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季氏去泰山旅游,孔子也要管,孔子是不是和季氏有仇啊。经考证,不是有仇,是因为“旅”字多义惹的误会。《周礼·太宗伯职》云:“国有大故,明旅上帝及四望”。郑玄注:“故,谓凶灾;旅,陈也,陈其祭事以祈焉,礼不如祀之备也”。可见,旅,乃祭之名,规格不如祀高。《礼记.王制》云:“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诸侯祭山川是礼。季氏家族做为大夫、陪臣(诸侯是天子之臣,大夫称陪臣)去祭祀泰山,僭礼也。冉有,孔子弟子,姓冉名有字求,当时在季氏家打工任仕。
关于祭祀文化,如今我们传承的不多了,世间唯我独大,天地人乃斗争之对象,为何要祭祀它们?!
那就当成一种回忆哇,毕竟是我们父母之父母N次方曾经经历过的人世和人事。《礼记.祭法》云:“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霸九州岛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岛,故祀以为社。帝喾能序星辰以着众;尧能赏均刑法以义终;舜勤众事而野死。鲧鄣洪水而殛死,禹能修鲧之功。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契为司徒而民成;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菑。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夫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材用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
可见,祭祀始祖,是传统,敬仰自己家那只或那群最早在山中或树上开化的猴子。后世五类猴子纳入重点祭祀范围: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灾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祭祀日月星辰,因为民所瞻仰,世世让你白照太阳、白赏月亮、白用北斗辩方向、白数星星愉悦身心,总应该表示一下哇!祭祀山林川谷丘陵,因为民所取材用于其中,没有材用,就是光光一个猴子,不吃不喝不穿,就是练会了瑜伽,能挺过去几天?自己说。所以也别说啥感恩不感恩的,心里过意不去,就也简单表示一下哇。
后来有的人,觉得自己活着都是自己的功劳,什么日月山川,什么祖宗父母,不斗它们、不举报他们就不错了。
这么说来,季氏虽然僭礼,但起码还惦记着祭祀一下泰山,比如今登泰山旅游随处扔吃喝包装袋垃圾的人那是强多了!
但是孔子对季氏的要求,不是去泰山不要扔垃圾,而是要求有大夫、陪臣的样子,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即使做不了好的表率和榜样,也不能当坏的典型还不觉察并脸红!
孔子没有直接去季氏家示威,而是问自己的学生冉有:“女弗能救与?”,用“救”比用“止”,寓意更深刻,季氏在僭越的道路上我行我素、越走越远,还有救吗?学生冉有回答的很干脆“不能”,为啥不能没解释,因为胆敢僭越之人一般脾气都暴,好勇善斗,冉有估计怕提意见被季氏炒鱿鱼,所以毫不犹豫对温文尔雅的老师说“不”,也算识时务者为俊杰。孔子没有难为学生,而是采取新的方式对季氏进行讥讽批评,前面使用过“是可忍孰不可忍”“奚取于三家之堂”“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次超常规使用:“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什么意思呢?孔子首次使用呜呼,可见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在孔子心中,泰山是神圣的、神灵的,不止其高,而是人取其材用丰厚,对人不薄。《左传》(为《春秋》经做传释义)云:“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孔子删述《春秋》,当然认为,神不享非礼之祀。言“泰山不如林放乎”,是说林放尚知问“礼之本”,何况泰山之神,能不如林放的认知?季氏僭礼以“旅”祭之,泰山之神必不享季氏之祀。言外之意,若泰山享之,则是不如林放也。
有人说孔子迷信泰山有神灵,只能说“有人”对其“所取材用”之山林川谷丘陵没有敬畏和感恩。人而不仁,如之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