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海洋区域经济研究
- 蒋铁民主编
- 8796字
- 2021-03-27 05:40:14
第二节 中国海岸带区域经济特点
一 区域经济的发展条件
(一)地理位置优越
我国海岸带地处北太平洋西岸中段,介于我国辽阔的大陆和海洋之间,从南到北纵跨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三大气候带。
从全球经济发展来看,当今世界经济技术中心正由大西洋向太平洋地区转移。太平洋地区正在成为世界经济最繁荣的地区。近十年来,不仅我国香港、我国台湾、韩国、新加坡亚洲“四小龙”,以及东盟各国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沿岸的一些大国经济发展更为引人注目。目前日本已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美国的经济技术由大西洋沿岸向太平洋沿岸转移,苏联正在着手大规模开发远东太平洋沿岸地区,尤其是美国对太平洋地区贸易额的增长速度,早已大大超过了对西欧的增长速度。一些国家正在把太平洋地区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市场最大的经济合作区,而我国海岸带正处于这一最有利的地理位置。
我国是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陆上大国,也是一个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海洋大国。我国的海岸带正介于这一辽阔的陆域与海域之间,而且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狭长地带,被誉为“黄金宝带”。它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正在起着对内、对外两个辐射面,把新技术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转移的枢纽作用。而在海洋开发方面,它既是海洋开发的前沿,又是后勤供应基地。这对开发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我国海岸带地区,纵跨38个纬度,在地理位置上,从南到北分属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三大气候带。沿岸的雷州半岛、海南岛、南海诸岛,以及台湾的南端属于热带,是我国热带资源的宝库,农业上的最宝贵地区。水稻年可三熟,宜于发展橡胶、椰子、油棕、胡椒、咖啡、可可、芒果、剑麻、香茅等热带经济作物,以及多种热带硬质木材。在其北部的广西、广东沿海和福建省福州以南,属南亚热带,粮食年可三熟,甘蔗可以冬种,是我国甘蔗、香蕉、菠萝、龙眼、荔枝、柑、橙的主要产区,在我国糖料和水果生产上占有重要地位。福州以北,淮河以南,中间以杭州湾分界,为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是我国的水稻和油菜主要产区。中亚热带还盛产茶叶、柑橘等亚热带水果和优质杉木,此亚热带还盛产小麦、棉花。山东、河北、辽宁沿海属暖温带,是我国冬小麦、棉花、花生的主要产区,还盛产苹果、梨、桃、枣等温带水果,渤海湾沿岸地区是全国最大的苹果产区。同时,由于南北气候上的差异,也为滨海旅游增添了异彩。在夏季,北方沿海成为盛夏消暑的胜地,而冬季,当北国已是千里冰封之时,南疆的气温却在20℃左右,海南岛仍是鲜花盛开,南北鲜明的对照,形成了滨海旅游别具风韵的情趣。
此外,我国南方海岸带地区降水丰沛,淡水资源丰富,有利于滩涂开发自然洗盐,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北方少雨,淡水资源不足,给广阔的滩涂开发利用,特别是工业、城市用水带来了很大困难。
(二)岸滩、浅海空间资源丰富
我国海岸线蜿蜒曲折,总长度为32000多公里,其中大陆岸线18000多公里,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形成一条向海上凸出的弧形环状线。沿岸分布有许多优良的港湾和港址。岛屿星罗棋布,总数达6500多个,其中台湾岛和海南岛的面积都超过3万平方公里。我国的浅海滩涂面积也十分辽阔,其中仅滩涂面积就有3000多万亩。它们是我国海岸带最重要的空间资源,是目前港口、水产养殖、临海工业、盐业、围垦等发展用地,也是今后最好的后备土地资源。
在海岸带开发利用上,通常把上述空间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后滨带,即高潮线以上部分;二是前滨带,即潮间带;三是外滨带,即高潮线以下部分。这些空间在开发利用上,以港口的开发备择性最窄,结合其他条件,海水制盐、海水养殖、围海造地、临海工业等也都有各自的选择。
后滨带和岸线是港口、临海工业和发展沿海城市的场所。作为优良港口的港址,要求具有较大的水深和良好的掩护条件。我国的海岸地貌可分为山地丘陵海岸和平原海岸。山地丘陵海岸多分布在浙、闽两省,广东、广西,以及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这类海岸多优良港湾,且多具有较大的水深和一定的掩护条件,是我国深水港址主要分布地带。如大连湾、胶州湾、湄州湾、大鹏湾等。一般来说,平原海岸因泥沙淤积或水深较浅,不具备优良港址,但在一些大河的河口也多有良好的港址,同时为了满足三角洲地区工农业发达,客货运输的需要,也往往在适当的河口段建港。上海、广州、天津就是上述类型的代表。我国约有大中型海湾100多个,绝大多数常年不冻,除河口地区外,大部不淤或很少淤积,具备良好的建港自然条件。经过多年的勘查和港址选择,初步认为,可供建中级以上泊位的港址160处,其中可建5万—10万吨级泊位以上的港址约34处,可建10万—15万吨级泊位以上的港址5处。后者是海岸带资源中最为宝贵的资源,应在保护基础上开发利用。
港口开发在海岸带开发中占极重要的地位。港口不仅是海陆交通的枢纽,海岸带空间资源开发的核心,而且临海工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布局都直接、间接与海岸带港口规模和发展条件有密切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海运年均递增8%—10%,平均10年运量增长一倍左右。随着海运量的成倍增长,才推动了港口和海上运输设备向大型化、专业化、自动化、高速化方向发展,从而促进临海工业布局和沿海城市建设进一步发展。因此,港口航运与临海工业、沿海城市之间的发展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特别是近十年来,除对原有的港口不断进行改建扩建之外,以发展深水港为重点的大型新港址的选择和建设正在蓬勃发展,它正在推动这些岸段的工业开发和城市建设。
潮间带滩涂是发展海水增养殖、晒盐、围海造地等的重要基地。滩涂不仅有丰富的贝类等资源,且适于发展人工增养殖业,近十年来我国滩涂增养殖业,特别是对虾人工养殖发展得很快,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对虾养殖国。我国的海盐生产居世界首位,也是利用滩涂建设盐田,并结合气候条件等进行晒盐。现已在北方沿海建成了长芦、山东、辽宁、江苏淮北四大盐区。据有关资料估算,我国主要入海江河每年携带泥沙26亿吨,在沿海淤积造地面积约40万—50万亩。据历史和第四纪地质考证,我国黄淮海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下辽河平原等,约有2亿亩土地属于滩涂地区。因此,从动态分析,这些滩涂还是最好的后备土地资源。
我国浅海发展海水增养殖的条件优越。由于分布在暖温带至热带之间和受黑潮暖流与沿岸流的作用,以及各大河携带的大量营养物质,因此水温适宜,水质肥沃,水产资源种类繁多,且为多种鱼类产卵洄游和索饵的良好场所。尤其渤海,是一个近于封闭状态的内海,平均水深仅18米,基本属于海岸带范围,最适于建成为海水增养殖海区。黄海、东海、南海的基岩岸段海湾,岸线曲折,浅海水域辽阔,礁石林立,很适合发展浮筏养殖和进行海底增殖,目前已成为我国最主要的浅海养殖区。北黄海的贝、藻类和海珍品,东海、南海的太平洋牡蛎、珍珠贝养殖等,都具有一定的规模或特点。
此外,在海岸带还蕴藏有多种矿产资源,海洋能源、海冰化学资源,以及由多种环境条件构成的滨海旅游资源。其中尤其是环渤海海岸带地区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广东、海南、福建、山东、辽宁等省还有多种滨海砂矿。
(三)经济技术力量雄厚,海外华侨众多
根据我国在沿海占有海岸线的县级单位和占有海岸线的市作为海岸带的经济区域进行统计。其陆域总土地面积为27.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的2.9%,约占沿海省(市、区)土地总面积128万平方公里的21.7%; 1985年其总人口为13523万人,分别占全国和沿海省(市、区)总人口的12.9%和32.2%;其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为488人,分别为全国109人的4.5倍和沿海省(市、区)329人的1.5倍;工农业总产值2976亿多元,分别占全国和沿海省(市、区)的24.5%和45.3%;其中特别是工业产值,海岸带地区分别为全国和沿海省(市、区)的38.1%和55.8%;人均工农业产值2201元,分别为全国和沿海省(市、区)的1.9倍和1.4倍。如以单位土地面积工农业产值计算(经济密度),海岸带地区每平方公里为107万元,更分别为全国13万元和沿海省(市、区)51.4万元的8.2倍和2.1倍。即这一地区的土地面积只占全国的2.9%,人口占12.9%,而其工农业总产值却占全国的24.5%,尤其是其工业产值更占全国的38.1%,每平方公里的工农业产值是全国平均的8.2倍,出口贸易额高达全国的90%以上,可见其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
科学技术是振兴经济的决定性力量。海岸带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最密集的地区。我国沿海省(市、区)县以上部门属全民所有制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占全国的48%,科学家、工程师占全国的60%,高等学校占全国的48%,人口中大学毕业生占全国的54%,而其中主要是分布在海岸带地区,尤以上海、天津、广州、大连、青岛等特大城市为集中。同时,在这些大城市还集中了我国一大批先进技术设备,从国外引进的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强,其效益也高。如天津市1986年引进项目生产率达80%,上海市1986年引进项目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新增部分的1/3;大连市在对32个引进项目的攻关中,使24个项目的国产化水平达到80%,技术改造企业新增出口额已达全部出口额的1/2。特别是全国海洋科学技术基本上是集中在海岸带地区,成为全国海洋研究开发的基地和海洋教育发展的摇篮。
海岸带不仅是全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也是海外华侨、华人集中的地区。据有关部门1982年统计,我国海外华侨、华人为2300万人。全国海岸带调查,在海岸带地区海外华侨、华人有1000多万人。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和海南三省。其中以广东省海岸带地区海外华侨、华人最多,为472万人。其中:以台山为中心的五邑(台山、恩平、开平、新会、江门)地区约182万人;以潮阳为中心的潮阳、澄海、汕头地区约140万人;在珠江三角洲其他县市约为130万人,成为广东海岸带地区和全国海外华侨、华人最集中的地区。福建省沿海岸地区海外华侨、华人共332万人,主要分布于福州市以南各市县,尤以厦、漳、泉地区为最多。海南省海外华侨、华人共153万人,主要分布在琼东北各市县。同时,以上三省海岸带上述市县也是港澳同胞和侨乡的集中分布区。在重点侨乡,归侨和侨眷人数约占当地人口的30%—50%,有的甚至多于当地人口。
此外,广西海岸带地区的两市两县计有海外华侨、华人7.5万人,主要集中于防城。浙江、山东两省约各有华侨、华人5万多人,主要分布于浙江省的宁波、山东省的烟台市及其所属各县。
我国的华侨、华人素有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他们是开发海岸带,发展沿海经济的重要力量。
二 区域经济特点
(一)全国产业集中的地带和海洋产业带
海岸带是全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最为集中的地区。从全国来看,海岸带的土地面积仅占全国的2.9%,而其工农业总产值则约占全国的1/4。其中农业产值约占全国的15%;工业更高,约占全国的38%;而且行业齐全,具有强大的综合加工能力。海岸带的各种服务业也十分发达。
与我国广大内陆地区相比,海岸带的矿产资源并不丰富,但它却有强大的加工工业。其之所以能够形成如此集中的工业,主要是因为其位置优越,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以及海洋自身的空间优势和无穷无尽的海水可以作为工业的冷却用水。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集中的趋势还将进一步发展,其中特别是临海工业。
在长期发展中,我国海岸带的工业主要是以制造业为主,尤其机械工业和纺织工业,历来是我国海岸带地区的主要工业部门。目前机械工业已具有很强的生产能力,可以制造出从10万吨级的海轮,海上钻探及采油平台,各种高速舰艇、程控机床,到各种优质电子元件、大规模集成电路、高速中容量电子计算机组、卫星直播接收系统、成套自动化控制仪表等。海岸带的纺织工业已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最主要部门之一。目前,我国海岸带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还不够发达,特别是南方沿海还很薄弱,这也是当前国家发展的重点,其中许多都属于“临海工业”。
临海工业,一般系指在海岸带开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某些特别适于以海岸带空间作为发展基地的工业。其主要内容可包括:利用海运原料和产品的工业,如石油化工、钢铁工业等;利用海域的工业,如修造船工业、筑港工程的施工和海上石油勘探基地;利用海水的工业,如海水制盐、盐化工,多种海洋化学工业,港口电站、滨海核电站,以及其他利用海水作冷却水的工业等;与水产品相联系的工业,如水产品加工业、饲料工业以及网具等加工业;为港口服务的工业,如起重机和叉车制造业等;为出口服务的工业,如外贸出口加工厂和车间等。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上临海工业发展迅速。开始是脱胎于传统的渔、盐开发加工,随之再充分利用船舶、港口大型化和造船工业发展所带来的廉价运输,宽敞用地,空间位置或河口区的丰富淡水资源,运入大量原料和燃料,建立石油化工、钢铁、电力和煤炭化工为主体的临海工业,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技术效果,并推动了海岸带工业发展和加速生产力的集聚作用,出现了大城市连绵带和大城市圈以及超级城市等。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工业布局也朝着临海工业方向发展。在许多大中城市利用海岸带空间资源或原有工业基础,新建钢铁、石油化工、基本化学工业、港口电站、核电站等部门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天津市工业的东移,计划中的东上海开发,以及上海宝钢的建设,宁波镇海的石化工厂,大亚湾的核电站等,可以说是工业向海岸带集聚,发展临海工业的典型代表。
在我国发展临海工业的条件是:(1)市区内部用地已经饱和,向海岸带发展有利于改善工业布局结构;(2)随着港口由浅水向深水发展,工业布局向海岸带推进与港口建设结合起来,有利于发挥港口海运优势;(3)沿海有大量滩涂、荒地或填海造陆可资利用,可以节约土地和征地费用,并充分利用海水作工业冷却水,节约淡水资源;(4)有利于工业三废处理,改善环境条件。目前国家实行沿海地区发展战略,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加国际间经济交流与合作,这表明我国临海工业将有迅速发展,工业和人口还将进一步向海岸带地区集聚。
海岸带地区农业资源丰富,发展水平较高。但人口多,耕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也较多。因此,一般在种植上多精耕细作,同时发展多种经营,而且由于大中城市多且面向海洋,城郊农业和渔业生产也占有重要地位。自改革开放以来,海岸带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逐步向贸工农型生产转变。农村工副业和创汇农业发展迅速,现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这不仅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部门结构,而且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使一部分农业人口向工业转移,同时也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了沿海城镇的建设,为农业工业化、乡村城镇化开辟了道路。
经过长期发展和现在开发,海岸带地区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商品农产品基地。如环渤海丘陵以苹果为主的水果、花生基地;渤黄海沿岸河口区的芦苇生产基地;海岸带沿海平原三角洲的粮棉油麻和蚕桑富产品基地;滩涂浅海的水产品养殖基地;以及辽东半岛的柞蚕,南方沿岸的亚热带水果和糖蔗基地,海南岛的橡胶和多种热带经济作物基地等。但这些基地的商品农产品多以供应国内为主。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以出口为目标的创汇农业,首先从珠江三角洲兴起,逐渐向北推进,它们采用优良品种和先进的种养技术,把农业开发的深度、广度推向更高的层次,成为海岸带出口农副产品的新发展和突破。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发展经济作物、水产、水果、畜禽等种养业,除了出口一部分鲜活产品,并应尽量加工增值出口,同时根据国际市场需要随时调整品种,提高档次,增强竞争能力。
海洋产业带,是海岸带经济的最突出特点。从国民经济总体来说,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建立的海洋产业是陆上产业向海洋的延伸,它们的特点是生产或基地建设都集中在岸滩和沿岸的浅海水域。传统的海洋运输业、海洋捕捞业、海水晒盐业的港口建设,集疏运设施或加工等是集中分布在岸滩地区,现代的海水增养殖业、滨海旅游业也是利用滩涂浅海和岸带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海洋石油天然气开采是在较深的海区作业,但它的基地也同样是设在陆岸。特别是随着各种海洋资源的开发,海洋服务业正在兴起,并逐渐形成了临海工业、出口创汇农业区。而这些具有海洋特点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使海岸带成为海洋产业综合集中地区。这一特点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海洋开发不断向广度深度发展,将会日益突出。
目前,我国的传统海洋产业已有相当的实力,海盐的产量居世界首位,海洋水产业也居于世界前列。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海洋运输业发展迅速,现已形成一支有一定规模的海洋运输力量,全国对外出口贸易的90%是通过海运来完成的。但是由于我国的海洋油气资源开采,滨海旅游业、海洋服务业、海水资源的多种利用,以及临海工业等尚处于起步阶段或发展的初期,海洋产业在海岸带地区还不够突出,其直接产值在海岸带地区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还不大,但它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也是可观的。
(二)商品经济活跃,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外向型经济发展较快
纵观我国海岸带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都与国内外市场有密切的联系。帝国主义掠夺我国内地的资源向国内倾销工业品或在沿海建厂是这样,民族资本在沿海设厂经商也是如此。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到70年代末,海岸带地区仍主要是以内地的原料、燃料,生产产品供应国市内场,商品基础较好。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海岸带经济开始走向国际经济大舞台,这里的商品经济更日趋活跃,外向型经济也发展得较快,并推动了为商品经济服务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近十年来,在海岸带地区不仅商业网点遍布,广大城乡集市贸易发展很快,而且还出现了许多规模很大的各种专业市场。海岸带地区社会商品零售额不仅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沿海各省市区的平均值。1985年海岸带地区社会商品零售额占沿海省(市、区)的44%,其外贸收购款则更占全国的1/2以上。
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新的港口建设,深水泊位的不断增加,新的远洋运输线路的开辟,国家的商船队不断扩大,远洋货运量在迅速增长。我国独立经营远洋船队始于1961年,到1980年有船舶955艘,687万吨,到1986年从事远洋运输的船舶已近1300艘,有1700万载重吨,6年间载重吨位增长了1.47倍。我国的远洋货运量1975年为2424万吨,到1982年增长到4606万吨,到了1987年已达7984万吨,约比1975年增长了2.3倍,比1982年增长了0.7倍。
此外,海岸带各主要城市已扩建、新建了机场,在一些城市还开辟了国际定期或不定期航班。而各市的邮电通信设施也普遍有了很大改进,程控电话和外埠直播电话已开始在不少城市安装使用,这些都加强了与国内、国际的联系。而在海岸带各地不仅改建或新建了许多公路,并已在沈阳——大连间建设我国目前最长的高速公路,京津塘高速公路已部分通车、胶济等高速公路正在筹建中;广东、苏北等沿海地方铁路也在筹建以期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是海岸带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我国海岸带地区已同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发展很快,仅1978—1983年5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就增加了一倍。198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已达1028亿美元,其中90%左右是通过海岸带各口岸进行的。
积极利用外资,发展沿海经济是沿海地区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内容。仅据1986年沿海4个经济特区和14个港口开放城市统计,当年与外商新签协议合同997项,占全国的64%,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全国的22%。到1987年底,全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0000多家,其中80%以上是分布在沿海,而主要是在海岸带地区。当年海岸带实际利用外资额共约占全国的1/3。尤其是“三资”企业(外国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合作经营企业),目前已遍及海岸带各地,而在开放早的深圳等经济特区,“三资”企业的工业产品产值和出口工业品产值,已占到工业品总产值的50%—60%,甚至更高。
(三)建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港口城市及其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沿海经济开放区
我国沿海对外开放是从1980年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开始的,继而于1984年从北到南开放了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并相继在除温州、北海外建立了13个经济技术开发区。还先后开辟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山东半岛、辽东半岛5个经济开放区,到1988年又建立了海南省大经济特区。从而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开放地带,成为全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前沿。
经济特区是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在对外开放地带中居于最高层次,也是外商最主要的投资区。自1980年后,4个经济特区建设全面展开,到目前深圳特区的面积为327.5平方公里;厦门经济特区从原有湖里工业区2.5平方公里,已扩展为全岛131平方公里;汕头经济特区从原有龙湖工业区1.8平方公里扩展为62.5平方公里;珠海经济特区由原来的6.8平方公里扩展为15.1平方公里,已成为有一定规模的特区城市。而海南经济特区则更是一个省的全部。实际上我国的经济特区的范围都很大,而又可以分为市和省两级。
1984年确立的14个沿海开放港口城市及其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对外开放层次上低于经济技术开发区,但高于沿海经济开放区,其中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开放程度又高于所在的沿海开放港口城市,但就二者的关系而言,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沿海开放港口城市的一部分,是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经济技术实体,它的任务是以兴办生产性企业和科研事业为主,实行外引内联,发展新产业,开发我国科学技术领域,以促进我国沿海开放城市及内地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到1987年,13个经济技术开发区用地已达15平方公里。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地理位置与面积表单位:公里/平方公里
沿海经济开放区,是一个更大范围的区域。它既包括海岸带范围内的上述部分开放港口城市、特区及其周围的县市,还包括海岸带地区以外与这些开放港口城市有密切联系的直接腹地。它们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上都具有交通运输、经济、信息等优势,且一般距海都不超过200公里。在沿海经济开放区,除了发挥城市大工业的力量,还着重发展乡镇企业对外加工装配业务和创汇农业,以扩大劳动密集型工业品和优质农产品出口,逐步形成“贸工农”型的生产结构,成为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强大后援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