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日本海洋战略与世界军事

军事意义上的海洋控制就是确保本国海上武装力量的防卫和打击能力,以及确保船舶的安全航行。面对敌方威胁,即使不能实现完全的海洋控制,但各国都希望尽量减少受害。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可以说成功地实现了完全的海洋控制,但战争即将结束时宙斯盾巡洋舰和大型登陆舰却在科威特海面触雷受到重创。伊朗核问题引发的美伊对抗中,围绕霍尔木兹海峡封锁与反封锁的威胁,无论是美国航母还是伊朗的导弹鱼雷,双方的海洋威慑就是控制与反控制的争斗。回顾历史,“二战”中的大西洋之战就是英美的海洋控制同德国的海洋威慑之间的战争。面对英美的船队,德国利用U艇、轰炸机,以及“俾斯麦”“格拉夫·斯佩”等主力舰试图阻挡英美舰队。冷战中苏联海军的目标就是进行沿岸海域的海洋控制以及外侧海域的海洋威慑。苏联设想的是,当接近苏联沿岸的美国舰队从航母上发起飞机进攻或者发射战斧式巡航导弹之前,先用中程轰炸机或搭载对舰导弹的奥斯卡级核潜艇等对其进行阻击,这就是“海洋威慑”。再就是利用同以前的U艇类似的潜艇来攻击敌方船队,这也是海洋威慑。这也是近似于近年来人们常说的反介入手段。

战斗力的展开能力是指向远方陆地的兵力投送能力。这里所说的兵力通常指常规兵力,并不包括核武力甚至远程导弹打击能力。就像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中所展现的那样,美国拥有强大的战力展开能力和兵力投送能力。中国发展航母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远程战力投送。

虽然已经是后冷战时代,但美俄的飞机和舰艇依然巡逻在特定的海域,核潜艇也时刻保持只要接到命令就能发射弹道导弹的状态。美俄的战略核武器由所谓的洲际弹道导弹、潜艇发射导弹、战略轰炸机三大支柱组成。潜艇因其隐蔽性强,在三大支柱中最受重视,因此,美俄都把潜艇发射导弹作为受到第一波打击后的报复打击性武器。虽然美俄根据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也在不断削减核力量,但是核武器的规模和它对世界的毁灭程度依然巨大。除了传统的有核国家美、俄、英、法、中以外,其他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朝鲜、以色列等也发展了或正在发展核武器。世界核不扩散体系正受到严重威胁和挑战。

日本的国防主要依靠日美同盟,同时也得益于海洋。“二战”后长期以来,日本海上自卫队的主要任务是控制距离海岸1000海里的海洋,即确保航行在此范围商船(包括出发和到达日本港口的)的安全。重点是对潜艇作战以及当潜艇布雷情况下的扫雷行动。对日本来说“海上生命线”延及中东、北美、东南亚、澳洲等地区,由于无论哪条线都远远超过1000海里,所以扩大防卫范围甚至形成在全球能够参与作战的能力,就成了日本近年来军事战略调整的重要内容,这从2015年日本通过新安保法案即可看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的外交是先后围绕三个基轴来展开的。一是20世纪头20年,日本与英国结成海洋同盟;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代,日本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与美国达成妥协和协调;三是“二战”后与美国建立的海洋同盟。但是日本有人认为,原本致力于海洋同盟的日本最终也走上了重视陆军、扩张领土的道路,在制定的《帝国国防方针》里,由于在东亚扩张势力的同时,陆军把俄国(和后来的苏联)、海军把美国分别当作假想敌,这就成为最终日本战败的原因之一。因此,日本后来有学者反思认为,与世界主要大国的双方同时建立友好关系是一种非常有利的外交资源,反之,如果与这两方都成为敌人,不但将给自己带来无法承受的负担,在外交上也势必难以应对。军国主义的日本野心勃勃,把世界主要大陆国家和海洋国家作为假想敌,把自己既当成大陆国家又当成海洋国家,然而日本却没能(也无法)在这两条轨道上顺利地走下去,因为两根轨道方向不同,最终难免“脱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