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在为政2.8中,子夏问孝于孔子,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当时分析猜测子夏的特点是爱沉着脸,给人色难的感觉。
这句话,是孔子与子夏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典型案例。与学而篇1.15有异曲同工之妙~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啥意思。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出自《诗经.卫风.硕人》,是赞美齐庄公的女儿、卫庄公的夫人庄姜的诗。原文转录如下,不知为何没有子夏说的“素以为绚兮”这后一句。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
齐侯之子,卫侯之妻;
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
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
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施罛濊濊,鱣鲔发发,葭菼揭揭。
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摘录了一则翻译,帮助理解诗意梗概,因为生僻字多,译文不一定准确:
好个秀美的女子,麻纱罩衫锦绣裳。她是齐侯的女儿,她是卫侯的新娘,她是太子的阿妹,她是邢侯的小姨,谭公又是她姊丈。手像春荑好柔嫩,肤如凝脂多白润,颈似蝤蛴真优美,齿若瓠子最齐整。额角丰满眉细长,嫣然一笑动人心,秋波一转摄人魂。好个高挑的女郎,车歇郊野农田旁。看那四马多雄健,红绸系在马嚼上,华车徐驶往朝堂。诸位大夫早退朝,今朝莫太劳君王。黄河之水白茫茫,北流入海浩荡荡。下水鱼网哗哗动,戏水鱼儿刷刷响,两岸芦苇长又长。陪嫁姑娘身材高,随从男士貌堂堂。
倩,笑貌;盼,动目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不用多解释,越解释越没意境、越解释越没梦境,一言以盖之,就是你的梦中情人冲你一笑而倾城,再顾城已催。
按照一般人的理解,同子夏一样,诗赞美女,描绘巧笑、美目,不应该说“素以为绚兮”,而是“彩以为绚兮”才对,胭脂、口红、金钗、玉镯、银环、美瞳(彩)往脸颊上、嘴唇上、头发上、耳垂上、眼圈上(绚)装饰。所以有此疑问。
子曰:“绘事后素”,孔子用国画原理去启迪子夏。《集注》云: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考工记》云:“画绘之事,杂五色”,下云:“画缋之事,后素功”,是知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章也。
孔子没有直接解释为什么用“素以为绚兮”来总结烘托女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而是说绘画中用素是关键,布色在前,画龙点睛还是在于“素”功。言外之意,倾国倾城之美在于天生丽质,修饰之美由本质之美所决定,素颜之秀美才是真美。同样的道理,引人的“巧笑之倩”,不在于“巧”而在于自然天成之笑;动人的“美目之盼”,不在于“美”而在于自然天成之目。“巧”和“美”是外在直觉感知到的,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会笑的嘴和会盼的目。
子夏了然,悟得孔子启迪之义,然后说“礼后乎?”,其实这句话没说完,应该是“礼后乎,仁哉?”
意为礼在“仁”之后,仁为礼之先,仁为礼之本,礼是形式,用以展现、体现“人之为仁”的本质。仁的本质最重要,脱离开仁,“人而不仁,如礼何?”,即使有行礼的形式,也是僭礼、非礼,比如季氏八佾舞于庭,也有礼乐的形式,但实质是不把天子和鲁君放在眼里,脱离了礼乐制度最根本要体现的“仁”这个中心思想。三家以雍彻也是如此,“三桓”大夫之家用赞美周天子和周公的《雍》颂来祭祀自己的宗祖,看似也是孝,也是礼,但实际上损伤了礼的精神本质…林放问“礼之本”,孔子强调发乎人本真之情的“俭与戚”是礼之根本,为了形式而“奢与易”则不是礼之根本。季氏旅于泰山,孔子呜呼感叹,强调“神不祀非礼”,僭越之礼不是礼。在这种语境大背景下,子夏说“礼后乎?”,强调的是“仁”。仁犹如“素”,礼犹如“绚”,“素以为绚兮”犹如“仁以为礼兮”,仁是做人的粉底,礼是人生的彩绘,人性之美在于仁,用礼来烘托展现。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起,启发。商,老师直呼学生子夏之名。言诗,讨论《诗经》。子夏和子贡一样,文学基础好,头脑反应快,老师一点拨,立马灿烂了。孔子说“起予者商也”,不是“予起商者也”,说明孔子可能预想到子夏能听懂他对“素以为绚兮”的启发性引导解释“绘事后素”,但没预想到子夏能进一步阐发,说出“礼后乎?”,启发孔子想到“礼后乎,仁哉”的人间大义。孔子喜出望外,说子夏启发了他,可以一起讨论《诗经》了。孔子对诗经有评价,“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仁在其中。
总结:孔子不愧是子夏的老师,子夏不愧是孔子的学生。师生之间,坐而论道,人生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