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贸易增长的二元边际分析
- 张琳
- 1708字
- 2021-03-24 13:01:42
第一节 研究背景
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各区域、各经济体不断相互渗透、相互延伸和相互接轨,进而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它是指多个区域之间在经济方面合作与竞争的战略决策,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达到多赢目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之一。据WTO统计,截至2016年1月,向WTO通报并已实施的区域贸易协定达635个,其中,有423个已经生效。在这些区域贸易协定内,自由贸易区和优惠贸易安排占到90%,关税同盟占不到10%;其中大约一半是在近十年内新增的。自由贸易区的产生既符合世界多边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也顺应了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的大趋势。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步伐加快的形势下,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也取得了积极进展,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了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开放型经济水平,是中国深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举措。
2001年中国—东盟双方宣布在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双方签订《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一框架协议确定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范围、措施、时间表,限期实现自由贸易的早期收获方案,经济技术合作领域的具体安排,以及给予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以多边最惠国待遇的承诺。至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2004年1月,双方实施了“早期收获计划”,对东盟的600多种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率先实行零关税。2005年7月,中国和东盟双方根据《货物贸易协议》的规定,全面启动降税进程。2007年1月14日中国和东盟10个成员国签署了《服务贸易协议》,这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向前迈出关键的一步,该协议是中国在自由贸易区框架下与其他国家签署的第一个关于服务贸易的协议。中国和东盟的双边关系正在日益紧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实施也正在稳健地开展中。2009年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这标志着成功地完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的主要谈判。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和正式启动。这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是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也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由中国和东盟10国共同组成,拥有19亿消费者、近6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和4.5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自贸区启动后,中国和东盟6个老成员国——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之间,超过90%的产品将实行零关税。中国对东盟平均关税从9.8%降到0.1%,东盟6个老成员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从12.8%降至0.6%。东盟4个新成员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也在2015年实现90%的产品零关税。关税壁垒的逐渐消除,为中国与东盟企业创建了更加便利的发展平台。中国和东盟10国成立自由贸易区,有利于促进区域经贸一体化的发展。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的自由贸易区,这也体现了中国在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系的同时,努力加强与周边邻国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原则。中国也在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目前已签署14个自贸协定,涉及22个国家或地区,其中中韩FTA在2015年12月正式生效,与6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双边自贸区协议正在谈判中,以中日韩、RCEP为代表的区域自贸协定也在推进过程中,同印度、哥伦比亚等双边自贸区构建仍在科研阶段。作为中国签署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协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行可望为中国开展的其他区域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积累经验,也有助于中国、东盟双方在世贸组织框架下争取更合理的服务贸易规则。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进程,进一步加深同东盟的全面经济合作,还将为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2009年全球经济金融危机引发的中国出口衰退,凸显了中国出口市场结构和商品结构的弊端。中国出口市场单一,主要集中在传统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和欧洲;并且商品结构简单,易于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波动,单纯依靠集约性贸易边际拉动出口增长,会造成贸易条件恶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对于中国出口市场的多元化、贸易商品种类的扩展和贸易增长方式的改善,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并且预期随着自贸区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中国东盟自贸区对中国出口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日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