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研究
- 兰青松
- 5140字
- 2021-03-24 13:12:10
二 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检索及资料收集表明,在学界的相关理论研究中,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有相关的一些研究,但尚无从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进行研究的理论成果,以下将对国内外学界的相关理论研究进行评价与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根本原则和核心内容,民族理论学界、民族工作者和政界对这个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学界从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实质入手,讨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问题,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观点。比较典型的文章有杨荆楚的《试论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彭英全的《论民族平等》、熊锡元的《略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几个认识问题》、牙含章的《论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关系》、郑广智的《试论我国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义务》等。讨论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一是民族问题就是民族关系问题,民族问题的实质就是民族关系的性质。二是重新确立“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对待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的提法。三是阐述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观的内容。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学界对民族平等问题讨论的逐步深入,不可避免地触及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问题。学者就其含义、产生的原因、存在的范围、时间、消除的途径展开了热烈的争论,初步形成了一些基本看法。据不完全统计,这期间发表论文40多篇,其代表性论文比较有影响力的有中央党校《理论动态》刊载的文章《关于“消灭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的提法》,刘绍川的《也谈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杨文炬的《事实上不平等是指社会发展阶段的差别》,叶扬的《关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思考》,陈凤荣、王柄煜的《消除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根本途径》,孟才的《用不平等的分配政策来尽快地消灭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顾肇基的《关于民族间事实上平等与不平等的哲学思考》,等等。(1)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含义和产生原因。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认为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是指民族之间发展的较大不平衡;第二,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是指民族间发展阶段的差别,是由于各民族在发展阶段上的不平衡造成的;第三,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不是指民族权利本身不平等,而是指各个民族在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法律权利后,落后民族由于受到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落后状态这一自身发展程度低所带来的种种限制,难以与先进民族同样地享受到政治法律所赋予的民族平等的各项自由权利和发展权利,这种现象和状态就是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这种观点基本上得到多数人的赞同。(2)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现象存在的范围、时间及其消除的途径。第一,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现象既存在于公有制社会,也存在于私有制社会;第二,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存在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民族之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扩大,随着各个民族发展阶段的趋近,这种不平等是会被消灭的;第三,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既存在于发展阶段不同的民族之间,也存在于发展阶段相同,但发展水平不同的民族之间。消灭这种不平等需要相当长的时间。(3)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问题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中的地位。有些学者认为,事实上不平等问题是在我国各民族获得平等权利后,在民族关系上存在的一大根本问题。消除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也就成为解决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基本或根本任务。还有学者认为,消除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是新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国家新时期总任务的组成部分。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学者们开始讨论社会主义竞争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平等问题,出了很多关于民族平等问题的研究成果。据中国期刊网检索,从1994年到2004年间,大部分有关民族理论的专著都把民族平等问题作为一个重要部分加以阐述。对民族平等有所涉及的论文有600多篇,以“民族平等”为题的有十余篇,主要论文有:明生、广存的《初级阶段民族发展中的竞争问题》,马维良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民族关系的特点和发展趋向》,吴家麟的《论民族平等》,熊锡元的《民族平等——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的基石》,靳薇的《平等、团结、自治——21世纪中国民族发展的主题》,王铁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平等问题》等。第一,学界大多认同“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的观点;第二,关于民族间的竞争问题;第三,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的概念开始被少数学者引入民族平等问题的研究。
进入21世纪,关于民族问题的论述已经逐步丰富,有待总结和研究,来指导现实的民族工作。学者们对中共三代领导集体民族平等思想进行总结概括,根据时代条件和任务,厘清了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民族平等思想的逻辑联系,并总结概括了邓小平、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平等思想,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研究成果有金炳镐的《论邓小平理论》,周昆云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民族平等的构想与追求》,龚学增、李挚的《邓小平民族理论及其历史地位》,李金莲的《从民族平等、民族发展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新中国三代领导核心对民族理论政策的探索与创新》,钱宗范的《论邓小平的民族平等理论及其在西部开发中的实践意义》,等等。学者们认为,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争取民族平等的斗争、促进民族平等就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这个重大课题,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领导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相继提出了民族平等的构想,并付诸实践。(1)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民族平等思想。第一,民族平等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一贯主张,是毛泽东思想民族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第二,毛泽东提出了关于民族主体的理论,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只有在主体名副其实地在政治上占统治(或主导)地位时,民族才能实现自主、自立、自治,民族间才能建立和发展平等友爱、团结合作的关系;第三,民族平等问题,是古今中外民族关系中的根本问题,也是民族问题中的核心问题;第四,强调少数民族与人口众多的汉族的平等;第五,民族平等是全方位的,是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平等;第六,在一切工作中要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这是毛泽东提出并坚持的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指导原则。(2)邓小平的民族平等思想。第一,坚持社会主义,立足于真正的民族平等,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繁荣。他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第二,摒弃民族问题上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拨乱反正,实现民族工作重点的转移。概括起来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族地区发展为立足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第三,坚持实行并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强化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建设,进一步落实少数民族应该享有的自治权利。第四,再次重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重点是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实行宗教自由的政策。(3)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平等思想。第一,阐述了解决我国民族问题,致力于民族平等的基本观点、立场、原则和思路。第二,提出民族平等事业的各项举措。学者们还论证了三代领导集体民族平等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发展的继承性、连续性及其创新性。他们认为,三代领导集体民族平等思想表现出目标的一致性、内容的连续性、理论基础与思想方法的共同性。由于面临的时代特征、主要任务不同,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平等思想表现出不同的侧重点,起到了不同的历史作用。如果说,第一代领导集体是以消灭民族压迫、实现民族自由解放,取得各个民族在政治法律上的平等为着重点的话,那么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则是以消除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落实各民族共同繁荣为主要任务的。而且邓小平民族平等侧重于民族问题上的拨乱反正、恢复被破坏的民族平等原则,尤其是重视优先发展东部条件较好的地区。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功,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的时候,适时转变工作重点,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其目的就是实施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的第二个步骤,政策上向民族地区倾斜,不断深化民族理论的创新工作。
归结起来,国内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实质入手,讨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问题,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观点。学者杨荆楚、彭英全、熊锡元、牙含章、郑广智等进行了研究和讨论,达成了“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对待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这一提法的共识,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理论的内容。(2)关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问题的讨论。学者刘绍川、杨文炬、叶扬、陈凤荣、王柄煜、孟才、顾肇基等就其含义、产生的原因、存在的范围、时间、消除的途径展开了深入的讨论。(3)在社会主义竞争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讨论民族平等问题。学者明生、广存、马维良、吴家麟、熊锡元、靳薇、王铁志等做出了很多关于民族平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学术界大多认同“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的观点。(4)总结和研究民族平等理论,并指导现实的民族工作。学者金炳镐、周昆云、龚学增、李挚、李金莲、钱宗范等认为,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争取民族平等的斗争、促进民族平等就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5)对党的民族政策和中国特色民族道路的研究。学者郝时远等从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三个方面,研究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结合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正确道路。
上述学者,从宏观和微观的视野,对于民族平等问题及相关领域所作的阐述、廓清、思考和总结,包括争论,都使民族理论与时俱进,不断取得理论创新,使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给予实际民族工作以指导和解释,为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平等规律打下坚实基础。
(二)国外研究综述
平等属于政治学、社会学范畴。西方对平等的研究大多分布于政治学和社会学领域,研究平等问题的专家也多是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们研究社会正义、社会公平问题,提出了社会平等、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等一系列的概念,探讨了其中的运行机理。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家洛克、孟德斯鸠、伏尔泰和卢梭构筑平等社会的起点,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的平等思想有重要的影响,以杰斐逊为代表的北美资产阶级的民族平等思想是一种较为彻底的民族平等思想。
西方思想史中的平等理论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平等理论中的权利平等理论和机会平等理论研究。埃德加·博登海默、约翰·密尔、罗伯特·诺齐克、约翰·罗默对平等的关键进行了探讨。(2)关于平等理论中的差异原则研究。差异原则是约翰·罗尔斯关于正义的第二原则的前半部分“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差异原则是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最有意义的部分,也是其平等思想的精髓。罗尔斯的观点非常接近实质平等或者结果平等,有非常强大的道义立场。(3)关于平等理论中的资源平等理论。罗纳德·德沃金把他的平等理论称为资源平等,并将其平等观点集中于“某种形式的物质平等”。(4)关于平等理论中的能力平等理论。阿马蒂亚·森认为,不同的人在用相同的物质资源实现其理想时,能力水平大不相同,而这一点会导致功能表现的不同,基于此应该比较人们不同的功能表现或其参与各种活动时的能力,才能实现充分的平等。能力平等是一种积极的平等观,通过实现每个人能力的平等来改变社会的不平等状况。(5)卢梭的两种不平等思想。卢梭区分了两种不平等:“一种,自然的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因为它是基于自然,由年龄、健康、体力以及智慧或心灵的性质的不同而产生的;另一种,精神上的或政治上的不平等,因为它是起因于一种协议,由于人们的同意而设定的,或者至少是它的存在为大家所认可的。”对上述平等理论的梳理可见,对卢梭区分的第二种不平等的解决方案主要是权利平等和机会平等,差异原则、资源平等和能力平等是对第一种先天不平等的解决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民族平等的讨论虽然已经较为丰富,但是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中共几代领导人对民族平等的理论贡献上。国外学界对平等的研究大多分布于政治学和社会学领域,研究平等问题的学者也多是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虽然关注民族间事实上的、结果的平等,但是对于崇尚机会平等、自由竞争、弱肉强食的西方社会而言,不可能真正探讨民族平等的运行机理。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界较少从中国之外的视角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民族平等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民族平等的理论,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中国,尤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对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理论的分析,揭示其实质和内涵,并构建中国特色的民族平等理论体系和实践运用,对于我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现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