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人的生存发展问题是哲学永恒的研究课题。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新的时代,人类在拥有了日益强大的本质力量,以前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和力度不断拓展生存发展的时空疆域的同时,也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甚至是危及人类存亡攸关的新的严峻挑战和难题。要破解这些问题,需要科学力量,也需要人文精神,离不开哲学的批判和反思,必须把人放到与世界的总体性关系中进行研究思考。

我认为,依赖与掌握构成了人生存与发展的一对基本矛盾,是影响和制约人生存发展的重要张力,是人之为人、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因子,是贯穿于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始终的一根主线,是宏大瑰奇的人生交响中的主旋律和变奏曲。

人就是人。人不是上帝,不是神灵,不是第一因,因此必须有所依赖。依赖性、受动性是人的重要特性。人,必须依赖于自然、依赖于社会、依赖于他人,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正如大地之子安泰只有脚踩大地才有强大力量一样,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必须靠无机界生活,人类的出场是以自然界为前提和基础的。人只有依赖于外部自然界才能生存和发展。但人是万物之灵,并不是仅有依赖性受动性而没有主动性超越性。实际上,人对外部世界的依赖有其独特的实现形式。人不可能像动物那样靠本能适应依赖自然。从人类学角度看,人的非特化的机体结构和相对缺乏本能的调节使人不会像动物那样通过片面的特定化的适应来实现对自然界的依赖,而人的远远超出生命有机体直接需要界限的、具有社会文化品格的和自我增生特性的需要更是自然界所无法直接予以满足的。因此,只有通过实践地和观念地掌握外部世界,才能使它变成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和活动的一部分。掌握外部世界是人依赖于外部世界的实现方式。人对外部世界的依赖是依赖于人对外部世界的掌握。人对自然界的掌握总是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自人类诞生以来,自然史与社会史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对外部世界的掌握既包括对自然界的掌握,也包括对社会的掌握,是对“自然—社会”系统的掌握。人对外部世界的掌握既包括对从未被人类掌握过的“处女地”对象领域的掌握,也包括对已经失去或正在失去掌控的人化世界的重新掌握。

人掌握外部世界是必要的、必然的。那么,人掌握外部世界何以可能?人掌握外部世界的主体性根据何在?这种可能性,最根本的就植根于人的开放性,植根于人的本质力量系统的建构即整体性能力系统的生成。这一能力系统的形成和扩展首先是建立在人的生理性基础上的。非特定化的机体生理结构和功能,赋予人特有的“自然力”和开放性的生命基础。在这基础上,人还拥有意识和精神力量。意识的知、情、意结构使人获得了丰沛的精神生命,并决定着人的意识不仅具有反映建构外部世界客观规律的理论理性的功能,也具有规整范导自己行为的实践理性的功能。这样,人类就能从自己的局限性中引出特定的人性的无限性。人还拥有社会协作力、文化力、善假于物的能力。所有这些能力都表征着人的创造的力量和创造性。而创造的源泉就是劳动和感性实践。人在掌握外部世界的劳动和感性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着掌握外部世界的本质力量和掌握外部世界的人本身似乎是个悖论,但却是一个历史的辩证法。人就是在这个历史的辩证发展过程中历史地自组织着自己掌握外部世界的本质力量的。正是历史地形成并不断地自组织和涨落变化着的人的本质力量,为人掌握外部世界、构建不断膨胀延展着的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功能圈规定了内部时空,提供了规整范导、建构创造等内部能力,人就是通过不断地对象化自己的本质力量才逐步实现对外部世界的掌握的。

人掌握外部世界就是以不同的方式创造并享用体现着真善美的属人对象,从而促使外部世界从自在到自为,从人属到属人,从事实到价值,从“是”到“应当”的转化,促使外部世界向人生成。掌握外部世界活动作为创造活动是赋形创序的活动,是拆解对象原有的旧结构,并把解构后的要素重新加以组织、整合,从而形成新的属人对象的建构过程,是人创造意义价值和外部世界向人显示自身的意义价值的辩证统一过程,是作为社会的文化存在物的人追求和创造真善美的属人的对象世界、文化世界,建构人安身立命的家园的活动,从而也是人获得自由的活动。

掌握外部世界植根于人的需要。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和不断增生性决定了掌握方式的多样性和变动性。其基本方式可分为实践的和观念的。而观念的又包括了科学的、艺术的、宗教的、哲学的、道德的等多种方式。这些方式具体地历史地构成了人与外部世界丰富充实、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和结构关系。

所谓实践掌握就是通过改变外部世界,通过给外部世界打上“应当如此”的意志的烙印来实际地控制、支配、占有和把握外部世界。实践掌握是在实践理念的驱动和调控下进行的。而实践理念是实践—精神掌握的产物。实践精神方式是带有实践性的掌握外部世界的精神方式。它按照物的外在尺度和人的内在尺度的统一、知情意的统一和真善美的辩证统一的原则,通过对外部世界进行思想观念上的分解和结合,形成一种符合自己需要的构造型的观念对象模型,即实践理念。实践理念的建构意味着现有不仅以现在怎样的形式,而且以应该怎样,在实践中能够怎样的形式,被人观念地掌握。实践掌握是人满足自己生命存在的组成部分,而且也创造着并实现着人作为社会和文化存在本质、建构起用以确立自己作为社会文化存在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存在本体,它是人获得生存自由的重要途径。但实践掌握是历史的,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实践掌握也不能完全地满足人把握本质、追求美等精神方面的需要。

所谓科学理论掌握就是把握外部世界对象的本质、规律的观念掌握活动。科学理论掌握所掌握的实际上只是信息化的客体。它凭借语言符号的中介通过对观念化、符号化、信息化的客体进行观念的分解组合,通过符号的操作和思维作业,在思维中建立起同外部对象的结构和建构逻辑相统一的信息组合,并以合乎逻辑的概念、范畴体系、语言符号陈述体系的形式来反映和再现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性,从而对外部世界实现真理性的认识和把握。科学理论掌握方式是人们认识外部世界因果性、规律性的根本途径,满足人们求真的需要,并为人们摆脱各种盲目的自然力和盲目的必然性的约束和支配、获得自由开辟了道路,为建构人类的生存功能圈和扩大人类生存范围,为人类生活得更加幸福、舒适、更有保障和更有生存的主动性,提供了前提和可能。但科学理论掌握方式的历史性使得人们依赖于科学理论方式来解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的程度和范围是有限的。科学理论掌握方式不能满足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要。科学如果停留于理论和观念的领域其实用价值也是潜在的。它不能保证其成果在实践领域的应用一定有益于人的生存和发展。

艺术地掌握外部世界意味着人作为社会和文化的存在物对美的刻意追求的一种本性。艺术作为对事物形式的洞见,同坚持客观性原则的科学方式不同,是客观对象主观化、情感化和主观因素客观化的统一。在情感化的艺术世界中客观实在的东西失去了单纯的实在性,带有了生命的主观性。艺术不像科学那样以抽象概念符号形式去反映事物本质,而是通过艺术抽象,以具体生动的形象使对象的特征和内在本质得到强化式的再现,从而更加真实、更加深刻地把外部事物的生命本质和韵律再现和表现出来,更深刻地反映一般、显现真实。由于艺术世界打破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感受方式,从而把人们从现实世界的麻木不仁状态中解放出来,把人们平凡之心灵引领飞升,使人们沉浸到对理想世界的模拟的再度体验中,从而范导着人们趋赴审美的自由生活之境。艺术使世界敞开、真理显现、存在澄明,它在使人觉得亲切适意的同时也使人们妙悟参会到人生之意义与真谛,从而使孤寂的心灵得到抚慰安宁,焦虑得到适当宣泄,压抑得到升华,苦恼得到排解。

宗教掌握是人对外部世界的一种虚幻的掌握,是人对那种异己的支配人的生活的外部力量采取了超自然超人间化的特殊反映形式。这不仅表现在把现实世界的内容转给彼岸之神的幻影世界,而且还表现在人们试图以宗教信仰的方式来战胜、控制和掌握那些异己的力量,依靠想象的力量来战胜、控制和掌握人们自身的现实力量所掌握不了的那种外部力量。所以通过宗教掌握并不能确证人作为主体的力量,相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宗教方式与实践的、科学的方式相对立。但在它们的所及的范围之外,宗教方式又履行着实践掌握和理论掌握的职能,作为不充分的实践掌握和科学理论掌握的补充而存在。人类实践和科学发展的渐进性历史性,决定了宗教不会很快地和轻易地自动消灭,但随着实践和科学的不断进步和日益充分的发展,宗教赖以存在的地盘将越来越少,逐渐走向消亡。

这些掌握外部世界的方式在掌握外部世界基本方式的体系结构中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而且随着时代变迁和人的本质力量的提高,其地位和作用也发生着一些变动,从而表征着人掌握外部世界的历史进程。实践方式是母方式,其他方式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分化出来并依赖于它的子方式。实践方式特别是现代意义的实践方式必然蕴含着其他方式,离不开其他方式的协同作用。从功能上看,各种方式对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各自独特的作用,但每一种方式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来说都是不充分的,因此,它们在功能上具有互补性。

人掌握外部世界必须借助和运用工具中介系统。人掌握外部世界范围的扩大与层次的拓深,都是与工具中介系统的演变密切相关,通过工具中介手段的变革和创新来实现的。人能上天入海靠的就是工具;人能认识夸克层子微观世界、细胞基因生命现象,靠的也是工具。工具中介系统表征着人掌握外部世界的本质力量的水准。工具中介手段不同,人对外部世界理论掌握尤其是实践掌握的性质、方式、规模和水平也不同。从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再到铁器时代,从手工工具到机械工具再到电气工具、数控工具,从陆上交通工具到水上交通工具、航空航天工具再到深潜工具,从PC机到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每一次工具中介系统的创新,都意味着人手脚的延伸、大脑的扩充、体力和智力的增强、活动空间半径的拓展,推动着人对外部世界的掌握向前迈进跨越。工具中介系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物化和确证,是人实现自为目的的手段,是架起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桥梁、中介,并使人具有支配外部自然界的力量,体现着人的“理性狡猾”。人的目的是有限的。目的是通过工具中介与客观性相结合的。工具中介作为实现目的的手段是比外在的合目的性的有限的目的更高的东西。工具保存下来,而直接的享受却是暂时的,并会被遗忘的。工具作为物化的人的本质力量,工具中介系统遵循社会文化遗传规律而不断累积重构创造演进的,从而为人类掌握外部世界提供着浓厚坚实的物质支撑。可以说,没有工具中介系统,人就无法掌握外部世界;没有工具中介系统的创新发展,人就不可能实现掌握外部世界的新发展。

人对外部世界的掌握必须通过分工掌握才能实现。人的需要是多样的,现实的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这就要求人对外部世界实现有分工的掌握。因为只有在分工掌握的条件下,人类总体才能获得和形成与人的多样性需要相适应的掌握外部世界的总体能力体系。人们多样性的需要的满足才成为可能。在分工的条件下,人要满足多样性需要,必须相互依赖着对外部世界的有分工的在不同领域的不同形式的掌握以及掌握成果的相互交换。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有分工的掌握和成果的横向的人际、族际、国际交换和纵向的代际的历史传递、继承。人们的多样性需要才能得以满足,人类掌握外部世界的积极成果才能巩固下来、延续下去,人们才能在越来越广阔的范围内、越来越深入的层面上,扩大和拓深对外部世界的掌握,从而不断地扩展着人类赖以生活的外部世界的范围。

由于分工的出现伴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和阶级的分化。因此,分工在为人性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的一面。第一,分工促使人的多样性活动形式的发展从而实际证明了人是一种具有多方面能力的存在,却又使大多数人变成片面的畸形发展的人。第二,分工不断地创造新的需要,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只有统治阶级需要得到多样性的发展和满足,而广大劳动者的需要却降低到动物水平。第三,分工促进了人们间交往,但又使社会关系反过来成了一种支配人的强制力量。第四,分工扩大了人的本质力量,但这种力量却成了私有制的力量,广大劳动者成了丧失一切现实的生活内容的抽象的偶然的个人。分工是人的活动的异化状态或形式。这种异化状态不过是历史的必然性。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随着私有制的扬弃,共产主义的到来,由分工带来的异化状态必将被扬弃,人必然能够发展并满足自己的多样性需要,从而使自己成为具有人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的人。

随着历史开始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人类开始步入了在全球范围内有分工地掌握外部世界的新阶段。分工掌握的全球化,使得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进行世界性的横向交换成为必要。而世界性交换则使得各民族和国家可以通过直接利用别的国家和民族已经创造的积极成果来扩大自己对外部世界掌握的范围,从而扩大自己所能依赖的外部世界的范围,实现自己多样性需要的满足,也使得人类掌握外部世界的成果的累积有了保障。分工的全球化使各个民族国家间的相互依赖加强了,但各民族、国家在分工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有的处于价值链的高端,有的却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世界性分工所创造的积极成果大部分被发达国家所攫取占有,只有发达国家的多样性需要得到了发展与满足,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多样性需要受到粗暴压制剥夺。改变这种极不公平的状况,重建世界公平合理的新秩序,正是分工掌握的全球化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加入全球性分工的各民族国家所必须为之努力斗争的。

掌握外部世界的主体始终是结成一定社会关系的具体的人。根据交往关系的状况,他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各类群体直至全人类。虽然个体的生成和建构受制于群体和类,离开了群体和类就不存在个体,但掌握外部世界的活动归根结底是要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人的,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发动的,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担当的。因此,个体能否成为以及如何成为掌握外部世界的主体力量,这是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掌握外部世界的个体主体,是通过自然生理遗传机制、社会文化遗传机制和实践生成机制共同作用实现的。通过自然生理遗传机制,人类个体获得了类特性,获得了人本身的自然力,并拥有了建构起掌握外部世界本质力量的潜能。人类个体通过社会文化遗传机制,通过社会化的以文化人的过程,即后天无意识和后天自觉学习的方式,掌握人类在种系进化和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科学文化成果和所积累的经验,包括非系统化的他人的感性经验,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各种技能,系统化、理论化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以及认识规范、认知构架、思维方式、思维方法以及共同体的行为习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接受和译解文化,获得确证人之主体性的自觉意识和本质力量。社会文化遗传机制反映的是类之主体性向个体转化的问题,但事实上也存在着个体之主体性的类化问题。人类正是通过个体的一点一滴对类之现有状况的突破与超越,而不断地趋向进步和迈向未来的。人类个体之所以能够成为掌握外部世界的现实主体,不仅是由于人是有意识的、理性的动物、符号的动物、文化的动物、社会的动物,更是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能够创造理想世界的动物、实践的动物。实践是人类个体能够成为主体的根源和基础,是人类个体主体性生成的秘密和诞生地之所在。人类个体通过生理遗传机制所拥有的那些作为天赋和才能存在于人身上的自然力,和通过社会文化遗传机制获得的用来确证人之主体性的各种本质力量,都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个人的实践活动水平的发展状况,其实重演着类主体实践活动水平的发展状况。只有把人类个体看作是从事着各种性质和各种水平活动的人,只有把从事各种性质和水平的活动看作是人类个体逐步获得人类本质力量的现实性因素,才能最后解决人类的智慧和力量是如何转化为个体的智慧和力量的问题。

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时代。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技术力量不断推动人类创造新的世界,不断拓展着人掌握外部世界的广度和深度。互联网正将人们从物质“原子”时代带入数字“比特”时代,正以改变一切的力量,在全球范围掀起一场影响人类存在方式和掌握外部世界方式的深刻变革。网络空间这一纯粹的人造世界,给人们带来可以超越国界、超越物理时空局限的极大自由,为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自由地同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进行交往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和现实的可能。可以这样说,正是有了互联网,“地球村”真正产生了;因为有了互联网,许多不可思议的网购、网游、网银、网商等新鲜事物发生了。网络世界虽然不具有实际存在的物理世界、物理实体的特征,但也不是纯粹的意识世界,更不是虚无、虚幻、虚假的世界,是虚拟不虚假、实在非实体的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互联网把现实世界中的一切都数字化符号化了,开启了纯粹形态虚拟掌握外部世界的新进程。这种以数字化符号为中介的虚拟掌握方式,突破了现实时空和物质条件的限制,为人类开拓了新的认识空间和实践空间,为人们比较便捷地将事物的多种现实可能性、抽象可能性甚至现实根本无法展现的可能性转化为虚拟认识、虚拟实践和虚拟掌握对象提供了可能,尤其是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借助劳动工具智能化、网络化的“人机系统”,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社会生产力的加速发展。互联网的世界是虚拟的世界,网上的活动是虚拟的活动,网上的生存是虚拟的生存。因此,以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虚拟掌握尽管是人类掌握世界方式的新进展,但这种掌握方式不能满足人类掌握外部世界多样性的需求,终究是实现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一种掌握方式而已,更不能代替现实性的实践掌握方式。必须实现网上掌握与网下掌握、虚拟掌握与实在掌握有机结合、协调共进。另外,全球范围网络治理远没有法制化,网络诚信存在严重缺失,网络不良文化泛滥,黑客骚扰频频,沉溺网络的年轻人数量增多,网络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战场,这些都是网络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负态效应,是虚拟掌握必须正视解决的问题。

众所周知,由于不合理的掌握外部世界活动的开展,人类今天已经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困境——全球性问题。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粮食危机等全球性问题突出反映了人与自然矛盾的激化。这就迫切地向人类提出了自我掌握的历史任务。掌握外部世界必须进行自我掌握。自我掌握就是为了尽可能防止、避免或减少人类掌握外部世界活动的负态效应的出现。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为了防范有可能造成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外部自然界自我再生、自我调节能力的丧失,造成外部世界客观系统难以持续发展和动态平衡的破坏,从而危及人自己持续的生存和发展的那些不合理、不正当、不道德、不科学的掌握外部世界的活动的开展。进行自我掌握就是通过调控自己的需要和行为来确保人掌握外部世界活动的合理性、正当性、科学性,从而促使人和外部世界关系的合理性。在人掌握外部世界活动中建立起“人—社会—自然”巨系统的和谐发展和动态平衡,使人掌握外部世界活动真正成为人能够持续地依赖于外部世界的实现方式和现实途径,从而确保人类得以持续的生存和发展。可见,自我掌握是人们更合理更有效地掌握外部世界的重要保证。自我掌握在当代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和重要性是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代所无法相比的。当代人对外部世界的实践掌握呈整体化、社会化、科技化、智能化、加速化趋势。实践掌握规模大、范围广、层次深。这就使人和外部世界的矛盾冲突加大,可能造成的破坏性作用也增大。一旦发生失误,其危害规模亦大、范围亦广、程度亦深,其负态效应亦必然呈现为全球性的规模,修错机会和可能性大为减少,修错代价大为增加。自我掌握问题日益凸显、刻不容缓。事实上,人类面临的生存发展困境,根子在人身上,内源于人的狭隘的私利和不合理社会行为。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进行自我掌握。

主体自我掌握是以自我为对象的具有自我相关、自我涉及特点的一种特殊掌握。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约束、自我调控、自我创造和自我超越等环节。自我掌握首先是对需要动力系统的掌握,通过对自己需要的自我调控,防止不合理的需要作为内在尺度进入掌握外部世界活动领域,从而在活动发动之前就实施自我约束、自我调控。第二,对价值范导系统的掌握。人类掌握外部世界的合理与否直接同人们是否自觉地按照价值系统的文化指令进行有关,也同价值范导系统本身是否合理,是否真正反映了、体现了人类根本利益有关。因此,对价值范导系统也要进行自我反思、批判、调整和重构。第三,对能力系统的掌握,对主体干预、支配、控制外部世界能力进行自觉调控,尤其要加强对科技力量的严格调控。因为现代科技这种巨大能力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予人类带来福祉,也可能给予人类带来灭顶之灾。自我控制巨大科技力量既有科学技术的问题,也有社会方面的问题。人类应该本着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精神加强理性自律,以价值理性来评判约束工具理性,不能因为我们能做什么就做什么。第四,对实践活动目标和过程的掌握。自我掌握受许多相关因素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是受社会制度的影响制约。人们掌握外部世界活动的不合理性与没有用合理规范对人的需要和行为进行自觉调控有本质联系,而这又是根源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所以,只有通过社会变革,才能合理地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才能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目前,实现全人类全面调控有困难,但在面临着人类共同困境时,各国逐步形成共识,在一定范围和层次上进行一些有效的调控工作。

建构人与外部世界的合理关系,必须寻找确立掌握外部世界的现代原则。这就要求批判反思中西方文化的核心精神,实现西方古典哲学主体性原则和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整合。全球性问题出现说明了那种以人为主人以自然为奴仆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主体性黄昏的到来,使人们从盲目乐观、不可一世、妄自尊大的自我中心主义的迷梦中醒来,也说明人类本质力量欠缺,仍处于自然的必然王国中。但如果一味拒斥和摒弃能动创造、刚健有为的主体性,也无助于无益于地球生态危机等人类生存危机的解决,也无助于重构体现着天人合一理想精神的人和自然和谐协调关系。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的行为要体现宇宙大化之流行、符合天道为己任,有助于突破人和自然主—奴式的对立格局和人对自然掠夺的单向度关系,并为重建人和自然合理关系提供一种新的境界、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但老庄的绝圣弃智、摒弃文明的方式不可取,仅有儒家道德方式,凭着一颗对自然的道德良心也无助于问题的完全解决。因此,有必要也有可能实现主体性思想和天人合一思想的整合。天人合一思想为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一种方向性的范导和制衡作用,而主体性思想则为实现天人合一的目标提供现实的手段、措施、动力因素的思想指导。要在批判吸收的基础上建构起一个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精神的新的思维模式,以人和自然为两个思维基点,以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合理性和人对自然应尽义务责任为思维层面,以既尊重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又尊重自然存在权利为价值尺度,以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共存、协调发展、动态平衡为目标,以此来处理人和自然的各种复杂关系。我们坚信,只要对人和自然总体性关系的认识开辟出新境界,就一定能开创出人类生存和发展新的地平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