁思成。

“我不知道这件事,最近都在忙着编撰建筑类书籍。”梁思成喜出望外,“谢谢你告诉我。我回头会替你转达问候。”

他精心准备了“罗曼蒂克”的晚宴,可用餐时,他看见妻子不停咳嗽。

“前段时间很累,是吧?休息一阵吧。”手搭上她消瘦的肩,他不是埋怨,而是心疼。

有些人一旦站在起跑线上,便不会放弃奔跑。林徽因歉意地笑了:“我多捡了份工作。”

用特殊的林氏语言,不经意间,她告诉丈夫她已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

从此,她更忙了。

如果说她从前的生活基本可概括为学院、家,两点一线;那后来,就从线扩展成面了。

她是个大胆的人,不懂掩饰自己,甚至有些不合群。她反复强调保护古文化遗址,甚至提议修建“城墙公园”。

“你们会后悔的。”她愤怒地离开。

但她并不自舔伤口,她从不是躲在角落偷哭的人。

“你太固执了。怎么能和思成一起,为几块砖四处奔走呢?”朋友又一次站到了反对的立场。

“拆毁城墙、城楼和重要古建筑物,我一想到这些,就寝食难安。”她在“力战群雄”。

可一滴水无法注成浩瀚江河,明清古城墙最终被拆毁。

孟姜女哭长城成为千古绝唱,梁思成和林徽因抚砖痛哭,也让当时的北京震撼。

从不放过旁人认为不足以去关心的事,生命的机缘来自于巧合,能抓住瞬间的人,素来为数不多。林徽因结缘景泰蓝,仅是一次偶然。

那一天,二人在北京海王村旧古玩摊,偶见正宗老天利出产的景泰蓝花瓶。摊主为了生意,说了番夸大其词的话:

“这是正宗老天利的景泰蓝,别处你见不到了。就是老天利这家大字号,也撑不住,快关门了。北京的景泰蓝热闹了几百年,到这会儿算是快绝根了。”

从此,林徽因开始关注景泰蓝等民族工艺,走访、调研各景泰蓝作坊,并排除万难,成立美术小组“抢救”景泰蓝。

为了“抢救”景泰蓝,她利用美学知识,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式图案,亲自参加试制;招收工艺美术学院研究生。

中国首位景泰蓝设计工艺美术大师钱美华,便是当年林徽因的弟子之一。

回忆恩师时,年过八旬的老人热泪盈眶,提起当年学习的艰辛,一次次感叹:若不是林先生推荐自己到故宫研究员沈从文处学习,自己恐怕一生与景泰蓝无缘,或者失之交臂。

林洙女士,梁思成第二任妻子、林徽因的一位景泰蓝粉丝,她的书桌上就放着两个精美的景泰蓝小罐。

这是林徽因亲自设计的产品,优美的造型,简洁典雅的图案,浓厚的民族风格,令林洙视为至宝。

1952年,梁思成等人主持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抱病的林徽因主动请缨,要求参与研究工作。

“你会累吗?”真正的朋友不是因你取得的卓越成就而走近,而是当你疲惫的时候在身边关心你。

她当时没有回答,可能是太忙,忙得无暇。而多年后,她用文字告诉了那位关心的朋友:

“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没有劝阻,只有认同。梁思成在心痛中,同意了妻子固执的要求。

同年,林徽因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承担为碑座设计纹饰和花圈浮雕图案的任务。

“我有三个要求。按医生要求,接受治疗,不得利用你的职权,命令医生缩短治疗时间,让你有从医院偷跑的借口……”妻子是最不听话的病人,梁思成太了解她。

“OK!丈夫大人开出一千个条件,我答应一个。”林徽因再次“阳奉阴违”。

参与设计工作后,她与助手关肇邺一起,日以继夜地推敲、研究,最终交出了最完美答卷——须弥座的图案设计。

和时间在赛跑,拿身体去玩命,这是林徽因秉行的倔强原则。

她曾用这样的语言总结人生:“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借口。”

这一年,所有的付出,让她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与丈夫合译的《苏联卫国战争被毁地区之重建》一书,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借鉴。

应《新观察》杂志之约,她亲自撰写了《中山堂》《北海公园》《天坛》《颐和园》《雍和宫》《故宫》等一组介绍中国古建筑的文章。

面对媒体采访,她有些腼腆,顿了良久,回答了句很淡的话:“替别人做点事,活着才有意思,否则太空虚了。”

她怨什么?怨时光太匆匆。如此冷幽默,也令她总与某些人合不来。

为力挺丈夫,她在参加文化部邀请文物界知名人士的聚会上,与北京副市长吴晗正面交锋。

她不懂掩饰情绪,素来优雅的她竟指着某负责人的鼻子,大声谴责:“你们真把古董给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中国古建筑园林艺术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回忆:“当时林徽因肺病已很严重,然而在她的神情与气氛的感染下,真是句句深情。”

抑郁中,她开始拒绝吃药,用生命呐喊。

1955年4月,年仅51岁的她与世长辞。

最璀璨的人,最叛逆的活法,最坚持的女子,最让人捉摸不定的率真。她生在民国,历经战火,璀璨的顶峰比繁星更闪耀,而匆匆离世,也将遗憾留给了后人。

胡适誉她为“中国一代才女”。许多与之有过交会的人,认为她标志了一个时代的颜色。

再次翻阅她的经典之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拜读朗朗上口的诗句——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林徽因写给女人/

“我们应当相信,每个人都是带着使命来到人间的。无论她多么的平凡渺小,多么的微不足道,总有一个角落会将她搁置,总有一个人需要她的存在。有些人在属于自己的狭小世界里,守着简单的安稳与幸福,不惊不扰地过一生。有些人在纷扰的世俗中,以华丽的姿态尽情地演绎一场场悲喜人生。”

想要在自己的领域获得成功,必须对自己动刀。砍断那些不必要的念想,让一直蜷缩在平凡中的自己,站起来,勇敢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