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严书翰严书翰,现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央组织部师资库专家,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评审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专家,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副会长。

为培养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党中央决定:从2014年开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每年分别招收100名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生。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作为这个工程首席专家,承担起了培养这批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的任务。这既是一种很高的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王钰鑫同学就是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招收的首批学员中的一位。

不久前,钰鑫同学给我送来了这份《当代中国治国理政:理论与实践》书稿,让我审读并希望我为即将出版的此书作序。看完书稿我很是惊喜。记得一年前,我给他出了要重视研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个题目。我的初衷是希望他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博士生,要密切关注当前党和国家大局,要在读书时密切联系这个大局多思考、多动笔。没想到他在完成规定的博士学习课程的同时写出了这部20余万字的书稿,这既说明了他的勤奋,又证明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作为他的导师感到高兴,并欣然答应为此书作序。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以来,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我国理论界在逐渐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出了不少成果。此书出版既是众多成果中的一个,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理论界研究这个问题的状况。我在以下序言中既有对我国理论界研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成果的归纳和评析,更多的是我对这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的思考。这既是师生间的一种学术互动,又是我们共同求教于同行的一个难得机会。

当前如何深入研究和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我认为,应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置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加以研究和把握,应把它放到当代中国治国理政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这个大背景下来考察。在我看来,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最新成果。正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一 坚持“五大发展”是发展的新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这“五大发展”就是发展的新理念。这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理念、新认识、新判断,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认识的深化。坚持“五大发展”新理念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线图,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导的。“五大发展”新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对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坚持“五大发展”新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我们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实践中要贯彻习近平指出的“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

一是坚持创新发展,也就是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建议》提出了七个创新发展着力点: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

二是坚持协调发展,也就是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建议》指出了要把坚持协调发展贯彻落实到“四个推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以及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也就是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建议》指出了要把坚持绿色发展贯彻到六个方面: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四是坚持开放发展,也就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建议》对坚持开放发展做了五个方面的部署: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和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五是坚持共享发展,也就是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议》提出要把坚持共享发展落实到七个方面: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上述“五大发展”新理念中,创新发展居于发展新理念的首要和引领地位。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正如《建议》指出的“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仅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创新”一词就出现27次。因此,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有创新就有希望。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五大发展”新理念,体现了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这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2014年10月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是外界尤其是世界各国观察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治国理政的一个“窗口”,迄今已发行500多万册。《建议》提出的“五大发展”新理念在这本书中就有许多重要论述。在全书共十八章中,比如关于创新发展,第四章中就有“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的论述。又比如关于绿色发展,第八章中就有“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论述。还比如关于共享发展,第七章中就有“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的论述等。因此,通过结合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八大以来形成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二 新常态是我国发展的新思想

《建议》深入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认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这段重要论述既指出了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和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又指出了我们针对这些新变化提出了新常态的思想。对此,习近平有明确的论述:“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最主要的就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首先是经济范畴,可以用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这三大特点加以概括。这些特点是我国当前和今后很长时间里经济发展的趋势。

新常态同时也是经济社会范畴。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发展状况会直接影响社会并最终决定其他领域的状况。因而还要从经济社会范畴上来理解新常态。新常态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特征,也就是《建议》所指出的当前我国发展“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只能承认它,才能有效地应对它。新常态说到底,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形象而准确的表达。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因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阶段性特征变化的必然反映。新常态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新常态是关于我国发展的新思想。我们要努力做到《建议》指出的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认识和把握新常态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把新常态等同于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例如,有的观点把当前我国经济出现的内需回落、传统企业利润下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当作新常态,这显然是不对的。这些矛盾和问题是在我们未完成调结构、转方式背景下主动调低发展速度后出现的问题,也是我们在推动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中产生的矛盾。这些正是新常态下我们推动发展所要解决的。二是把新常态当作“筐”,与此无关的内容都往里装。这种倾向若不加以克服,也是不利于我们做到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的。列宁曾深刻指出: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看来像是朝同一方向多走了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11页。

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说已经完全解决了当前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但是我们已经看到新常态下,我国发展正朝着更加重视质量、效益、创新,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公平的方向转变。因此,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必须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正如《建议》指出的:“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质量,要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国发展的新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协调推进我国全方位发展的新战略。这个新战略,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这“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就是说在这个新战略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到2020年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国家的发展水平就会迈上一个大台阶,我们所有奋斗都要聚焦于这个目标。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

由此可见,这个新战略是目标与举措的辩证统一,全局与重点的有机结合,新战略中的“四个全面”之间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发展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根本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法治支撑,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因此“四个全面”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战略,是实现“十三五”规划的总抓手。《建议》在分析“十二五”期间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论述“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深入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时,都指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国发展新战略这个重要思想。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个新战略,其实质和关键在于“全面”。联系再过5年我们就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十三五”时期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战略,我们必须在补齐短板上下功夫。

经济管理学上有个“木桶理论”,又称“短板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因此,不补齐短板就达不到更高水平。联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际可以看到,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就是一个突出短板。我们不可能一边宣布实现了全面小康的目标,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以下。此外,在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方面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短板。另外,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对于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的状况而言,又是一个突出短板。因此,推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着力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四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发展

我们可以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这个大概念来涵盖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形成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只要我们把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摆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背景下,摆在世界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长过程中,我们就能深刻理解它的重要意义,就能清楚地看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主要在三个层面上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一是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规律是对事物发展趋势的概括和总结。规律具有必然性、客观性和重复性。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探索和把握规律就是把实践经验理论化。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我们要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74页。这个重要命题,也就是说要总结和把握中国革命规律。十八大向全党提出了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新发展,集中体现在他对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论述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的揭示。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的讲话(以下简称“在新进中委班的讲话”)把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发展划分为六个时间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做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并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对这六个时间段从史论结合上做了深入全面的论述,从而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习近平强调:我之所以要从世界社会主义思想源头讲起,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讲起,就是要说明,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是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是怎样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习近平“在新进中委班的讲话”中明确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的六个时间段中的完整阶段,并且得出这个重要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1页。习近平“在新进中委班的讲话”是中国版的科学社会主义史论,无疑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此外,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系还形成了对这“三大规律”即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的新认识,这也是属于在规律范畴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限于篇幅,在此不做详述。

二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历史发展和伟大事业赋予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使命,因而这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引人注目的亮点。

纵观社会主义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的全新社会,是一个在实践中没有解决好的重大课题。我们这么说,并不是苛求前人,仅仅是指解决这个课题的艰巨性和极端重要性。马克思恩格斯有许多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但是他们没有经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更没有遇到后来社会主义国家所面临的大范围、全局性、长时间的矛盾和问题。列宁虽然经历了几年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他生前已经看到了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超出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预计,而且在初步探索苏维埃国家治理方面也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政策措施,但是由于列宁过早去世,没有来得及深入探索和持续实践。后来,苏联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但也犯下了严重错误。今天,我们回过头再来分析和总结苏联东欧失败的教训,可以清楚地看出:由于它们没有解决好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并且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这是导致它们国亡政息的重要原因。

我们党在全国执政后,也遇到了如何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个问题。在没有现成经验的情况下,我们一度照搬了苏联模式。但很快发现苏联治理社会模式不适合我国国情,我们较快地做出了调整,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重要成果。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发表的两部光辉著作:《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集中体现了我们党这一时期在这方面的探索成果。但是从总体看,改革开放前,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上还没找到一种完全符合我国实际的治理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们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总的来看,前半程即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我们已经走过;后半程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的任务,已经历史地落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和吸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无疑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理论方面的重大创新。过去我们提出过很多现代化。比如,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第一次提出来的。实现了这个目标就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善的制度体系。正如习近平指出:“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04页。对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提出的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要给予充分估计。因为这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回答,无疑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提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创新之处还在于,它是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密不可分的。这两句话构成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第一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讲中国特色制度模式选择的根本方向,第二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讲中国特色制度模式的内涵和形成路径。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不能只讲其中一句,而不讲另一句。因为,第一句话规定了中国特色制度模式选择的根本方向。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正如习近平指出,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果偏离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就南辕北辙了。中国是个大国,绝不能在根本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不改。

第二句话指出了中国特色制度模式的内涵和这个制度模式形成的必经路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领域在内的一整套的制度和制度体系安排;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习近平还指出,中国特色制度模式中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是我们坚持独立自主选择自己的道路,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功发展道路,形成了一套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功制度体系。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国治理体系就没有弊端,不需要改革了,治理能力也不需要提高了。但是,怎么改,怎么完善,怎么提高治理能力,我们只能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我们要吸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三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民生理念和加强民生建设。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理论过程中多次指出,他们的理论是科学性、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也就是说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念和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此,这个价值理念和政治立场始终贯穿于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过程中。毛泽东曾经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来加以概括,邓小平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党的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标准,江泽民认为“三个代表”最终要落到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来,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可以这么说,任何国家和政党的治国理政的主张或方案中都包含民生思想和措施,所不同的是它的真实性或落实状况。我们常常看到西方一些政党在竞选时也是高举“民生旗帜”的,并且做出种种慷慨的许愿。至于能否兑现,只有这些国家的老百姓最有体会。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鲜明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民生理念。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后在同中外记者见面讲话中,就鲜明表达了新一届中共中央以人为本的民生理念。他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页。。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随着这个目标实现的期限越来越近,人们对它的期盼也越来越强烈。习近平在总结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话语,把再过几年我国就要实现的全面小康具体化,从而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期盼。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建成的全面小康,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全面小康,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的全面小康,是“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全面小康,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面小康,是“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支撑”的全面小康等。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而这“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价值理念和政治立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居于引领位置的战略目标,就是把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期盼放在首位。全面深化改革,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措施,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强调的是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保护人民、造福人民。全面从严治党,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党的建设的指针。其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要下大力气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让人民群众满意。总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鲜明地表达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以人为本的民生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以及精准扶贫等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改革发展,做出一系列具体部署,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这些加强民生建设的举措落到实处。习近平关于治国理政的论述中还包含大量的具体的加强民生建设的举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共有18章,其中有3章即第五、第七和第八章是专门论述加强民生建设的思路和举措的,从而使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内容更加充实、更加丰富。

综上所述,我们从中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重要结论,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内含具有长远意义的指导方针。应该看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观照的时间节点主要是我们党第一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即2020年。因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无疑是现阶段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和总抓手。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包含的这些重要思想是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如,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仍然是党治国理政的第一要务,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的源泉,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等等,这些重要思想仍然对2020年之后的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起指导作用。

此外,从我们奋斗目标的衔接性上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关键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民族复兴中国梦,是紧密衔接、唇齿相依的先后发展阶段。我们今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意味着世界上有五分之一人口在解决温饱后过上了中等偏上水平的生活,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是人类社会的伟大壮举,标志着我们向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正是从上述意义上我们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其中包含今后我们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具有长远意义的指导方针。

钰鑫同学作为一名在读的博士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当代中国重大现实问题、重大理论课题和重大实践经验,敢于尝试驾驭这样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这种理论勇气值得肯定。通观全书,钰鑫同学抓住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个当代中国治国理政的核心问题,并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虽然他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和把握还显得稚嫩,但是这种执着的科学研究精神,尤其是书中阐发的一些具有深刻和独到的重要见解和观点,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希望钰鑫同学今后继续保持谦虚谨慎的学风,努力钻研党的文献,关注党的创新理论发展的趋势,不断深化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认识,尤其应该在准确深入地把握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上下功夫,为学习宣传研究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理论创新成果做出自己的贡献。

2015年11月18日于中共中央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