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掌握外部世界的基本方式

人对外部世界的掌握是植根于人的需要和本性的,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人的需要的多样性、丰富性和不断增生性决定了人占有、把握、享用和消化外部世界方式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变动性。人的本质力量的不断增强也决定了掌握方式的演化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以何种方式掌握外部世界也就以何种方式存在,所以,掌握方式也就是人的存在方式。关于掌握世界的方式,黑格尔曾在《美学》中有过阐述。他把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分为感性和理性两种类型。他说:“最低级的而且最不适合心灵特色的掌握方式就是单纯的感性掌握。这种掌握首先只是单纯的看、单纯的听、单纯的触之类。”[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5页。感性掌握更主要的表现在人“对外部世界起欲望的关系之中。人是以感受性的个别事物的身分……按照自己的个别的冲动和兴趣去对待本身也是个别的对象,用它们来维持自己,利用它们,吃掉它们,牺牲它们来满足自己。”[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6页。黑格尔认为,艺术作品也是诉之于感性掌握的,但它不只是诉之于感性掌握。“它一方面是感性的,另一方面却基本上是诉之于心灵的,心灵也受它感动,从它得到某种满足。”[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4页。至于理性的掌握指的是与个别的感性观照与实践欲望相对立的,对事物的理智的纯粹的认识性观照,就是“认识事物的普遍性,找出它们的本质和规律,理解它们的概念”。“这种认识性的兴趣就是靠科学的工作来满足的”。[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7页。后来,马克思在1857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人类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作了更集中和明确的阐述。马克思在谈到理论思维时指出:“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想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页。在这里,马克思认为人对外部世界的掌握主要借助理论的、艺术的、宗教的和实践—精神的等方式来进行的。我们认为,人对世界的掌握既然是植根于人的需要的,所以基本的掌握方式也应同人的基本需要相一致。据此,我们认为,人类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实践的掌握方式和观念的掌握方式。而观念的掌握则包括了科学的、艺术的、宗教的和哲学的等诸方式。这些方式具体地历史地构成了人与外部世界丰富充实、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和结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