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当前我国大力发展天然气产业的重要意义

能源作为国民经济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对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的是,随着经济总量规模的增加,在能源产生过度消耗的同时,必然会带来环境污染与增加社会治理成本,未来我国面临着能源短缺与环境约束的双重压力,这已然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着眼能源生产、利用与环境保护并重应将成为能源发展的核心内容,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是实现国内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维护公众健康和提升生活品质的迫切要求。因此,无论是从优化能源结构、防治大气污染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需要,还是从国内资源条件和进口条件,国家都应采取更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天然气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大力推进天然气的开发利用,符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有利于提升新时期城镇化质量,更有助于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 作为清洁能源具有缓解环境污染的积极作用

(一)发展清洁能源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布局中。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十八届三中全会更进一步提出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制度性手段来保护生态环境。因此,推广清洁能源发展实现能源消费的清洁化、低碳化转型,对缓解当前雾霾、积极应对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对此,2013年9月国务院颁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要通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供应,进一步增加天然气使用比重,以降低空气中PM2.5含量。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天然气占能源消费的比重与微细颗粒浓度高度关联,天然气比重上升,颗粒物浓度将大幅下降。计划提出到2015年,新增天然气干线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管道输送能力超过1500亿立方米;加快推进“煤改气”工程建设,推进现有工业企业燃煤设施的天然气替代步伐,倡导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等高效利用项目,到2017年实现煤炭消费总量降低到65%以下。力争经过五年努力,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变革生产方式和改变生活方式,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促进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亟须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沿袭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模式,经济高速增长是以沉重的环境污染为代价的。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国内对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消耗总量持续攀升,大气污染形势异常严峻,以细颗粒物PM2.5为特征的区域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损害居民身体健康,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污染防治的压力继续加大。2013年,国内PM2.5平均浓度为72微克/立方米,超出国际标准1倍多。郭焦锋、高世楫:《中国气体能源发展报告(2014)》,石油工业出版社2014年第1版,第4页。目前,国内重度雾霾覆盖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包含80%以上的大中城市和8.7亿居民。

按照我国节能减排预期目标,到2020年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2009年11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公布了我国碳排放目标,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将其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十二五”节能减排的实际进度要低于预期目标。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后期,重化工业仍占很大比重,即使能效及早步入下降期,但能源需求总量依然较大。作为当前切实可行的重要清洁能源,提升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是促成环境治理的关键因素和有效控制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

从客观条件来看,传统化石能源(比如煤炭、石油)仍是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截止到2014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石油所占比重分别为66.0%和17.1%,作为清洁能源的天然气占比仅为5.6%,远低于亚洲地区的11.4%和世界23.7%的平均水平,其他可再生能源合计约占9.8%。以《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5年版为基础,计算得到亚洲地区和世界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要从根本上解决现今的环境恶化问题,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推广清洁能源的普及利用将是切实可行的途径。

二 提升中国城镇化发展质量

(一)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明确要求加强燃气基础设施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多次提出要让中国的天更蓝,水更清,为老百姓提供一个清洁健康的生活环境。2014年,国务院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要求“建设安全高效便利的生活服务和市政公用设施网络体系……统筹电力、通信、给排水、供热、燃气等地下管网建设……加快推进城市清洁能源供应设施建设,完善燃气输配、储备和供应保障系统”,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强化城乡基础设施连接,推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人民日报》2014年3月17日,第1版。因此,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与天然气产业有着直接联系。

城镇化进程中对清洁空气、高品质能源需求的增加,促进增加天然气比重以实现环境质量的提升。首先,构建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要求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清洁能源,这实际上也是对发展天然气产业提出了明确要求,增加天然气消费将有助于改善环境,提升空气质量;其次,新型城镇化要求提高市政设施建设能力,增加天然气管输设施,并向农村等边缘地区延伸。当前我国管网建设能力不足,严重制约未来天然气的输送能力。《全国城镇燃气发展“十二五”规划》显示,到“十二五”期末,城镇燃气管道总长度达到60万公里,管网总长度将增加70%。

(二)天然气的普及利用是促进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手段

城市燃气在社会经济和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根据国际发展经验,伴随人均GDP水平的提高,城镇化率也将持续上升。截止到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54.77%,年均增速是改革开放前30年城镇化增速的3倍以上。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统计库和国家统计局数据库的统计数据。近年来,受国内经济、环境治理等因素的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明显加强。在政府投资及其他形式投入的多重作用下,天然气的消费区域不断扩展,国内众多城市成为直接受益者。由于天然气的引进和推广使用,部分城市竞争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质量得到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因此,加快天然气的使用推广将有力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升城镇化质量。

当前,我国城市燃气行业已步入快速发展时期。2014年,全国燃气使用人口达到4.21亿立方米,城市燃气普及率达94.56%,比上年增长0.31个百分点。城市天然气使用量964.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1.9%,天然气通气管道长度43.5万公里,部分省份结束了没有管道天然气供应的历史。资料来源:2015年7月2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2014年城乡建设统计公报》。尽管如此,我国城市燃气设施建设还存在许多不足,目前尚未普及到广大的乡镇、农村地区,很多地方仍未能享受到优质清洁的供给服务。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预计将达70%以上,约有10亿人口生活在城市,这将推动城市燃气规模的快速扩张。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天然气产业的扶持力度,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普及化程度,进而提高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质量。

三 天然气供给潜力巨大,可有效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天然气潜在供给能力要求加强开发利用程度

我国既是资源大国,也是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根据传统的能源评价体系,中国是能源相对匮乏的国家,资源特点是总量大,人均拥有量低,种类齐全但结构不合理。我国石油、煤炭储量有限,并逐步进入衰退期,而天然气的开发利用程度却很低。只是近些年环保意识的加强,促使清洁能源天然气需求增加,但是未来的发展前景却相当可观。

国内天然气产业发展空间依然很大。2014年全国人均能源生产量为2632千克标准煤(人均消费3114千克标准煤)。其中,我国煤炭储量1145亿吨,占全球储量的12.8%,仅次于美国(26.6%)、俄罗斯(17.6%),但中、美、俄三国储采比分别为30、262、441,相比世界平均水平110依然是高位运行,中国煤炭属于过度开采。2014年,我国原油消费总量7.28亿吨标准煤,全年生产3.02亿吨标准煤,供需缺口达到4.26亿吨标准煤,原油生产量不足消费的1/2,对外依存度很高。资料来源:英国石油公司《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5年版;黄晓勇等:《世界能源蓝皮书: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版。从天然气的消费来看,自1990年到2014年消费比重仅增长3.5%,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我国经济基本将保持高速发展,对资源的消耗继续加大。尤其是石油资源,即使石油勘探技术不断提高,但也很快被国内的内生性需求消化。处于能源消费次要地位的天然气,得益于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或将成为未来能源供给的主要动力。从EIA进一步的研究来看,中国是世界页岩气资源最丰富的国家,页岩气可采资源量达31.6万亿立方米,约占全球页岩气资源量的15%,位居世界第一,可有效改善我国能源不足的局面。国内学者对此存在分歧,认为这类评价是出于类比性的理论计算,缺乏足够的勘探开发工作量支持,所以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不可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增速趋向平稳,工业生产步入调整期,尤其是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能源消费模式迎来重要窗口期,国家应加快调整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和消费量的减少。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与能源需求量呈现相同方向变化,经济增速需要稳定的能源供给作为支撑。目前,我国仍处在重工业化阶段,工业中的重工业、高能耗产业比重依然较高,能源效率还处于相对较低状态,未来一段时期的能源需求仍存在较强的刚性预期。

缓解能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主要依靠以下方面:一是技术进步,我国能源效率大幅提高,使单位GDP的能源消费量处于下降趋势;二是替代能源的发展。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以及效率高的能源对效率低的能源的替代,也是促进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重要途径。我国初级能源的消费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短期内煤的主导地位并未动摇。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依然很低,产业发展存在很大潜力。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