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空间维度的发现与深化

蔡禾《都市社会学研究范式之比较》将人文生态学与新城市社会学的研究范式进行比较后指出,西方城市社会学的学术研究实际是沿着“人类群体生活与都市环境的关系”在空间结构与社会结构上同时展现的蔡禾:《都市社会学研究范式之比较》,《学术论坛》2003年第3期。,这种分析撇开了一些带有简单堆砌之嫌的同类研究,从横向深入透视了两派都市社会学研究的异同,但不足之处是缺乏对城市社会学纵向生命历程的关注。自城市社会学发轫以来,人文生态学怎样由盛转衰、过渡期的城市社会学的学术争鸣、新城市社会学的如何实现崛起尚有待分析。

对城市社会学理论从纵向展开的研究中,何雪松抓住了一个关键的概念,他从空间维度出发讨论新城市社会学“何以为新”这一命题,并以列斐伏尔、卡斯泰尔、哈维等人的空间学说为例证提出了新城市社会学空间转向这一说法何雪松:《新城市社会学的空间转向》,《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给笔者带来一定启发,其贡献在于重申空间这一维度在城市社会学理论中的核心地位。但其不妥之处在于“空间转向”这一提法相当可疑,何雪松认为在“旧”的城市社会学中,关于空间的论述相当薄弱,“新”城市社会学才真正将空间作为核心概念。姑且不论将近百年的学术努力只用“新”和“旧”区分的牵强,作为“旧”城市社会学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在其《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中将人文生态学规定为:“是研究人类在其环境的选择力、分配力和调节力的影响作用下所形成的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的科学,人文生态学尤为注重研究区位。”[美] R. E.帕克、E. N.伯吉斯、R. D.麦肯齐:《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宋俊岭、吴建华、王登斌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63页。为此,他们着力探讨城市空间社会环境的生成,结合自然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再造了一系列有关空间的概念,如空间侵入、空间接替、空间竞争、空间扩张、空间隔离、空间排斥、空间防御、空间控制、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模式、空间秩序等,力求揭示城市空间演变进程的实质。

综览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相关文献,空间维度贯穿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始终,何雪松在对新城市社会学文献研究中体会到的转向不是将空间研究从边缘推到中心的彻底逆转,而是以空间研究为核心的城市社会学在社会变迁中的不断深化。林拓在论及现代城市更新时谈道:“城市空间究竟如何被塑造,一直是城市研究的中心问题。以20世纪20年代人文生态学派为发端,历经区位学派、新古典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的探索,再到70年代新马克思主义与新韦伯主义的兴起,对城市空间的认识趋向深化。”林拓、水内俊雄:《现代城市更新与社会空间变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而要展现城市社会学“深化”的内在逻辑,需要以空间概念为核心,不仅要有横向的范式关注,还要有纵向的不同侧重,同时也要体现其追求的价值取向,这对于面向社会问题的城市社会学尤为重要,而恰恰在城市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梳理过程中为人所忽略。以此,笔者提出以“从空间维存到空间维权”这一城市社会学发展的核心轨迹来发掘各种理论“起、承、转、合”中的联系以及研究主题的共通性,以空间正义这一价值取向来探求“明日之城”或者“异托邦”这一希望空间的可能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