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德意志国家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德国在欧洲历史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也具有特殊性。地处欧洲中部的古老的德意志国家,是日耳曼人在长达数个世纪的大迁徙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

异常庞大的日耳曼部族,也称条顿部族,包括哥特人、汪达尔人、法兰克人、盎格鲁-撒克逊人等20多个分支。从公元前数个世纪就开始了民族大迁移,这不仅有日耳曼人,还有后来的东方部族,如匈奴人和阿兰人,实际上是“蛮族”大迁移,因为那时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的民族。在很长的时间里,他们受着强大的西罗马帝国的奴役和压迫,甚至受着“罗马化”的威胁。经过长期的迁移和融合,特别是不断的战争和征讨,到公元前后,日耳曼人最终定居在东起维斯杜拉河,西迄莱茵河,南达多瑙河,北至波罗的海的广袤的土地上,在这里生息繁衍,过着古老的原始社会的生活。在民族迁移中,日耳曼人不断与庞大强盛的罗马帝国发生矛盾和冲突,激烈的战争不断发生,但往往以失败告终。在公元一世纪初,日耳曼人在他们的“解放者”史诗般的英雄阿尔米纽斯的领导下,打败了罗马的主力部队,把罗马人赶出莱茵河以东的地区,为日耳曼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期间,形成了许多日耳曼王国,他们不仅与罗马帝国作战,而且彼此之间也发生争斗。经过长期的征讨,到公元六世纪前后,趋于衰落的西罗马帝国,终于为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实行原始军事共产主义的日耳曼人所征服,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德意志封建国家。它既汲取了罗马帝国时期所创造的生产力、文化和制度因素,又保留了日耳曼人原始公社时期的诸如公社民主、勇武、服从、忍让的品格,形成了独特的德意志封建国家和日耳曼精神。日耳曼人越过整整一个历史时代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谈到德意志封建国家形成时说:“封建制度决不是现成地从德国搬去的。它起源于征服者在进行征服时军队的战时组织,而且这种组织只是在征服之后,由于在被征服国家内遇到的生产力的影响才发展为真正的封建制度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78页。这时,不仅在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和社会管理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人们的生活、衣着等方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德意志”是在日耳曼部族发展基础上逐渐形成起来的。“德意志”最初只是语言的称谓,到逐渐应用于使用德意志语言的人,被称为“德意志人”。以后才具有了更为确定的含义。公元920年,国王亨利一世将东法兰克王国改名为“德意志王国”,德意志的历史也从此发端。

但以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德意志国家都处于内乱与纷争之中。表面上维持着一个统一的大国,实际上分裂为许多独立的小国。从1618—1648年发生的反映德意志新教诸侯同皇帝和德意志天主教诸侯矛盾的30年战争,大大削弱了德国的经济发展,更加深了德国内部的政治分裂。这时德国版图上出现了大大小小300多个独立邦国,以及1475个骑士庄园领地,总共有1789个相对独立的政权。封建的、宗教神学的统治和国家的分裂,极大地影响了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直到普鲁士的崛起和18世纪弗里德里希·威廉几代王朝的统治,德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才有了明显的进步。

当欧洲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完成了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资产阶级已经取得政治统治,而德国还处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在19世纪上半叶,德国在外部受着拿破仑·波拿巴的统治和压迫,直到1812年9月拿破仑在进攻俄罗斯战争失败后,德国才从拿破仑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在内部受着普鲁士封建制度的严酷统治,而德意志还继续处于四分五裂状态,仍然被分为35个各自为政的小德意志国家。这种状况依然严重地束缚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当时德国进步人士和德国资产阶级面临的任务就是消灭封建制度和宗教特权,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国家。德国著名诗人约翰·冯·歌德这样描写当时的情景:“谢天谢地,我们真幸运,暴君被送到海伦娜!可是一个暴君被赶走,一百个暴君来称霸。”《十一年历史教科书,1789—1918》,柏林国营人民与知识出版社1954年版,第96页。在英、法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下,德国社会经济还是逐渐地发展起来。特别是1834年关税同盟的建立,促进了资本主义的高涨,机械化生产有了较快发展。1826年全普鲁士仅拥有蒸汽机58台,1837年增加到328台,到1848年又增至1138台。1820年工厂生产产值为8500万英镑,1840年为15000万英镑;棉纺织品和生铁产量从1836年到1844年增约50%;仅在普鲁士邦,采煤量就由1831年的700多万吨增至1842年的1490万吨;1835年始建铁路,1840年总长为469公里,到1850年达到5856公里。到19世纪40年代末,除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已成为重工业区外,萨克森、西里西亚和柏林等地区的工业生产也有了飞速的发展。

在英法等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下,德国社会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同时要求统一和自由的呼声也日益高涨。1817年10月,12个德国大学的500多名大学生协会会员,为纪念马丁·路德宗教改革300周年和击败拿破仑的莱比锡战役4周年,在瓦特堡召开大会,鲜明地提出德国统一,争取自由权利。这是在拿破仑战争之后,在德国封建主义严酷统治下,德国发生的一次有重大影响的社会运动。

1830年在法国、比利时和波兰相继发生的革命事件,推动了1832年5月德国的汉巴赫大会和1833年的法兰克福起义。汉巴赫大会是反对暴力镇压,要求德意志统一的一次强大的示威,参加这次示威的有来自德意志所有地区和几乎来自一切居民阶层的25000多人。在法兰克福起义中,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和大学生提出反对“德意志同盟”,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要求,并冲击法兰克福的警备队和政府军。在这次运动中,由诗人乔治·毕希纳领导的秘密组织“人权社”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这个团体还特别号召农民在“对茅屋和平,对宫廷战争”的口号下,进行反对社会不平等的斗争。这次运动被称为“早期德意志自由主义的巅峰”。可是反动当局以残忍的手段再度镇压了这次自由运动,几百进步人士遭到逮捕,29人最初被判处死刑,后改为无期徒刑或30年监禁。其中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后来的朋友威廉·沃尔夫,马克思写《资本论》就是献给他的。这次镇压迫使一些民主主义者离开德国流亡到欧洲其他国家。

以后发生的青年德意志和青年黑格尔派运动,都是以不同形式反映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为1848—1849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必要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