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年,农历三月三是龙兴集的庙会日子,自我记事以来,三天庙会,那是人山人海,各色民间艺人,艺术团体,戏班,马戏,魔术,高跷,旱船,花鼓灯,槌琴,唱大鼓说书的艺人,都会提前几天赶到龙兴集镇。准备着庙会三天中的演出道具,搭戏台,建围场,马戏团和杂技团则搭起,象大大的蒙古包式的临时演出棚。这一年,也正好赶上刘兰芳全国巡演,刘兰芳被邀请来参加庙会演出,公社和县里都特别重视,把刘兰芳演出的台子搭在最高最好的演出场地最集中的中间。刘兰芳来演出的消息很快传遍圣水河和灵河两岸的人们,岳飞传听迷们,四处奔走相告。
三月三这一天,我们学校也放了一天假,我在初二下午,放学后就回了家。第二天早早地起床,大人们忙着早饭,姐姐和她的伙伴们都早早地在家梳妆打扮,头上带上在走村串巷的货郎担上买的发卡,穿上自己认为最好看的衣服,嘴上用红纸抿了下,姐姐们的嘴唇显得红红的,我和弟弟也穿上干净的衣服,和村里的伙伴们早早地聚在一起说着。庙会是很多少男少女们,为了见到长期不见的同学,或自己心仪人的最佳,也是碰到机会最多的场所。自古以来,三月三庙会演绎出当地十里八村年轻人的很多爱情故事,有的成功结婚生子,有的又劳燕分飞。
早饭,我吃的很少,吃过早饭,父亲给我和姐姐每人五毛钱,大姐多点2块,大姐要照顾弟弟。
我和同村的小伙伴们是最早出发的,姐姐和村里的姐妹们是第二批,大人一般是在收拾完家务后,最后一批去赶庙会的。每个村应该都是这样,我和伙伴们八点不到,就走到离龙兴集还有二里左右的地方,站在这,你往龙兴集的四面八方看,很多条人流涌动着,一个个花花绿绿的人流,在田间小路和大路上缓缓的流动着,最前面一般都是小孩们的队伍,有少数性子急的,会从麦地里抄近道向大路走来。
八点多点,我们到了龙兴集南北街的北头,街上,商户各个门庭若市,卖吃的最热闹,我和伙伴们每人花了贰角钱,卖了二个粉丝煎包,每个煎包5分钱,一碗酸辣汤,有的选择一碗油茶,油茶和酸辣汤一毛钱一碗。油茶是龙兴集孔家的独特手艺,盛油茶的是一个用铁皮做成的,一米高左右的圆形呈扁装的,带着60厘米左右长的茶嘴,茶壶桶外面用棉布包着保温,倒油茶时,桶身稍歪,用碗接着,倒满为止,油茶象辣汤,但没辣汤放的配料多,清淡,油油的,里面放有花生粒,红芋粉等配料,很香,喝到胃里很舒服。酸辣汤里配料有海带,少量粉丝、豆皮切成的丝,葱花,姜末,盛到碗里根据个人口味可以加辣椒油和醋。汤家煎包象饺子的形状,汤家煎包是最好吃的,配方独特,直到现在,走南到北也吃不到那时的味道,现在,每年回到龙兴集,再也找不到汤家煎包和孔家油茶,据说失传了,两家后代都是女儿,受传男不传女的家规限制,女儿出嫁后,四位老人去世后,再也没有人知道那个配方。想来全国有多少这样的技艺就这样无声无息的消失了,什么时候才能有人悟出相同的配方,可能会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记得在2004年,我到南昌出差,办完事后,我独自一人到朱元璋的后代,八大山人朱耷的纪念馆,原朱耷居住的南昌青云谱道院,有一个主庭院的院门上方写到:
“我迎四方,谁传千载”,
很是震撼人心!有多少人能有他这样的胸怀。
如果民间的很多技艺和独特的配方,都能够书写流传下来,那我中华将是何等的富有。
就像在南昌滕王阁里,一个卖玉器的店,店门两边写着:
金也玉也与天地同寿
诗也文也与日月齐光
吃完煎包,喝完油茶,我们就沿着主街向南慢慢随着人流逛去,一会进到商店里看看,一会走到书店里看看,有时也会到悬挂花花绿绿的布店里转一圈。
在打铁匠门口,我们驻足观看菜刀,镰刀是怎么做成的,在火红的打铁炉后面的墙上悬挂着两块长方形用桐油漆过的约半尺宽,1.2米长的木板上写着一副对联,
上联是:炉内生造化,
下联是:锤下定乾坤。
看着光着上身的铁匠师徒二人在炉火边抡动铁锤,有节奏地在铁占上锤打着的火红色的铁块,一点点改变了形状。直至变成菜刀的大致形状后我们才离开。古老的打铁声音千百年来一直在乡间的小镇上空回荡着。
在卖牛肉、猪肉、羊肉的摊子上,一排排悬挂着的半扇牛、猪和整只剥皮的羊,很没有想象。在路过鱼行,有大青鱼,鲤鱼,花鲢,黑鱼,草鱼,偶尔还有几只老鳖在鱼盆里爬着。青菜行,附近菜农在街两边一份挨一份地把青菜、萝卜,香菜、芹菜、韭菜等各种应季蔬菜挑到集上,摆在地上的编织袋上面叫卖,粮食行今天也很热闹,卖粮的人们相互抓着其他家的粮食,捧在手上看看成色,鸡鸭行声音最嘈杂,鸡鸭的叫声混合着卖家的呼喊声,听着让人很兴奋。
小孩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不时地呼朋唤友,走到小画书的摊边,我们都停住了脚,分别在画书摊上找着自己喜欢的画书,女孩子们则在卖杂货的头饰摊,围巾摊和卖女孩衣服的商店间转来转去。走到电影院前,看到电影院门口的贴着海报,今天放的是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我们学校去年团体买票来看的,电影少林寺放映时,当时是一票难求。
九点左右,我们一帮人才挤到街的南头堤坝处,下了堤坝,往南300米左右就是渡口,坝南通往渡口的西面,柳树行里是牛行,也就是卖牛、马、驴、骡的集中的地方,一排排柳树隔三差五地拴着牛马驴骡,那马的叫声很响亮,声音传的很远,这时有头驴撂起后腿,弹接近它的小花狗,小狗杠杠叫地走开了,那只小花狗看起来毛茸茸的,毛很长,白花中斜插着黄色的毛纹,看起来比农家的芦花鸡的毛色还要好看,尾巴翘的老高,象弯下来的鸡毛掸子。可能是哪家小孩特别喜欢这条狗,在她来赶庙会时,跟着来了,出了村可能没有赶回去小狗,粘着她的小狗就出现在这里,就在这时,从唱槌琴摊的人群中跑过来一个穿花衣服的小女孩,头上扎着扫把辫子,跑起来左右摇摆,小女孩跑到小花狗身边,抱起小花狗走开了。可能是庙会上人多,附近的农民,每年都会把自己的牲口牵到牲口行来估估价,有时碰到心动的价位,也就卖了,然后再用少些的钱买到自己心仪的其它牲口,在集镇上,自古就有各种行,行的存在是便于买卖双方平衡价格,当双方价格谈不拢时,行人会出面说和,最终达到双方都满意成交,成交后双方要给行人撮合费,行人们就是靠撮合费的佣金生活。
牛行是最古老的一个行,双方谈价不用口报价,而是用手指勾成不同的数字报价。有时还在袖笼里比划,双方满意后成交。
在牛行的东边是个唱槌琴的说书摊,唱书人是圣水村小学教师明文和他的老婆,解放后他就利用农闲和放寒暑假的时间,走街串巷去到每个村子说书,唱槌琴,所以周边很多农民都是他们的老听众,因为今年的各色艺人们来的太多,明文由于学校上课的原因,昨天来的晚了,只能选到这个地方,由于老听众多(粉丝多),他也不担心。今天听槌琴的人还是蛮多的,多数都是五十岁左右的妇女,当然,今天来庙会的人都是这个摊站会,那个摊玩会,这个摊上试试运气,那个摊上喝喝彩。
渡口的坝东,紧挨着的是卖坛坛罐罐的地方,露天铺面规则地摆放着菜缸,水缸、锅、碗等,坝东,从河边到大坝根部,中间的滩涂地有300米宽,从河边往堤坝逐渐升高,靠近堤坝有30米,栽着几行垂柳,垂柳已经很粗了,从渡口往东有一里半路远的地方摆满了各色小摊,宽阔处搭着戏台,马戏团、杂技团,旱船队围场,花鼓灯围场,舞龙队围场,最显眼处搭建的就是十点半钟开始的刘兰芳说书台,其他各处,有射击场,套圈摊,唱大鼓的说书摊,魔术摊,各色小吃集中摆放摊,卖糖葫芦的扛着插满糖葫芦串的靶子,在人群中游走叫卖着,糖葫芦有用山楂做的,有用苹果做的,红红的一串串,外边裹着一层糖稀,亮晶晶的很是诱人。
走过卖锅碗的,就是一个套圈的,摊主把各种玩具、香烟、茶杯、茶缸、等新的生活用品,分三四排等间距的摆放,玩家一毛钱可以卖5个圈,站在离摆放物品区的2米外,往摆放物品的地方,看中的目标物扔去,如果圈套住物品,套住物品的玩家就可以把物品拿走,用于套圈的圈子,一般是用竹子劈成的细条圈成圆形,把接口处用铁丝扎老牢,由于竹子有弹性,碰到物品很容易弹起,一般不容易套住物品,偶尔也有花一毛钱套住大物件的,摊主就会说用套住的物品换圈,另外再多给你几个,再试试,也许能套住更多物品,多数玩家都不经劝,身上的自然赌性会支配着他换圈再套,多数是啥也套不到,空手走开,我和小伙伴五人凑钱,买了一毛钱的五个圈,每人撂一个,结果也是啥也没套到。就那还不舍得走,二狗的圈就差一点套住一个毛茸茸的玩布狗,圈挂在了布狗的一只耳朵上,没套全,摊主说不算。
套圈的边上是个气枪射击气球的摊子,气枪射出的针,如果能五枪全射中,可以得到一个玩具小手枪,全能平时射击最好非要试试,我们不让他试,他趁我们不注意卖了一毛钱的,五次射击机会,结果连中四枪,最后一枪他有点激动,扣扳机时手抖了下,射针飘了,没射中,小伙伴们说他是臭手。
走到玩魔术的摊边,看着魔术师把手里的三个球坎在碗底,明明看到一个碗里扣了三个球,魔术师扣好后,用魔术棒敲敲碗,然后吹口气说声“走”,再让观众猜碗底有几个,很多人都说是三个,也有个别说2个。魔术师把扣着的碗拿起,大家呆了,碗里只有一个球。这时身后响起锣鼓声,一个舞龙队由东往西走来,舞龙队最前头,一个小孩拿着绣球在龙头前走着,时快时慢,忽高忽低,斗引那条黄色的彩龙蜿蜒游走,龙嘴张得很大,龙眼光彩夺目。舞龙队的锣鼓声渐渐远离了我们。不一会我们被人流挤到旱船和踩高跷的围场,看着围场里穿着戏服,脸上画着小丑式的演员们,在围场里来回穿插,旱船套在演员的腰上,走动起来真像一条船在旱地上游走,腰里套着毛驴的演员和高跷队,演着八仙过海。那黑驴白蹄,让我想起灵婶讲的“可笑”故事里的县官。
二狗在旁边喊着,走!我们去听那边的锣鼓声最响处看看,说起二狗,二狗家姊妹八个,二狗上面七个姐姐,他父亲为了有个儿子就逼着她母亲不断地生,谁知一连生了七个女儿,到了第八个才生了二狗这个男孩,父亲怕二狗不好养,就按农村的习惯,取个贱名,据说取贱名的孩子好养活。说着,我们挤出人群,往锣鼓响声处钻去,来到锣鼓最响处看时,原来是花鼓灯演出,那男的装扮成女的,穿着戏服在场上扭动着,那腰肢看起来比女的还柔软,有一个年轻男的装扮成女儿,我们都没看出来,别人说是男的,我们怎么也不相信,那花鼓灯唱腔里的打情骂俏很是滑稽。
眼看着太阳到了树梢,全能催着我说,刘兰芳的岳飞传快到了,赶紧走,不然就挤不进去了,由于玩的兴起,好听好看的太多,我到差点忘了刘兰芳的岳飞传。在全能提起后,我们就在人群里见缝就钻,不一会就钻到刘兰芳的看台外边,我们在最外边,大人们个高,挡着我们的视线,我们看不见舞台,人太多,这时钻也钻不进去,由于舞台在南侧,面朝堤坝,我们就往堤坝的高处挤去,开始我们站在堤坝的半腰看,能远远地看到舞台,但是听不清,刘兰芳现在已经开始讲啦,那熟悉的声音和腔调,看到真人,更增加了激动和兴奋。听到岳云用擂鼓瓮金锤大战金蝉子时,全场欢呼,人声鼎沸。
听完岳飞传,我们就继续往东挤去,到了马戏团和杂技团,要买票才能看,五毛钱一张,票太贵,我们在马戏团和杂技团外转了几圈,看着杂技团的上空是空的,只是四周围着高高的幔布,全能就说:我们爬到柳树上去看杂技,还别说,周围的树上已有些小孩爬了上去。爬上树后,远远地,只能看到一个杂技小演员,把十八个四条腿的椅子一个个在脚下添加垒高,最后他稳稳地站在最高层——第十八把的椅子上面。真让人替他捏把汗。人们都仰视着他,掌声雷动。趴在树上姿势太别扭,没多长时间,我们就下来了,再往东挤去。
前面是戏台。今天唱的是铡美案,河南梆子——豫剧,那黑脸包公煞是威严,身旁的王朝马汉更是威武。
再往前是泗州戏戏台,今天唱的是“王三姐住寒窑”和“懒大嫂赶会”。
到了下午一点多,我们都挤得没力气了,就到了小吃集中的摊点吃了碗“大杂烩”,他们几个有买“油合子”的,用发面做的,放些萝卜丝,葱花,咸味,在油里炸的泡泡的,松软可口。
胡乱吃过所谓的中饭,我们来到唱大鼓说书的地方,说书人在堤坝的底部搭开打鼓架,面朝北,听众沿着堤坝坐着,午后的太阳暖暖地照在人们身上,让人产生一种慵懒的感觉,随着说书人的故事情节,听众里有的人,有时很精神,有时有似睡非睡,在精彩处说书人重锤敲下,打盹的人们会惧怜下、惊醒,再继续听着故事。听书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给说书人5分、一毛或更多,一切随意,也可以听会就走,一般说书人会在讲到最精彩处,向听众收钱,多少随意。象我们小孩,会在他开始络钱时,就离开了。
到了下午四点中左右,我们才拖着兴奋而疲惫的身体,离开了庙会,往家赶去。
庙会后,我根据当时的情景,写了篇顺口溜,内容如下:
三月三(一)
三月三这一天
小孩子改变赖床的老习惯
五点就把裤来穿
窜东家来到西家
小二小三
吃过饭咱们一块把会赶
唉
多脆断
别忘了
带上“团结”票子钱(十元面值)
大人虽说不慌忙
笑容脸上从不断
十字路口四面看
三三两两不间断
笑声充满着趣事和奇谈
人流万条三月三
三月三(二)
三月三年年传
风俗习惯没有变
坝上坝下人成山
从坝底往上看
女性的衣着最显眼
好似男的也当女的观
街道上汗水甩不完
各种表演这天看
小孩子在人群中
如鼠钻
观龙灯看旱船
还有杂技空中演
这边是书摊
人围风难钻
唱槌琴魔术演
戏场上小丑欢
八仙也下凡到人间
花鼓灯马戏团
各个都把拿手的技艺演
风俗习惯代代传
人民智慧举不完
举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