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化繁为简:别让过多的信息干扰自己(1)

【从“海量信息”到“需求定位”】

现在,我们的大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今天的社会也许是历史上最开明和多元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价值观最为混乱及人们的心态最为浮躁的时期。史密斯用一句话描述了这个时代的特征:

“我们好像知道自己什么都能做,我们好像什么都没有做成。”

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是—我们必须定位自己的需求,思考自己需要做什么。就是在这个关键的环节,很多人都犯了错误。在信息过剩的今天,我们眼前随时出现的过量信息提供了太多的“假需求”,让自己产生了太多的无用想法,时刻影响着自己思考和做事的效率。

通过移动互联,无穷无尽的资讯像潮水一样冲击着我们的大脑。这些资讯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容易混淆视听。“信息过多”也会给我们带来困境。因为信息真假难辨,它既传授知识,提供参考,也会产生一些副产品—对我们的思考和决策毫无帮助的垃圾信息。在光怪陆离的信息世界中,人们产生了无数随机和无效的想法。从孩子到大人,从小摊主到写字楼里的白领,人人都拿着一部智能手机,随时浏览世界各地的信息,并且用即时社交平台与朋友交流。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懂得很多,但这些“知识”似乎又没什么益处。

刘女士在北京的一家科技公司工作3年了,她的人生目标是买房置业,凭借自己的力量定居北京。作为一个女孩子,她没有像其他人那样依靠未来的丈夫,而是自己努力买房。这当然值得称赞,但对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这是一个很难实现的理想。刘女士也深知现实是残酷的,她未必就能如愿,因此她每天都考虑如何加快进度。

“也许会有一条捷径?”她说,“我知道实现这个目标很困难,谁不想留在北京呢?但每月拿一万元的薪水在这里不算什么,50年后也买不上房子。所以我必须好好想想,怎么才能让这个计划靠谱一点儿。”

刘女士上网搜索信息,她准备利用闲暇时间兼职做些副业,增加自己的收入。同时她还不断地调查、了解其他公司的情况,看看同行业内有没有薪水更高的去处。她的出发点虽好,但是当许多信息摆在面前时,问题就变得有些复杂了。

首先,虽然当前就职的公司发给她的薪水不是太高,但由于是初创公司,未来的成长前景很好,跳槽未必是好的选择。不过,其他公司给出的薪水也太诱人了,最高是现在的150%。

其次,有不少兼职工作可以做,待遇也不错,但会占用较多的时间,影响她的主业。

再次,她从网上看到了其他人的不少建议,例如贷款准备首付等金融方面的途径,但她又担心这对自己是一个沉重的经济负担。

类似的选项,刘女士列了不下10条,最后她犹豫不决,不知道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步骤。这个目标看起来没有实现的希望,就像她自己叹息的:“当参考项很多时,我好像不知道该怎么办。”

有很多人会以拥有强健的思考能力和处理庞杂信息的能力而感到自豪,但思考过多以及同时处理许多任务就是一件好事吗?显然不是的。我们最需要警醒的不是信息太少,而是选择太多。

刘女士如果只有一个选择—在公司好好做下去,就能够全神贯注地将工作做好,与公司一起成长、加薪、升职,几年后或许就因自己是这家公司的元老而变得举足轻重。到那时,她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显然是小事一桩。可当供她参考的信息太多时,面对无数的选项,她的判断力就会大大削弱,也许采取的就是错误的行动。

因此,我们想要切切实实地做好一件事,就得先让自己的思考“化繁为简”,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养成过滤信息和精确思考的习惯。

史密斯说:“为了提高我们思考的效率,对外界信息的筛选是至关重要的。”他给出的建议是—把关注的重点放到“有用资讯”上,不要关心那些偏离主要目标的信息,哪怕是最好的朋友、最优秀的老师给你的忠告。如果这些信息不符合你的需要,就要果断地屏蔽,别在上面浪费太多精力。“我们真正需要的‘有用资讯’少之又少,可能只占到每天接触信息的1%甚至更少,如何把它们筛选出来,这才是最重要的环节。要结合自身的情况确立一些原则,在过量的信息中发现那些有用的东西。”

原则一:用最少的精力

你要用“最少的精力”来获取最有用的资讯,缩短做出正确决定的时间。比如我们经常在网上买东西,在搜寻自己需要的商品信息时,就要保证少受其他类别的商品信息的影响,用最短的时间找到符合自己条件的商品,然后完成购物。但在现实生活中,做这种简单的事情也会因为过多的信息而让我们眼花缭乱,冲动地做出其他选择。

在肯尼迪学院工作的佛莱妮女士就为此感到苦恼:“我无法保持专注,即使买一件面膜这种小事情,也会浪费几个小时在查看网页上。我买了很多化妆品回来,却发现最想买的不在其列,过几天还要重复这个过程。”

思考和行动的低效,源于我们对次要信息投入了太多的精力,这是人们在“消费主义时代”和“信息时代”的行为模式的主要特征。“接下来我要做一件事情,但重点是什么?”这个问题时刻存在,但它不是那么容易解决。

原则二:找到自己的关注面

你要重点关注那些“需要关注的东西”。以佛莱妮女士为例,她应该做的是如何在海量的检索结果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不是在点击鼠标中浪费宝贵的精力。

我对她说:“当你知道电脑是造成效率低下的元凶时,可以安装一些工具来屏蔽一切弹窗广告。这能解决部分问题。同时你还可以在准备购物前写一个基本的清单,比如‘我只准备买一件保湿的护肤品,别的东西看也不看’。”

这能起到提醒的作用,让思考和行动的过程简化几个步骤,节省一些时间。但我的经验是,想长期保持对信息的精确管理,防止那些无关的信息成群结队地过来打扰我们,就必须为自己设立一个重点的“关注面”—除了这个主要的“关注面”,不要再关心其他的任何东西。

例如,我平时最喜欢看的是财经新闻。每次使用互联网时,我的主要兴趣是了解世界各地最新发生的财经事件。这些信息对我很重要,阅读和了解它们,然后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对我的工作会有帮助。那么,我在做筛选信息的工作时就会对财经信息保持关注,坚持养成重点浏览财经新闻的习惯,防止其他领域的次要信息占用太多的时间。这样能让我们用最快的速度找到自己关心的问题。

原则三:建立信息搜集目标

为了实现很大的计划,我们总是需要庞大的信息量。信息是那样重要,我们每天都不可能逃避从四面八方涌来的新事件的打扰,除非所有的电子设备都被你废置了,否则它们总会出现在你眼前。就连喝杯咖啡休息几分钟时,你也能不经意地发现手机屏幕上跳出的一些信息,然后就会有更长的时间—可能超过20分钟—让自己沉浸在里面。

要想避免这样的情况,你可以为自己建立信息搜集的目标—不管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这个目标服务于我们的思考、决策和指向明确的行动,帮助我们完成重要的大事。这是割离无用信息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你可以用专门的工具订阅一些经过滤的信息,呈现给你的信息既是专业的,也是指向明确的。

·你可以根据计划展开行动,主动地收集工作需要的信息,并且规定好这一工作时间,以免被无用信息牵扯更多的精力。

·你可以明确信息收集和思考的步骤,使用“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这样容易操作的流程,并定期对流程进行简化。

【“断舍离”:舍弃多余的想法,脱离不必要的执着】

作为日本著名的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在自己的书中系统地阐释了如何通过“断舍离”原则来洁净自己的思考和实现高效的人生。

“断舍离”的本质就是:采取决绝的行动断绝那些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想法和物品,脱离对于它们不必要的执着。它的要点是,我们要对自我真正的需求进行思考,看清哪些东西是重点,哪些东西是无关紧要的。

·断:不接纳不需要的“东西”或“思想”,切断它们进入自己大脑的通道;

·舍:要舍得丢弃、斩断没用的东西和想法,把它们从自己的房间和大脑中扔出去;

·离:要远离对于物欲和多思的迷恋,为自己创造一个宽松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我以前也是一个想法很多的人,脑子里装着许多东西,就像一座拥挤的仓库,不知道“断舍离”原则的重要性。

2001年,正好是互联网泡沫被“吹”到最大的时候,我也动了进军互联网产业的心思。那时我和史密斯、普利斯、周先生等几位主要的合作伙伴每周都会激烈地讨论这个议题:要不要也搞一个互联网公司?在中国国内,新浪、搜狐和网易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宣告了门户网站时代的来临;创立于1999年的阿里巴巴宣布注册用户已经超过了100万,即将迎来盈利。那段时间,我进入了一种执迷的境界,做任何事情都会想到互联网。

“可不可以做一个平台,通过融资来打造一个互联网销售网站?”

“培训公司有借助互联网概念上市的机会吗?”

“如何细分未来的互联网产品?”

“我能否建立自己的互联网平台?”

为此,我收集了大量与互联网有关的信息,了解这个行业的前景。虽然我们的团队基础是做销售而不是做IT的,但我仍然做了几份与网站有关的商业计划,发给他们每个人。在团队会议上我严肃地说:“这是未来的黄金机遇,我们能否及时地把握这个机遇呢?”

让我放弃这个想法的不是史密斯等人的劝说,而是血淋淋的现实。因为发酵于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终于在2001年被刺破了,一大批网站破产,投资者血本无归。这时,我才猛然意识到:我们无比痴迷和执着的东西有时未必就是一件好事。

“断舍离”原则的意义就在于:它能让我们达到一种清凉自在的境界,不被浮躁和功利的心态左右自己的思维与行动,从而简化自己的人生,做好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事情。

其实,这有一点禅宗的意思。实现简洁与高效思考,就要有一种禅宗精神,不要舍不得那些臃肿不堪的外物和莫名其妙的杂念,而是将这些通通抛弃,只去抓住让自己感觉最强烈、同时也最需要的目标,再对它集中全部的注意力。

要多关心现在

你现在最需要思考和做的事情才是重点,其他一切都是虚妄的。

有一次我碰见一名员工,别人都忙得不可开交,他却坐在办公室里发呆,手里拿着一支笔,眼神飘到了窗外很远的地方。30分钟后,我从会议室回来路过这个部门,发现他还是这个神态,只不过换了一个姿势。我就让部门经理过去跟他谈谈。

“嘿,史丹利,在忙什么?”

“头儿,上个季度的销售有些问题。我犯了错误,丢失了部门最重要的客户。”

“是的,我们已经讨论过了。”

“如果不是我填错了那个数字,客户不会毁约。”

“史丹利,我们是第几次说这个问题了?”

……

史丹利是一名认真的员工,两个月前的工作失误,他至今仍然耿耿于怀。那么,如果你是他的上司,你是否认同这种过分自责的精神?站在他的角度,你是否也赞赏这种从错误中走不出来的作风?我的看法是,既然错误已经发生了,就要及时总结。当总结完成时,必须立刻完成切割,否则“过去”就成了影响现在和未来的负面因素。

坚持遵循“断舍离”原则,也包括与那些消极的思想和惨痛的教训说再见,别让它们困扰你现在的思考,影响你接下来的行动。

要和过去划清界限

“过去”是已经发生的、无法挽回的事情。没有人能改变过去,就像没有人能修改死亡。因此,我们要尊重过去,忘掉过去,放眼未来。这是人们都知道的道理,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相关信息是否重要不是关键,现在你需不需要才是重点

这些年我遇到了很多夸夸其谈的年轻人,他们的知识面很广,对事物的认识也很深刻,却存在一个问题—当他们强调一件事情、一些事物的时候,我并没有看到这些东西对现实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有的人久久地沉溺于一段失败的感情,幸福的过去如今变成了徘徊于他大脑中的阴霾。这段感情对他的人生非常重要,但对他的现在却毫无帮助。

有的人花费很多的时间学习炒股技巧,了解基金的知识,但他并不会采取实际的行动,他只是觉得自己想要懂得这方面的信息。

有的人喜欢为一件事情做大量的铺垫工作,收集信息,制订计划,调整状态。在这个过程中他学到了很多,却一直没有有力地付诸行动。

类似的情况都属于“无关信息对生活构成了干扰”,从而影响我们思考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虽然有些东西对生活的确很重要,但它们未必是你当下急需的。现在你应该做什么?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巧妙运用“断舍离”原则

·断:割断过去,不要让过去的灰色记忆影响今天的决断,也不要被以前成功的辉煌遮住了双眼。

·舍:建立高效直接的思考机制,舍弃那些不必要的细枝末节,抓住事物的核心快速做出判断,既不奢求完美,也不要追求绝对的完善。

·离:远离内心的消极思想和外在的消极因素,要以自己当下的目标为中心,围绕这个中心,把所有不相干的信息全部排除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