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

“新常态”出自经济词汇,最早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首席执行官埃尔-埃里安等投资家使用。2011年以来,国际投资界常用它来描述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增长低于平均水平的状态。在发达经济世界,“新常态”可概括为“一低两高”,即低增长、高失业和高债务。无论美国,还是欧洲和日本,概莫能外。经过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欧美经济持续20多年相对稳定繁荣的“大稳定”,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使西方思想界深刻反思。“新常态”正是反思结果之一。如今,危机爆发已经6年,世界经济发展呈现新的复杂情况。按照埃尔-埃里安的最新观点,虽然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但是美国经济增速放缓、高失业率和政府债务高涨的“新常态”并未结束。更有悲观者,如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认为,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停滞可能成为新常态。最近,地缘政治风险不断为世界经济增添新变数。摩根士丹利新兴市场负责人鲁奇尔·夏尔马曾在美国《外交》杂志撰文说,过去全球投资者常聚焦GDP增长、就业和贸易,并以此来预测投资。现如今,市场更关注政治变化,尤其是新领导人如何推动经济改革,这成为观测世界经济的一种常态。在宏观政策应对上,百年来,世界经济决策中,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几经交替。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让人们认识到,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成绩单让人担忧。而在新常态下,传统的凯恩斯“逆周期”政策也可能无法适用新的经济现实。且不管林林总总的经济术语和五花八门的解释,各方普遍认同,当前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加,新的风险因素不断呈现,以往药方有可能不再是万灵药,世界经济处于理论的探索期与政策的实验期。

目前,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中国经济公认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动机与稳定器,同时呈现出独有的“新常态”。2014年5月,“新常态”第一次出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表述中。习近平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又一次提出,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11月9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他说,新常态有三个特征: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12月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2015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中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同时,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出现的一些趋势性变化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要高度重视、妥善应对。12月9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系统性阐述,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习近平同志提出这一重大理论概念源于以下两种极为重要的新情况。

第一种新情况是,随着客观世界不断发展、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而导致的一种势必至此的新常态,这当然需要用平常心态去认真看待和对待。正如习近平所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第二种新情况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八条基本要求,在近两年时间里,励精图治、攻坚克难,给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带来一系列充满希望的新变化,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新气象,由此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可以说,这样的新局面,是由锐意进取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自觉营造的一种趋势性的新常态。对此,同样需要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高度去认真看待和对待。

明确新常态总体上源于上述两种新情况,特别是第二种情况的一个重要的、权威的依据,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指出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以中国梦凝聚力量,以抓改革激发活力,以改作风振奋人心,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新成就、形成新风气、开创新局面”;在这个过程中,习近平同志“提出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阐释了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升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这里列举的新成就、新风气、新局面和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既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形成的各方面工作新常态的重要体现,也是形成这些新常态的背景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