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迈向服务经济时代

2015年1—9月,我国服务业在统计局,一般将服务业称为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50779亿元,占全部GDP(487774亿元)的比重达到5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国家统计局网站,2015年10月19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服务业增加值超过50%的情况。这一事实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说明我国经济已开始向服务经济时代迈进。

“服务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研究阶段,之于我们的研究,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2010年,我和夏杰长教授、刘奕博士、霍景东博士共同写了一本书——《迎接服务经济时代来临——中国服务业发展趋势、动力与路径研究》,在该书中,我们经过反复推算,发现到2015年前后,服务业增加占GDP比重将超过工业占GDP比重,到2012年左右服务业还将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的第一大部门。我们刚开始提出“服务业将成为第一大就业部门与产出部门”时,很多人表示质疑。因此,我们对数据进行了反复推算,以多种方法对服务经济的比重进行了估算。而2011—2015年服务经济增长的现实,说明我们对服务业发展的预测仍偏向于保守。根据这一事实,我们在国内首先提出“服务经济时代已临近中国”的命题。该命题提出之后,在学术界与决策层面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从研究的视角看,该书主要从经济增长的视角,看待“十二五”时期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在该书完成之后,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从服务经济的视角,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进行更全面的分析。经过五年时间断断续续的阅读与思考,最终形成了本书的研究成果。

本书的书名为《从产品经济到服务经济——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的新考察》,也说明了研究的目标是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而本书提出的“新考察”,究竟“新”在什么地方呢?从对社会经济发展看,马克思的研究是较为深入的。一般认为,马克思主要提出了三类社会形态划分理论:一是以所有制关系为视角的五种经济社会形态划分理论;二是以人的发展状态为视角的三大社会形态划分理论;三是以生产力为视角的四种社会形态划分理论。杨文圣:《马克思划分社会形态的多重维度》,中国经济史论坛( http://econo-my.guoxue.com/?p=6962)。我的看法是,单纯从经济关系或者社会关系( 或者马克思所说的“阶级关系”)来分析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尤其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分期,仍有值得再进一步讨论之处。本书从生产过程特征入手,兼顾讨论社会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社会关系,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进行重新理解。也就是说,本书既不单纯从生产或者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发展过程,也不单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待社会的变化,而是基于二者结合的视角,来审视社会经济的发展。事实上,脱离了社会生产过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审视将会脱离现实;而只注重社会生产过程,忽略生产过程变化对社会关系的影响,对社会发展的审视将会非常不全面。

基于这一点,本书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划分为三个阶段:产品经济、商品经济与服务经济。在这一阶段划分方法中,产品、商品与服务,这三个概念的区别,并不完全基于其物理属性( 如产品是有形的,而服务是无形的),而是基于其物理属性、生产过程以及所涉及的社会关系等,进行综合区分。而这三个阶段之划分,也并非完全绝对。也就是说,并非产品经济阶段,就只有产品生产,而无商品与服务之生产与消费;商品经济与服务经济阶段,也同样基于此理。

我们所提出的“三阶段论”,其核心仍在于各个阶段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与社会关系。产品经济阶段,大部分的社会生产仍然围绕“产品”进行。也就是说,生产出来的产品,并非商品,乃是满足个人或家庭或社群内部的需要。消费、生产与交换之间是脱离的,产品过程主要涉及生产与消费,涉及交换与分配过程,与以价值交换为核心的商品生产有着本质的区别。由于产品生产大部分是发生在第一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显得非常重要。商品经济阶段,大部分的社会生产是围绕“商品”进行的。也就是说,生产出来的产品,并非为了满足个人或家庭或非交换关系的社群之需要,而是为了用于交换。而服务经济阶段,除了“服务”或者“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2014年,全球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70%)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因为社会产出的变化,带动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在服务经济阶段,由于服务过程大都需要供需双方互动,这使社会人际关系与合作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合作、共享、互动、互助等因素,在人际合作中,起到了更大的作用。而人际间的信任,也进一步从习俗型信任向合作型信任进化。服务产出的无形性、质量的不可见性等,促使社会信任关系的变化,信用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本。也就是说我们所提出的从“信用道德化”、“信用商品化”向“信用资本化”的演进过程。通过对服务经济阶段特征的分析,也可以对很多现在的争议问题作出回答,例如,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会不会导致产业空心化的问题。事实上,如果从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视角来看服务经济发展,我们会发现,服务业带来产业空心化问题根本上就是一个伪命题。服务经济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发展理念、价值信念等,而产业空心化作为商品经济阶段的一个概念,或许本身并不适应于服务经济阶段的分析。

本书的主要内容也基于此。本书上篇对“三阶段论”( 产品经济、商品经济、服务经济)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基于将社会经济发展视为一个系统的理念,综合生产技术、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等因素考虑,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分解为产品经济、商品经济、服务经济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同时也代表着三种不同的产业形态与生产关系。从产业发展视角看,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是农业,其主导经济形态是产品经济;处理物与物之间关系的主要是制造业,其主导经济形态是商品经济;服务则代表了人与人之间关系,其主导经济形态就是服务经济。在这个视角下,我们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形态时,就可以发现,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化,是一个互动的生态系统,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已蕴含着社会变革与人本身发展的因素。基于这一理念,我们对产品经济、商品经济、服务经济三个阶段的主要特征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下篇着重分析了服务经济阶段的重要特征。我们认为,在服务经济阶段,服务产品“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向,以及服务的泛在化,将使服务日益体验化与心理化,这要求在生产理论中,引入新的资本概念,即本书所提出的“心力资本”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引入,不单纯改变了对服务生产过程的理解,也将改变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模式。对此,本书从生产过程、经济生活、社会变化、动力机制等多个方面,对服务经济阶段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