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一滴》[12]选自美国著名随笔作家、诗人和实用主义哲学家梭罗的《瓦尔登湖》,被乔治·艾略特称为“深沉而敏感的抒情”的杰作。从表层结构上来看,作品描写的是湖光美景,很有诗意;而透过对美景描写背后的抒情与议论,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沉思。虽然一百多年过去了,梭罗的担心和预言却越来越被这个高度物质化的世界所证明——世界的生态环境被破坏,人与自然的平衡与和谐被解构——人类的异化就是人成为了自己的敌人!
高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造成了自然生态的破坏,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从生态角度来看社会,再以文学的形式来影响人类生态良性发展的自觉意识,已经成为当今生态创作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潮。而梭罗在一个半世纪前的资本主义发展初级阶段就在他的写景散文中融入了这样先进的哲思与写作技巧,不可不谓大家手笔。
对大自然怀有一颗敬畏虔诚之心,应该是每一个有着人文情怀的人的基本素养,而人类在物质文明的诱惑中恰恰缺少的就是这样的自觉意识。作为公民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链,对这种意识的培养应该是跨种族、跨国别的通识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神的一滴》是一篇最具教科书特性的文章,而且其文采与风格也具有风景抒情散文的示范性。
作为文本研习的优秀散文,这篇文章一开始对湖的描写就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它不仅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审美性,更重要的是,它一下子就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因此,它是作品基调的突出呈示。
值得注意的是,作品在采用第一人称写作时,其写景状物并非是按照空间转移的次序作为观察点的,而是采用了按照自己的感受来回忆出那些最突出的“景点”,也就是说,作品的进展完全是按照作者的抒情线索而展开的。这种写法对于习惯了按照时空变化来结构文章的一般作者来说,应该是一种新鲜的示范。一切跟着感觉走,按照生活经验所提供的主题与逻辑向前开掘,这也是散文随笔写作的另一种基本走向。作为文本创新,此文可以提供一个进行散文写作结构安排比较的空间,总结出这种写法的长处。
作品采用的是以优美的自然风景与恶魔般的机器污染的反差对比来突出作者的观点——对人类破坏自然生态行径的控诉。无论是浪漫诗意的风景描写,还是字字泣血的抒情,作者始终对自己描写的对象——瓦尔登湖抱着一种万分虔诚的敬仰之情,赋予她神性色彩。其实,真实的瓦尔登湖很小,但为什么会在作者的心灵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以至于把它作为神来顶礼膜拜呢?这就是作者在那首诗中表现出的近乎宗教般的意念——“我”的生命已然与自然的瓦尔登湖融为一体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这个世界生存的最高境界!这虽然是来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一个具有浪漫天性诗人的呐喊,但是它的回声一直传递到今天,其分贝愈来愈高,给予人类永恒的警示!文本最后一段抓住了火车上旅客的“一瞥”,足以成为胜似教堂钟声的人类心灵的祈祷。用“神的一滴”作为作品的结尾,不仅成为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而且也是这篇文章对自然崇拜讴歌在最高点时的休止符,戛然而止,有统领全篇思想和情绪的神韵之功。
《神的一滴》作为《瓦尔登湖》的精彩篇章,它的诗意表达和自然天成的结构,以及思想的穿透力,是对散文文本审美性的开掘,更是对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内涵的发掘。
刊于《中学语文教学研究》2010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