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川,象形字,山峰叠立,山谷中是河流。孔子站着山川之上,望着波涛汹涌、川流不息的江河之水,感叹自然之力,感慨时光如梭,年华易逝,犹如奔流不复回的水,昼昼夜夜不停歇。
孔子在川上说了这句话,弟子们记在心中,后来记录到《论语》中。那么孔子说这话的时候,心里想到了什么?要表达的是什么情绪?只能发挥个人想象了。
邢昺有感:此章记孔子感叹时事既往,不可追复也。逝,往也。夫子因在川水之上,见川水之流迅速,且不可追复,故感之而兴叹,言凡时事往者,如此川之流夫,不以昼夜而有舍止也。
朱熹有感: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见者,莫如川流。故于此发以示人,欲学者时时省察,而无毫发之间断也。
程颐有感:此道体也。天运而不已,日往则月来,寒往则暑来,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穷,皆与道为体,运乎昼夜,未尝已也。是以君子法之,自强不息。及其至也,纯亦不已焉。自汉以来,儒者皆不识此义。此见圣人之心,纯亦不已也。纯亦不已,乃天德也。有天德,便可语王道,其要只在谨独。
孔子说出了人生感性,朱熹和程颐“心学”悟出了道体之本。子不语怪力乱神,罕言利与命与仁,说的很多话,都很具体,很少抽象并进行思辨。宋代理学家们,则对孔子思想进行了深入的体会和阐发,优点是发展、拓展了孔子思想,缺点是很大程度上也固化了孔子思想。《论语》中孔子几乎没谈到过“理”,朱熹则围绕“天理”开展讲解讨论。《论语》里展现出的孔子,是个“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全面发展、真诚、坦诚、可爱的老夫子,几乎没有提出过让人无法企及、根本做不到的道德要求,可以说,孔子非常人性化。但朱熹老先生对人的道德要求则显得古板教条甚至苛刻,一句“存天理,灭人欲”使得理学乍一听是那么的不近乎人情,哈哈。
孔子感慨的“逝者”是什么呢?时间。时间又是什么呢?它有生命吗?如果没有,它为什么会流逝;如果有,它生于何处?将死于何方?这些都是终极思考,如何才会寻找到、寻找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