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浅谈方志资料的“翔”与“实”
- 陶然斋选集(第二卷)
- 张国华
- 1832字
- 2018-05-18 10:03:51
——修志点滴体会
资料是写史修志的必备基础,如果没有翔而实的资料,编修出来的志书就不可能有较高的科学性、全面性和真实性,同时也就失去了志书的应有价值。因此,在编修志书时,一要尽可能地广为搜集、占有资料,包括古今中外资料及档案、实物、口头资料等,在这个环节上,要以多多益善为宗旨,做到兼收并蓄,谓之“翔”;二要通过各种手段,对所集资料进行科学、认真的考证,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在这个环节上,要以精益求精为宗旨,做到去伪存真,谓之“实”。
一、“翔”是基础,故须充分占有资料,以利鉴别遴选
常言道:“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鉴别、遴选资料的一个必要前提就是充分占有资料,对一个问题各个侧面的、有歧异的、记述详略不等的或表述形式不同的资料,更要兼收并蓄,只有这样,才有比较鉴别的余地。我有幸参加新编《灵石县志》的编纂工作,历时八载,而搜集、整理、汇编资料就用去了整整一半时间。四年里,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查阅档案、摘录资料,邀请老年人撰写回忆录,发动群众提供县情等,共征集各种资料500余万字。(二)组织指导全县工、农、商、党、政、军、教、科、文等单位编写部门专志,全县共有52部专志成稿,计400余万字。(三)邀请晋中师专文史专业的30余名学生,深入全县540个居民点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资料普查,获得调查记录、调查报告、文史材料等各种资料500万字。通过以上三方面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使新编《灵石县志》的资料占有量达到1500余万字。为了写好具有地方特色的灵石歌谣、谚语,我们几乎走遍了所有的村庄,向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层次的人进行采集,5年内共收集到歌谣300多首、谚语3200多条,分别为入选歌谣、谚语数量的13倍和26倍,这样就使得我们在编写歌谣、谚语时能够做到“游刃有余”。
司马光主张“但稍与其事相涉者,即注之,过多不害”(《与范内翰祖禹论修书帖》),这说明资料越多,对考证越有好处。
二、“实”是目的,故须科学考证资料,以供入选录用
谚语云:“宁要珍珠一颗,不要土豆一坡。”占有资料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而应用资料时就必须去伪存真,精益求精。新编《灵石县志》的资料汇编,根据篇目和实用的需要,进行了科学的遴选和排比。在资料征集、汇编阶段,我们创办了《灵石史志通讯》,将1500余万字的资料通过加工整理精选后,刊登在这一刊物上,以供进一步校正,共印发20期,达120万字,有效地起到了鉴证的作用。
在鉴证资料的工作中,对于实物、口头、档案三种资料,既要有所偏重,又要相互印证,以求真、准、实。在写“灵石民居”这一节时,号称北方民居一明珠的静升王氏住宅群,档案资料粗略而不足,口头资料神秘而不准。为达到记述准确无误,我们对该民宅进行了艰苦细致的实地测量。将该民宅的方位、面积、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街巷、院落、房间等,全部记录在案,成为王氏住宅最具权威的第一手资料,顺利地完成了该《民居》一节的编写工作。在编写《灵石谚语集成》时,据主要资料《灵石县志》(民国二十三年本)所选谚语,一是局限性大,仅记述了农事方面的谚语;二是不少过时的农谚理当删掉;三是需要增添具有时代气息的谚语。鉴于以上三种情况,我们走到群众中,搜集、记录、整理流传在群众口头中的谚语,以验证、取舍旧谚语,采撷、补充新谚语;我们最终共汇集新旧谚语1460条而成书。实物资料和口头资料常常是第一手资料,可信程度很高,但这并不意味可以放弃档案资料。隔代的史实,既无活的人可述,又无存的物可考,因此,必须利用档案。用档案印证史实,历来是考证史料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说,新编《灵石县志》的编纂过程,就是地方档案的利用过程,档案资料的利用贯穿于新编《灵石县志》编纂工作的始终。胡乔木同志在全国首次地方志工作会议上曾指出:“一部有生命的地方志必须植根于这块土壤,离开这块土壤,任何新观点、新方法都将毫无价值……”,这块土壤指的就是地方档案资料。总之,实物资料、口头资料、档案资料三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可以互为印证史实真伪、优劣、正误的依据。但是,不论采用哪种资料,都应以第一手资料为主,以当时当地的记述为主,以耳闻目睹者的口述为主,以实地勘测的记录为主,只有这样,才保证资料的真、准、实。
地方志的编修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并且少则十几年,多则几十年,就要重修一次。因此,笔者认为,志书编修人员要从现在做起,坚持资料的搜集、整理、汇编、归档工作,以备后用,这是一件实用当代、有利后世的大事。
(199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