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允价值会计研究(会计之星·博导文库)
- 葛家澍
- 8536字
- 2020-06-25 11:18:26
公允价值计量面临全球金融风暴的考验
公允价值是财务会计的一项新的计量属性。现在有三种实质相同但表述有差异的定义。
第一,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IAS 32)把“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参见IAS 32“Financial Instruments:Presentation”(第11段)和IAS 39“Fair Value Measurement”(BC95至BC104)〕。
第二,《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基本借鉴了IAS 32的定义,把公允价值与计量联系在一起,写道:“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基本准则第四十二条(五)〕
第三,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FAS 157)把“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日当天,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能收到的价格或转移负债所愿意支付的价格。”(FAS 157第5段)
我国基本会计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与IAS 32基本趋同,但未像IAS 39那样增加附录——实施指南中第69段至第82段“公允价值计量时的考察”等详解部分,而是在基本准则第四十三条中特别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因而,我们需要根据IAS 32、IAS 39和FAS 157来考虑公允价值计量的特点。
首先,公允价值与其他会计计量属性如历史成本(historical cost)、现行成本(current cost)、重置成本(replacement cost)、现值(present value)不同,它不是对“过去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past transactions or events)进行计量,而是对“假想交易”(hypothetical transaction)进行计量。假想交易是交换双方已达成“确定承诺”(firm commitment),已进行或即将进行的非现实交易。即使交易已进行,该交易尚未完成(结算),从确定承诺日至交易完成日(如买卖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完成日为交割日),资产和负债仍在市场存续,风险和不确定性始终是存在的。至于风险应由资产的出售方还是买入方承担,负债是由转出方还是转入方负担,则视金融工具的性质以及双方确定承诺时所订合约上明确规定的协议条款而定。因此,尽管在这里是假想交易,但由于“确定承诺”是具有严肃约束力的协议,交易的时间、金额、内容以及风险与报酬的承担,特别是违约者应付的赔偿,均规定得一清二楚,且违约的制裁十分严厉,以至于任何一方都不敢轻易违约而冒支付巨额违约罚款的风险。
其次,既然是假想交易的现行交易,那么,应在什么时候按公允价值进行初始确认和初始计量呢?
理论上是在作为假想交易的现行交易的交易日,一般指确定承诺日。在这一天,应已交付合同的抵押金、保证金或期权费。因为,已表示对合同的承诺,即表明一个主体已确认了衍生金融产品作为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或负债的所有的合同权利和合同义务〔参见IAS 39 Appendix A“Application Guidance —Recognition and Disrecognition”(第14段至第42段)AG34“Initial Recognition”(第14段), IFRS 2007〕。这一天,意味着是按公允价值的初始确认日或计量日。
再次,公允价值是怎样计量的?
(一)公允价值的第一个假定是它不像其他计量属性那样是随着主体发生的交易和事项立即产生的交易金额。公允价值是一种估计价格(estimative price),最佳估计是具有活跃市场的同质资产或负债,随时可取得的公开、公平的报价,即活跃市场上的市场价格。
(二)公允价值的第二个假定是以市场为计量的基础,而不是以主体相互交易为计量基础。FAS 157中负债的公允价值是指它的转移价格而不是清偿价格,这意味着是负债转移而不是负债清偿,负债仍在市场存续。
(三)公允价值的第三个假定是市场为活跃的(每日都有大量交易,随时可以取得公开、公平、透明的报价),交易为有序的〔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意欲交易的资产(一般指资产的出售)和负债(一般指资债的转移)已经在市场上按照正常的、惯例的、传统的商业行为方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活动,且通过这种交易活动已传播了一定数量的交易和价格信息,从而使得正常的资产和负债能够在最有利的市场上进行交易〕。当然,活跃市场和有序交易实际上是相同的含义,(二)和(三)可以合为一个假定。
以市场为计量基础,并以活跃的市场价格为最佳估计,在理论上是有充分根据的,是会计计量属性的一个发展。
早在1961年,Moonitz在他所著的《论会计的基本假设》(The Basic Postulates of Accounting)中就提出交换价格即市场价格是初始记录的恰当基础,并把“市场价格”列为“假设B-2”。2000年,美国FASB第7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又明确地指出:“市场有多种功能,其中之一,是以价格形式传递信息。当市场参与者对资产确定价格时,他们就已经将不同资产的风险与报酬区分开来了。换句话说,市场定价程序可以确保不同的东西看起来不同,而相同的东西看起来相似〔这正是会计信息所要求的一个基本特征——‘如实反映’(representational faithfulness)的表现〕。可观察的市场包括了市场参与者对一项资产或负债的一致判断。判断包括资产和负债的效用、未来现金流量及其不确定性以及市场参与者因承担这些不确定性所要求的金额。”(FASB Concept No.7,第26段)
上述市场的报价功能必须是活跃市场的报价(以价格形式传递的信息)。只有同质资产和负债在活跃市场的报价才是公允价值的最佳估计。
第39号国际会计准则的应用指南曾举例说明这一点。
“A主体(A企业)持有B主体(B企业)15%的股本,这些股票在活跃市场上公开交易,股票当前报价为CU100,日交易量为发行在外股份的0.1%。由于A主体认为如果成批出售其持有的B主体的股票,这些股票的公允价值将高于市价报价,因此,A主体取得了几项独立的,如果出售所持股份将得到较高价格的估计。这些估计数表明A主体能获得CU105的价格即标价5%的溢价。试问:A主体应使用哪个数字对其持有的股票进行计量才符合“公允价值”(fair value)的定义?根据第39号国际会计准则实施指南第71段的规定,活跃市场中的公开报价才是公允价值的最佳估计数。因此,A主体应当使用公开报价(CU100)。A主体不能仅因为独立估计数表明A主体通过成批出售所持有股票可以获得更高(或更低)的价格而背离市场价格。”
应当注意,既然公允价值的最佳估计是活跃市场上的同质资产和负债的公开报价,那么活跃市场如果不止一个呢?若不止一个,应当选择最有利的市场(主市场),即在这一市场上,将会最大化资产的出售价格或最小化负债的转移价格。既然公允价值有最佳估计,还有没有其他估计?有。活跃市场上的同质资产或负债的报价是第一级估计。如果缺乏第一级估计的市场报价,也可选择活跃市场上同类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但应当进行必要的调整,称为第二级估计。它是比第一级估计可靠性稍差的估计。如果交换的资产或负债根本无活跃市场,也找不到据以估计公允价值的价格参数,怎么办?那只能应用预测未来现金流进行折现的现值法,或用其他估计技术来估计公允价值,这称为第三级估计。显然,第三级估计形成公允价值是最差的估计,其可靠性是最差的。
我们将上述公允价值计量的特点再综合一下,以便在当前金融风暴的特殊经济环境下评价公允价值计量的得失。那就是:它以假想交易为对象,以活跃的市场为计量基础,以估计价格进行确认,并且交易双方是自愿的。
公允价值计量的最主要特点和优越性是什么?它最主要的特点是在合同签订、确定承诺日即能确认并量化记录甚至报告合同约定的资产出售或负债转移的价值。目前,公允价值普遍应用于金融工具(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的买卖,对于那些能可靠地取得公允价值的非金融资产,如有活跃市场、交易又比较有序的房地产、黄金、外汇、大豆、小麦、石油等,根据各国会计准则的规定,也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在每一个报告期,都要按新起点计量(fresh-start measurement or remeasurement)(即重新计量当前的公允价值)并将公允价值的变动(fair value changes)(若该资产和负债是在交易中的)计入当期损益,或者(若属于可供出售的资产和可供出售或转移的负债)作为已确认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单列于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之下。公允价值现在尚未普遍采用,如果企业所有的资产与负债皆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则将显示这一计量属性的优越性:该企业(主体)的财务报表将能反映报告日的价值(市值)。而这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财务报表所做不到的。
历史成本计量则另有它的特点和优点。我们知道,经济学家总是希望能从企业的财务报表中获得企业持有的全部资产和净资产的价值信息。但是会计学家根据会计的传统职能,认为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应如实地反映企业由于过去交易和事项而引起资源、资源的权属及其变动的历史,因而坚持历史成本计量。历史是描述过去的,似乎同决策不相关,因为决策是为了策划未来。然而,会计学家坚信:不了解一个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绝不可能正确预测并选择未来的经营方针。历史信息尽管有面向过去的局限性,然而它却有反馈价值(评估过去的规划并加以纠正)和预测价值(过去的业绩是制定未来经营方针的基础)两大作用。因此,会计信息具有其他经济信息不可替代的功能。以提供历史信息为主的财务报告计量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初始确认即开始计量时,历史成本是当时的市场价格或交易双方互认为公平的交换价格。比如购买一台设备,当时双方同意以100000美元成交,在交易或事项发生以后,按照会计惯例,100000美元就转化为所取得的资产(设备)的历史成本。在市场上,同质的或同类的设备的市场价格必有升降波动,而会计却置之不理。那就是:历史成本不反映已购入设备的市场风险,而在账上始终反映当时购买这台设备的企业资本的实际耗费。过去的交易是历史。历史是既成的事实,既成的事实是不能篡改的,这样,财务会计的记录将不会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干扰。例如一家制造企业,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管理人员与一般职工,又购买了土地、设备,建设了厂房,持有足够的材料储备,此后,假定没有其他收支,则这家企业的会计记录,在产品制成以前,只有材料的耗用,厂房、设备的折旧,支付的职工工资,以及用现金购买并立即用于产品制造的能源、动力、水、汽等费用。从原材料加工到形成在产品、半成品,直到已完工待出售的产品都只记录成本在不断增加和积累,而产品新增的价值,此时在账上是看不到的。生产过程尽管是价值增值的过程,而价值增值在此时无凭无据,看不见、摸不到。会计人员不能对无根据的东西去进行臆造。臆造是会计的大忌。理由很清楚:只有销售了产品,取得了收入,用产品换回了现金,这才表明产品的全部价值已通过销售价格而实现。实现的金额是流入企业的现金,这才是价值增值的事实,它不再代表企业的期望,而是企业已取得的实实在在的业绩了。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因而记录并报告收入是会计的责任。企业按销售价格所取得的收入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累计生产和销售成本。简单地说,是成本,是企业投入资本为生产和销售产品所发生的全部耗费。它必须从收入中得到补偿,否则企业的简单再生产就不能进行。所以马克思把成本称为“补偿价值”。第二部分是剩余价值,其表现形式为企业的利润,利润才代表企业新创造的财富。
上述变动和变动的结果由于代表了一家企业现实世界中已发生的经济事实,财务会计如实地把它记录下来,按其本来面目反映出来(以财务报表的形式予以列报)。这一反映经济真实的优点是必须肯定的。让我们再来观察公允价值计量。先不谈金融风暴这一特殊环境下带来的特殊问题,就说市场经济的发展是风平浪静的,存在着活跃的市场和有序的交易。当公允价值仅仅用于金融工具的计量时,按照美国特定债权和权益证券投资会计准则,允许这类投资分为三类(IASB也是如此):
一、持有至到期金融工具(应主要指金融债券)………………………………………………………………… 按历史成本或摊余成本计量
二、交易性金融工具………………………………… 按公允价值计量
三、可供出售金融工具……………………………… 按公允价值计量
上述在交易中的金融工具期末重新计量的公允价值与账面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允许计入当期损益(进入收益表),这实际上是承认了估计的、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允许在企业业绩中增加一些预计或估计数字。上述可供出售金融工具期末按新起点计量的公允价值与账面公允价值的变动也作为已确认的利得或损失,但列入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之下。其实,这些利得和损失同样是未实现的。如果将公允价值计量推广运用于全部资产和负债,在一家制造企业中,将不知如何计算产品成本,怎样运用配比原则?其利润将有多少水分!
让我们进一步回到当前世界的现实情况来考察公允价值计量。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席卷全球,全球金融产品和非金融产品的价格剧烈波动,瞬息万变。比如,股票已跌到近年来的新低。石油的期货价格则剧烈波动,4个月内,每桶价格曾上升至147美元,而后又下挫至47美元,跌幅达66%左右。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衰退已日益明显,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我国也因出口锐减而削减涨幅,扩大内需,稳定国内经济。这场金融与经济风暴,来势汹汹,参与者缺乏心理准备,产生恐慌心理是可以理解的。这种市场环境给会计计量,尤其是公允价值带来什么问题呢?不言而喻,活跃的市场越来越少了,有序的交易难于寻觅,特别是,市场参与者经常是被迫而不是自愿(在恐慌心理下抛售,就是一种被迫行为)进行交易。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如何能理智地考虑选择在最有利的市场出售资产或转移负债?
只要金融危机和市场衰退在继续,公允价值计量就会失去可靠的计量前提,它必将失去“英雄用武之地”。如果不设法改革,仍按现在所谓的“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所编制的财务报告及其向市场传递的企业财务状况和业绩的信息,肯定也难以取得投资者和其他报告使用者的信任。
历史经验证明:每逢经济危机,市场产生动荡,从而影响投资者和其他资本提供者的信心时,财务会计所采用的计量属性都要经受一次考验。1929年~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是如此,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世界出现通货膨胀、物价剧烈上涨(at the age of inflation)也是如此。不过引起1929年~1933年经济大萧条的原因之一是当时的柯立芝总统(President Coolidge)主张美国实行自由经济,自由经济泛滥,会计也无章可循,由于任意估价,当时美国市场充满了假利润、假报表。罗斯福总统(President Roosevelt)上台后立即实行新政,通过《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对资本市场加强监管。在SEC的严格监督、授权下,由美国民间独立机构制定的GAAP逐渐得到认可和遵守。从此,美国的资本市场开始从崩溃走向复苏,并逐步走向繁荣,雄视世界达74年之久。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美国又出现高达11%以上的通货膨胀率,于是责难历史成本计量之声纷至沓来。著名会计学家Robert N. Anthony甚至指责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财务报表正在“报告无用的数字”(对《财富》杂志记者的谈话)。为此,SEC和FASB不得不相继采取对策,先是SEC要求若干上市公司披露“重置成本”信息;接着FASB于1978年制定的第1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把财务报表扩大为以财务报表为中心的财务报告,允许表外披露非历史成本数据;然后又以概念公告为依据发布了FAS 33《财务报告与物价变动》,在表内,仍按历史成本计量,而表外,则按“一般购买力变动和现行成本/不变美元”模式补充披露企业主要资产的价值和利润水平,并反映购买力损益(非货币性项目)。这样,历史成本计量才逃过被否定的危机。
今天,经受考验的,已不是历史成本,而轮到公允价值(fair value)了。当前,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如前所述,使得股票、证券、石油、房地产等原具有活跃市场的商品,无不暴跌,且波动不定。特别是一些世界著名的银行如雷曼兄弟投资银行,有的被政府收购,有的申请破产保护。金融市场是全球市场中最敏感的市场,金融市场的危机随即成为世界经济衰退的信号,华尔街已笼罩在大萧条来临前的阴霾中。以市场价格为最佳估计的公允价值计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甚至失去了可靠的计量前提。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人们怎能不反思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财务报告信息?有人甚至要求暂停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而这也是可以理解的。问题还不在于借助公允价值在表外披露;问题在于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和其他资产)和金融负债在财务报表之内确认,是将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未实现的利得与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如被划分为在交易中的金融资产),并由此导致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收益表)的虚假。反应最快的是美国国会。美国国会2008年通过的《2008紧急稳定经济法案》(The Emergency Economic Stabilization Act of 2008)第132节“有权中止‘调到市价会计’”(Authority to Suspend Mark-to-Market Accounting)其实就是针对公允价值计量。因为公允价值计量是以市场价格为基础,而市场价格在每个报告期都要调整(所谓新起点计量),也就是从原先的市场价格调到当前的市场价格。
《2008紧急稳定经济法案》(以下简称《法案》)第132节重申了SEC的权威性,再次明确SEC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根据《1934年证券交易法》,可以通过规则(rule)、条例(regulation)或命令(order)暂停(或中止)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同时指出,自证券法生效之日起,SEC的上述权威性都未受到强制性的约束和限制。因此,《法案》第133节要求SEC研究FASB“调到市价会计”(mark-to-market accounting)的准则即FAS 157。当这种准则可应用于金融机构包括储蓄机构时,上述研究应至少考虑以下六个问题:
(1)这一会计准则对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2)这一会计准则与2008银行破产的关系;
(3)应用这一准则生成的财务信息质量对投资者的有用程度;
(4)FASB在制定会计准则时所运用的程序;
(5)对此类准则的适当的和可行的修改;
(6)对157财务会计准则的备选会计准则。
《法案》要求SEC在本法案生效90天内将上述研究报告送交国会。
为此,美国财务会计基金会(FAF)主席曾写信给SEC主席说明FAS 157的制订是遵守应循程序(due process)的,在讨论过程中收到了许多回信,FASB均尽可能予以采纳,并指出,在当前维护FASB的独立性是至关重要的。人们对FASB目前的处境深表同情,但严峻的事实是:挽救金融危机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保护FASB的独立性!
确实,FASB(会同IASB)已对公允价值计量在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采取了应急措施,如FAS 157-3即FASB工作人员“立场公告”中允许对金融资产在缺乏活跃市场时进行重分类即是措施之一。在重分类时,以改列(重分类)那一天的公允价值为新的成本,其账面价值与新成本之间的差异均不计入当期损益,改列入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项下,并单独列示。这不失为一种补救措施,可以避免像“暂停使用”那样激进!
我们认为,公允价值计量现在虽面临许多责难,但过错不在于公允价值本身。挽救金融危机的重点应当是管制毫无约束、花样繁多的金融创新。由于操作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投资者期望在财务报表中揭示此种交易的价值、风险和报酬,而历史成本计量又无能为力,公允价值计量方应运而生。为了反映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市值,公允价值此时当然是一种最佳的计量属性。FASB和IASB为此付出的努力也是有目共睹的。他们为制定和应用这一计量属性的规范和应用指南如IAS 39及其实施指南和应用指南,FAS 157-3都力求公正、透明,遵循“应循程序”,避免各种干扰,并投入了巨大的准则制定成本!
金融危机是一场无法预测的经济灾难。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是向市场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手段。事实在前、反映在后,这是无法颠倒的。作为反映经济事实的会计不可能对企业的经营、投资等活动具有防患于未然的能力,最多只能做些亡羊补牢的弥补。现在,问题的关键在于公允价值是以活跃的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它企图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现实(不是过去),而现实却瞬息万变;它以市场为计量基础,而活跃的市场已不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够责怪公允价值吗?我认为不能。责任不在于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而在于公允价值计量赖以存在的前提(假设)发生了质变。
因此,本文的初步结论是:
第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条件确实需要反思,但也不要匆忙地否定公允价值的作用。
第二,如实反映情况或“反映的真实性”(representational faithfulness)是财务报告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也是财务会计与财务报告的一项本质特征(essential characteristic)。历史成本之所以能立于不败之地,是由于它可体现财务会计与报告的这一特征。公允价值之所以遭到责难,则由于它企图突破这一特征,使会计和报告从过去走向现在和未来,于是就要借助于人们完全无法信赖的估计和预测。
第三,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不是财务报告,不包括表外披露),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赋予它的基本任务(从而形成它的本质特征),就是对一家企业经济资源(资产)、经济资源的主权(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及其因过去的交易和事项而引起的变动(收入和费用)和变动的结果(盈利或亏损)进行忠实的历史写照。在表外,可以允许甚至应当鼓励作某些估计,因为对某些重要事项进行有根据的预测和估计能够为财务会计信息提供必要和有用的补充,从而增进财务会计与报告的有用性,这就是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必要性。但对财务会计来说,估计信息决不能取代历史的财务信息。人们可以批评财务会计及其信息面向过去的局限性,但不能否定历史(已成为事实的,任何人不能更改的)财务信息具有反馈价值和预测价值的作用。
第四,任何事物都要有创新,有发展,这是世界和任何事物不断前进的规律。但创新和发展不能丢掉事物的本质特征。例如,我们国家将长期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国策,这一国策自始至终贯穿了创新,但创新决不能否定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以,会计可以在必要时运用有科学根据的估计,而作为企业财务会计与报告主导内容的历史的财务信息是不能被否定而替换成估计的财务信息的。
主要参考文献
FASB.2006. FAS 157—Fair Value Measurements. http://www.fasb.org.
IASB.2007. IAS 39—Financial Instruments:Recognition and Measurement. http://www.ifrs.org.
IASB.2007. IAS 39 Appendix—Application Guidance. http://www.ifrs.org.
IASB.2007. IAS 39 Appendix—Illustrative Example. http://www.ifrs.org.
SEC.2008. The Emergency Economic Stabilization Act of 2008. http://www.sec.g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