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朱履佛
其中的一个和尚便去追赶来生,另一个在庙里的和尚因为妇人不停大声的叫喊救命,和尚害怕又被其他人撞见,一时性起,用戒刀将妇人搠死,也不等自己的同伙回来,竟然自己一个人就逃跑去了。
这边仰家的几个邻舍看见周氏跑了去,都来劝仰阿闰道:“你家的大嫂这个天黑的时候出城去,恐怕是走不到你丈母娘家里了。
更何况她是一个年轻的少妇,你怎么就那么放心她一个人独自离开走去。
你应该同我们现在一起赶忙追上她,去劝她回来。”
仰阿闰的怒气还没有消停,所以不肯跟着邻居一起去,硬是被一众邻居拉了出去,大家一起匆忙赶了出城。
众人一起拖拖拉拉最后终于来到了古庙前。
忽然见了一只簇新的红鞋掉落在地上,众人拾起来看了道:“这个破地方哪里来的这个东西?莫不里面有人么?”于是大家走进庙来看。不看时犹可,看了都吓了一跳。
只看见地上有一个满身都是血污的妇女,赤条条地死在那里。众人仔细再看,不是别人,却就是仰阿闰的妻子周氏,而且周氏的脖子上面还有被刀搠伤的血痕,众人大惊。仰阿闰更加是被吓得目瞪口呆,做声不得。
众人都猜想道:“害死周氏是一定是那个遗失了红鞋的人,料想这个人应该还没有走远。我们分头去追,如果看见有一个人只穿着一只红鞋的话,立马就捉住他。
”于是众人一哄地赶出庙来。
走了不到半里的路程,,只听得隐隐地有人在那里叫救命。
众人沿着声音的出处寻找去,最后却发现在草地上的一口枯井里面有一个呼叫救命的声音。
众人都觉得十分的惊讶奇怪,于是众人你一条我一条的解下了搭膊脚带的布条,然后一条接一条,头接尾的接了起来。将绳子变得好长好长,然后一头由众人拉着,另一头抛入了井里面去。
来生看见井外面有人救他,慌忙的扯住布条的一头索头,众人一起发声喊,一齐将来生拽了出井起来。
众人一看,正是一只脚穿红鞋的人,另一只脚赤脚的人。
众人把从地上拾来的那一只与他脚上穿的鞋比对,正是一模一样的。
众人都说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你害死了人,老天爷报应让你掉在这口井里面。
来生失惊道:“说什么东西,说我害死人?害死什么人?”
众人道:“你还甩赖哩!”众人一起把来生揪来到了庙里面。
众人指着地上死掉的妇人道:“这不是你害死的吗?还会有谁?”
来生叫起冤枉来,,于是来生将刚才遇见和尚,以及被和尚追赶慌乱之间掉落井的事说了一遍,但是众人哪里肯相信信他。
正是:
黑井方出,红鞋冤证。
百口辩来,无人肯信。
于是众人马上把当地的村长给叫了过来,把死掉的妇人的尸首交给了村长看管,另一边众人扭扯着将来生送到了县城里面的官府去首告。
当地县官听说是出了任命,人命关天,重大的案情,于是马上跟随着当地的巡捕官一起出城去查验尸首。
第二日马上开了早堂,将一干有关的人犯带进县衙听候审查。
原来那个知县姓胡名浑,原本是当朝太师蔡京的门生,平生最爱敬奉佛家,而且十分高兴的斋僧布施。
当日胡知县审问这宗公事,先问了仰阿闰以及一众邻居的口词,听完马上就喝叫泼骂来生:“你为什么那么狠心要做这样的歹毒心肠的事情。?”
来生把实情说了出来,告诉知县,
知县道:“你既然撞见了僧人,那你知道他是哪间寺庙里的和尚吗?”
来生道:“我猜想他是远方行脚僧居无定所,我哪里认得他是哪里的和尚?”
知县又问众人道:“你们赶出城的时候,在路上有没有看到过两个行脚僧人?”
众人都说没有。
知县指着来生骂道:“我就知道肯定是你这个那厮在空阔没有人的旷野中经过,看到人家少妇那么漂亮,所以就起了奸邪的坏心思,将人家少妇强行拉到庙里面去,想强奸人家少妇,人家少妇不是顺从你,你怀恨在心,于是将人家杀了。
但是又怕被其他人看到,于是心惊慌乱的逃跑,所以就不小心失脚掉下了井里面去。
现在被捉了,怎么还花言巧语将你做的坏事推赖在人家出家人的身上。
来生大叫冤枉,
知县道:“这个贼骨头,不大刑伺候你是不肯招供的了!知县马上叫左右的下人对来生动刑。
衙役将来生翻转趴在地上,左右各一人拿着大板子,你一下,我一下,轮番打了来生的屁股。直接把来生的屁股打的皮开肉绽,来生承受不住大刑,最后只得顺着知县所说的话,说了一遍,最后屈打成招了。
知县立了文案,把来生判刑判了个死罪,关在大牢里面。
另一面叫当地的殡殓的人,将妇人的尸首敛葬了,至于仰阿闰以及一众邻舍全部都打发回去他们自己的家里。这件事情马上就轰动了整个小县城的里里外外,城里城外。水员外听说了这个消息,想道:“来先生是个有志气有虔诚的正人君子。又哪里会做这样子为非作歹的坏事。这其中一定是有冤枉。”
于是水员外马上亲自到大牢里面探望来生。来生看到水员外,马上哭着对水员外说自己是冤枉的。水员外再三的安慰来生。
那个来生本来就是一贫如洗的,以开私塾的书馆为家,根本就没有几个亲戚,那些亲戚平时也是淡淡的来往,现在知道来生犯了事情,都说他是自作自受的。竟然都没有一个人来看望他。
就只有水员外相信他是好人,替他叫屈,还经常派人送饭给来生,又替他上下使钱疏通大牢的关系,因此来生在狱中也不怎么吃苦。
正是:
仲尼知人,能识公冶。
虽在缧绁,非其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