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诊断学习题与解析
- 何建成
- 15073字
- 2020-08-26 17:30:20
第一章 望诊
一、选择题
(一)A型题(每题由1个以肯定或否定形式表述的题干和5个备选答案组成,这5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最佳的或最恰当的答案,其他4个均为干扰答案)
1.两目乏神,面色少华,精神不振,少气懒言,纳谷不馨为( )
A.得神
B.少神
C.失神
D.假神
E.神乱
2.患者目光晦暗,精神萎靡,面色晦暗无华,呼吸微弱,反应迟钝,可判断为( )
A.得神
B.少神
C.失神
D.假神
E.神乱
3.假神的病机为( )
A.阳气亏虚
B. 阴液亏虚
C.真热假寒
D. 虚阳外越
E.寒热错杂
4.病人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敢独处一室,可见于( )
A.脏躁
B.癫病
C.狂病
D.痫病
E.中风
5.患者狂躁妄动,胡言乱语,打人毁物,不避亲疏,为( )
A.癫病
B.狂病
C.痫病
D.失神
E.脏躁
6.患者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者,多为( )
A.厥证
B.中风
C.痫病
D.癫病
E.脏躁
7.下列关于常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常色的特点是明润、含蓄
B.由于种族、禀赋的原因,常色会有差异
C.常因外界因素的不同而微有相应变化
D.可以没有光泽
E.可因情绪影响发生变化
8.满面通红多见于( )
A.实热证
B.阴虚证
C.亡阴证
D.戴阳证
E.气虚发热证
9.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属( )
A.邪热亢盛,血行加速
B.阴虚阳亢,虚火炎上
C.阴盛格阳,虚阳上越
D.气血亏虚,面部不荣
E.气虚发热证
10.面色黄而虚浮多见于( )
A.脾虚湿蕴
B.气血暴脱
C.脾胃虚弱
D.气滞血瘀
E.脾阳亏虚
11.黄疸患者,色黄鲜明如橘皮者,多属( )
A.外感风热
B.湿热内蕴
C.寒湿内阻
D.肝胆火旺
E.脾虚湿阻
12.面色萎黄多见于( )
A.脾虚湿阻
B.脾胃虚弱,气血不足
C.寒湿中阻
D.湿热内蕴
E.邪犯少阳
13.面色青灰,口唇青紫,伴心胸剧痛、肢凉脉微,多为( )
A.心阳暴脱
B.阴寒内盛
C.脾胃虚弱
D.寒凝肝脉
E.脾阳虚衰
14.小儿眉间、鼻柱、唇周色青者,多为( )
A.惊风先兆
B.寒湿中阻
C.脾胃虚弱
D.气滞血瘀
E.剧痛
15.面黑而暗淡者,多属( )
A.肾阳虚衰
B.脉络拘急
C.肾阴虚
D.寒湿带下
E.瘀血日久
16.眼眶周围色黑者,多为( )
A.血瘀久停
B.肾虚水饮
C.里实寒证
D.急性痛证
E.脾胃虚弱
17.“望色十法”中“清浊”是判断病情的( )
A.表里
B.阴阳
C.新久
D.虚实
E.轻重
18.体胖食少,多属( )
A.形气有余
B.形盛气虚
C.阴盛阳虚
D.阳盛阴虚
E.中焦有火
19.除下列哪项外,均为阴脏人的特点( )
A.偏于矮胖
B.头圆颈粗
C.肩宽胸厚
D.喜凉恶热
E.喜静少动
20.坐而仰首,咳喘痰多,多属( )
A.痰饮停肺
B.体弱气虚
C.肝阳化风
D.气血俱虚
E.精神衰败
21.关节拘挛,屈伸不利,属( )
A.痉病
B.痹病
C.痿病
D.厥病
E.中风
22.四肢抽搐,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属于( )
A.狂病
B.痉病
C.中风
D.痿病
E.痹病
23.小儿囟门高突,多见于( )
A.实热证
B.吐泻伤津
C.气血不足
D.肾精不足
E.脾胃虚弱
24.小儿头颅狭小,头顶尖圆,颅缝早合,智力低下者,多因( )
A.肾精不足
B.脾胃虚弱
C.肝风内动
D.气血虚衰
E.吐泻伤律
25.小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多因( )
A.精血不足
B.脾胃虚弱
C.疳积
D.劳神伤血
E.血虚受风
26.突然大片脱发,脱落处显露出圆形或椭圆形的光亮头皮,属( )
A.精血不足
B.血虚受风
C.血热化燥
D.劳神伤血
E.疳积
27.青少年白发,伴见耳鸣腰酸者,多属( )
A.精血亏虚
B.血虚受风
C.血热化燥
D.肾精亏虚
E.先天禀赋
28. 一侧或两侧腮部以耳垂为中心肿起,边缘不清,按之有柔韧感及压痛者,多因( )
A.外感温毒之邪
B.阳明热毒上攻
C.外感风邪
D.血行瘀阻
E.肝郁气滞
29.目部五脏分属中的风轮是指( )
A.目眦
B.白睛
C.黑睛
D.眼胞
E.瞳仁
30.两眦赤痛,多属( )
A.肺火
B.外感风热
C.心火上炎
D.脾有湿热
E.肝经风热上攻
31.全目赤肿,多为( )
A.肺火
B.肝经风热
C.心火
D.脾胃湿热
E.胃火
32.眼窝凹陷,多因( )
A.水肿病
B.肝胆火炽
C.津伤液耗
D.痰浊阻肺
E.肝经湿热
33.耳轮淡白,多属( )
A.气血亏虚
B.热毒上攻
C.阴寒内盛
D.先天亏损
E.肾精耗竭
34.耳道局部红肿疼痛,多因( )
A.肝胆湿热
B.麻疹先兆
C.肾阴不足
D.邪热搏结
E.气滞血瘀
35.耳轮焦黑干枯,耳郭瘦薄,多属( )
A.肝胆火旺
B.肾阴亏虚
C.心火亢盛
D.脾胃虚衰
E.肝血亏虚
36.鼻端生红色粉刺,多因( )
A.肝火
B.血热
C.肺胃蕴热
D.脾胃湿热
E.气滞血瘀
37.口开而不闭,状如鱼口,张口气直,但出不入,属( )
A.肺气将绝
B.筋脉拘急
C.风邪中络
D.阳衰寒盛
E.邪正剧争
38.口唇颜色深红者,多属( )
A.热盛
B.寒盛
C.煤气中毒
D.湿盛
E.血瘀
39.口唇生疮,红肿疼痛,为( )
A.脾胃湿热
B.脾气将绝
C.血络瘀阻
D.燥热伤津
E.心脾积热
40.牙龈红肿疼痛,多为( )
A.心脾积热
B.胃火亢盛
C.血络瘀阻
D.燥热伤津
E.阴虚火旺
41.乳蛾多因( )
A.心肾不交
B.虚火上炎
C.肺胃热毒壅盛
D.脾胃湿热
E.肝郁气滞痰凝
42.颈前结喉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或一侧或两侧,可随吞咽移动,为( )
A.瘿瘤
B.瘰疬
C.乳蛾
D.伪膜
E.痄腮
43.项部拘急牵引不舒,兼有恶寒、发热,多属( )
A.风寒侵袭,经气不利
B.火邪上攻,筋脉拘急
C.津血亏虚,筋脉失濡
D.阴虚阳亢,经气不利
E.肝阳上亢,筋脉失濡
44.腹部膨胀,伴青筋暴露,皮色苍黄,四肢消瘦者,多属( )
A.肝气郁滞,湿阻血瘀
B.水湿内聚,泛溢肌肤
C.腹内癥积,血瘀阻滞
D.脾胃虚弱,气血不足
E.吐泻太过,津液大伤
45.膝部红肿热痛,屈伸不利,为( )
A.跌仆损伤
B.寒湿久留
C.气血亏虚
D.风湿热瘀
E.热蕴血瘀
46.膝部肿大而股胫消瘦,形如鹤膝,多因( )
A.寒湿久留,气血亏虚
B.寒邪凝滞,经气不利
C.气血亏虚,筋脉失养
D.肝风内动,筋脉拘急
E.内热亢盛,血行不畅
47.手指关节呈梭状畸形,活动受限者,多因( )
A.血液亏虚,血不养筋
B.风湿久蕴,痰瘀结聚
C.脾气亏虚,血瘀痰阻
D.寒湿之邪,阻滞脉络
E.风湿化热,痰瘀交阻
48.指甲中央凹陷,边缘翘起,形如勺者,多属( )
A.虚热内生
B.气分有热
C.热邪伤津
D.瘀血阻滞
E.肝血不足
49.皮肤干枯粗糙,状若鱼鳞,多因( )
A.阴津已伤
B.营血亏虚
C.外邪侵袭
D.气血滞涩
E.血瘀日久
50.下列哪项属斑的表现( )
A.红色或紫红色
B.点小如粟
C.压之褪色
D.抚之不碍手
E.高出皮肤
51.阳斑多因( )
A.湿热内蕴
B.脾不统血
C.肺胃热盛
D.外感热邪,内迫营血
E.阴虚火旺
52.下列除哪项外,均为斑疹的顺证( )
A.颜色淡红
B.身热渐减
C. 先见于胸腹,后延及四肢
D.布点稠密成团
E.神志渐清
53.下列除哪项外,均为水痘的表现( )
A.一齐出现
B.顶满无脐
C.晶莹明亮
D.皮薄易破
E.大小不等
54.患部红肿高大,根盘紧束,焮热疼痛,多为( )
A.火毒蕴结,气血壅滞
B.气血亏虚,阴寒凝滞
C.感受疫毒,壅滞气血
D.外感毒邪,气滞血阻
E.风湿久郁,热蕴血瘀
55.患部形小如粟,根深如钉,漫肿灼热,麻木疼痛,为( )
A.痈
B.疽
C.疔
D.疖
E.丹毒
56.患部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根浅、脓出即愈,为( )
A.痈
B.疽
C.疔
D.疖
E.丹毒
57.痰黄稠有块者,多属( )
A.寒邪阻肺,津凝不化
B.脾阳不足,湿聚为痰
C.邪热犯肺,煎津为痰
D.燥邪犯肺,耗伤肺津
E.肺虚津亏,清肃失职
58.痰白滑量多,易于咯出者,多属( )
A.寒痰
B.热痰
C.燥痰
D.湿痰
E.风痰
59.痰中带血,色鲜红,并伴有潮热、盗汗者,多由于( )
A.肺气亏虚
B.肺热壅盛
C.肺阴亏虚
D.风热犯肺
E.痰湿阻肺
60.阵发性清涕量多如注,伴喷嚏频作者,多属( )
A.外感风寒表证
B.外感风热表证
C.鼻鼽
D.鼻渊
E.鼻痔
61.口流清涎量多者,多属( )
A.脾胃虚寒
B.脾胃湿热
C.痰热内蕴
D.胃热虫积
E.宿食内停
62.鼻塞流清鼻涕,多因( )
A.痰湿阻肺
B.肺气亏虚
C.外感风寒
D.外感风热
E.湿热蕴肺
63.呕吐物秽浊有酸臭味,多因( )
A.胃阳不足
B.寒邪犯胃
C.邪热犯胃
D.食积内停
E.肝胆郁热
64.呕吐不消化、气味酸腐的食物,多属( )
A.胃阳不足
B.寒邪犯胃
C.邪热犯胃
D.食积不化
E.肝胆郁热
65.病人口中吐涎黏稠,并伴口腔黏腻、口臭者,多属( )
A.脾胃湿热
B.肺热
C.肝火
D.心火
E.下焦虚火
66.大便灰白呈陶土色,多见于( )
A.湿热或暑湿伤及胃肠
B.黄疸
C.热盛伤津
D.外感寒湿
E. 饮食生冷
67.小便短黄,多因( )
A.湿热证
B.脾肾不固
C.结石损伤
D.热盛伤津
E.阴虚火旺
68.脾肾亏虚,清浊不分所致的小便异常的特点是( )
A.小便清长
B.小便短黄
C.尿中带血
D.小便浑浊如脂膏
E.尿中有砂石
69.肥胖儿食指络脉的特点是( )
A.显露而较长
B.不显而略短
C.较深而不显
D.较显而易见
E.较显而略短
70.小儿食指络脉达于气关,提示( )
A.正常络脉
B.邪气入络,邪浅病轻
C.邪气入经,邪深病重
D.邪入脏腑,病情严重
E.病情凶险,预后不良
71.小儿食指络脉紫红,属( )
A.外感表证
B.里热证
C.寒证
D.疼痛
E.惊风
72.小儿食指络脉紫黑,为( )
A.脾虚
B.外感表证
C.疳积
D.血络郁闭
E.惊风
73.小儿食指络脉浅淡而纤细者,多属( )
A.气血不足,脉络不充
B.外感表证
C.邪正相争,气血壅滞
D.里热炽盛,气血壅滞
E.肝风内动,脉络郁滞
(二)B型题[每题由1组备选答案(5个)和1组题干(2~5个)组成。先列出5个备选答案,然后接着提出多个问题。要求应试者为每个问题从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选1次或1次以上,也可不选]
A.客色
B.主色
C.恶色
D.善色
E.常色
1.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色泽,称为( )
2.健康人面部皮肤的色泽,称为( )
3.病人面色虽有异常,但仍有光泽,称为( )
A.肾阳虚
B.肾阴虚
C.寒湿带下
D.肾虚水饮
E.瘀血久停
4.面色黧黑伴肌肤甲错者多属( )
5.面色黑而黯淡多为( )
6.面色黑而焦干多为( )
A.浮沉
B.清浊
C.微甚
D.散抟
E.泽夭
7.“望色十法”中判断病情之表里的纲领是( )
8.“望色十法”中判断病情之虚实的纲领是( )
9.“望色十法”中判断病情之轻重的纲领是( )
A.阳虚水泛
B.营血亏虚
C.阳气暴脱
D.脾胃气虚
E.虚阳上越
10.面色淡白而唇色淡多为( )
11.面色淡白而虚浮多为( )
12.面色苍白伴四肢厥冷、冷汗淋漓、神识昏迷,多为( )
A.饮停胸腹
B.肺实气逆
C.肝阳化风
D.湿热蕴脾
E.肺虚少气
13.坐而仰首,伴痰多咳喘,多见于( )
14.坐而喜俯,伴少气懒言,咳喘无力,多属( )
15.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多为( )
A.肺火
B.外感风热
C.心火上炎
D.脾有湿热
E.肝经风热
16.睑缘赤烂,多属( )
17.白睛色赤,多属( )
A.精血不足
B.脾胃虚弱
C.血热化燥
D.劳神伤血
E.血虚受风
18.脱发伴头皮瘙痒多屑者,为( )
19.发黄干枯,稀疏易落,多属( )
A.肝胆湿热
B.气血亏虚
C.肾精亏耗
D.先天不足
E.血瘀日久
20.耳轮红肿,多属( )
21.耳轮皮肤干枯粗糙,状如鱼鳞,多属( )
A.血少失充
B.脾气虚弱
C.胃火上炎
D.肾阴不足
E.脾胃湿热
22.牙龈萎缩,牙根外露,牙齿松动,多为( )
23.牙龈红肿疼痛,多为( )
A.痈
B.疽
C.疔
D.疖
E.丹毒
24.红肿高大,根盘紧束,伴焮热疼痛,为( )
25.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容易化脓,为( )
A.寒痰
B.热痰
C.燥痰
D.湿痰
E.风痰
26.痰白清稀者,多属( )
27.痰少而黏,难于咯出者,多属( )
28.痰白滑量多,易于咯出者,多属( )
A.胃阳不足
B.寒邪犯胃
C.邪热犯胃
D.食积内停
E.肝胆郁热
29.呕吐物秽浊有酸臭味,多因( )
30.呕吐黄绿苦水,多属( )
A.正常络脉
B.邪气入络,邪浅病轻
C.邪气入经,邪深病重
D.邪入脏腑,病情严重
E.病情凶险,预后不良
31.小儿食指络脉显于风关,提示( )
32.小儿食指络脉达于命关,提示( )
33.小儿食指络脉直达指端,提示( )
A.里热证
B.外感表证
C.疳积
D.血络郁闭
E.惊风
34.小儿食指络脉偏红,属( )
35.小儿食指络脉淡白,属( )
36.小儿食指络脉色青,属( )
A.寒湿
B.湿热
C.脾肾阳虚
D.肠燥津亏
E.肝郁乘脾
37.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多因( )
38.大便干燥如羊粪状,多因( )
39.大便色黄如糜,气味臭秽,泻下不爽,多因( )
40.大便清稀,伴腹冷痛、肠鸣,多因( )
(三)C型题(每题均由4个备选答案和1组题干组成。先列出4个备选答案,其中第3个备选答案为“两者均是”,第4个备选答案为“两者均否”;然后提出2~4个问题。要求应试者从4个答案中选择)
A.心虚怔忡
B.腹痛病人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否
1.站立时常以手扪心,闭目不语,多见于( )
2.站立不稳,其态如醉,多属( )
A.寒证
B.痛证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否
3.青色主病可有( )
4.白色主病可为( )
A.中焦有火
B.中气虚弱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否
5.形瘦食多,多为( )
6.形瘦食少,多为( )
A.实证
B.热证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否
7.卧时面常向外,躁动不安,多属( )
8.蜷卧缩足,多属( )
A.痹病
B.痿病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否
9.肢体软弱,行动不便,多属( )
10.口眼斜,半身不遂者,属( )
A.面黑
B.面青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否
11.惊风者可见( )
12.寒盛者可见( )
A.肾精不足
B.气血不足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否
13.小儿解颅的病机是( )
14.小儿囟门凹陷的病机是( )
A.血虚
B.肾虚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否
15.目眦淡白,多属( )
16.目胞色黑晦暗,多属( )
A.外感风寒
B.阴寒内盛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否
17.鼻流清涕者,多属( )
18.鼻腔出血者,多因( )
A.外感湿热之邪
B.肺胃蕴热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否
19.小儿水痘的病机( )
20.缠腰火丹的病机( )
A.外感风寒
B.外感风热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否
21.新病鼻塞流清涕,是( )
22.久流浊涕,质稠、量多、气腥臭者,多为( )
A.脾胃虚寒
B.脾胃湿热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否
23.口流清涎量多清稀者,多属( )
24.口中时吐黏涎者,多属( )
A.外感表证
B.内伤里证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否
25.小儿食指络脉浮而显露,属( )
26.小儿食指络脉沉隐不显,属( )
A.实证
B.虚证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否
27.小儿络脉色深暗者,多属( )
28.小儿络脉浅淡而纤细者,多属( )
(四)X型题(每题均由1个题干和5个备选答案组成。5个备选答案中有2个或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要求应试者将正确答案全部选出,多选或少选均为错误)
1.神气不足的临床表现有( )
A.精神不振
B.形体羸瘦
C.面色无华
D.目光乏神
E.动作迟缓
2.下列属于假神的临床表现有( )
A.目光晦暗突然转亮,浮光外露
B.神志昏迷突然清醒,躁动不安
C.面色晦暗突然颧赤如妆
D.不欲食突然食欲增强
E.不能言语突然言语不休
3.寒证可见到的面色是( )
A.面青
B.面赤
C.面黄
D.面白
E.面黑
4.面色青出现的机制有( )
A.寒凝气滞
B.血行不畅
C.经脉拘急
D.疼痛剧烈
E.热盛引动肝风
5.疼痛之人可见到的面色有( )
A.面青
B.面赤
C.面黄
D.面白
E.面黑
6.消瘦的病因有( )
A.中焦有火
B.气机不畅
C.气血亏虚
D.痰湿积聚
E.脏腑精气衰竭
7.阳脏人的表现有( )
A.身体瘦长
B.头呈圆形
C.颈部细长
D.肩宽胸厚
E.体多前屈
8.卧时面常向里,喜静懒动,身重不能转侧,为( )
A.阴证
B.阳证
C.寒证
D.热证
E.实证
9.中风病人的临床表现有( )
A.猝然跌倒
B.口眼斜
C.四肢抽搐
D.角弓反张
E.半身不遂
10.下列哪些是病色的表现( )
A.某色独见
B.不应时应位
C.鲜明暴露
D.含蓄隐隐
E.晦暗枯槁
11.小儿囟门凹陷,可见于( )
A.吐泻伤律
B.气血不足
C.先天肾精亏虚
D.温病火邪上攻
E.颅内水液停聚
12.目眶周围色黑,常见于( )
A.气血不足
B.肾虚水泛
C.阴虚火旺
D.寒湿下注
E.肝经火炽
13.胞睑无力张开而上睑下垂者,多属( )
A.津液大伤
B.先天不足,脾肾亏虚
C.脾气虚衰
D.外伤
E.肝风内动
14.耳轮红肿,多为( )
A.肝胆湿热
B.少阳相火上攻
C.阴寒内盛
D.剧痛
E.肾精亏虚
15.唇色青黑,可见于( )
A.寒极
B.气滞
C.痛极
D.热极
E.阳气衰微
16.牙齿干燥,可见于( )
A.胃阴已伤
B.阳明热甚,津液大伤
C.风痰阻络
D.肾阴枯竭,精不上荣
E.热极动风
17.齿衄,可因( )
A.阴寒侵袭
B.胃腑积热
C.肝经火盛
D.阴虚火旺
E.脾气虚弱
18.乳蛾的病机有( )
A.外感风寒
B.肺胃热盛
C.虚火上炎
D.痰湿凝聚
E.痰气郁结
19.望鼻主要可诊察哪些脏腑的病变?( )
A.胃
B.肺
C.脾
D.肝
E.肾
20.项部拘紧或强硬,多因( )
A.风寒侵袭太阳经脉
B.温病火邪上攻
C.肺胃蕴热
D.先天肾精不足
E.落枕
21.下列与先天禀赋不足有关的是( )
A.小儿囟门迟闭
B.桶状胸
C.鸡胸
D.胸廓两侧不对称
E.肋骨串珠
22.斑与疹的鉴别要点有( )
A.按压是否褪色
B.是否高出皮肤
C.抚之是否碍手
D.形态大小
E.色泽的明暗
23.与先天不足,肾气不充有关的肢体病变有( )
A.鹤膝风
B.四肢萎缩
C.膝内翻
D.足外翻
E.膝外翻
24.皮肤干燥,多因( )
A.阴津已伤
B.营血亏虚
C.燥邪侵袭
D.瘀血日久
E.湿热内蕴
25.皮肤发斑的病机有( )
A.外感温热邪毒
B.脾虚血失统摄
C.阳衰寒凝气血
D.肝风内动
E.外伤
26.外感病中斑或疹的逆证可见( )
A.颜色淡红
B.身热渐退
C.布点稠密成团
D.先见于四肢,后延及胸腹
E.壮热不退,神识不清
27.疽的临床表现有( )
A.漫肿无头
B.皮色不变
C.难以消散
D.容易溃破
E.难以收口
28.痈的临床表现有( )
A.患部红肿高大
B.根盘紧束
C.焮热疼痛
D.能形成脓疡
E.根深如钉
29.肺阴虚津亏,可见( )
A.寒痰
B.热痰
C.燥痰
D.湿痰
E.痰中带血
30.口流涎水,多为( )
A.脾胃虚寒
B.湿热内蕴
C.脾虚不能摄津
D.胃中有热
E.宿食内停
31.吐血色暗红或紫暗有块,夹有食物残渣者,属( )
A.胃有积热
B.胃腑血瘀
C.寒邪犯胃
D.肝火犯胃
E.宿食内停
32.小儿食指络脉的颜色变化,主要有( )
A.红
B.紫
C.青
D.黑
E.白
33.小儿食指络脉青色,属( )
A.脾胃气虚
B.疼痛
C.惊风
D.里热证
E.疳积
34.以下哪些小儿食指络脉的异常改变可见于实证( )
A.食指络脉色深暗
B.食指络脉色浅淡
C.食指络脉纤细
D.食指络脉增粗
E.食指络脉分支显见
二、填空题
1.“神”具体表现于人体的 、 、 和 。
2.常色的特点是 、 ;病色的特点是 、 。
3.面色黑主 、 、 、 、 。
4.病人面目一身俱黄,色黄 属阳黄;色黄 属阴黄。
5.面色赤主 ,亦见于 。
6.体胖能食,为 ;体胖食少,为 ;体瘦食多,为 ;体瘦食少,是 。
7.肢体软弱,行动不便,多属 ;关节拘挛,屈伸不利,多属 。
8.鼻塞流清涕者,多属 ;鼻塞流浊涕者,多属 ;鼻塞流脓涕腥臭者,多属 。
9.小儿囟门凹陷,称为 ,多属 ;小儿囟门高突,称为 ,多属 。
10.发白伴有耳鸣、腰酸等症者,属 ;伴有失眠健忘等症者,为 所致。
11.白睛色赤,为 或 ;两眦赤痛,为 ;睑缘赤烂,为 ;全目赤肿,为 。
12.双睑下垂者,多为 、 ;单睑下垂者,多为 或由 所致。
13.耳轮淡白,多属 ;耳轮红肿,多为 或 。
14.《望诊遵经》将口唇的异常动态归纳为“口形六态”,分别是 、 、 、 、 、 。
15.唇色淡白,多为 。唇色深红,多为 。
16.牙龈淡白,多属 或 ;牙龈红肿疼痛,多为 。
17.咽部深红,肿痛明显者,属 ,多由 所致;若咽部嫩红、肿痛不显者,属 ,多由 所致。
18.瘿瘤多因 所致,或与 有关。
19.腰部疼痛,活动受限,转侧不利。多由 、 或 、 所致。
20.若膝部肿大而股胫消瘦,形如鹤膝,称为 ,多因 、 所致。
21.肢体肌肉萎缩,筋脉弛缓,痿废不用。多见于 ,常因 或 ,筋脉失养所致。
22.指甲色淡白,多属 ;指甲色红,多为 ,甲色青紫灰暗,多为 。
23.皮肤突然鲜红成片,色如涂丹,边缘清楚,灼热肿胀者,为 。发于头面者,名 ,发于小腿足部者,名 ,发于全身、游走不定者,名 。
24.皮肤干枯粗糙,状若鱼鳞,称为 ,多由 所致。
25.斑的特点是深红色或青紫色片状斑块, , , 。
26.疽具有 、 、 、 的特点。
27.咯吐脓血痰,气腥臭者,为 ,由 、 所致。
28.小儿口角流涎,涎渍颐下,病名曰 ,多由 所致,亦可见于 。
29.排出物凡色白、清稀者,多属 , ;凡色黄、黏稠者,多属 , 。
30.呕吐物清稀无酸臭味,多为 ,呕吐物秽浊有酸臭味,呕吐物为胃消化、气味酸腐的食物,多属 、 。
31.大便清稀如水样,多属 ,大便黄褐如糜而臭,多属 ,大便溏薄,完谷不化,多属 ,或 ,大便燥结如羊粪状,多属 。
32.小便清长量多,多属 ,小便短黄,多属 。
33.小儿病理食指络脉的辨别要领为: , , , 。
34.小儿食指络脉透过三关,直达指端,称为 ,提示 , 。
35.指纹色深暗者,多属 ,是 ;纹色浅淡者,多属 ,是 。
三、名词解释
1.假神
2.常色
3.病色
4.客色
5.善色
6.戴阳证
7.望色十法
8.解颅
9.囟填
10.斑秃
11.面脱
12.酒渣鼻
13.鼻渊
14.牙宣
15.乳蛾
16.瘿瘤
17.瘰疬
18.缠腰火丹
19.鹤膝风
20.丹毒
21.肌肤甲错
22.疹
23.痈
24.疽
25.疔
26.疖
27.鼻鼽
28.尿浊
29.小儿食指络脉
30.风关
31.气关
32.命关
33.透关射甲
四、简答题
1.何谓假神?临床表现及其意义如何?
2.试述假神与病情好转的区别?
3.什么是黄疸?常见有哪两种类型?各有何临床意义?
4.请简述“形气有余”“形盛气虚”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5.简述“口形六态”的临床意义。
6.简述常见口唇色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7.腹部的外形异常有哪几种?各有何临床意义?
8.临床斑和疹如何鉴别?外感病中斑疹的顺证和逆证如何区分?
9.试述痈、疽、疔、疖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10.通过观察大便如何区别湿热泻、寒湿泻和痢疾?
11.简述观察小儿病理食指络脉的内容及要点。
12.临床如何根据食指络脉的浮沉来分表里?
五、问答题
1.试述神在临床上的具体体现。
2.试述面部色诊的临床意义。
3.试结合临床阐述“五轮学说”在望目色中的具体应用。
4.试述临床如何通过望耳诊察脏腑病变。
5.试述如何根据望痰的色、质、量来判断脏腑的病变和病邪的性质。
6.通过观察呕吐物的变化,如何判断病邪的性质?
7.望排出物变化总的规律是什么?试以望小便性状举例具体说明。
8.观察小儿食指络脉应注意哪些方面的变化?试举例说明其辨别要领。
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B
2.C
3.D
4.A
5.B
6.C
7.D
8.A
9.C
10.A
11.B
12.B
13.A
14.A
15.A
16.B
17.B
18.B
19.D
20.A
21.B
22.B
23.A
24.A
25.C
26.B
27.D
28.A
29.C
30.C
31.B
32.C
33.A
34.A
35.B
36.C
37.A
38.A
39.E
40.B
41.C
42.A
43.A
44.A
45.D
46.A
47.B
48.E
49.E
50.D
51.D
52.D
53.A
54.A
55.C
56.D
57.C
58.D
59.C
60.C
61.A
62.C
63.C
64.D
65.A
66.B
67.D
68.D
69.C
70.C
71.B
72.D
73.A
(二)B型题
1.B
2.E
3.D
4.E
5.A
6.B
7.A
8.C
9.E
10.B
11.A
12.C
13.B
14.A
15.E
16.D
17.A
18.C
19.A
20.A
21.E
22.D
23.C
24.A
25.D
26.A
27.C
28.D
29.C
30.E
31.B
32.D
33.E
34.B
35.C
36.E
37.C
38.D
39.B
40.A
(三)C型题
1.A
2.D
3.C
4.A
5.A
6.B
7.C
8.D
9.B
10.D
11.B
12.C
13.A
14.C
15.A
16.B
17.A
18.D
19.A
20.D
21.A
22.D
23.A
24.B
25.A
26.B
27.A
28.B
(四)X型题
1.ADE
2.ABCDE
3.ADE
4.ABCDE
5.AE
6.ACE
7.ACE
8.AC
9.ABE
10.ABCE
11.ABC
12.BD
13.BCD
14.AB
15.AC
16.ABD
17.BCDE
18.BC
19.ABC
20.ABE
21.ACE
22.ABCD
23.ABCE
24.CDE
25.ABCE
26.CDE
27.ABCE
28.ABCD
29.CE
30.ABCDE
31.ABD
32.ABCDE
33.BC
34.ADE
二、填空题
1.眼神 色泽 神情 体态
2.明润 含蓄 晦暗 暴露
3.寒证 痛证 血瘀证 肾虚证 水饮
4.鲜明如橘色 晦暗如烟熏
5.热证 戴阳证
6.形气有余 形盛气虚 中焦有火 中气虚弱
7.痿病 痹病
8.外感风寒 外感风热 鼻渊
9.囟陷 虚证 囟填 实证
10.肾虚 血虚
11.肺火 外感风热 心火上炎 脾有湿热 肝经风热上攻
12.先天不足 脾肾亏虚 脾气虚衰 外伤
13.气血亏虚 肝胆湿热 热毒上攻
14.口张 口噤 口撮 口 口振 口动
15.血虚 热盛
16.血虚 失血 胃火亢盛
17.实热证 肺胃热毒壅盛 阴虚证 肾阴亏虚、虚火上炎
18.肝郁气滞痰凝 地方水土
19.寒湿内侵 腰部脉络拘急 跌仆闪挫 局部气滞血瘀
20.鹤膝风 寒湿久留 气血亏虚
21.痿病 精津亏虚 湿热浸淫
22.气血亏虚 里热炽盛 瘀血阻滞
23.丹毒 抱头火丹 流火 赤游丹
24.肌肤甲错 血瘀日久
25.平铺于皮肤 抚之不碍手 压之不褪色
26.未脓难消 已脓难溃 脓汁稀薄 疮口难敛
27.肺痈 热毒蕴肺 化腐成脓
28.滞颐 脾虚不能摄津 胃热虫积
29.虚证 寒证 实证 热证
30.寒呕 热呕 伤食
31.寒湿泄泻 湿热泄泻 脾虚泄泻 肾虚泄泻 肠燥津亏
32.寒证 热证
33.三关测轻重 浮沉分表里 红紫辨寒热 淡滞定虚实
34.透关射甲 病情凶险 预后不佳
35.实证 邪气有余 虚证 正气不足
三、名词解释
1.久病、重危患者本已失神而突然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为临终前的预兆。
2.常色指健康人的面部色泽,其特征为明润、含蓄。
3.人体在疾病状态时面部显示的色泽,称为病色。病色的特点是晦暗、暴露。
4.因外界因素(如季节、昼夜、阴晴气候等)的不同,或生活条件的差别,而微有相应变化的正常肤色(特别是面色),谓之客色。
5.善色指病人面色虽有异常,但仍光明润泽。这说明病变尚轻,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于面,多见于新病、轻病、阳证,其病易治,预后较好,故称善色。
6.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属戴阳证。是由久病肾阳虚衰,阴寒内盛,阴盛格阳,虚阳上越所致,属病重。
7.望色十法,是根据面部皮肤色泽的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等十类变化,以分析病变性质、部位及其转归的方法。
8.解颅即囟门迟闭,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多见于佝偻病患儿,常兼有“五软”(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等症状。
9.囟门高突,属实证。
10.片状脱发,显露圆形或椭圆形光亮头皮,称为斑秃,多由血虚受风所致。
11.面脱即面削颧耸,指面部肌肉消瘦,两颧高耸,眼窝、颊部凹陷。
12.鼻端生红色粉刺,称为酒渣鼻,多因肺胃蕴热,使血瘀成齄所致。
13.鼻流腥臭脓涕者多为鼻渊,为外邪侵袭或胆经蕴热上攻于鼻所致。
14.龈肉萎缩,牙根暴露,牙齿松动,称为牙宣,多属肾虚或胃阴不足,虚火燔灼,龈肉失养所致。
15.一侧或两侧喉核红肿肥大,形如乳头或乳蛾,表面或有脓点,咽痛不适者,为乳蛾,属肺胃热盛,邪客喉核,或虚火上炎,气血瘀滞所致。
16.瘿瘤指颈部结喉处有肿块突起,或大或小,或单侧或双侧,可随吞咽而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或因水土失调,痰气搏结所致。
17.瘰疬指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多由肺肾阴虚,虚火内灼,炼液为痰,结于颈部,或因外感风火时毒,夹痰结于颈部所致。
18.腰部皮肤鲜红成片,有水疱簇生如带状,灼热肿胀者,称缠腰火丹,由外感火毒与血热搏结,或湿热浸淫,蕴阻肌肤,不得外泄所致。
19.膝部肿大而股胫消瘦,形如鹤膝,称为“鹤膝风”,多因寒湿久留、气血亏虚所致。
20.皮肤突然鲜红成片,色如涂丹,边缘清楚,灼热肿胀者,为丹毒。发于上部者多由风热化火所致,发于下部者多因湿热化火而成,亦有因外伤染毒而引起者。
21.肌肤甲错指皮肤干枯粗糙,状若鱼鳞的症状,多属血瘀日久、肌肤失养。
22.疹指皮肤出现红色或紫红色、粟粒状疹点,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的症状。常见于麻疹、风疹、瘾疹等病,亦可见于温热病中。多因外感风热时邪或过敏,或热入营血所致。
23.痈指患部红肿高大,根盘紧束,焮热疼痛,并能形成脓疡的疾病。具有未脓易消,已脓易溃,疮口易敛的特点,属阳证,多为湿热火毒蕴结,气血壅滞所致。
24.疽指患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疼痛不已的疾病。具有难消、难溃、难敛,溃后易伤筋骨的特点,属阴证,多为气血亏虚,阴寒凝滞而发。
25.疔指患部形小如粟,根深如钉,漫肿灼热,麻木疼痛的疾病,多发于颜面和手足,因竹木刺伤,或感受疫毒、疠毒、火毒等邪所致。
26.疖指患部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出脓即愈。因外感热毒,或湿热蕴结而发。
27.阵发性清涕量多如注,伴喷嚏频作者,多属鼻鼽,是风寒束于肺卫所致。
28.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脂膏,称为尿浊。多因脾肾亏虚,清浊不分,或湿热下注,气化不利,不能制约脂液下流所致。
29.小儿食指络脉是指3岁以内小儿两手食指掌侧前缘部的浅表络脉。
30.食指第一节(掌指横纹至第二节横纹之间)为风关。
31.第二节(第二节横纹至第三节横纹之间)为气关。
32.第三节(第三节横纹至指端)为命关。
33.指纹直达指端称透关射甲,提示病情凶险,预后不良。
四、简答题
1. 久病、重病之人,精气本已极度衰竭,而突然一时间出现某些神气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者是为假神。如原本目光晦滞,突然目似有光,但却浮光外露;本为面色晦暗,一时面似有华,但为两颧泛红如妆;本已神昏或精神极度萎靡,突然神识似清,想见亲人,言语不休,但精神烦躁不安;原本身体沉重难移,忽思起床活动,但并不能自己转动;本来毫无食欲,久不能食,突然索食,且食量大增等。
假神的出现,是因为脏腑精气极度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所致,古人比作“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常是危重病人临终前的征兆。
2.一般假神见于垂危病人,病人局部症状的突然“好转”,与整体病情的恶化不相符合,且为时短暂,病情很快恶化。重病好转时,其精神好转是逐渐的,并与整体状况好转相一致,如饮食渐增,面色渐润,身体功能渐复等。
3.病人一身面目俱黄,小便色黄者称“黄疸”。其中颜色鲜明如橘皮者,为阳黄,属湿热,多因湿热熏蒸、胆汁外溢所致;颜色晦暗如烟熏者,称阴黄,属寒湿,多因寒湿内困、胆汁外溢所致。
4.体胖能食,肌肉坚实,神旺有力者,多属形气有余,是精气充足、身体健康的表现。体胖食少,肌肉松弛,神疲乏力者,为形盛气虚,多因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聚湿生痰,痰湿充斥形体所致。故有“胖人多气虚”“肥人湿多”“肥人多痰”之说,由于痰湿内阻,影响气血的周流,故肥胖之人易于罹患中风、胸痹等病证。
5.《望诊遵经》将口唇的异常动态归纳为“口形六态”:①口张——口开而不闭,属虚证。若状如鱼口,张口气直,但出不入,则为肺气将绝,属病危。②口噤——口闭而难开,牙关紧急,属实证。多因筋脉拘急所致,可见于中风、痫病、惊风、破伤风、马钱子中毒等。③口撮——上下口唇紧聚,为邪正交争所致,可见于新生儿脐风,表现为撮口不能吮乳;若兼见角弓反张者,多为破伤风病人。④口——口角向一侧歪斜,可见于口僻,属风邪中络;或见于中风,为风痰阻络。⑤口振——战栗鼓颌,口唇振摇,多为阳衰寒盛或邪正剧争所致,可见于外感寒邪,温病、伤寒欲作战汗,或疟疾发作。⑥口动——口频繁开合,不能自禁,是胃气虚弱之象;若口角掣动不止,则为热极生风或脾虚生风之象。
6.正常人唇色红润,是胃气充足,气血调匀的表现。唇色淡白,多为血虚或失血。唇色深红,多为热盛。嘴唇红肿而干者,多属热极伤津。唇色呈樱桃红色者,多见于煤气中毒。唇色紫暗或暗黑,多为瘀血。唇色青黑,多属寒盛、痛极。
7.腹部的外形异常主要包括:腹部膨隆、腹部凹陷、腹壁青筋暴露和腹壁突起。①腹部膨隆即仰卧时前腹壁明显高于胸耻连线。若仅腹部膨胀,四肢消瘦者,多属臌胀,为肝气郁滞,湿阻血瘀所致;若腹部胀大,周身俱肿者,多属水肿病,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肌肤所致;腹局部膨隆,多见于腹内有癥积的病人。②腹部凹陷即仰卧时前腹壁明显低于胸耻连线。若腹部凹陷,形体消瘦,多属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可见于久病脾胃气虚,机体失养,或新病吐泻太过、津液大伤的病人;若腹皮甲错,深凹着脊,可见于长期卧床不起,肉消着骨的病人,为精气耗竭,属病危。③腹壁青筋暴露即病人腹大坚满,腹壁青筋怒张。多因肝郁气滞,脾虚湿阻日久,导致血行不畅,脉络瘀阻所致,可见于臌胀重证。④腹壁突起:腹壁有半球状物突起,多发于脐孔、腹正中线、腹股沟等处,每于直立或用力后发生者,多属疝气。
8.斑指皮肤黏膜出现深红色或青紫色片状斑块,平铺于皮肤,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的症状。疹指皮肤出现红色或紫红色、粟粒状疹点,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的症状。斑和疹的临床鉴别可根据颜色、大小、是否高出皮肤、压之是否褪色等四个方面进行鉴别。
不论斑或疹,在外感病中见之,若色红身热,先见于胸腹,后延及四肢,斑疹发后热退神清者,是邪去正安,为顺;若布点稠密成团,色深红或紫暗,先见于四肢,后延及胸腹,壮热不退,神识不清者,是邪气内陷,为逆。
9.痈、疽、疔、疖都是发于皮肉筋骨之间的疮疡类疾病。①痈指患部红肿高大,根盘紧束,焮热疼痛,并能形成脓疡的疾病。具有未脓易消,已脓易溃,疮口易敛的特点,属阳证,多为湿热火毒蕴结,气血壅滞所致。②疽指患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疼痛不已的疾病,具有难消、难溃、难敛,溃后易伤筋骨的特点,一般指无头疽,属阴证,多为气血亏虚,阴寒凝滞而发。③疔指患部形小如粟,根深如钉,漫肿灼热,麻木疼痛的疾病,多发于颜面和手足,多因竹木刺伤,或感受疫毒、疠毒、火毒等邪所致。④疖指患部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根浅、脓出即愈的疾病,因外感火热毒邪或湿热蕴结所致。
10.寒湿所致的泻泄其大便清稀水样;湿热所致的泻泄其大便黄褐如糜而臭;痢疾则表现为大便夹有黏冻、脓血。
11.对小儿病理食指络脉的观察,应注意长度、浮沉、色泽、形状四个方面的变化,其辨别要领为:三关测轻重,浮沉分表里,色泽辨病性,淡滞定虚实。
12.络脉的浮沉变化,反映病位的深浅。络脉浮显易见,为邪在表,病位较浅,多见于外感表证。络脉沉隐不显,为病邪在里,病位较深,多见于外感病传变入里,或内伤里证。
五、问答题
1.中医学理论强调“神形合一”,有形才显神,形健则神旺。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体现,具体表现于人体的目光、色泽、神情、体态诸方面,而诊察眼神的变化是望神的重点。
两目因目系通于脑,目的活动直接受心神支配,故眼神是心神的外在反映,故有“神藏于心,外候在目”的说法。一般而言,凡两目神光充沛,精彩内含,运动灵活,视物清晰者为有神,是脏腑精气充足之象;凡两目浮光外露,目无精彩,运动不灵,视物模糊者为无神,是脏腑精气虚衰之征。
色泽是指人体周身皮肤(以面部为主)的色泽。皮肤的色泽荣润或枯槁,是脏腑精气盛衰的重要表现。
神情指人的精神意识和面部表情,是心神和脏腑精气盛衰的外在表现。心神为人体的主宰,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体态指人的形体动态。形体丰满还是消瘦,动作自如还是艰难,也是机体功能强弱的外征,是反映神之好坏的主要标志。
临床望神时除重点观察上述几方面外,还要结合神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如语言、呼吸、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判断。
2.面部色诊的临床意义如下。
(1)判断气血盛衰:望色包括颜色与光泽两个方面。颜色为血色之外露,可以反映血液的盈亏和运行状况。若血液充足,则面色红润;血液亏虚,则面色淡白;血行瘀阻,则面色青紫。光泽是脏气之光华,可以反映精气的盛衰。气盛则有泽,气衰则无华。因此,医者望色时必须将颜色与光泽结合起来,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2)辨别病邪性质:病邪不同,面部色泽也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面部色赤多属热邪,色白多为寒邪,色青紫多为瘀血,色黄为湿邪为患。
(3)确定病变部位:面色之浮沉可以分辨病位之表里,如色浮主病位在表,色沉主病位在里;面部五色之变化可以区分脏腑病位所在,如面青而晦暗多为肝病,面赤多为心病,面白无华多为肺病,面黄而晦暗多为脾病,面黑而无华多为肾病。此外观察面部不同部位色泽的变化,可以诊察相应脏腑的病变。
(4)预测疾病转归:面部光泽的有无、含蓄与否可以反映疾病的轻重缓急及预后转归。凡面色明亮润泽,含蓄不露者为顺,是气血充足,胃气上荣的表现,提示病情轻,预后好;若面色晦暗枯槁,或鲜明暴露者为逆,表明气血亏虚,胃气衰败,不能上荣于面,提示病情重,预后差。
3.“五轮学说”,即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临床上目色的异常改变主要有:目赤肿痛,多属实热证。如白睛发红,为肺火或外感风热;两眦赤痛,为心火上炎;睑缘赤烂,为脾有湿热;全目赤肿,为肝经风热上攻。白睛发黄,为黄疸的主要标志,多由湿热或寒湿内蕴,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目眦淡白,属血虚、失血,是血少不能上荣于目所致。目胞色黑晦暗,多属肾虚;目眶周围色黑,常见于肾虚水泛,或寒湿下注。黑睛灰白混浊,称为目生翳。多因邪毒侵袭,或肝胆实火上攻,或湿热熏蒸,或阴虚火炎等,使黑睛受伤而成。目生翳是黑睛疾病的主要病变形式和必有症状,眼外伤及某些全身疾病、小儿疳积等亦可见目生翳。
4.肾开窍于耳,心寄窍于耳,手足少阳经脉布于耳,手足太阳经和足阳明经也分布于耳或耳周围。此外,在耳郭上有全身脏器和肢体的反应点。所以耳与全身均有联系,而尤与肾、胆关系密切,所以望耳可以诊察肾、胆和全身的病变。
正常人耳郭色泽红润,耳郭厚大,是气血充足,肾气充足的表现。耳轮淡白,多属气血亏虚;耳轮红肿,多为肝胆湿热或热毒上攻;耳轮青黑,多见于阴寒内盛或有剧痛的病人;耳轮干枯焦黑,多属肾精亏虚,精不上荣,为病重,可见于温病晚期耗伤肾阴及下消等病人;小儿耳背有红络,耳根发凉,多为出麻疹的先兆。
耳郭瘦小而薄,是先天亏损,肾气不足;耳郭肿大,是邪气充盛之象。耳轮干枯萎缩,多为肾精耗竭,属病危;耳轮皮肤甲错,可见于血瘀日久的病人。耳内流脓水,称为脓耳,多由肝胆湿热,蕴结日久所致;脓耳后期转虚,则多属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耳道之内赘生小肉团,称为耳痔,因湿热痰火上逆,气血瘀滞耳道而成。耳道局部红肿疼痛,为耳疖,多因邪热搏结耳窍所致。
5.①痰白清稀者,多属寒痰。因寒邪阻肺,津凝不化,聚而为痰,或脾阳不足,湿聚为痰,上犯于肺所致。②痰黄稠有块者,多属热痰。因邪热犯肺,煎津为痰,痰聚于肺所致。③痰少而黏,难于咯出者,多属燥痰。因燥邪犯肺,耗伤肺津,或肺阴虚津亏,清肃失职所致。④痰白滑量多,易于咯出者,多属湿痰。因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湿聚为痰,上犯于肺所致。⑤痰中带血,色鲜红者,称为咯血。常见于肺痨、肺癌等病人。多因肺阴亏虚和肝火犯肺,火热灼伤肺络,或痰热、邪毒壅肺,肺络受损所致。⑥咯吐脓血痰,气腥臭者,为肺痈,多由热毒蕴肺,化腐成脓所致。
6.外感、内伤皆可引起呕吐。①呕吐物清稀无酸臭味,或呕吐清水痰涎,多因胃阳不足,腐熟无力,或寒邪犯胃,损伤胃阳,导致水饮内停于胃,胃失和降所致。②呕吐物秽浊有酸臭味,多因邪热犯胃,胃失和降,邪热蒸腐胃中饮食,则吐物酸臭。③吐不消化、味酸腐的食物,多属伤食,因暴饮暴食,损伤脾胃,食积不化,胃气上逆,推邪外出所致。④呕吐黄绿苦水,多属肝胆郁热或湿热。⑤吐血色暗红或紫暗有块,夹有食物残渣者,属胃有积热,或肝火犯胃,或胃腑血瘀所致。
7.望排出物诊断病情的总规律是:凡色白、清稀者,多属虚证、寒证;凡色黄、黏稠者,多属实证、热证。
小便清长量多,多属虚寒证,因阳虚则气不化津,水津下趋膀胱,故小便清长量多。
小便短黄,多属实热证,因热盛伤津,或汗、吐、下、利等伤津所致。
尿中带血,见于尿血、血淋,多因热伤血络,或阴虚火旺,或湿热蕴结膀胱,或脾肾不固,或结石损伤血络所致。
尿中有砂石,见于石淋,多因湿热蕴结下焦,煎熬尿中杂质,久而结为砂石。
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脂膏,见于尿浊、膏淋,多因脾肾亏虚,清浊不分,或湿热下注,气化不利,不能制约脂液下流所致。
8.对小儿病理食指络脉的诊察,应注意长短、浮沉、色泽、形状四个方面的变化,其辨别要领为:三关测轻重,浮沉分表里,色泽辨病性,淡滞定虚实。
(1)三关测轻重:通过诊察络脉在食指三关出现的部位,可测邪气的浅深、病情的轻重。络脉越长,邪气越深,病情越重。络脉显于风关,是邪气入络,邪浅病轻,可见于外感初起。络脉达于气关,是邪气入经,邪气渐深,病情渐见加重。络脉达于命关,是邪入脏腑,邪气入里,病情严重。络脉透过三关直达指端,称为透关射甲,多病情凶险,预后不佳。
(2)浮沉分表里:络脉的浮沉变化,反映着病位的深浅。络脉浮显易见,为病邪在表,病位较浅,多见于外感表证。络脉沉隐不显,为病邪在里,病位较深,多见于外感病传变入里,或内伤里证。
(3)色泽辨病性:络脉色泽的变化,主要有红、紫、青、白、黑等,反映着病邪的性质。络脉色鲜红,多为外感表证。络脉色紫红,多为里热证。络脉色青,主疼痛、惊风。络脉色淡白,多为脾虚,气血亏虚。络脉紫黑,主血络郁闭,为病情危重之象。一般来说,食指络脉色淡不泽者,虚证居多,属正气不足之候;其色深暗者,实证居多,属邪气有余之征。
(4)淡滞定虚实:络脉浅淡纤细,分支不显者,多属虚证、寒证,因气血不足,脉络不充所致。络脉深滞粗大,分支显见者,多属实证、热证,因邪正相争,气血壅滞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