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判与超越: 走出空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理论误区
- 丁东宇
- 719字
- 2021-03-24 12:53:32
第二章 空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框架
在批判现实和相应理论的基础上,空想社会主义开始着手从理论上探索以经济社会化为核心的和谐社会模式。众所周知,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理论各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它们之间在许多方面也相互批判。无论在对人的理解方面,还是在对社会现状的分析以及对未来社会理想和制度的设计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差异。然而,由于对共同现实的批判和对共同理论的继承使得它们在理论上存在一些基本的共同点,正是这些共同点成为空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内在理论框架,体现出他们共同的理论旨趣和理论特色。如果说启蒙思想是为自发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得合法性和政治地位的自觉努力,那么,空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就是对这种生产方式自发性的一种主动矫正,不过,这种矫正是以社会控制为主要内容的。正是因为空想社会主义者把关于和谐社会构建的重心放在了社会经济领域、放在了合理组织社会生产上,他们特别关注、论述的就是社会的决定性、历史的必然性、控制的合理性等方面,进而形成了一种以组织生产为核心、以理性法则和必然规律为手段的生产社会化的和谐社会理论框架。
大体上说,空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理论框架由三个基本层面构成:一是理论的基础部分,即它的社会本体论,其核心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所导致的社会决定论;二是理论的中介层面,即通过社会决定论把研究对象定位在社会本身,运用自然科学方法发现社会运行的法则和历史规律,形成和谐社会的一系列理论和原则;三是理论的应用部分,就是运用以上理论原则所确立的和谐社会基本思想,以及在此基础上所推出的以社会为本体的经济社会化改造模式或纲领。通过对这一理论框架的揭示,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空想社会主义与以往学说的关联及其理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