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历史回顾与前景分析

我国教育变革背景下的高等旅游教育发展

——以西安为例

魏周

西安外国语大学

 

摘要:高等旅游教育一直是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本文首先对我国近年高等教育变革的现状进行反思,接着以西安为例,深入分析在这种变革背景下,我国高等旅游教育所面临的包括学科发展遭遇瓶颈、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就业竞争加剧、行业内就业率低、产学研一体化和人才培养国际化需进一步推进等在内的一系列典型问题。作者认为,西安地区的旅游教育应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地位上升、本地旅游资源丰富、行业需求量大的优势条件下深化改革,加快提升旅游教育质量,切实达到教育服务社会的目标。

关键词:教育变革,高等旅游教育,供需错位,资源整合,国际化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Tourism Education in Chinese Education Reform

Taking Xi'an for Example

Wei Zhou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Abstract: Higher tourism education has always been a vital factor of Chinese tourism development. Firstly, the researcher did some reflection of current situation after th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in recent years. Then, took Xi'an as an example to further study typical problems like: the bottlenecks of Chinese higher tourism education development, talents cultivation barely meeting the market demands, an aggravation of employment competition, a low employment rate internal, the advanced promotion of Company-University-Research integr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nationalized talents. The researcher believes that tourism education in Xi'an should carry out an education reform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promotion of professional status of tourism management programs, abundant local travel resources and large demands of this industry to accelerate the improvement of tourism education quality and realize the target of education to service society.

Key words: education reform, higher tourism education, disequilibrium of supply and demand, resource integration, international

 

我国旅游业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体制转轨、管理创新、旅游消费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教育变革等一系列现实的挑战。旅游教育在过去30多年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观念转变、模式改革等过程,但面对新时期行业的新需求,仍需总结经验,寻求进一步发展之路。地处我国中部的西安,所面临的问题同样凸显。因此,认真分析当前旅游教育得失,对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当前教育变革主要趋势为背景,总结了我国旅游教育所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以西安地区一所高校为例,指出了其旅游教育现阶段面临的困境,最后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 当前教育变革的显著特征

近20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加深,高等教育界变革的浪潮不断涌动,高等院校的功能和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上很多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对高等教育更为广泛的需求,经历了从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卢晓中,陈先哲,2013)。与之相应,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呈现出多样化显著特征:公立高校不再是唯一提供高等教育的机构,职业类院校和民办高校快速成长,构成了层次和类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从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全社会对普及高等教育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进行扩招,走过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同样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另一个高等教育变革的明显趋势是,近年来,消费主义在高等教育领域逐渐兴起,高校学生作为教育消费者的身份特质日益明显。这一趋势的形成与高校扩招及收费水平上涨、就业市场需求对高校办学影响增强等方面的关系密不可分。随着学生对自身作为消费者的身份认识的增强,他们要求高校履行提供更好的教育与服务的义务,并通过自由择校报考、参与满意度调查等形式,对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等实现监督,施加压力,使其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同时,由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增长迅猛,民办高校迅速兴起,它们与高职高专院校一起为无法进入公办高校的学生群体提供了更多以就业为导向、更为实用的教育服务。此外,学生出国留学的现象日益普遍,跨国高等教育机构为不同背景的学生提供各类教学服务,学生就学的范围大大拓宽,流动性空前增强。

当前教育变革的第三个显著趋势是,以现代新兴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使现代教育模式,尤其是知识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多媒体、互联网等使学生获取知识的管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两年前兴起的“慕课”(MOOCs)作为新兴的大规模网络在线课堂,正掀起一股席卷全世界的风潮,彻底地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传授和分享的方式,拓宽了学习管道,为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奠定了重要基础。将来,随着信息技术和其他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全人类获取知识信息的管道将有可能发生进一步的变革。

二 高等旅游教育现存主要问题

上述教育变革趋向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从教学资源、教学主题、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等不同环节改变着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面貌。其中高等旅游教育也不例外。

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数据显示,世界旅游业发展正处在稳步上升的阶段,而且这种上升的势头在近年将持续不变。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多的专门人才,就国内而言,《中国旅游业“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预计,到2015年,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会达到1.149亿人,其中,直接从业人员为1650万人,每年新增旅游就业6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为9750万人,大专以上学历旅游人才会达到347万人。从理论上讲,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前景是十分乐观的。然而,在如此大量的人才需求形势下,学生对行业发展趋势的确切认知和对于个人未来在行业内发展规划并没有相应地呈增长趋势。旅游业行业内就业率偏低的现象多年来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如何使学生对行业形成高度认可,并将专业学习与未来就业规划高度结合起来,将会是旅游类院校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需要攻克的一道难题。

国内不少专业学者对我国高等旅游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已经进行过研究和梳理,但一些关键问题在全国范围内似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刘连银(2009)从旅游教育自身的“天然缺陷”和旅游教育与行业双向互动缺失等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当前旅游教育为何无法与旅游行业实现良好对接。从当前形势观察,全国高等旅游教育领域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培养模式仍然与市场要求不相符,呈现出供需错位的现象。当今旅游行业发展日新月异,用人单位对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但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不能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做出相应调整,学生所学知识和接受的实践训练不能很好地适应行业需要。从师资角度看,国内旅游专业教师队伍中,“双师型”的专业教师占比不大,多数教师获得旅游专业的高学历无可非议,但是在从业经验方面却相对欠缺。在旅游教育相对发达的国家,从事旅游高等教育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与行业实践结合得十分紧密。在美国和瑞士等地,专业师资都是专业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高超的专家型教师,如瑞士洛桑学院要求专业教师必须严格遵循“学校—企业—学校”的特定职业发展模式,具有酒店工作经验是其从事教学工作的一项必要条件,且每过三到五年必须到企业从事专门工作,积累最新的工作经验,以应用于日后教学工作。国内这种教学与市场不相符,导致供需错位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各类高校持续培养相当数量的旅游类专业毕业生,另一方面学生在旅游业行业内就业比例低,而在选择到旅游行业就业的学生中,很大一批也因为无法适应具体岗位工作要求、职位升迁机遇与个人预期不相符等原因在一两年内选择离开该行业。近年来,我国旅游业总体平均利润率下降,加之旅游新业态的兴起以及国际化竞争的加剧对学生就业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旅游业就业吸引力呈持续减弱的趋势。由此产生了旅游教育高投入和行业就业低适应的矛盾。而这种供需错位现象的持续存在,更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对旅游业认同度低的问题,更不利于旅游专业招生。

二是教学媒介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全面的推广。首先,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的进步,使用黑板、粉笔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得到改进,计算机、投影仪或模拟实验室成为很多高校旅游课程的重要教学媒介。但是,真正最为有效的教学媒介,还不仅是经过改良了的教室或实验室,而应该是真实的行业工作环境。纵观全国,一些高校目前虽有一部分旅游课程实现了课程实习、毕业实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但很多课程实践实习的时长是有限的,往往还达不到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行业具体岗位工作要求并相对熟练地开展工作的理想效果。这种时长不够、效果不佳的问题主要应归结于培养方案灵活度不够、实践资源开发有限等。

另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高校与行业虽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实质性的实习实践类教学活动尚得不到特别有效的实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学生在行业实习达不到预期效果,有的学生不能坚持完成预定的实习期,主要是由于工作职务与个人预期落差大,或者待遇低,接受培训条件不佳。二是有的企业单位不愿提供灵活的就业时长和选择余地较大的工作岗位,学生工作所用职业知识与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差距大,造成学生工作压力大或者缺少兴趣。三是在实习单位,许多用人单位对不同学历的学生并不加以区别对待,忽视学生不同知识储备和发展潜质等,这种现象往往使本科生产生心理落差,离职更快。这当然与本科生不能正确认识实习实践工作的目的和个人定位的误差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部分学生仍然不能清楚地认识和接受当今社会就业竞争残酷、学历学位并不能起到求职过程中决定性因素的这种现实。但与此同时,应如何最大限度调动不同学生实践工作的热情,如何使实践教学成果更加显性化,也是实践教学合作单位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 以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为例

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成立于1985年,是经教育部批准,在全国最先开始开办旅游本科教育的八所高等院校之一,2007年,旅游学院和人文地理研究所合并。院所开设有英语(旅游)、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酒店管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五个本科专业,具有旅游管理学、人文地理学和旅游翻译等三个硕士专业(方向)的学位授予权。经过近三十年发展,院所已成为以旅游学科为核心,专业设置完整、特色突出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师资队伍机构基本合理,在产学研一体化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外语突出的优势,并积极开拓国际化和开放式培养模式。学院近三十年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是比较显著的,但是,正如国内大多数旅游院校一样,当前面临的困境也比较突出。

一是招生方面的问题。长期以来,考生对旅游业认知存在缺失或误差,受社会对行业认可度低下的消极影响程度较深,而学校在招生宣传方面尚未找到特别有效的方式。如何通过宣传和沟通,让考生更加客观了解旅游专业的真正特点,以便理性报考,并对个人未来职业发展做出明确规划,将是学院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实质性困难。现有多数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的能力占优势,而行业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随着当前全国范围高校招生总人数大致稳定,旅游专业教师队伍已经形成并将相对固定,现有教学工作模式将使专业教师在行业实践方面水平的提高成为一个近期难以实现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旅游行业与高校紧密配合,提供教师岗位培训机会,并提供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和专业教学及研究顾问,就成了切实提高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十分重要的一种手段,而这种手段能否真正落实又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三是实践实习教学尚不能完全落到实处,规模不大,效果有待优化。通过多年建设,学院与一批旅游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建了一批实习实践基地。在一段时间内,学生能到这些单位进行课程和毕业实习。但是许多项目未能得到很好的持续推进,从长期发展角度看,实践实习的效果和力度未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实习单位除了为学生提供工作机会以外,在岗位培训和协同教育方面做得还不够,同时,学生对实习工作岗位的认可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四是教学研究和教材建设相对滞后。多年来,学院的旅游专业教材建设有所成就,但是数量不多,占总教材数量不到三成。且自编教材对专业内各研究方向覆盖面不够广。就目前而言,各年级所使用的教材主要以国内知名旅游院校和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为主,同时选用国外专业教材的翻译版本,英语原版教材也有所引进,但数量不多。从自编教材来看,也存在编辑合成内容多、原创研究内容少,理论性的多、实操性的少等特点,教师们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成果直接转换成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源的尚不足以真正支撑学科建设。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与课堂教学结合方面投入不够,另一方面与整个社会重科研、轻教学的大风气有很大关系。

五是国际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旅游类院校“国际化”的管道和方式主要分为合作开办学院或专业、联合培养、海外实习等,较为知名的例子有广州大学、中山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等。而西安尚未出现与上述院校合作规模和程度相似的项目,其原因除了专业培养方案灵活度不够,学生难以承担合作培养费用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更深层次的因素。

四 对现存问题的一些思考

上述困境并非新近出现,包括高校、行业和专家学者等在内的社会各方面对此也有较为全面的认识。然而,多年来各方努力并未使问题得到完全的解决,其中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这里,笔者仍以工作所在高校为出发点,对解决现有问题提出如下几点粗浅的认识。

其一,通过全方位适当宣传,使社会对旅游行业产生客观的认知,避免因为信息管道不畅或者信息传递有误而影响学生报考旅游专业,以保证一定的报考率。个人认为,在目前国内统一招考制度尚未大规模改革的情况下,在这方面产生改变将有较大难度。

其二,完善办学条件。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旅游专业教育效果好坏很大程度上直接依赖于办学条件的好坏。与当今旅游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我们很难在近期实现旅游教育设施的完善。虽然多媒体教学设施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但是,真正能促进旅游教学的模拟实验室,如客房、餐厅、酒店、会展厅等功能齐备的设施还不能很快建立。这就要求学校与企业通过实践实习项目进行合作,充分利用社会现有资源,尽快实现旅游教育的现代化。

其三,建设精英教师队伍,推行现代教学理念。要想在新时期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旅游人才,教师首先应具有国际视野和实践意识。随着近年来世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现代信息技术被运用到了旅游教学过程中,使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得到更新,教学效果得到提升。但是,要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单纯依靠信息技术的更新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应该是教学理念的更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等现代教学理念应该被广泛地应用于旅游教育中。为每一位公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受到了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许多国家的重视(陶西平,2014)。在我国高等旅游教育领域里,增强未来学生的职业能力,也应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一方面我们应该致力于提高学生在旅游行业内就业的比例,另一方面,也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在旅游业以外更大范围内就业。从宏观层面看,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满足国家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更为广泛的领域内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其四,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教育。为了提高我国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国际竞争力,还需要重视旅游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素养教育,不以个人经济利益为从业的唯一驱动力,不追求短期效应,通过较高的职业素养,改变社会对旅游行业的一些成见,消除社会对行业的信任危机。同时,应该在旅游教育中强化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向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基本服务的同时,能同时提供高层次的文化服务,从而充分发掘和利用西部丰富的旅游资源,提高西部旅游在国内外的行业竞争力。

其五,切实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实现更大程度上的国际化。充分开发国际合作资源,在专业设置、课程资源、师资建设、实践实习、联合培养、职业认证等方面开展双方合作,加快推荐西部旅游院校国际化进程,从而跟上国际旅游教育发展的步伐。

结语

正如戴晓霞(2013)所说,“无论是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还是大学自身发展的要求,都决定了大学必须面对市场的竞争,接受市场的调节。然而,大学作为一种学术性组织,维护自身的传统,保持一种自律是大学得以延续的基础。大学不能完全进入市场,面对资本市场、科技市场的种种诱惑,大学要有所选择,有所超越。”面对“应变”和“坚守”双重使命,无论是旅游专业,还是我国高等教育中其他专业,未来并非坦途。

2008年9月,参加中国旅游协会教育分会成立大会的专家就我国旅游教育在经过30年发展后仍然存在的问题达成了共识:供求关系紧张、学科地位低下、教育资源分散、精品教材缺乏等(杨卫武,2008)。六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反思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现状时,发现上述问题仅得到部分解决。旅游专业学科地位提升了,但是,供需之间的错位、学科地位的进一步巩固、学校与政府和行业资源的整合,以及产学研一体化的推进和国际化程度的提升等,仍将会是我国旅游类院校在未来一段时间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而对于中西部旅游业发展与沿海地区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差异,则更需要各地高校认真思考和深入分析,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戴晓霞等(2005)。高等教育市场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64 -65。

胡锦涛(2011)。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任务,取自World Wide Web: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4-24/2993738.shtml.

李成明(2014)。高等教育变革的新趋势:知识与市场视角。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3(5), 5-7, 11。

刘连银(2009)。论我国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的双向互动。现代商贸工业,20,76-78。

刘璇、罗琼、李艳(2007)。西部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刍议。新西部,22, 24-25。

刘延东(2010)。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化高等教育,努力实现高等教育的历史性跨越。中国高等教育,18, 4-9。

卢晓中、陈先哲(2013)。论高等教育变革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发展研究。高等教育研究,34(12), 1-7。

潘素玲(2009)。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重庆大学学报,15(5), 161-166。

陶西平(2014)。涌动的国际高等教育变革潮流。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83(2), 3-13。

王春春、张男星(2013.12.16)。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呈现七大趋势。中国教育报,第8版。

王金伟(2012)。旅游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高等财经教育研究,15(1), 30-36。

乌永志(2012)。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现状与教学模式创新。陕西教育,5, 55-65。

杨卫武(2008)。30年来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的回顾和展望。2008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225-231。

易红郡、缪学超(2012)。英国高等教育市场化趋向:经费筹措视角。清华大学教育研究,33(3), 89-97。

郑文俊、王金叶(2012)。西部地区高等旅游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发展思考。旅游论坛,5(5), 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