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低碳转型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

低碳经济是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经济转型是低碳转型的基础。低碳经济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社会转型、文化转型、制度转型等,也是低碳转型的重要方面。没有社会转型、文化转型、制度转型的配合,低碳经济转型是不可能的。总之,低碳转型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革命。在内容、性质与特征上与现代化是一致的。社会向低碳转型,是现代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后工业时代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据此,有学者提出,低碳转型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采用技术的、行政的、市场的等多种调控手段,减少对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经济发展形态。

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包含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区域结构等)的方式和形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是,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如果进一步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内涵则是要全面实现“包容性增长”,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经济增长应该是互相协调的。不能单纯地强调经济发展,更不可只单纯地抓生产总值,只有更加全面、均衡地发展,才能使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改善同步进行。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和外延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从结构调整方面,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调整城乡结构和城镇化步伐,加快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国土开发空间结构,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从自主创新的角度来,应当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从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来看,要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和经营体制创新,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生态保护、社会协调、文化培育的角度,应当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及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对外经济发展的角度,应当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调整出口贸易结构,加快调整进口贸易结构,加快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第一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包含低碳转型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面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所谓“转变”,也就是在这一不断推进过程中的阶段性的质变。而这种质变,既有共性,也有各国的个性。李钢(2011)等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角度指出:国民经济核算主要有3种计算方法: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另外,由于对生态和环境重视,还引入了包含生态和环境成本的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如绿色GDP核算)。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区别在于,前者特别强调经济发展需要与社会和谐和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因此,各国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纷纷制定政策,加快社会公平建设和实施资源环境保护职责。首先,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特别强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格局调整同步进行。同时,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前普遍经历了一个较为长期的重工业化过程,能源耗费量较大,对产业持续发展形成了约束瓶颈。由此,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特别强调产业发展需要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曾铮(2011)通过对一些典型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验的总结,得出以下四条基本启示: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含经济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二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干预相结合;三是经济结构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方向;四是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周立群(2011)指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增长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型向内需拉动型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由“少数人”先富型向“共同富裕”型转变。付允等提出我国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政策措施:节能优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化石能源低碳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设立碳基金,激励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确立国家碳交易机制,保证各省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总和的相对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