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话
晋王羲之兰亭序:书圣的最高杰作

王羲之在会稽举办“曲水宴”,受邀的文人即兴吟诗,王羲之为此作“序”。兰亭是聚会的场地,现存的《兰亭序》不是真迹,而是石刻拓本。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总有写也写不完的故事。他对于日本的影响无远弗届,自古以来,王羲之就是日本书法家的标杆。日本所谓代表三迹的三人小野道风、藤原佐理、藤原行成,就是以王羲之的书法为范本,提升了日本书法的水准。从日本平安时代以来使用的平假名,笔顺就是模仿王羲之的字。对于日本文字整体而言,王羲之具有“师”的崇高地位。

在中国,王羲之的名号特别响亮。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他的书法称为“王法”。为了参加科举,熟练“王法”是绝对必要的。如果从中国文化史中要挑选出最伟大的一个人,首选就是王羲之。这是为什么呢?中国文化之中类别多元,包括书法、绘画、陶瓷器、青铜器、玉器等,书法又被认为是最崇高的艺术,王羲之是书法界地位最高的人,自然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人。

兰亭序
(宋拓定武褉帖赵氏藏本)

东晋 王羲之 拓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
25×66.9cm

王羲之的名气如此之高,《兰亭序》是重要的作品之一。王羲之是东晋时代的人,《三国志》中的曹操之子曹丕建立魏国,遭到家臣司马家消灭,建立晋国。当时的贵族握有政治的主导权,科举制度尚未建立。王羲之出生于名门之家,从小接受英才教育。也曾在《三国志》出现的汉末书法家蔡邕、魏国政治家兼书法家的钟繇,都是当时一流的书法家,都曾担任他的家庭教师。

王羲之并无强烈入世的想法,他倾向于当时流行的“清谈”厌世思维,沉溺于诗词、书法、饮酒之中。四十岁的王羲之到会稽(今浙江绍兴)赴任,邀当地士绅四十一人齐聚兰亭,在小溪旁饮酒吟诗,举办“曲水宴”。宴会上,参加者一个一个轮流作诗,后来把这些诗集结成册,王羲之写下序文,就是这部《兰亭序》。这段佳话之所以特别有意义,是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书法不只是技法,在书法之中表达的精神更为重要。写下《兰亭序》的王羲之,正值与权力保持一定距离之际,心里想的是如何度过有意义的余生。与心灵相通的好友们吟诗作乐,酒后写下绝世名作,这种精神的自由体现在《兰亭序》的每一个字当中,因此后世一致推崇《兰亭序》是书法界的最高杰作。

可惜的是,包括《兰亭序》在内,王羲之的作品没有一件传世,原因是唐太宗热爱王羲之,动用所有权力搜罗王羲之的作品,而且死后和自己一起埋葬。当时的皇帝相信死后的世界,将金银财宝一起埋葬可以作为在另一个世界里手边的财产,因此唐太宗也希望在那个世界继续欣赏王羲之的书法。王羲之的真迹一件也没留下,但是王羲之的书法却能传世,一是因为拓本,另一是因为临摹,这是一种极为细致的抄写。拓本是用墨汁拓印刻有王羲之书法的石头,最接近王羲之的书法真品。台北故宫收藏的是《定武兰亭序》,定武位于河北,是失踪碑文发现的地点。

日本是王羲之留存摹本的宝库。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使,曾将大量的王羲之摹本运往日本,在日本人手中长期保存下来,二〇一三年时日本的晚间九时新闻便曾报道“在日本发现王羲之的书法抄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亦曾举办特展“书圣·王羲之”。这份抄本是在长25.7厘米、宽10.1厘米的纸面上,写下三行二十四个字:

 

(便)大报期转呈也。知不快。当由情感如佳。吾日弊。为尔解日耳。

 

信件的一部分称为“断简”,通常会以开头的两个字作为名称,因此这件抄本称为《大报帖》,推估应是七到八世纪间唐代制作的。当时的日本正值奈良时代,全面向兴盛至极的唐代学习,在十到二十年间派出遣唐使冒险乘船,从中国带回大批的文物,其中也包括大量的书法抄本、王羲之的抄本等。有人说,唐太宗时大量制作王羲之的摹本,其中一部分送给遣唐使。天皇家族保存了王羲之的摹本,后来移至东大寺,其后赏赐给民间人士,而流入日本社会。

临摹需要诸多技法,其中最高超的技法就是“双钩填墨”。在书法上放置纸张,沿着文字的轮廓描线涂满,作业程序非常费工,以画出细如毛发的细线,此摹本制作极为精巧,传达了微妙的意境。这种风格的临摹,全世界只有十几件,却在日本陆续发现王羲之这类精巧摹本。

地理上位处边缘的地点(日本),对于地理上位居中央位置(中国)的文化,反而保存得较好,文化传播的趣味正是在此。日本民俗学者柳田国男曾经提出证明,日本各地的用语及语汇,在偏远的地方反而保存首都(如京都)的古语。中国的文明传到日本,也是同理可证。

现在,日本收藏不少王羲之的抄本,例如宫内厅的《丧乱帖》、前田育德会收藏的《孔侍中帖》、私人收藏的《妹至帖》等,不胜枚举。在日本如果发现王羲之的抄本,顶多就是媒体报道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新闻稿,并不会有更深入的追踪。因为王羲之是书圣,具有高知名度,一旦发现王羲之的临摹,意义非凡。要是在中国台湾和大陆,可是会引起很大的骚动。从这个角度看来,日本拥有王羲之的最高杰作,但被说成“有眼不识泰山”,也是莫可奈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