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计职业判断质量研究
- 李月娥
- 3184字
- 2020-06-25 11:24:43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是连接企业与资本市场、政府部门、社会公众等信息使用者的纽带,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将影响整个市场体系的正常、有序运转。提供会计信息的主要载体是财务报告,财务报告的信息大都是数字化的,具有基于事实的客观性,且为会计准则系统所规范与制约。但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和多变,不确定性的增加,导致会计信息的生成与传递受到广泛的职业判断程序的影响,会计循环的各个环节都依赖于细致的、合乎逻辑与经验的判断。会计职业判断成为每位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难以回避的重要问题。
由于环境的复杂多变性,为提高会计规范的普遍适用性,保持会计规范的权威性和相对稳定性,原则导向型会计规范模式得到日益认可和广泛应用,会计准则等会计规范中的规定越来越具有原则性。原则导向型会计规范模式无疑增加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空间。自安然会计作假丑闻曝光后,人们对会计准则应该是原则性导向还是规则性导向进行了讨论,认为规则性导向的美国会计准则导致了安然、世通等公司的会计丑闻。此后,原则导向型的国际会计准则越来越被关注与认同,俄罗斯、坦桑尼亚宣布自2004年1月1日起在国内上市公司中运用国际会计准则,欧盟成员国自2005年1月1日起在其上市公司中全面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的原则编制合并财务报告,新西兰要求国内上市公司自2007年起运用国际会计准则。据了解,约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或要求或允许或声称将要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我国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同。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理事会此前签署的“联合声明”,对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事实予以了确认和肯定。新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执行该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原有准则、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与侧重规范记录和报告过程的会计制度相比,会计准则侧重于规范确认和计量的原则。而“确认是一种职业判断,要求会计人员把交易事项等现象提到理性高度来决定:其中有无项目应记作财务报表的要素?如果有,那么应当在何时予以记录和报告?”“计量的主要任务是选择何种既相关又可靠的计量属性,这里面临着与确认同样的职业判断问题,即如何选择计量属性。”(葛家澍,2001)所有这些表明会计职业判断相关问题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传统的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市场可以识别各种信息,证劵价格的形成与波动将引导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这就意味着有效市场能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作出反馈,职业判断的结果与市场参与者的理性决策无关。其假设依据是:投资者是理性人,他们可以理性地评价与证劵价格相关的所有信息;即使投资者不是理性的,由于他们交易的随机性,也能彼此抵消对价格的影响;若部分投资者有相同的不理性行为,市场仍然可以通过套利使价格得以恢复理性。然而,现代行为经济学派针对新古典框架下的有效市场理论假说提出三个对应观点:市场中的个体是非理性的;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并非随机发生;群体行为使套利不能发挥预期作用。在资本市场中,会计信息发出者(会计人员)与接受者(投资人)都存在判断上的偏差。对特定的经济交易事项,不同的会计工作者会有不同的职业判断,产生不同的会计确认与计量决策,并通过财务报告传递给市场;而部分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的非理性定价特征,散布对自身有利的虚假财务信息,造成了投资者将非法的财务呈报行为与合法的职业判断行为相混淆。这一切都会降低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会计职业判断不再与市场运作效率无关。对会计职业判断进行研究,在理论上将有助于我们更科学地解释与预测资本市场中财务信息的异象。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必然涉及大量相关理论,需积极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运用行为科学、心理学、逻辑学、决策科学、经济学、信息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可以大大拓宽会计理论研究的视野,丰富会计理论的内容。
在传统计划经济会计模式下,我国的会计制度规定得过细、过死,许多不确定性会计事项根本无须会计人员进行判断和认定,只要直接套用制度中的规定进行处理就可以了,因此,基本谈不上会计职业判断。自1993年以来,我国进行了会计制度的重大改革,“两则两制”的发布和实施,实现了我国会计核算模式的转换,迈开了与国际会计标准协调的步伐。其后,为适应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财政部又陆续发布了一系列的具体会计准则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2001年,根据新修订的会计法及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精神,在已发布的具体准则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并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同。新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执行该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原有准则、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与会计制度相比,新的会计规范模式充分考虑了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会计事项的不确定性,给会计人员留有较大的职业判断的空间,使其能结合会计主体的具体经营环境选用最恰当的会计处理程序或方法。可见,会计职业判断在我国会计规范的执行体系中居于最直接和最主动的核心地位,企业会计准则的顺利实施必须依靠大批高素质的会计职业群体的实践支持。职业判断与职业准则相互支持,同时又相互制约。一方面,职业判断是在法律、准则以及职业道德所组成的复杂框架下进行的,会计信息生产者的职业判断并不是毫无限制的。如果离开了职业准则提供的原则,职业判断将是盲目的,不具有一贯性、合理性,会失去它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会计准则依赖于职业判断。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和新的经营方法、金融工具和资源的发展,准则的规范对象处在变化当中,会计准则不可能涵盖所有可能的情况和所有的企业活动,财务报告要真实与公2允,职业判断不可缺少;从现代财务会计的本质看,许多由准则制定者提出的建议都需要运用职业判断才能实施,比如,估计与分配就必须由会计人员根据不同事项的具体情况作出,这种估计与分配的合理性如何,有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然而,究竟应如何合理地应用职业判断,以及如何评价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合理性,准则却没有给出明确的一贯的指导说明。这导致会计职业判断的滥用,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低下。此外,职业判断的过程本身是不完美的,它不仅受到逻辑缺陷的影响,而且受到时间压力、知识结构缺陷和其他人类认知不足的影响。不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过程难以观测、比较,其与会计准则的一致性更是无法精确分析。因此,对会计职业判断质量进行研究将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体现在:
(1)从职业判断主体的角度探求影响会计职业判断质量的原因,使信息生产者避免由于其认知能力、情感、性格以及知识与经验等原因导致判断偏差,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会计职业判断作为一种会计行为并非没有一定规律可循,它有其行为动机,遵循一定的原则,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并按一定模式进行,对这些问题研究的结果,必将使会计人员在判断时做到有的放矢,减少判断偏差,提高判断水平。
(2)从职业判断客体的角度寻找影响会计职业判断质量的原因,使会计人员在进行判断的过程中能充分认识客体的复杂性程度,为不同复杂程度的会计事项采用不同的判断方法提供依据,为最终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质量奠定基础。
(3)从职业判断环境的角度研究影响会计职业判断质量的因素,使会计人员意识到环境对职业判断质量的重要性,以便使环境在职业判断中发挥正面作用,降低或消除其负面作用。
(4)探求会计职业判断质量的评价方法,用以评价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优劣,使模糊性较强的会计职业判断结果有一个相对清晰的判断标准,便于寻找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质量的途径和方法,对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有重要的意义。
(5)寻求会计职业判断质量优化的途径和方法,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