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威社会经济发展研究
- 姚丽娟
- 1493字
- 2021-03-25 23:59:29
第二节 国内低碳经济研究情况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低碳经济进行了许多积极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课题组使用多种能源环境综合政策评价模型方法对我国2050年能源需求暨温室气体排放情景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我国未来碳减排路径进行了分析。魏一鸣等分别对温室气体的碳排放核算和减排政策进行了研究,从能源利用的角度对我国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行了核算,并通过多种方法分析了影响能源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因素。王冰妍和张颖等分别利用长期能源替代规划系统(LEAP)模型以城市(上海市)和单个行业(电力和水泥)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情境下的能源消费及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进行了预测。牛文元(2009)、贺庆棠(2009)等认为,低碳经济是绿色生态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和低碳发展等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辛章平等认为,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而低碳城市的建设又涉及新能源利用、清洁技术、绿色规划、绿色建筑、绿色消费五个方面。方时姣(2009)指出,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庄贵阳(2005)、何建坤(2009)、付允等(2008)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可以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金乐琴等(2009)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与可持续发展观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要求是一致的,与当前大力推行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也有密切的关系。袁男优(2010)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发展模式,是以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为目的的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发展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在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消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其核心是能源的高效率和洁净的能源结构,关键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姚良军等(2009)在调查研究中介绍了意大利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提出了“绿色证书”制度和“白色证书”制度,它们对推动可再生资源的发展与提高企业能源效率方面有积极的作用。郭万达等(2009)认为未来40年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鉴于气候变化的国际外交谈判问题比较复杂,我们应“内外有别”,对外要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进行国际谈判,对内则要“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地发展低碳经济。潘家华(2010)提出了“转型悖论”:即高碳补贴低碳。认为中国的低碳转型,势在必行,但对于资金和技术相对匮乏的发展中经济体,为了加速低碳转型,中国可能不得不先要经历一个高碳发展的阶段。中国的转型只能通过发展来实现,而不是回到传统的农业社会来实现零碳。如果立即抛弃化石能源而采用成本相对高昂的可再生能源,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必将严重滞后、拉长,人们的生活水平难以迅速达到与发达国家可比的质量水平。中国发展可再生能源,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宜大力投入研发,但不宜大规模补贴开发利用。尤其是不宜用纳税人的钱补贴个人消费,包括太阳光伏发电补贴。“交叉补贴”不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均是可取的,只是要注意把握“度”的问题。
总体而言,以上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特定国家,对于一国区域低碳转型的研究尚不多见,针对具有欠发达地区重工业城市特征的低碳转型研究的路径分析方面很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