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 钟无涯
- 2895字
- 2021-03-27 06:01:51
第三节 国内主导产业研究
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跨越的必经之路,也是目前我国能否迈过“中等收入陷阱”,从而跨入高收入国家的若干关键因素之一。传统观点认为,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间具有发展状态、发展结果与发展动力关系。因此,对于主导产业问题的研究,无疑是剖析产业结构发展演化的一个重要契机。
我国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到目前为止,以国家层次和区域层次主导产业发展、选择、培育等问题为研究对象的著作、文章等文献数量已相当可观。与前面综述的国外主导产业研究问题不同,国内相关研究大都结合我国产业发展的现状,大都具有一定问题导向。研究通常具体到我国的产业发展问题与发展方向,具有明显的理论实践化倾向,其中有不少研究被证明符合我国发展现状。
周振华 (1989) 是我国较早研究发展中国家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学者。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同一时间段内发展阶段不同,因此发展中国家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与当前发达国家必然具有差异。他认为,我国主导产业发展战略方针的基本框架应将重心放在以“结构矛盾的缓解来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具体地,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可分解为增长后劲基准、“瓶颈”效应基准和短缺替代弹性基准三个方面。基于赤松要的“雁行模式”理论强调产业发展具有时间节点属性,刘伟 (1995) 认为,通常情况下,主导产业具有较高增长速度,并在区域产业结构中类似支柱产业且占有较大比重。主导产业通过产业关联,能够使区域经济联系起来协同发展,能够发挥主导产业内部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以将制度创新成果应用到整个区域经济系统中,从而保持经济增长。江小涓 (1996)的观点类似,她认为,主导产业的发展能够增加该类产品的市场需求。同时,主导产业所拥有相对先进的技术等资源和要素,使其能够不断满足在逐渐扩大的市场需求同时,也能够对其他相关产业形成关联效应并带动这些产业的发展。这是培育和促进主导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此不同,朱欣民 (1997) 则更注重主导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所形成的牵引和激发效用。江世银 (2005) 选择相反的观察视角,他从微观的技术与成本关系入手,认为主导产业的形成就是那些采用先进技术、能够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利润从而扩大了产品市场的企业,它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这些观点对我国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研究具有基础性探索的作用,为我国后续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张圣祖 (2001) 在归纳和总结主导产业研究相关文献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当时经济背景的主导产业选择和培育理论,并认为这个基准是发展中国家通用的五个基准,它们包括收入弹性最大化准则、生产率上升最大化准则、产业关联度最大化准则、产业协调状态最佳准则和增长后劲最大化准则。江世银 (2005) 认为,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主导产业所面临的约束条件和区域具体经济情况,如资源禀赋、产业现状、技术水平、结构状态以及经济基础和政策优势等,因此,作为经济发展背景具有显著非平衡性、差异性与阶段性的当前中国,以一种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去衡量不同区域的产业,显然是一种机械的教条主义,并不具有实践可操作性。因此,针对省际以及次省级经济区域的主导产业选择研究逐渐丰富。梅小安 (2003) 对县域主导产业选择进行研究,他基于产业发展的技术水平、产业关联、比较优势、经济绩效以及区域规划等方面进行量化指标选择,并通过综合评分法对县域层次的主导产业选择进行实证。通常国家和省级视阈主导产业选择较常见,但鲜有县域层次的产业研究,这显然是非常微观的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与此性质类似,刘克利 (2003) 从主导产业一般特征和比较优势着手,构建区域性主导产业指标选择体系,并以主成分分析法选择区域主导产业。陈刚 (2004) 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区域主导产业的含义和原则,提出了区域在选择主导产业时的定性和定量基准。李玲等 (2008) 提出主导产业选择的集对分析法,同时采用该方法对江苏省进行主导产业选择的验证,结果显示该方法比较准确可靠。闫星宇 (2010) 试图建立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在对我国服务业各细分行业的资本存量进行估算的基础上计算我国现代服务业各细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然后综合多指标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进行选择。这是一个产业体系内进行主导产业选择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国内外研究主导产业选择的文献数量很多,本书只是选出其中部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学者研究成果。他们对自己所理解的主导产业进行了相关研究和分析,并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同时提出了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和方法,丰富了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
针对中国主导产业的实证研究也很多。郭克莎 (2003) 提出,要从产业增长速度、生产率提高率、技术密集程度、产业带动效率、就业集聚效率、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国际产业比较等多方面进行考察,并认为制造业中兼顾产业升级目标和就业增长目标的新兴主导产业是电子及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交通运输设备、纺织和服装、普通机械和专用设备制造业。温宇静和常阿平 (2003) 总结相关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初步建立主导产业评价和选择体系,在对我国的六大产业进行分析后,认为工业是需要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作者对产业划分虽然较宏观,但明确了现阶段经济发展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路径。刘勇 (2006) 把区域经济发展和地区主导产业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提出选择地区主导产业的多步骤、上下结合和反复比较的新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并且还应用该方法对我国各地带、各一级综合经济区以及各省区三个区域层次的地区主导产业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和选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最后,作者还探讨地区主导产业选择和全国经济总体的关系,以及地区主导产业发展与产业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
余勃 (2008) 通过对商洛地区资源优势分析,提出区域经济开发要发挥比较优势,认为将绿色农业、旅游、采矿业作为商洛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并在人力资源开发、产业化、招商引资战略等方面提出相应产业开发策略。齐芳 (2008) 认为,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在区域产业发展中的影响。通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城市主导产业选择进行实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些成果对于研究中国近五十多年来经济增长趋势和产业结构演变情况,分析国家产业经济政策变动、国家发展战略变化趋势,都具有较强借鉴意义。但是,到目前为止,较全面地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主导产业演变更替的研究并不多,大多数的研究都回避了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这一段时期的中国主导产业演变过程。大部分研究偏向于研究改革开放以后进行市场化改革这一段时期,以及对中国的主导产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研究成果显示,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主导产业的演变可以基本划分为:从轻工业向耐用消费品工业再向重化工业的转变。多数的研究结果认可了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叶安宁 (2007) 对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研究进行了数理方法方面的探索并进行实证,指出里昂惕夫方法在前向关联应用上有优势,而拉斯马森方法在后向关联应用则更为直观;祈杭峰 (2009)、胡绩溪 (2011) 对无锡的主导产业选择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这都为以后相应层次的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实证参考与工具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