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海洋区域经济研究
- 蒋铁民主编
- 8995字
- 2021-03-27 05:40:14
第四节 中国海岸带开发类型
海岸带资源的开发利用,是随着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逐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我国的海岸带开发,从原始的采集、农牧和定置渔业、海水制盐、近岸捕捞和木帆船运输等单一利用,逐步向近代多部门综合开发利用发展,到目前在各个岸段,已经形成有滨海盐碱地开发利用;从事芦苇、水草地经营;滩涂围垦造地;海水制盐及盐化学工业;滨海矿产及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农林牧业经营;近岸捕捞;水产增养殖业;建设港口、工业和滨海公园、旅游地,以及居民点和城镇等多种开发利用类型。目前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岸段,沿岸居民点密集,城镇众多,多种开发利用类型相互交织,复杂多样。但按其开发利用的主导方向、功能,大体可将全国海岸带开发利用类型归纳为沿海城市类型;农渔、盐渔类型;以及尚待开发类型和海岸带自然保护区。
一 沿海城市类型
沿海城市是海岸带地区人口、产业的集中点,是海岸带地区产业开发密集,岸线利用密度最大的岸段,往往是港口、工业、水产、旅游疗养地等在岸线相互交织。但就其发展方向和主导功能来说,多以港口开发居于主导地位。就我国沿海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可划分为沿海河口港城市、海岸港口城市和不占用岸线的城市。
(一)沿海河口港城市
在我国海岸带地区,沿海河口港城市开发历史较早,有的城镇已有千年以上历史,但是在较长的历史时期,能够保留下来或能够稳定发展的很少,主要是位于各大河河口的河口港城市。
河口港城市在地理位置上具有面江临海的优势,面江,具有利用河口三角洲广阔平坦肥沃的土地和充足的淡水资源发展经济、进行城市建设等有利条件,还可通过内河水系与广阔的内陆腹地联系。临海,则具有同沿海各地或国外通航之便。又因河口港与海岸尚有一定距离,其建港掩护条件好,一般不须修建人工防护物,同时由于港区设在河道沿岸,地势平坦开阔,陆域设施也比较方便。而依靠河川干支流深入腹地,也宜于中小船舶通行。也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船只规模比较小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沿海首先开发了许许多多河口港,并相应形成了河口港城镇,也多曾盛极一时。但是,随着生产力和技术的发展,钢壳机动船取代了木帆船,绝大多数河口港由于水深满足不了船舶大型化对水深的要求而衰落,讫今多已默默无闻。
当前世界上从事海运的轮船,一般多在5000—20000吨以上,有的甚至达到十万吨、几十万吨,吃水深达5—12米,以至更深。因此,绝大多数河口天然航道是难以满足这一要求的。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方法是挖深河道,或者将港口码头逐步向河口推移,以获取较宽的水面和一定的水深。在上述措施满足不了需要或在经济上不合理时,就往往在河口外或河口外海岸上建设外港或前港。在港口外移的同时,城市和港口工业也随之外移,城市由原来的单一中心,沿河呈条带状分布,发展为多中心沿河、沿海岸分布。我国现在的主要河口港城市正在循着这一过程发展。如上海向浦东、金山推移,天津向塘沽推移,宁波向镇海、北仑推移,丹东向鸭绿江口的大东镇推移,营口向鲅鱼圈推移等,都莫不如是。因此,为了满足河口港城市向海岸推移对岸线的需求,在海岸带开发过程中,在海岸预留出充裕的岸线,特别是深水岸线,并对河口进行统一规划是十分重要的。
向海岸推移,是大多数河口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许多情况下,适于建港的深水港址并不是恰恰在河口,而是在河口两侧一定距离的地方,甚至在淤泥质海岸,为了解决城市口岸发展对港口的需要,还需要建设人工海港。宁波市和天津市这两个河口港城市的发展都比较典型。宁波市老港区位于市内甬江左岸,原能适应5000吨级货轮进出,后因河道变化,3000吨级货轮进出也较困难,城市一度发展缓慢。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开始在河口入海处的左岸修建镇海港区,以后又在河口右岸的海岸上修建北仑港区,从而使原来在三江(甬江、余姚江、奉化江)汇合处发展起来的宁波市向河口和海岸推移了20—30公里,宁波港也由原来的中小港口向大型海港发展。天津市的发展最早得利于“津”,然而距海河口40多公里的天津港因水深限制,规模并不大,特别是由于海河上游水利工程的修建,河道淤塞和口岸贸易发展的需要,而在河口处建塘沽港区,由于海河口底质为淤泥质,且水深较浅,满足不了建设万吨级以上泊位和深水航道的需要,而不得不采用人工挖深建造人工海港,现天津深港(塘沽港区)已由沿海向渤海延伸20多公里,天津市区也正在由原来的老市区向海岸延伸。近年来塘沽区也随着港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新的工业发展,城镇规模在不断扩大,现在天津港的吞吐量已达2000万吨,塘沽区非农业人口已超过30万人。
从发展海岸带区域经济分析,入海河口地区海陆物质交换频繁,生态环境脆弱。但河口又是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地区,经济发达。因此,河口港城市的建设应与河口整治、环境保护统一规划,把近期和长远的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其综合效益。
(二)海岸港口城市
我国大中型海岸港口城市形成的历史都较短,一般只有100年左右。这主要是由于技术条件和海岸港口的自然条件特点所决定的。一般来说,由于海岸港的港池设在岸线深水区,直接受海浪、潮汐和海上风暴的影响,特别是受拍岸浪的影响很大,这就要求有足够的防护措施。但在天然岩岸上挖掘港池,开辟水域,需要在海上修筑防护工程,有时甚至需要修筑几条防波堤形成人工水域。这在港口工程技术条件较差,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建海岸港的难度和投资都较大,而且在船只小,对水深要求不高的情况下,也没有必要耗费巨资修建海岸港。到了近代,随着生产力发展,世界上国与国之间经济联系日趋密切,船只规模日益增大,海岸港的优势才逐渐突出,以海岸港口为依托的港口城市规模才不断发展扩大。
与河口港城市比较,海岸港口城市在布局上明显受岸段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海岸的具体自然条件影响。港口和城市的空间布局形式一开始就在海岸,随之城市设施和工业首先向近岸陆域扩展。随着港口规模的扩大,新的港口作业区开发,城市则随之在沿岸扩展,或随着港口规模的扩大,原占用岸线已不能满足城市工业等用地需要,城市则在沿岸线向两侧扩展,而由原来的单一中心港口城市发展为港口城市群组。辽宁的大连市,随着港口由大连湾向大窑湾扩展,大连市也随之向大窑湾沿岸扩展,同样,山东的青岛市向黄岛和浮山所扩展,河北的秦皇岛市向沿岸东西两侧扩展,以及现在正在开发的湄州湾秀屿港等港口城市的发展,也将是沿着这一趋势发展。
海岸港口城市是典型的滨海城市。城市岸线功能多样,一般都具有港口、临海工业、滨海旅游、海上娱乐、休疗养、海水增养殖和其他多种功能。如果说海岸带是“黄金宝带”,而海岸港口城市岸线,则是真正的“黄金海岸”,可谓寸土寸金,尤其是随着港口城市的发展,在岸线利用上矛盾也日益突出。因此,统一规划,发挥优势,综合利用,合理分配岸线,对海岸港口城市更为重要。在我国,目前主要海岸港口城市都是在20世纪初开始兴起的,从殖民地半殖民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原因,在城市岸线利用上都存在一定的矛盾,特别是随着港口城市发展,海洋开发技术进步,新的海洋产业兴起,有时还会产生新的矛盾。这既需要在岸线开发的初始有整体规划,也需要根据海洋产业的发展进行合理的调整或从全局出发,发挥主导功能的优势,综合利用资源。如大连市是一个典型的海岸港口城市,在60年代前除港口、工业占用岸线外,其他海洋产业对岸线的要求矛盾并不突出,自60年代开始,海水增养殖业发展迅速,80年代以来滨海旅游业也更加兴旺,大连市的城市性质又定为港口工业旅游城市,并将市区南海岸从原港区右岸至凌水河口30公里的岸线,主导功能定为风景旅游区,而这一岸段也正是大连市的主要海水增养殖区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海水增养殖业已具相当规模,旅游业与海水增养殖业矛盾开始突出,其正确解决的途径应当是以滨海旅游为主,综合利用岸线资源,促进滨海旅游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青岛的胶州湾也是一个理想的海水增养殖水域,近年来随着黄岛港区的开发,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在水产增养殖、港口建设、临海工业发展上也将出现新的矛盾。其解决途径也应当是从城市的性质要求,以主导功能为主,综合利用岸线和水域。
(三)不占用海岸线的城市
在海岸带范围内,一些城市并不占有海岸线,就其发展历史来看,也和海没有直接关系或关系不大。如锦州市是一个大城市,潍坊市是一个中等城市,近年来兴起的东营市和盘锦市发展迅速,但是它们原来都不占有海岸线。锦州市的发展主要是由于陆上的交通地理位置,潍坊是近年来在莱州湾沿岸新兴的工业中心,东营和盘锦则是在石油天然气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随着近10年的改革对外开放和城市发展,在海岸带内有的不占有海岸线的城市也要求占有海岸线或开发港口,于是就将一部分岸线(主要是港口岸线)划入市区。如锦州市是辽西地区的经济中心,面临辽东湾,但原市区不占有岸线,为了适宜辽东半岛对外开放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先是以“飞地”的形式将锦西附近的葫芦岛划为市区的一部分,后来又把市区南部原属锦县的大笔架山划入市区,开始在大笔架山建设锦州港,现在锦州市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沿海港口城市。但是并不是说随着形势的发展,在海岸带地区内原来不占有海岸线的城市都将发展成为港口城市,这样不仅会造成巨大浪费,也会造成港口布局的不合理。
二 农渔、盐渔类型
海岸带的渔、盐、农业开发,是我国人民利用海岸带资源最古老的形式,也是现在海岸带开发潜力最大、范围最广和沿海广大人民借以取得生活物质来源的主要开发形式。就海岸带功能划分,农渔、盐渔类型,是指海岸带开发的功能结构以农渔开发利用或盐渔开发利用为主,它是介于沿海城市类型和尚待开发类型之间的开发利用类型。
海岸带,无论是平原岸段还是丘陵岸段,从浅海滩涂到陆岸的不同部位,在地貌形态上都有明显的垂向变化。即由最低低潮线以下的浅海水域,高潮线和低潮线之间的滩涂和高潮线以上的滨海平原或丘陵山地组成。由于不同类型的岸段和岸段的不同部位,有利于不同的产业开发,以及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从而形成不同的农、渔、盐业开发类型。
一般来说,在平原岸段,由于陆岸向海域的坡降小,浅海水域水浅,滩涂广阔,向海延伸可达数公里甚至10公里,因此不适于发展浮筏养殖和底播增殖海珍品,但是,在滩涂养殖经济贝类等的优势十分突出。尤其是在中潮线以下的不同底质,是蛤仔、四角蛤蜊、文蛤、泥蚶等多种经济贝类的集中分布区,很适合建立经济贝类增养殖基地。从目前来看,我国滩涂贝类生产多处于自然采扑或管养阶段,滩涂贝类的养殖潜力巨大。在海岸带开发中,其地位和潜力尚待进一步发挥。在高潮线或大潮高潮线上下两侧,为滨海湿地或低平地,适于围垦和围涂筑池港养鱼虾。由于其位置多在平均高潮线以上,围垦的工程量小,且一部分土地已有生物生长,土质已淡化,改良土壤的投资也比较小,经济效益较高。如在高潮线处筑池养鱼虾,不仅海堤工程量小,且进排水方便,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对虾养殖业,主要是利用这一部位。但就整个平原岸段来看,特别是在河口三角洲地区,围海造地造田和开垦退海荒滩,仍然是我国增加耕地面积的一个重要来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河口三角洲地区围垦或开发的1000万亩农田,主要是分布在这里,在滨海低地的上部是滨海平原,是沿海地区农业生产的精华所在,是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在我国海岸带的不少岸段,在滨海平原的上部还分布有低缓丘陵,多适于栽植果树,开展多种经营,但目前开发得还很不充分。在环渤海和苏北岸段,以及南方的个别岸段的部分滩涂上部,还建有众多的盐场,形成盐渔开发类型。
盐渔类型与农渔类型同是我国海岸带开发的最早模式之一。但在历史上的盐渔开发,是在潮间带设置定置渔具,在岸上煮盐到利用滩涂筑池晒盐。虽然到了近代,部分大中型盐场开始利用制盐后的母液(老卤)发展盐化学工业,但多以单一生产海盐为主。80年代我国人工养殖对虾迅猛发展,丰年虫(卤虫)开始用于稚虾的饵料,特别是国际市场价格昂贵,在盐场才开始利用废盐池和一级晒水圈养殖对虾,有的还开始利用中度卤水生产或自然采扑丰年虫,经济效益都较高。盐田化工系列和盐田生物系列都是现代盐田开发综合利用资源的发展趋势,有的国家盐田生物系列是以生产海盐与盐藻相结合,在我国则是以盐渔结合起步,这是符合我国的具体情况的。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盐生产国家,发展盐田生物系列的潜力巨大。虽然在目前盐渔生产上还存在某些方面的矛盾,但从发展方向来看,从单一到综合,从初级到高级,这是必然的趋势。一些矛盾也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而获得解决。在结合方式上也将随之提高。
在基岩岸段,由于岸陡水深,底质复杂,多岩礁,实行浅海“农牧化”开发,是基岩岸段现代开发的一种新形式。它比平原岸段的滩涂开发潜力更大,前途更为宽广。我国的海洋“农牧化”生产是从50年代末开始的,到现在已经有了很大发展。由过去的浮筏养殖,发展为以浮筏养殖为主,并开始了海底底播增殖、浅海网箱养鱼、建设人工鱼礁,以及个别品种的增殖放养试验。在养殖品种上已由单一的海带、贻贝发展为多种贝、藻类、海珍品和高档名贵鱼类。在养殖范围上已从内湾扩展到湾外,养殖水深也从几米发展到30多米。其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都在不断提高。但从我国拥有的适合浅海养殖的水域和适合养殖的品种看,目前养殖的范围、广度、深度都还很有限,发展潜力巨大。
从现有的经验和海洋生态学原理分析,在浅海水域各种养殖品种和养殖方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生态联系。如海带等藻类的养殖,可增加海域的藻类饵料含量,促进相应海域的扇贝和贻贝的发展;相反,贻贝摄食量特别大,附着力强,对扇贝养殖有一定影响,就应有一定的间隔距离。正因为如此,在海水养殖的平面布置上必须相互配合,合理安排。在不同水深安排不同的养殖内容,进行立体混合养殖。在养殖筏的上层养殖海带、裙带菜、石花菜等,充分利用水面的光合作用;中间层挂笼养殖扇贝、太平洋牡蛎或贻贝等;海底投石造成适合海参、鲍鱼等生息繁衍的条件。这样在同一水域立体养殖不同的品种,使用一海域一年多收,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浅海空间资源,这也是浅海“农牧化”开发的理想模式。
由上可见,在海岸带垂向分布的各个部位、不同水深,由于地貌、土壤、水文、生物等条件及其组合的不同,在各部位适合发展的农业、渔业的内容及其结合的内容形式也有明显的差异,合理的利用这一资源分布上的差异,在各部位安排适宜的生产项目,形成一个具有高效益生产系统、生态系统和良好的立体开发结构,是合理开发海岸带农渔、盐渔类型的优化模式。
综上所述,海岸带资源的立体开发,是海岸带农渔、盐渔类型形成的一般特点。但各地往往因自然条件、资源和开发的不同阶段,以及当地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而异。一般在开发的初始阶段,多是从抓优势资源入手,首先利用优势资源,先抓见效快的项目,这是在开发初始阶段正确处理经济和生态、近期和长远关系时首先要解决的指导思想。如80年代各地群众性的海岸带资源开发,多以发展大农业起步,而在项目选择上又以生产周期短、经济效益高、技术成熟的项目如对虾养殖等为突破口。在北方环渤海各省市浅海滩涂开发,在平原岸段多是以对虾养殖为重点,基岩岸段则以发展浅海浮筏养殖贝、藻类为主。荒地开发和围涂造田多因淡水资源不足而受到限制。在降水丰沛、经济又比较发达的南方诸省,滩上和陆岸农渔开发结合形式比较多样,特别是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发展创汇农业的特点突出。江苏省南通市的如东县是个滨海县,海岸带属平原岸段,滩长坡缓,降水丰沛,经济比较发达。在历史上海岸带开发过程中长期为简单的农渔、盐渔开发,到了近代,南通民族工业兴起,棉纺织工业比较发达,开始在沿岸大面积围垦植棉。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不仅利用这里滩涂文蛤资源丰富建立文蛤生产基地,又在岸线上修筑虾池,港养对虾,并利用这里河口鳗鱼苗,在陆岸上养鳗鱼加工出口,在围垦后的土地上,通过降水自然洗碱,养萍改良土壤,种粮、植棉,发展畜牧业,以及利用堤坝等发展蚕桑等农渔结合开发。广东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农业生产精耕细作,一年多熟,向以“基塘”农业称著。自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以其毗邻港澳,连接深圳、珠海经济特区,靠近广州这个特大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这里的海岸带资源农渔开发,无论是浅海滩,还是陆岸,水产、水果、机械化畜禽养殖场等,高投入、高产出是其新的开发特点。这些都充分反映了海岸带农渔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从单一到综合,从初级到高级,以及在不同经济技术发展的历史阶段,为了适应国计民生的需要,而不断深化的开发过程。
三 待开发类型和自然保护区
(一)待开发类型
待开发类型是指尚未开发或基本处于开发的初始阶段的海岸带某些岸段和地区。从宏观上考察,尚未开发的岸段或地区(包括陆域和海域)是不存在的,但严格地讲,无论是平原海岸、砂质海岸、基岩海岸的海岸线以下的滩涂、浅海,除个别岸段,基本上还是靠天式的采扑或尚未利用,就是陆岸,在个别岸段也只是处于开发的初始阶段。一般来说,待开发类型海岸带,主要是受自然、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就现在的技术,开发投入大,产出低,以及开发后还难于管理,开发者得不到经济实惠。就全国来说,主要是近岸的一些岛屿和目前尚难于开发的个别岸段,以及某些经济还不够发达的岸段区域。
1.近岸海岛
在我国海洋岛屿中,高潮时露出水面,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有6500多个,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有370个,有常住居民的有450多个,目前归我国政府管辖的有380多个,人口近千万人。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海岛经济十分落后,目前除了少数岛屿有不同程度的开发,还有相当多的有常住人口的岛屿缺水、缺电、交通困难,许多岛屿尚无人居住,它们都处于待开发状态。
我国的海岛横跨38个纬度,地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三个气候带。这些岛屿及其周围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水产资源、砂矿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海洋空间资源和旅游资源。同时,海岛地处国防前哨、有的海岛还是划分领海基线和海洋专属经济区的重要依据。因此,加速海岛的开发,首先重点解决有常住人口居住的海岛的水、电、交通等问题,发展海岛经济,开发待开发的海岛,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
一般来说,水产资源是海岛最大的优势资源,也是长期以来海岛居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生产的支柱。交通、电力和淡水是海岛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开发海岛应以发展水产及其加工业为突破口,从解决交通运输、电力、水源等开始入手。国家和沿海各省应放宽政策,给予特殊的支持,在步骤上要首先加强县、乡所在地本岛经济的发展,并以之为基础逐渐扩大开发周围的海岛,以加速海岛经济的发展。
2.目前尚难于开发的岸段
目前在海岸带的某些经济还不够发达的岸段,海岸带资源均尚未合理开发利用,一般多处于农渔开发的初始阶段,而在某些个别岸段,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当前还难于进行全面开发,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现代黄河三角洲。
现代黄河三角洲,是1855年黄河在河南省兰考县铜瓦厢决口改道的大清河所形成的三角洲。由于现代黄河入海尾闾摆动,在陆上和海上形成广阔的土地和滩涂,它突出于渤海湾和莱州湾之间。同时由于黄河的大量泥沙沉积,使海岸线每年向海推进400多米,年造陆3.2万亩。但是,由于黄河本身的自然条件、海陆位置等,陆岸的盐渍土面积广、盐分重,潜水位高,出流困难。分布于3米以下的土地资源受海潮浸淹威胁,土壤肥力极易衰退,新淤土地生态脆弱,使用不当立即向盐土转化。这限制了三角洲海岸带土地资源的开发,大面积的土地目前尚处于荒芜状态,而海上的广阔滩涂则更未开发利用,长期以来人烟稀少。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三角洲地下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东营市的建设,现在黄河三角洲经济已有一定基础。但是全面开发三角洲的海岸带资源,必须与治理黄河口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规划,以期收到综合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海岸带开发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针对海岸带范围内,的特有资源和动植物品种,以及其生态环境实行保护措施,进行特殊管理的区域。它不仅有明确的针对对象,并通过立法进行管理。如大连市旅顺口区南端的老铁山和蛇岛自然保护区,其保护对象主要是蛇岛上的蝮蛇和南北迁徙来老铁山停歇的候鸟和它们的生态环境。蛇岛是一个毒蛇集中无人居住的荒岛,在国内外极为罕见。岛上的蝮蛇具有很高的医药价值,是研究海洋岛屿生态系统和蝮蛇生态学的理想基地。老铁山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东北地区候鸟南北迁徙的主要停歇站。据统计,每年春秋迁徙来此停歇的候鸟有200多种,数十万只,其中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丹顶鹤,二类保护动物虎头海雕、天鹅等珍稀鸟类几十种。老铁山与蛇岛隔海相望,蛇岛的蝮蛇主要以迁徙鸟为食,二者是相互联系的。
我国海岸带环境复杂多样,自然资源丰富多彩,有广阔的海域,众多的海岛、江河入海河口和沼泽湿地,以及岸上的平原、丘陵、山地,在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资源中有些属于珍稀品种,在地质古迹中也有像大连金州区龟裂石等独特的遗迹、矿泉等。但是由于长期人为的干扰和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一些资源已遭到破坏,急需加强保护。根据各地海岸带的具体特点,还应建立相应的自然保护区。
从目前来看,在海岸带各省所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数量相差悬殊,种类也很单一。如在南方各省,以海南省和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的数量较多。如在海南和广东沿海已建有热带、亚热带珍稀动物、植物自然保护区十几个,且特点突出。如位于广东省惠东县大亚湾和红海湾交界处的稔平半岛南端的海龟湾,港口海龟自然保护区,深圳市内伶仃岛的猕猴自然保护区,海南省东方县光峰岭热带雨林及珍稀动物自然保护区,琼山县东寨港多种热带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三亚市甘什岭珍贵树种铁棱木自然保护区,昌江县坝王岭长臂猿自然保护区,西沙群岛白鲣鸟自然保护区等。在北方,山东省海岸带地区自然保护区有10多个,但基本是候鸟栖息地。从目前来看,全国有关海珍品、鱼类的自然保护区很少,只有辽宁省长海县二坨子海珍品自然保护区,福建省三都湾内官井洋大黄鱼产卵场自然保护区等,特别是在全国海岸线上,作为保护海岸线的自然保护区极少,只有天津市滨海沿线贝壳堤古海岸自然保护区,以致有的岸段海岸线破坏严重,随着挖砂、采卵石破坏海岸,已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在各省海岸带地区不仅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建立自然保护区,同时应当增加保护区的种类,还应当加强海岸线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