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海洋区域经济的概念和特性

一 现代区域科学的研究体系

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对一个国家的每个区域来说,都有其特殊性,因为不同的区域,其自然资源、社会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这要求对各个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的地区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这一研究,从经济学方面讲,即是区域经济的科学研究。区域经济科学的研究体系,是建立在区域科学的基础之上的,而现代区域科学的研究体系,又不同于传统的区域科学体系。现代区域科学的研究体系与传统区域科学的研究体系之间主要的区别是:(1)在研究内容上,现代区域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孤立地研究区域生产、交换、价格和贸易的格局,将整个区域的生产、交换、价格和贸易融为一体,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寻求它们之间的有机的联系,探究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和互相影响的各种因素,并预测其总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现代区域研究还从以往的区域类型、区域划分的理论研究,转向以分析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现实的社会问题为主要方向,密切了区域科学与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的联系。此外,现代区域研究从传统的注重区域的经济产出,转向以注重人的自身发展为目标,重点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能够更有效地改造自然,更好地从事区域开发。(2)在研究对象上,从单个经济单位的区位研究,转向区域总体和全面规划的综合研究;从市场机制研究,转向政府干预、以计划调节机制为主的研究。(3)在研究方法上,由静态的空间区位选择,转向区域各发展阶段空间经济分布和结构变化与过程的研究;从纯理论多假定的理论推导,转向面对实际的区域分析和应用模型研究。

总之,现代区位研究,已经大大发展了传统区位研究原有的概念,既可对单项目标进行空间和时间优选的比较,也可对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进行区位意义的综合评价。在这里,区位也远远超出了地理位置的范畴,而成为自然、经济、社会多种环境因素的区域分析与评价。海洋区域经济研究也是如此。就航道区位而言,已远远超出了单一地理位置的范畴,而成为自然、经济、社会各种环境因素的综合性的区域分析与评价,并具有一定的区位价值。如从航道区位的角度来看香港,就不是单纯地看其所处地理位置如何,而是着眼于其在发展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间的交通运输和经济联系方面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国沿海深圳、珠海经济特区的建立,就是利用了其具有毗邻香港的区位价值,从而为深圳、珠海经济特区的经济起飞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现代区域科学的研究体系,由于所研究地区自然、经济、社会、历史背景的差异,加以研究范围极其广泛,其基础理论有多种,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方面。

(一)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现代区域发展包括两个重要方面,即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开发除了表现为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的相应变化外,最明显的是空间结构的改变。例如,海域资源开发不仅包括中国的四大海域,而且包括公海的水产资源、海洋油气资源和海底矿床资源。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我国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域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公里,约为我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整个海域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三个气候带,自然条件优越,海洋生物资源、能源、矿产资源、港湾资源、海水化学资源及旅游资源的蕴藏量十分丰富。海洋区域经济开发空间结构的这一改变,大大拓展了海域资源开发的范围,为海洋区域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区域空间结构理论,长期以来受平衡增长和不平衡增长发展战略的影响,其基本理论见下表: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类型

区域开发的均衡开发与不均衡开发型式,是受经济学中“平衡增长论”与“非平衡增长论”的影响而产生的。平衡增长论认为,在不发达国家、地区的经济中,通常存在着恶性循环:人均收入低→需求不足→投资少→资本不足→劳动生产率低→收入低。其中需求不足,市场狭小,是恶性循环的重要环节。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出路就在于充分利用、发挥各部门需求的互补性。在各部门同时投资,以平衡增长,创造需求,扩大市场,消除需求方面的障碍。这一理论的缺陷是不分主次,全面推进。事实上不发达国家、地区往往不具备全面增长的资本和其他资源。如果同时投资,平行发展所有产业,势必在资本、技术、市场等问题点产生矛盾,互相牵扯,结果搞得谁也上不去。非平衡增长论正是基于这一点,认为平衡增长是不可能的,投资只能有选择地在若干对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的产业进行,其他产业则利用主导产业投资带来的外部经济而逐步得到发展。这一理论的缺陷是在主导部门的选择上,笼统地强调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应当选哪些部门作为主导部门,而忽视了各国、各地区的各自特点。事实上在同一发展阶段上,不同国家、地区由于它拥有的优势生产要素的不同,完全可以有不同的主导部门。由于平衡增长论和非平衡增长论各有其缺陷,受这两种理论影响产生的均衡开发和不均衡开发在实践中必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不均衡开发会发生非平衡增长论那样的机械性,这就需要有随机开发型的空间结构理论,以克服其机械性。

区域经济除空间结构外,还有时间区间,即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如确定1990—2000年为经济发展规划的时间区间。

(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开发是两个互相联系而又各不相同的概念。区域经济开发以区域内各项产业的开发为标志,就海洋区域经济开发而言,是以区域内海洋开发的三个传统产业(海洋捕捞业、海水制盐业、海洋航运业)和三个新兴产业(海洋石油、海水增养殖、海洋服务)的开发为标志。区域经济增长实质上只涉及区域内生产和消费的增加,包括不发达地区的区域经济增长和发达地区的区域经济增长两种情形。正确处理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关系,依据量力而行的原则,加快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是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的基本原则之一。按照这一基本原则,在我国海洋区域经济发展中,应从我国目前海洋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合理配置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快不发达海洋区域内的经济增长,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海洋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近年来,对黄河三角洲地区进行综合开发,正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正是为了加快沿海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更何况由于胜利油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石油生产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具有优势的产业部门,加以沿海石油运输较西北地区方便,就为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黄河三角洲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区域经济增长是建立在区域经济开发的基础之上的。海洋经济区域中,海岸带区域是目前经济开发最集中的地区。我国海岸带面积为35万平方公里,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石油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滨砂矿资源、海洋能资源、土地资源、空间资源和旅游资源。海岸带的开发利用对我国海洋经济的增长起着重要作用:第一,海岸带既是开发我国管辖各个海域,向海洋进军的基地,又是内联外引,支援带动内地经济发展,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地;第二,海岸带经济发达,交通方便,开发能力强,经济效益高,见效快;第三,海岸带的资源比较丰富,潜力大,是发展海水增养殖、勘探开发石油、建设深水码头和开展旅游的宝地。因此,为使海洋经济区域的经济“起飞”,要优先开发利用海岸带,重点发展海水养殖业,搞好沿岸围垦,改造荒沙地,发展种植业,加快港口码头建设的步伐,使沿海人民的收入首先进入“小康”水平。同时,要大力发展海上石油开采和海滨旅游业,增加国民经济收入,为进一步开发海岸带积累雄厚的资金。另一方面,要按照海岸带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和资源自身的特性,搞好综合利用,发展多种经济,因地制宜地发展农、牧、林、盐、渔业,建立综合利用基地,以自然力和生产力的最优组合,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海岸带资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金积累的增加,大陆架和管辖区的资源将愈来愈得到开发,大洋的公海海区的资源也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如前所述,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定的原则,属于我国管辖的海洋国土约占我国陆地国土的三分之一,但长期以来,我国海洋国土的开发主要集中在海岸带和近海,远海的调查研究和开发利用却很少,从而出现了有的资源(主要是渔业资源)被别国无偿开发的情况,给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特别在目前,我国的近海渔业资源已捕捞过度,必须限量开发,在这种情况下,为保证产量稳步发展,在加强海水增养殖的同时,要开辟外海和远洋的捕捞业。近海的海洋石油我们作了长期大规模的地质地球物理勘探,并陆续进行开采,但尚未伸向远海,因此,在开发近海的同时,必须开展远海的调查研究和技术及资金的储备工作,为今后开发做准备。在开发海底锰结核方面,目前也已根据我国经济和技术条件,逐步开展了锰结核调查和开采装备的研制工作。随着我国海洋区域经济开发由海洋开发的传统产业转向发展新兴产业,以及远海和管辖区内大洋公海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我国的海洋区域经济必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三)区域发展阶段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是个动态过程,它具有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些发展阶段所追求的增长与均衡发展目标又有着质和量的差别,而区域的均衡增长只有通过非均衡增长阶段后才能实现。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可分为落后地区、发展中地区和较发达地区三种类型。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类型区域,其区域开发方式与空间组织形式也各不相同。落后地区,采取的是增长极点开发;发展中地区,采取的是点轴开发;而较发达地区,采取的则是网络开发。这三种开发方式,确切说是区域开发空间组织形式在演变过程中的三个不同阶段。它们均能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三类区域,在增长与均衡两个发展目标上取得协调。

从区域开发动态过程来看,任何一个区域的开发,总是最先从一些点开始,然后沿着一定轴线在空间上延伸。这些点既可以是一个沿海城镇,也可以是由多个沿海城镇所组成的群体。每个点都通过投入和产出方面的联系,对周围广大沿海地区产生极化和扩散效应,从而形成一个力场经济空间。点与点之间的经济联系及相互作用,其结果往往在空间上沿着港口和交通线联结成轴线,轴线的经纬交织形成经济网络。要促使一个区域海洋经济迅速发展,必须首先选择好重点开发轴线,并沿这些轴线配置一些增长极点,形成区域开发经济网络。现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类型区域的开发方式分述如下:

1.增长极点开发:落后地区或经济稀疏地区一般采用该开发形式。这类地区,往往具有较广阔的地域与较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物质技术基础薄弱,交通不便,自然地理条件较差,开发程度较低。中心城市数量少且规模不大,分布零散,多为地方极小城镇,缺乏能带动全区发展的中心城市。城市功能主要是作为行政中心,其次才是加工中心。在建设资金十分有限,而基础设施建设又需要巨额社会资本投资情况下,要促进这类地区的经济开发,关键之点是配置一二个规模较大、增长迅速且具有较大地区乘数作用的区域增加极,实行重点开发。这些增长极能否发挥作用,既需要主导工业和推进型企业,又需要适当的周围环境。

一般说来,在增长极中心,都有一种占统治地位的大型推进型企业,它隶属于主导工业。这种企业可能是一个工厂,也可能是各个企业所组成的群体。主导工业和推进型企业,一般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与其他部门有很强的工业内部联系,联系的力量和重要性决定了其地区乘数作用的大小。(2)通过大规模的供给投入和购买产出来对其他企业的生产形成控制,导致企业群体的出现。(3)企业规模大,增长迅速,对周围环境产生巨大的增长推动力。(4)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并具有动态的性质。在我国沿海地区,黄河三角洲地区一般适宜采用增长极点开发形式,在该地区的主导工业和推进型企业,以胜利油田的石油工业而言,即具有以上四个特征。胜利油田的出现和发展,对黄河三角洲这样一个经济稀疏地区的经济增长,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所谓适当的周围环境,是指那些有利于增长极发展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地区资源及其空间组合、经济结构及经济活力、技术水平、社会生活习惯以及国家的区域发展政策等。

增长极对周围落后地区的推动作用及经济影响,主要反映在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形成的力场经济空间上。极化效应是指工业的推进性增长引起其他经济活动趋向于增长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出现经济上的极化,然后不可避免地导致地理上的极化,从而获得各种集聚经济(内部和外部规模经济)。扩散效应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增长极的推动力通过一系列联动机制(如对当地的购买、工业联系等)而不断向周围地区的发散,这些发散最终将以收入增加的形式对周围地区产生较大的地区乘数作用。

2.点轴开发:发展中地区或经济密集区一般采取这种开发形式。经过第一阶段的点状开发后,形成发展中地区或中等发达地区,区内一般具有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工业及中小城镇往往围绕某个中心城市与水陆交通干线,形成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经济区域。要促使这类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关键是选择好重点开发轴线,采取轴线延伸、逐步积累的渐进式开发形式,即是沿着重点开发轴线,配置一些新的增长极点,或对轴线地带的原有增长中心、城市中心进行重点开发,使其逐步形成产业密集地带。

重点开发轴线的数量不宜太多,一般以一二条为宜。重点开发轴线的选择,主要根据以下原则:①以水陆交通干线为依托,实现产业布局与交通运输的空间最佳组合;②工业、城市发展已具有一定基础,有较大的经济发展潜力;③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这是工业、城镇集中发展的基础;④资源特别是水资源丰富,或者可供给性良好。严格地说,点轴开发是一种地带开发,它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要大于单纯的点状开发。因为点轴开发在空间结构上是点与面的结合,基本上呈现出一种立体结构和网络态势。它一方面可以转化为城乡二元结构;另一方面又可促使整个区域逐步向经济网络系统发展。我国各沿海经济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经济密集地区,采取点轴开发方式,可以促使整个区域逐步向经济网络系统发展。

3.网络开发:较发达地区或经济重心区一般采取这种开发形式。这类地区一般是由若干个工业枢纽和若干个工业城镇所组成,其物质技术基础雄厚,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经济地位在全国举足轻重。在我国海洋经济区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应属这类地区。严格地说,这类地区属整治开发区,它一方面要对老区进行整治,对部分传统产业进行扩散、转移,或国家采取工业分散化政策,以配合落后地区的增长极点开发;另一方面,又要全面开发新区,达到经济的空间均衡。新区的开发,一般也是采取点轴开发形式,而不是分散投资,全面铺开。这种新、旧点轴的不断渐进扩散和经纬交织,将逐渐在空间上形成一个经济网络体系。较发达地区之所以采取网络开发形式,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由于区域整体已经达到高度发展阶段,即越过了转折点,这时经济的空间均衡即地区差异的缩小,就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资金供给对区域开发的约束已不像前两个阶段那么明显,区域经济力已允许或能够全面开发新区,进行大幅度的区域空间结构调整,以便促使区域经济逐步趋向均衡。

第二,极化效应所产生的集聚规模经济是有其限度的,当区域经济在少数点、地带上过度集聚,将导致一系列“膨胀病”,如交通紧张,能源、电力短缺,用地、用水困难,环境质量下降,公共服务成本及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迅速增加等,这又将使集聚产生的规模不经济超过集聚带来的利益。如果说点状开发、点轴开发是以集中化为特征的话,那么网络开发则是以分散化为特征的。

我们在进行海洋区域经济开发时,一方面,要根据海洋经济区的自然、经济环境条件及资源优势,选择适合本区发展的增长极类型。各海洋经济区,地处沿海,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工业、城镇、人口密集,原材料供应紧张,用地、用水困难,已开始出现大城市“膨胀病”,可采取网络开发形式。这要求对原有大城市集聚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扩散,转移部分传统海洋产业,重点开发新技术,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另一方面,要在全区范围内进行地域结构调整,即在周围地区全面开发新区,选择新的重点开发轴线,进行点轴式开发,以便使新旧点轴联结成完整的区域经济网络体系。例如,在环渤海经济区的沿海开放城市天津、青岛,在闽南三角洲的沿海开放城市厦门的周围地区,全面开发新的经济技术区,已取得很多成功的经验。事实证明,在以沿海开放城市为依托的海洋经济区,应把网络开发和点轴开发两种区域开发的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这既有利于克服已开始出现的大城市“膨胀病”,为沿海大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扫除障碍,又有利于对老区进行整治及全面开发新区,使经济区成为新旧点轴联结完整的区域。

在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区域开发方式与空间组织形式,而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则是通过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利用等方面的作用机制的分析,探究区域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贫穷到繁荣的阶段规律性。运用类此方法,可以指导制定区域开发战略与目标,对选择切合实际的布局理论也具有指导意义。

现代区域科学的研究体系与传统区域科学的研究体系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上面已作过阐述。现代区域科学的研究体系,较之传统区域科学的研究体系,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它在对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自然环境,包括自然界提供于人类生产与生活的一切自然要素,即各种自然条件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明确各区域内可开发资源中的优势与劣势,找出影响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与限制性因素,并结合区域内外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对区域内资源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的方向进行科学的预测。另一方面,现代区域科学的研究体系还要求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对区域内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影响,找出发挥各种社会、经济、技术优势与潜力的途径。其中重点在搞清区域内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布局的历史和现状,城乡居民点体系的形成、发展与分布,同外区的经济协作关系与物质集散、流通的方向。然后,结合全国经济发展地域分工的动态和区域内经济开发的历史经验、教训,预测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提出经济结构与布局合理化的轮廓,为区域规划、国土开发整治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 海洋区域经济研究的内涵

区域性的经济体系是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诸要素构成的自然单元,又是历史形成的社会和经济之间联系和协作的区域。但由于传统的人为行政区划的分割,把一个有机联系的完整区域搞得四分五裂,海洋区域经济研究,就是要打破行政区划,以区域性的经济体系,加强沿海一带地区性的联合,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规划和开发各海洋经济区。海洋区域经济研究,是建立在区域科学的基础之上的,由于现代区域科学的研究体系不同于传统的区域科学研究体系,现代海洋区域经济研究也是不同于传统海洋区域经济研究的:(1)在研究内容上,传统的海洋区域经济研究,考虑的主要是经济原则,对于区域的综合治理与保护,则未能兼顾,不能适应海洋国土开发、整治的要求。现代海洋区域经济研究则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能够适应统筹规划海洋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的要求,可以更好地发挥地区优势,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更好地从事海洋区域经济开发;另一方面,现代海洋区域经济研究还从传统的区域类型、区域划分的理论研究,转向为经济建设和生产实践服务,以分析解决人们所面临的各种现实的社会问题为主要方向,密切了海洋区域经济研究与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的联系。(2)在研究对象上,从个别的海洋利用的区划管理,如禁航区和禁泊区的规定,禁渔区与禁渔期的规定,大陆架矿区的出租,海洋排、倾废的管制等,转向综合研究各种海洋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合理布局,而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和解决各种海洋利用间的冲突,促进海洋事业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另一方面,现代海洋区域经济研究还从传统的单项开发的研究,转向现代的立体的综合性开发研究。

总之,现代海洋区域经济研究,既要研究自然规律对海洋区域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又要研究经济规律对海洋区域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进而言之,就是要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规律为依据,按照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研究那些对有计划地建立并发展我国海洋区域经济体系,以及对各海洋经济区生产力发展及其社会过程有决定性作用或重要影响的自然规律。经济因素与现象的总和,使生产关系不断地适应海洋区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海洋区域经济持续向前发展。

首先,要研究对海洋区域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各种自然规律。就关于如何开发利用青岛市胶州湾而言,有人主张在胶州湾沿岸围海造地,增加土地面积,建造厂房;还有人主张在栈桥西侧筑堤建造海上宾馆。他们却不知道这样做违反了一个自然规律。早在1931年,O'Brien已经提出了著名的A—P关系式,A=CPn,即A为岔道的断面面积;P为潮棱体(即纳潮量),C、n为常数;其中纳潮量与岔道内侧水域的面积成正比,围海或筑堤必然导致岔道断面缩小,航道淤浅,海湾缩小,这对港口建设极为不利。胶州湾的最大功能是港口的价值,应从建港的需要出发来对胶州湾进行开发利用,其他违反自然规律,对胶州湾的航运事业造成危害的利用方案,则是不可行的,因此,不宜在胶州湾围海或筑堤。以前,由于违反了A—P关系式,在青岛市汇泉湾建造航海俱乐部的长堤,结果导致第一海水浴场形成两道海沟,有五分之一的沙滩已变成乱石区,使汇泉湾作为旅游胜地的价值受到严重损害。违反自然规律所造成的恶果,由此可见一斑。又如,海洋生物资源是再生资源,受生态规律的制约,这也是我们研究自然规律对海洋经济发展所起作用而不可忽视的。就对虾的生产而言,9月是对虾生长旺盛时期,如提前捕捞,势必使产量锐减,在经济上蒙受较大的损失;反之,如适时捕捞,就会大幅度增加产量,大大提高经济效益。同样,渔业生产也必须按生态规律办事,使捕捞量不致破坏鱼类的再生能力,否则就会导致资源枯竭,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另一方面,如果捕捞能力低下,则会使大量海洋生物白白死去,造成对资源的浪费,同样是一种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为了按生态规律办事,加强对渔业的管理,提高海洋生产力,海洋区域经济研究应当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各个海洋经济区鱼种的自然再生能力、捕捞极限,以及生态系统变动对渔业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二是对养殖的前途、价值和意义进行研究,使科学捕捞与养殖结合起来,实现海洋水产农牧化。

就海洋开发而言,每一海洋经济区内海洋的开发与陆地的开发之间有多种矛盾,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才能得到正确的解决。比如陆地上工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水质污染要在海洋中得到稀释与自然净化,这可以看作是在自然规律作用下海洋利用的一个方面。但是如果违反自然规律,使海洋受到的污染超过了它的自净能力,那就会造成海洋生物资源的严重破坏。近年来,我国沿海每年排放的工业和生活污水约60亿吨,有毒有害物质达1000多万吨,还有冲入海中的农药和化肥等,远远超过了海洋本身的自净能力,使近海环境质量造成严重污染,也给近海生物资源造成严重破坏。针对这一情况,海洋区域经济研究必须提出防治继续污染的有效方案,把每年排放入海的工农业和生活污水控制在海洋本身自净能力之内,还要对已污染的海域提出治理的对策。

再进一步就海岸带的开发而言,需要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解决海岸带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方面的一系列复杂的问题。比如在海岸带进行围垦,必须按自然规律科学地进行,如果在不应该围垦的地方进行围垦,就会严重地影响水产的养殖或者破坏港口原有的优越条件。反过来说,如果按自然规律办事,围垦得当,不仅使围垦本身取得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可以改善海岸带的状况、改善沿海的生态状况,改善河口、港口的状况。杭州湾是有特殊地貌的河口海岸,具有很大的潮汐能和景观价值,近年来,由于盲目围垦,已改变了水动力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杭州湾所特有的海洋动力资源。再就利用和保护海岸带自然资源的问题来说,每个地区都有其特殊性,这要求我们必须对具体地区的自然综合体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其内在的规律性,以达到兴利除弊的目的。经过研究,人们认识到,海岸带是由多种资源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这个综合体中,各个要素之间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比如一种资源可作多种利用,而一种利用方式又必然对其他资源产生影响。这种相互关系有不同的结果,有的可以相互促进,有的则对其他资源产生排斥干扰,有严重的副作用。例如,近年来兴建的连云港碱厂,位于海岸带范围内。碱厂利用本地原料,并且可以带动其他工业的发展,自然可作为对海岸带土地利用的一种方式,从经济效益看也是合理的。但从长远观点看,碱厂位于风景旅游区,在对“三废”未能彻底解决前,不仅破坏了海滨浴场,而且使江苏省水产重要基地的海州湾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给连云港市的渔业生产带来一定的损失。过去,连云港市区渔业产值只占农业产值的41%,因此对海州湾的污染所造成的渔业生产方面的损失,对连云港市农业产值有着重大影响。如果把厂址向南挪动到灌河口,虽然造价要高些,但从长期看,高出的造价将远远超过现厂址造成的损失。这说明对于开发海岸带任何一个地区,如果缺乏全局的战略观点,缺乏综合的科学知识,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局部的经济效益往往要迫使我们付出全局的经济和生态的损失。

我们重视自然规律对海洋经济发展的作用,还在于海洋环境对海洋经济效果有着重大的影响。海洋水文、气象条件好,海洋经济活动成本低,经济效益就高;反之,条件差,成本就高,经济效益随之而低。特别是海洋自然灾害的问题,对海洋经济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我国海洋自然灾害频繁,对海上的生产活动以及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危害极大,据调查,我国东南沿海强风暴潮每年发生3—5次,造成潮灾的每年1—2次,平均损失达2亿元。渔民海难每年平均造成数百人的死亡。为了预防自然灾害,就要加强对与之相关的自然规律的探索和认识,提高预报沿海和海上自然灾害的本领,早作防灾准备,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因此,沿海和海上自然灾害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样应成为海洋区域经济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除了研究对海洋区域经济发展起作用的各种自然规律,海洋区域经济研究的另一主要方面,是研究对海洋区域经济发展起作用的经济规律。首先,海洋区域经济研究应阐明如何运用经济规律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这在当前的条件下,就是要根据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政策,由过去单一的国营经济转向利用多种经济形式来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一是与国外建立联合开发企业,合作开发海洋资源。如海洋石油开发,到1985年11月底,已同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等12个国家的32家公司,签订了28个石油开发合同,利用外资达17亿美元,并建立了联合开发企业。二是吸收国外资金开发海洋资源。如海岸带资源的开发,海岛资源的开发,深水码头的建设以及沿海开放城市的发展,不同程度向外国或世界银行贷款,或由外国公司投资和华侨资助。三是国内采取集资的方式联合开发。如中央和地方,地区和地区,集体和个人等,按照合同确定的投资比例和规定进行海洋资源的开发。所开发一般是国家急需,人民需要,开发前景大,投资小见效快的项目。四是国营、集体、个人一起上,实行国营、集体、个体所有制并存的形式。如海水养殖,在发展国营、集体的同时,鼓励个体户发展滩涂养殖。又如海洋运输业,在发展国家远洋运输业的同时,鼓励沿海省、市、自治区兴办自己的远洋运输业,也允许和支持集体和个人开办沿海运输业。在我国目前资金不足、技术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只有按经济规律办事,以多种经济形式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才能较快地取得经济效益,更多地向海洋索取财富。

活跃经济,满足市场对产品的需要,这是由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社会主义经济特点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以发展生产,满足人民需要为基本出发点的,而社会主义的生产有相当部分是商品生产,商品生产是以市场需求为前提的,它反映着人们的需求。因此,海洋区域经济研究,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商品经济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满足市场对海产品的需要,重视价值规律对发展海洋区域经济所起的作用。为此,对海洋资源的利用,就要从过去的单一利用,研究如何做到综合利用。比如海带养殖,最初单纯是为了食用。近年来,我国海带养殖业发展较快,产量不渐增加,为了提高海带生产的经济效益,海带就不能仅供食用,而要从市场需求出发,搞好海带的综合利用。从海带中可以提取甘露醇、褐藻酸钠、碘等工业产品,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褐藻酸钠销售量不大,经济效益低,但对海带工业产品的褐藻酸钠进行再利用,经济价值就会明显提高。现在以褐藻酸钠为主要成分的“降糖乐”研制成功,对糖尿病疗效较好,同时也开拓了褐藻酸钠(食用级)的销售市场。据估计,如果有四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服用“降糖乐”,每年就需要食用褐藻酸钠2500吨,能为国家赚取利润千万元以上。这同时也为海带生产进一步打开了销路,有利于保持海带生产增长的势头。要使海洋资源的利用,既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还能促使海洋科学研究的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如青岛海洋大学海洋药物研究所研究藻酸双酯钠(PSS)成功以后,把藻酸双酯钠的生产技术转让给青岛第三制药厂,试产成功,产品投放市场,为成千上万的脑血栓患者带来了福音,也为这个厂带来了勃勃生机。1988年这个厂实现利润超百万元,1989年仅上半年就实现利润数百万元。由此可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综合利用海洋资源,对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对于在海洋经济发展中起作用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人们只能认识它,利用它,从而在改造自然与区域开发的实践中避免盲目性,争取主动权。就对海岸带的开发利用而论,为了充分而又合理地利用海岸带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应保护环境和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在利用和保护上给予协调一致,使人工改造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在改造自然环境时,防止违反自然规律的人为的破坏。如在建设海洋工程设施时,要考虑鱼的洄游规律,河口、港湾的泥沙淤积及其环境的变化,只有这样,在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把保护自然资源放在首要位置,才能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另一方面,要努力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首先要研究各海洋经济区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及生产发展战略,在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资源时,要坚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综合利用、突出重点、发挥优势,使之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此外,在从市场需要出发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现代经济活动的竞争是空前激烈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现代经济市场是全球性的,因此,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瞬息万变。在这种情况下,海洋区域经济研究只有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研究与发现对海洋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经济规律,完善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才能为海洋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

三 海洋区域经济的特性

海洋区域既可指为一定的海洋地域空间,也可指为根据一定的自然条件和某种目的而划定的海洋地域范围,也受时空尺度变化的影响而变化。海洋区域虽有一定的界线和特定的范围,但就其内容而言,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空间,因而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环境两个基本组成部分。海洋区域,也是一种区域系统,它与工程系统相比较要复杂得多。它的复杂性表现在:影响区域社会和经济变化的各种因素与结果不能按比例发展,各种因素对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作用呈现出非线性(非加性);外部环境作用,内部因素的变化使区域的子系统以及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变化的各种因素结成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使区域系统具有层次性与关联性;区域系统每时每刻都受到各种无规则随机因素的影响,使区域系统从某些微观角度来看,呈现出不确定性。作为一种区域系统,用系统论的观点加以剖析,海洋区域至少具有以下的特性:

(一)系统性

任何海洋区域都是由地质、地貌、岩石、矿产、气象、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组成的集合体。由于各海洋区域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所以诸海洋区域除了自然地理要素之外,还包含有构成人类社会的各种要素,如工业、农业、渔业、交通、文化、教育、科技、城镇、村庄等。一般是海洋区域范围愈大,人类活动愈频繁,其组成的要素也愈多、愈复杂。但是,每个海洋区域内部的各种组成要素通过有序的组合,形成各种大大小小的系统。各种自然要素的有序组合,构成各种自然系统,如海洋中各种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海洋中各种水文要素组成的水文系统等;各种经济要素的有序组合,构成各种经济系统,如由海洋资源、生产、流通等组成的各种海洋经济系统;各种社会要素的有序组合,构成各种社会系统。区域则是由各种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系统组成的复合结构,有人称之为人地相关系统。海洋区域也可简单地看作是一种人地相关系统。

(二)层次性

把海洋区域看作是一个人地相关系统,其纵向结构是有层次的。这种层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组成海洋区域的各个系统的层次性,即每个系统都是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而这些子系统又是由比它更低一层次的子系统构成,直至最下层的子系统,则是由该系统的基本要素所组成。二是海洋区域自身的层次性,如一个大的海洋区域,可按地方特点依次划分为有一定特殊性的小区域,或按海洋经济各个部门,依次划分为渔业区、养殖区、旅游区、港口区等。这种多层次的分布构成了整个海洋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

(三)关联性

组成海洋区域的各个要素、各个系统之间,各系统、各小区域的上下层次之间,以及相邻海洋区域之间,又都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任何一部分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部分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一连串连锁反应。例如,在一些地区,随着海上油气资源的开发,会相应地促进和带动区域内与之有关的部门和行业的发展,与相邻区域间的关系,也随之有所改变。另外,海洋区域内的各个要素、各个系统,它们的作用往往只能通过整体才能得到发挥。如海上的航运功能,是在整个海上交通运输业,包括港口建设、从港口到港口腹地的陆上交通、造船业等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有的海洋区域内的资源,如果孤立地一种一种去考察,可能占优势者甚少,但把各种资源联系起来,从整体上进行综合考察,由于各种资源配合较好,其他条件比较有利,可能就具有了邻区所没有的优势。所以,海洋区域的功能同各种系统的功能一样,不是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简单相加,而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的总体效应。

(四)动态性

由于影响海洋区域各要素的诸种因素的作用范围、作用程度等,随时空的变化而变化,组成海洋区域的各要素、各系统之间又是相互关联的,所以任何区域都不是静止不动的。有时候,当组成海洋区域的各种要素相对稳定,或者变化都比较缓慢,彼此间处于相对均衡状态,则整个区域的结构与功能特征,看起来也是相对稳定的。实质上,因为组成每一海洋区域的各种要素和各个系统具有不稳定性,整个区域总是处于不断变动之中。

海洋区域的社会经济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大系统,该系统通过与外部环境的能量、物质、信息的交换,使系统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人们一直在随机与确定、紊乱与组织、自由和约束、不规则与规则、熵与负熵中拼搏,这种拼搏则构成海洋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动态性。在海洋区域中,由于新兴海洋产业的崛起,更使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出现明显的变动。如在一个海洋区域内的某一海区,由于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则该海区的性质将由渔业转变为以海上石油业为主。

(五)非线性

海洋区域经济系统的非线性,主要起因于下述几个方面:首先,组成海洋区域经济系统的子系统之间是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这种依存、制约的深度和广度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这样使得海洋区域宏观社会经济系统的变化规律不是由其子系统的叠加而得出的,其宏观社会经济系统的变化也不可能呈直线状态。如在一个海洋经济区内,若第一年投资增加100亿元,总产值增加30亿元,第二年投资增加到200亿元,总产值不一定增加60亿元,不会出现投资和总产值呈线性的因果关系。总产值的增加或减少,除了投资多少以外,还取决于消费水平、劳动力的增加,国家的政策、法令,资源的充分性,能源的供给、经济技术信息、经济的横向联系以及自然灾害、各种事故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次,海洋区域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子系统、各种影响元素的非对称性,也决定了大系统中的非线性。各种非对称性不但在时间上,而且在空间中都广泛地存在。投资的效果不是与投资在相同的时刻产生的,而是经过某段时间后(时滞)才产生的,政策、法令的反应及效果也要经过时滞才能显现。这些都反映了海洋区域社会经济系统中各种影响元素的时间非对称性。最后,海洋区域社会经济微观系统影响因素出现的时空的非均匀性,导致了宏观系统的非线性。这种非均匀性表现在影响系统的因素不是简单追随时间形成周期的变化,而且其分布也没有一个固定的长期不变的模式。非均匀性作用使得按常规运行的机制,不能对随机出现的状态进行控制。

(六)不确定性

海洋区域经济的不确定性,系指在区域内实施的一种政策、一项活动和其他未知因素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后果,是不可能全部提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产生的原因很多,除上面所讲区域经济系统的非线性,还有区域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干扰等。这种干扰具有随机性、非对应性、瞬时性。它们包括:市场因素、人为因素、自然灾害、政治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很多政策的颁布,都会遇到各种干扰,有时宏观政策效应会被微观随机干扰所耗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是耗散的形式之一。比如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改革顺利与否,对海洋区域经济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改革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失误和曲折,其原因有反对改革的旧观念的抵制,有官僚主义作风的阻挠,有因为经验不足而造成的漏洞,以及因改革措施不配套被不法分子钻了空子等。这些干扰带来了系统的不稳定,是经济系统出现不确定性的原因之一。尽管对改革中出现的各种干扰,人们不可能全部预先估计,定量地估计更是困难,但可以对之进行研究,通过信息,寻找对策,逐步减少干扰,以减少不确定性,使改革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取得预期的效果,保障海洋区域经济能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从上述这些基本特性出发,要求海洋区域经济研究必须有整体的观点、综合的观点、系统的观点和发展的、辩证的观点,并在海洋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整治的实际工作中,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