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互联网用户阅读行为研究
- 茆意宏
- 4666字
- 2021-03-26 00:39:53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移动阅读的兴起与快速发展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目前国内外关于移动阅读的研究主要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和服务研究。
一 关于移动阅读行为的研究
国外对于移动阅读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用户对移动阅读设备的认知和体验、移动设备对用户阅读行为的影响、移动阅读行为实证分析等方面。对于移动阅读设备体验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其功能、性能的评估和对内容的偏好。D. T. Clark等研究了用户对Kindle的认知和使用情况,发现Kindle阅读器的分辨率和黑白颜色限制了学术文章中图表的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读者尤其感到局限。大部分用户认为比起学术性文章,Kindle阅读器更适合看小说。Woody等认为,人们在阅读时对着屏幕比对着纸质载体更容易产生疲劳感。J. Demski回顾了普林斯顿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和西北密苏里大学三所大学提供电子阅读器进行学术性内容阅读的相关研究,希望电子阅读器提供文本突出显示、快速浏览、信息比较等功能。在移动设备对用户阅读行为的影响研究中,Liu Ziming发现用户在电子阅读设备上更习惯于浏览、关键定位、一次性阅读、非线性阅读和选择性阅读,更少地进行深入、集中精神和持续性的阅读。Vasileiou等指出手机、手持阅读器等移动阅读设备在浅阅读方面的大规模应用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M. C. Pattuelli等调查了普拉特图书情报学院学生使用Kindle 2的情况,发现电子书阅读器的携带方便性和简单应用性增强了学生的阅读体验,用户更熟悉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的交互与功能。Lai Jung-yu等研究发现电子阅读器的便捷性、兼容性和信息丰富度对学生的使用均有影响。G. Kathrin等通过对比实验研究发现,用户的个人偏好和阅读习惯决定了他们对阅读设备的选择和阅读速度,阅读内容对阅读的速度也有较大影响。Jung J研究发现电子阅读器的使用与年龄、教育、收入、对印刷文献的需求、电子设备的拥有情况、个人创造力和电子阅读器的特性相关。Rockinson-Szapkiw A J研究发现平板电脑、电脑与印刷文献在学生阅读上的效果相当,而平板电脑所具有的便携性、注释等功能使其克服了电脑在电子文献阅读方面的不足。Sung E发现美国学生认为台式机更快速、准确、逼真,而韩国学生认为移动设备更开放,更有吸引力,更令人兴奋,更刺激阅读。一些学者研究了影响移动阅读行为的其他因素,Darroch等认为,文本的可读性和易读性是影响用户的阅读绩效及其对移动媒体的满意度的两大主要指标。Björn Hedin和Erik Lindgren通过实验比较了传统滚动方式与快速序列视觉呈现对手机阅读的影响。Zhang Li Yi研究了用户的学历与移动阅读行为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些学者对移动阅读行为进行了调查分析,Dennis T. Clark研究发现Kindle电子书阅读器极受欢迎,阅读内容大多为一般性内容,学术性内容较少。美国杂志出版商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Magazine Media, MPA)公布了一项移动电子杂志读者的在线调查报告,调查了一部分使用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的18岁以上的读者利用移动电子杂志的态度与行为,发现采用移动电子终端阅读杂志的读者呈现低龄化特征,读者阅读移动电子杂志的时间不长,在读过移动电子杂志之后的延伸阅读行为不明显,其集合和导航功能受欢迎,读者对于移动电子杂志的多媒体特征并不全盘接受。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注移动互联网用户阅读行为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理论问题和调查分析。在理论研究方面,张晓红、李卓探讨了移动阅读产生的背景和发展障碍;白兴勇认为手机阅读包括主体、客体和载体三个基本要素,茆意宏提出移动阅读包括读者、阅读行为和读物三个组成部分,移动阅读过程包括阅读需求、读物寻求和阅读利用三个阶段。卞庆祥等分析了移动阅读的特点。国内关于移动阅读行为的调查分析成果较多,且以高校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何明星研究了移动阅读的内容需求趋势,叶甜运用扎根理论对高校学生使用移动阅读的动机进行了研究。罗昕、丛挺以武汉大学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大学生手机阅读的动机与满足情况。茆意宏从移动阅读需求、读物寻求和阅读利用三个方面对南京地区大学生移动阅读行为进行调查与分析,韩晗调查分析了手机阅读用户的阅读内容偏好,黄蓓蓓从年龄、性别、收入、受教育程度、是否全职工作五个变量考察手机阅读者的分布,李武等对上海地区大学生手机阅读使用行为、满足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肖韵等对用户学历与利用移动阅读服务(移动阅读内容及付费意愿)的关联进行了分析;袁曦临等通过基于PAD的移动阅读过程实验研究了解读者的阅读行为及其阅读体验;李刚通过问卷调研人们对移动阅读时尚、个性、分享三个概念的认知水平,许广奎、周春萍对胶东地区的部分高校大学生的移动阅读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冯英华对常州市移动阅读的公众使用行为进行了问卷调查;刘亚调查分析大学生手机阅读信息行为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张艳丰等对湖南三所高校大学生移动阅读行为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移动阅读诉求的内容可分为个性、悦读、分享三重维度,章惠、程杰铭调查了上海市社会人员和高校学生的阅读习惯、对于移动阅读的看法、付费意愿和期望;高春玲等对移动环境下大学生的阅读需求以及阅读行为进行个体特征的差异分析;李武等比较中、日、韩三国大学生在移动阅读行为方面存在的差异。也有学者构建了移动数字阅读服务用户采纳行为及采纳后持续使用行为的理论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
二 关于移动阅读服务的研究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受到了国外学术界的关注。Computer in Library、Reference Service Review 2009年和2010年为此分别出版了专刊。美国图书馆学会的 Library Technology Reports 于2008年5月和2011年3月先后出版的两个移动图书馆研究专题,系统地总结了相关建设的现状。2007年起国际上一系列“国际移动图书馆会议”和“移动图书馆员联机会议”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学者关于移动图书馆服务的研究与交流,交流主题涉及移动图书馆技术与服务、移动学习、移动社会等。Joan K. Lippincott和Ellyssa Kroski是其中代表性的研究者。Joan K. Lippincott是两届国际移动数字图书馆会议的主旨发言人,他对移动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做了深入的研究;Ellyssa Kroski介绍了移动图书馆服务在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发展状况。
国内关于移动阅读服务的研究始于2004年,吴志攀先生在《移动阅读与图书馆的未来——“移动读者的图书馆”》一文中预测移动阅读服务将是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方向。2007年陈素梅指出,在手机图书馆的各项业务中,手机阅读初露端倪,列举了移动阅读在图书馆实际应用中的多种实现途径。2008年茆意宏提出图书馆应按需提供手机阅读服务,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大学生的需求与行为开展手机阅读服务。曾妍分析了移动阅读在图书馆实施的可行性和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可能面临的问题。任敏分析了手机阅读对传统阅读习惯以及信息传播的影响,提出利用手机对传统图书馆转型的途径以及对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内容进行拓展,更好地满足读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卞庆祥论述了图书馆手机阅读服务的可行性,构建了图书馆移动阅读的WAP浏览模式、原文传递的移动EMAIL模式、推荐阅读的多媒体信息模式。楼向英、高春玲提出图书馆至少需要从用户需求、信息服务、信息资源的采集等角度关注手机阅读。高春玲从移动阅读产业链的视角探讨了图书馆的角色、服务功能、应对措施。付玲玲、文金书认为图书馆可从加强与手机阅读产业链各方的联系入手来实现和完善手机阅读服务。梁爱东等探讨了图书馆在发展手机阅读疗法时应注意的问题。谢蓉、金武刚在战略、内容、技术与服务方面提出高校图书馆推广手机阅读的建议。赵明霞研究了手机媒体阅读的发展现状,并就与手机媒体阅读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孙金娟、江南指出高校图书馆应采取的服务策略包括建设移动阅读体验阅览室、营造移动阅读服务环境、密切关注逐步开展移动阅读服务。谭纯对12个国内有代表性的手机阅读平台的用户体验、收费模式、内容资源、行业标准及版权机制等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陈亮、刘树民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的经典阅读状况及利用新媒体促进经典阅读的对策。李鹏发现数字期刊的移动阅读呈现数字平台移动阅读开发力度加大、读图成为杂志重要卖点、手机阅读凸显情感与故事、富媒体电子杂志成为未来重点等发展趋势。谢蓉总结出数字时代三种比较普遍且有代表性的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即社会化媒体推广模式、电子阅读器借阅模式和移动图书馆推广模式。傅俏等以方正阿帕比移动阅读解决方案为例提出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的模式。付跃安、黄晓斌提出做好规划、搭建移动业务平台、建设移动阅读资源、加强社会合作、发挥联盟优势等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对策。谷俊娟分析了美国威斯康辛州公共图书馆联盟电子书借阅服务模式的启示。马骏涛等指出目前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存在的问题,从转变观念、统一标准、降低成本、统一格式、加强协作五个方面提出对策。毕秋敏等分析了社会化阅读产生的背景、社会化阅读应用的内容聚合模式、使用的技术、带来的问题,最后指出社会化阅读未来发展的方向。高春玲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图书馆发展移动阅读服务的优点、缺点、机遇与威胁以及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的策略。
在移动阅读技术与系统开发方面,近年来一些学者对移动阅读终端、系统进行了探索。2005年孟小华介绍了一个基于J2ME平台的移动无线阅读系统的实现技术。董瑞志等提出了基于J2EE和J2ME的手机移动阅读系统解决方案。落红卫介绍了各种移动阅读终端及其测试方法。黄晓斌、付跃安建立了包括硬件性能、技术、内容、阅读功能与综合评价五个方面的移动阅读终端可用性评价指标体系,岳蓓等对几种主要移动阅读终端(手机、电子书阅读器、平板电脑、PSP、MP3/MP4)进行了总结和比较,提出3G时代新型移动阅读终端的设想。一些学者研究了手机图书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杰、傅晓艳探讨了基于手机阅读的高校无线移动电子图书馆建设方案;方玮等介绍了基于资源整合的手机图书馆WAP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刘松柏等以书生移动图书馆解决方案为例提出了移动图书馆的建设思路;贺利娜等人提出并构建了一种基于TD-SCDMA和CDMA2000的手机图书馆设计方案;朱雯晶等以上海图书馆推出的智能手机客户端程序为例,总结了手机客户端研发的实践和经验;丁夷与金永贤提出了一种与系统无关、平台无关、终端无关的通用手机图书馆服务系统的设计思想,并利用Struts、Spring和Hiber-nate等三种开源框架构建了手机图书馆服务系统;付跃安、黄晓斌对OverDrive移动阅读解决方案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张金星、和金涛探讨了移动阅读所涉及的数字文档格式;谢强等从基础支撑层、内容层、技术实现层和用户层四个方面探索了移动数字图书馆体系的建设。
三 简评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移动阅读的研究主要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和服务研究。移动阅读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用户对移动阅读设备的认知和体验,移动设备对用户阅读行为的影响,移动阅读产生的背景、组成要素、行为过程、特征,移动阅读行为调查分析等方面。移动阅读服务研究主要集中在移动阅读技术与系统、服务策略与现状等方面。
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阅读行为是移动阅读服务的出发点和依据,它直接影响着移动阅读服务的内容和策略。因此,国内外学术界都不约而同地对用户移动阅读行为进行跟踪调查分析。总的看来,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已有的调查分析成果主要局限于阅读利用行为调查,缺乏对移动阅读需求、移动阅读寻求、移动阅读交流等行为的调查;在阅读利用行为方面,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多以用户对移动阅读的认知、用户的移动阅读内容与方法偏好、用户满意度、用户个体特征对阅读行为的影响等为主,相应的理论分析不足。调查对象局限于某些地区与部分人群,以大学生为主,缺乏对各种类型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阅读行为进行调查研究。而且,随着移动宽带网络、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云计算等新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的增长与结构的变化,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阅读行为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对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阅读行为进行跟踪研究,进行比较系统的理论与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