Ⅴ.培养归属感容易出现的问题

归属感干预如果执行不当,可能会产生不良的副作用。第一个问题是,人们推崇的榜样不给力。例如,女性榜样能够帮助女性在那些通常由男性主导的领域(如计算科学)中找到归属感,但如果作为榜样的女性表现出自己的实力不足,就会妨碍那些以她为榜样的女性出色发挥(Marx & Roman, 2002)。另一方面,榜样还可能不经意间传递出不该有的刻板印象。研究人员发现,幼儿园女教师表现出对数学的焦虑,会强化小女孩们心目中男生比女生数学好这一错误观念,也会使她们的数学成绩出现下滑,而男孩们则不会受到影响(Beilock, Gunderson, Ramirez, & Levine,2010)。

第二个问题是,归属感干预有时会显得不太诚恳,目的性太明显,进而引起更大的隔阂。这是因为当人们感到自己被人操纵或被人设计时,就会开启防御机制。因此在进行归属感干预时,还要考虑是否会产生严重的连带影响。哈佛大学商学院曾施行过一项倡导性别平等的计划,成功地提升了女性学生的成绩以及女性在顶尖学科项目中的参与度,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结果。然而,这一计划却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些男性学生对该干预计划产生了强烈的抵触,他们认为该计划太强制、太突兀了(Kantor,2013)。

第三个问题是,针对特定文化群体的归属感干预反而会引发人们对负面刻板印象的关注,让人们“另眼相待”。这会不经意间降低学习者的归属感,让他们感觉自己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而需要特别关照。

最后一点,人们可能根本就不想被归为某一群体。例如,有些学生可能不愿意被贴上“听话好学生”的标签,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并不想成为这类人,或者觉得这种身份会和其他想要的身份发生冲突。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一些复杂的社交问题,因此解决起来并不那么容易。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尝试让学生不要狭隘地理解某一群体,合理营造出归属感。举个例子,博勒和格里诺(Boaler & Greeno,2010)发现,有些数学成绩好的孩子,竟然会认为数学天赋与富有创造性思维相矛盾,而他们自己又想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而事实上,有创造力和数学好其实并不冲突,那只不过是学生自己凭空想象出来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