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体:传播新格局拓展
- 薛可
- 6507字
- 2021-04-02 10:46:19
一个事件,两种声音:宁波PX事件的中英媒介报道研究
——以人民网和BBC中文网为例
近年,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一直保持29%的较高年均增速,重特大环境事件也频繁发生。其中2011年重大环境事件比上年同期增长120%,特别是重金属和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呈高发态势,我国社会发展进入“环境敏感期”,甚至出现环境恐慌。
2012年10月22日,环境群体性事件再次发生。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因建设PX项目(PX别名对二甲苯,是一种有毒的化学物质)引发当地居民抗议。民众举着“我们要生存,我们要活命”的横幅到镇海区政府示威游行,呼吁把PX项目迁出镇海。宁波PX事件拉开序幕,引起中外媒体高度关注和持续报道。10月27日早上,当地上千名示威游行的民众在市中心散发传单反对化工厂扩建,高举“PX滚出宁波”的标语,甚至高呼市长辞职的口号,谴责PX项目对当地环境带来的严重危害。示威群众与警察发生冲突,部分示威群众被警方带走,宁波PX事件不断升温,中外媒体报道和舆论达到高潮。随后,宁波市委、市政府研究做出决定“坚决不上PX项目;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停止推进,再作科学论证。”宁波PX事件引发的舆论逐渐消散,事态得到控制和解决。
在宁波PX事件的发展进程中,中外媒体对该环境群体性事件在不同阶段的新闻报道有何特点?中外媒体在报道议题的设置和消息来源的选择上是否存在差异?带着这些研究问题,本文选取人民网和英国BBC中文网两家媒体的相关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对宁波PX事件进行了研究。
一、研究方法
(一)抽样实施
(1) 选择目标媒体。本研究围绕宁波PX事件,将国内的人民网和英国的BBC中文网两大媒体的相关报道作为研究对象。选择二者作为目标研究媒介的原因主要是:第一,人民网是由中国第一大报、世界十大报纸之一的《人民日报》建设的网络信息平台,是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在中国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广泛的影响力。BBC中文网则是由世界最大的知名新闻广播机构英国BBC广播电台中文部运作的新闻时事网站,拥有良好的权威性和国际影响力。第二,这两家媒体都在宁波PX事件发生初期迅速开展了报道,并全程对该事件进行持续追踪报道。因此,选择人民网和BBC中文网对宁波PX事件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对本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抽样规则。本研究采用立意抽样的方法,主要分析两家媒体从宁波PX事件发生当天2012年10月22日到2012年11月12日共三周之内的相关新闻报道。这三周的时间覆盖到宁波PX事件的起始、事件升级和当地政府和国家部委宣布宁波PX项目暂停,较为准确、完整地反映出了事件的发展进程。2012年11月12日笔者在人民网http://search.people.com.cn和BBC中文网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用关输入关键词“宁波PX”进行搜索,剔除不相关内容后,分别获得39条和13条相关报道,作为本研究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的素材。
(二)类目构建
笔者在阅读人民网和BBC中文网全部有效样本的内容后,将每则新闻报道视为一个编码单位,从以下角度设计了编码表。
(1) 信息来源。出于不同的利益出发点和意识形态,众媒介在报道重大新闻事件时,都体现着各自价值观念和认知态度,对事件相关情况进行信息加工,从而呈现给受众。其中,信息来源是影响新闻内容的最重要因素,因此选择信息来源是各个媒体在设置报道议题时的重要步骤,其形式往往为读者营造出客观报道的假象,但实质却是有意地选择和凸显。本研究中采用的人民网和BBC中文网的分析样本所涉及的信息来源主要有以下7种:①国内其他新闻媒体(如新华社、环球时报等); ②记者观察;③党政机关及官员;④一般群众(如目击者及当地参与游行群众等); ⑤国内专家及第三方研究机构;⑥网络(如微博等); ⑦境外(如境外通讯社、媒体等)。
(2) 报道主题。在新闻事件报道中,媒体通过特别的方式将事件信息的主题重新进行组织表达和信息提示,通常会突出事件的某些角度进行着重报道,设置相应的议题。台湾学者钟蔚文等曾将新闻报道所涉事实分成主要事件、先前事件、历史、结果、影响、归因、评估等环节;在此分类基础之上,陈红梅(2010)分析乌鲁木齐7·5事件时,将事件报道主题分为六类:次生事实、先前事实、历史、反映、评论和归因;全燕(2012)在研究风险报道时将报道主题分为风险信息沟通、风险评估解读、风险控制分析和风险决策引导四个方面。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之上,本研究结合宁波 PX 事件报道的特点,将新闻报道的主题分为五类:①事件信息沟通;②先前事实;③次生事实;④原因分析;⑤事件处理及建议。
(三)编码员信度
本研究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的两位学生担任编码员,通过系统的编码培训后,各自独立完成编码任务。在正式编码工作开始之前,随机选择10则新闻报道进行编码并检测编码员信度。本次研究采用了斯科特(Scott)Pi指数作为检验研究信度的方法,两位编码员的信度大于0.70,通过编码员信度检测。
二、研究结果
(一)新闻报道的数量变化
从2012年10月22日到11月12日,人民网和BBC中文网对宁波PX事件都较为迅速地进行了报道,人民网的相关报道数量明显高于BBC中文网的相关报道数量(见图1),分别为39篇和13篇。宁波PX事件爆发于10月22日,隔日两家媒体对此事件都进行了报道,给予了一定的事件关注度。
图1 人民网和BBC中文网关于宁波PX事件的报道数量随时间变化趋势(单位:篇)
自10月27日起,两家媒体对宁波PX事件的报道逐渐增多,人民网在10月30日达到单日报道数量最大值,为9篇;BBC中文网在10月29日达到单日最高报道数量,为3篇。随后,人民日报对宁波PX事件持续关注报道;而 BBC中文网从10月30日起对宁波 PX 事件的相关报道出现间断,直到11月12日报道了中国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十八大记者会上对此事件的表态。
因此,从图1显示的曲线趋势来看,本研究所选取的新闻报道样本较为完整地反映了事件的发展过程。同时,宁波PX事件报道数量呈现阶段性特点,具体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10月22日至10月26日为初始发生阶段,10月27日至10月29日为升级扩散阶段;10月30日至11月12日为消散解决阶段。在此基础上,笔者将人民网和BBC中文网在事件不同阶段的报道情况进行统计,得到报道数量和所占比例数据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人民网和BBC中文网在不同阶段的报道数量及比例统计
由表1可以发现,人民网和BBC中文网在事件初始发生阶段的报道数量占各自报道总量的比例相等,均为23.08%。但是纵观三个阶段,人民网在进行报道时有超过一半的比例出现在政府宣布停止宁波PX项目之后,即在消散解决阶段,对政府顺应民意停止PX项目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报道。与此同时,BBC中文网对政府的应对解决报道只有15.38%,它更关注事件发生和升级扩散两个阶段,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报道,所占比例约为85%,特别是在宁波PX事件的事态升级阶段达到了61.54%。
(二)新闻报道的主题
编码员通过阅读各新闻报道的标题,并浏览报道的全文,对人民网和BBC中文网的样本进行了主题分类编码,报道主题主要分为事件信息沟通、先前事实、次生事实、原因分析、事件处理及建议等,如表2~表3和图2所示。
表2 不同阶段新闻报道中各主题数量及所占比例统计
图2 不同阶段新闻报道中各主题报道所占比例统计
在表2的数据统计基础之上,笔者按照各报道议题的数量由多到少地对人民网和BBC中文网的报道议题进行排序统计,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阶段人民网和BBC中文网各报道议题按数量排序统计
表2和图2从整体角度展示了人民网和BBC中文网两个媒体在不同阶段报道宁波PX事件时的各议题报道数量和比例。在初始发生阶段,50%的报道比重都集中在事件信息沟通议题上,其次是原因分析议题占到25%。此时事件处理及建议也提上议程,可见宁波PX事件迅速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在升级扩散阶段,新闻报道的议题主要聚焦在次生事实(比如警民冲突、谣言传播等)和事件处理及建议等方面,均达到44.44%,其次是原因分析在报道比例中占据了11.11%。在消散解决阶段,超过八成的媒体报道议题从最初的事件信息沟通议题转到原因分析和时间处理及建议两个方面,其次是次生事实和先前事实,其比例各占13.64%和4.55%。
表3显示在宁波PX事件初始发生阶段,人民网和BBC中文网两家媒体都十分一致地将报道主题集中在事件信息沟通方面。不同的是,人民网和BBC中文网针对宁波PX事件的报道手法上存在差异。人民网间接提及,主要通过报道宁波镇海区人民政府办公室网络发言人发布《关于镇海炼化一体化项目有关情况的说明》一事,从中间接地提到镇海炼化一体化项目引发附近村民群体上访事件,同时表示当地区委、区政府的相关部门和领导对此事件高度重视,已经和上访村民代表广泛地进行了积极的沟通,并给出了书面答复。BBC中文网则直击宁波PX事件现场,将视角转向群众抗议游行,如10月24日BBC中文网以“中国宁波化工项目引发当地民众抗议”为题进行了报道,同时BBC中文网在进行报道时还配发了群众抗议活动中抵触PX项目的现场照片,将事件现场情境一目了然地传递给读者。
伴随着时间的推进,宁波PX事件逐步升温。宁波市镇海区数千名群众在10月27日和10月28日上街示威反对化工厂扩建计划,游行示威群众数量规模明显扩大,事件进入高温阶段,新浪微博上也出现了众多镇海抗议示威相关信息。在此过程中,出现了警民冲突事件,甚至有数百市民游行至市政府外要求当局释放示威活动中被捕的市民。在升级扩散阶段,人民网和BBC中文网在议题设置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分歧。BBC中文网迅速采用了图文并茂的形式报道事态发展。然而人民网对宁波PX事件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恶化,以及其造成的次生事实等不良影响未有提及,客观造成信息沟通不畅,为个别不法分子在网上制造“特警打死大学生”的谣言提供了机会。虽经镇海警方迅速辟谣,但谣言对事件发展和处理仍然造成了一定不良影响。
当事件进入消散解决阶段,人民网和BBC中文网的议题设置再次呈现出一致性,“原因分析”均被排在第一位。在政府宣布停止推进镇海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并且表示坚决不上PX项目的承诺后,宁波PX事件得到降温消散。人民网通过如《项目上马前要多听听老百姓的意见》《尊重民意的境界》《“环境敏感”考验多国大工程 民众参与事关项目成败》等等报道对事件进行原因分析和反思,并从以往厦门PX事件和大连PX事件中总结教训,对如何避免下一次“PX事件”提出了对策建议。BBC中文网对宁波PX的事件解决也给予了关注,但它对事件解决阶段的报道数量则远少于人民网的相关报道。
(三)新闻报道的信息来源
按照预先设计的编码方案,编码员对人民网和BBC中文网总计52则新闻报道进行分类,总结出主要包括国内其他新闻媒体、记者观察、党政机关及官员、一般群众、国内专家及第三方研究机构、网络和境外等共计七类信息来源。表4、表5及图3呈现的即为52则样本报道中7种信息来源的统计结果。
表4 人民网和BBC中文网各报道的消息来源数量和所占各自报道数量的比例统计
注:在确定消息来源的分类时,除明确注明此报道的通讯社来源外,其余的根据新闻报道援引消息的来源确定分类。
表5 人民网和BBC中文网各报道的消息来源按数量排序
注:数量为零的信息来源不进入排序。
由表4、表5和图3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人民网和BBC中文网都采用了如国内其他新闻媒体、记者观察、一般群众等广泛的消息来源,但是二者消息来源比例则大不相同。人民网最主要的消息来源是新华社、宁波日报、新京报、环球时报等国内其他新闻媒体,比例达到53.49%;其次是党政机关及官员,比例为13.95%。前两名所占比例之和已超过六成。而新华社、宁波日报等媒体多属于党政报刊,代表政府意识形态,可见人民网对此事件的报道更多地依靠官方信息,属于官方话语。相较于人民网,BBC中文网的消息来源比例更加均衡,其中有28.57%来自路透社、美联社、英国金融时报等境外通讯社或境外媒体,比例最高,而中国境内其他新闻媒体和网络以各占14.29%的比例并排信息来源榜第三位。BBC中文网注意采用一般群众的信息来源,达到19.05%,明显高于人民网同类信息来6.98%的比例,从而均衡了官方信息所占的比例,与官方信息并列消息来源榜第二位。据此,我们可以推断BBC中文网的信息报道更具有更强的新闻专业主义取向,较为客观。
图3 人民网和BBC中文网各报道的消息来源按比例统计
三、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人民网和BBC中文网两家媒体对宁波PX事件报道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两家媒体在相关事件的报道上呈现出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两家媒体在事件初始发生阶段的报道方式不同。虽然人民网和BBC中文网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此事件进行了关注报道,但是由政府资助但独立于政府监管之外,属于市场价值导向的BBC中文网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直击事件发生现场,而由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建设的人民网则由于自身独特的性质和定位,在报道此事件时从当地政府对事件回应行为的角度出发进而侧面提及。
第二,两家媒体不仅在报道宁波PX事件时重点关注的阶段不同,而且关注的议题也有所差异。人民网关注事件的消散解决阶段,非常注重事件的处理及建议,向受众传递的是事件控制、顺从民意等信息,大量报道出现在这个阶段;而BBC中文网更关注事件发生和升级扩散两个阶段。在报道议题方面,人民网在事件初始发生阶段便将事件处理及建议迅速提上议程,在事件升级扩散阶段一度成为首要议题;而BBC中文网对事件的处理和解决关注较少,对恶化升级的次生事件关注更多。这也说明,“处在多元话语共生的社会形态中的报纸倾向于将环境议题的风险显性化,而在单一话语主导的社会形态中的报纸则更多导向于报道风险的可控性”(全燕,2012; Giffin等,1995)。
第三,两家媒体在报道宁波PX事件时采用的信息来源具有差异性。不同媒体在消息来源的选择方面与媒体自身的定位密切相关,人民网的报道更多援引国内其他新闻媒体和党政机关及官员的信息来源,表达官方声音,BBC中文网则更多选用境外媒体、官方信息来源和一般群众作为信息来源,兼顾做到官方声音与民间声音的均衡。
但两家媒体在报道宁波PX事件时也存在相似之处:一是在事件初始发生阶段的报道数量占各自报道总量的比例相等;二是在事件初始发生阶段时一致地把事件信息沟通议题设置在第一位,在消散解决阶段,再次不约而同地将原因分析议题设置在第一位。因此,可推断出我国媒体在报道突发敏感事件方面已取得一些进步,与国际一流媒体的差距在缩小。
综合两家媒体的新闻报道,我们对宁波PX事件的发展进程得到了较全面地了解。虽然目前宁波PX项目已经宣布停止进行,但是值得反思的是,为什么民众对大型项目建设频繁表现出“环境恐慌”,甚至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其中一个角度或许可以用城市规划学中“邻避效应”(not in my back yard, NIMBY)理论来解释。所谓“邻避效应”是指在现代化和都市化的过程中,因政府在建设垃圾处理厂、能源供应系统、污水处理中心、变电所等具有污染威胁的公共设施时,遭遇当地居民的抵制与反对,导致群众与政府间发生冲突, 。邻避效应也存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并且大多通过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得到有效处置。
在宁波市镇海区建设炼化一体化项目所导致的邻避冲突中,其导火索是当地居民对PX项目具有因PX有毒、有害的属性感知而导致的恐惧心理。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①在当地政府前期的项目选址决策过程中,缺少民意调查和公民参与。宁波当地政府部门在出现有群众上访之后,才被动做出《关于镇海炼化一体化项目有关情况的说明》。政府表现出的是孤立的、封闭式的决策执行,这种决策模式使得当地群众增大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感,为邻避冲突的发展埋下了伏笔。②由于对PX项目建设科普宣传和信息公开不力,厦门和大连之前均因当地居民过分放大PX的危害性感知而导致因PX项目建设发生群体性事件并被媒体持续报道引起广泛关注。宁波此次PX项目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升级诱因几乎重蹈厦门和大连覆辙。如果此次宁波在建设PX项目之前,政府利用新闻媒体全面客观地对PX进行介绍、宣传,或者请权威人士及时普及相关知识并介绍选址原因等,做到信息公开和民众参与决策互动,也许会最大限度地降低宁波PX项目建设可能导致的不稳定可能性。③群众的公民意识、环保意识和权利意识在不断提升。在社交媒体时代,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对公共决策参与权有了更高的诉求。一旦出现损害公民群体利益的事件发生,便自发地表现出邻避抗议活动的参与意愿。
本研究属于探索性研究,尚存一些局限性。研究过程中,只选择了人民网和英国BBC中文网的新闻报道进行比较分析,如果选择更多地目标媒体对其报道进行比较,可以更好地揭示出中英媒体对宁波PX事件报道的区别。
作者:薛可、邓元兵、余明阳
原载《新闻大学》,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