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小山村里的俏小姐

群山覆盖着厚厚的积雪,一行人如同蠕动在白雪中的虫子,慢慢向着宋家村靠拢。

在一群人进入宋家村后不久,宋小姐回来了的消息传遍了整个村子。

宋小姐名叫宋佳雯。是村中大户宋康年的独女。

虽说现在已经是民国,大清已经亡了二十多年了,但满清时期那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风气还深深的影响着这个世界,即便是普通庄户人家的女儿,从小都会被各种规矩给约束的死死的,从小缠足,说话轻言细语,遇见男子要低头避让等等。

大户人家就更不消说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被人多看一眼似乎都吃了天大的亏似的。

宋家是村中最大的地主,百分之六十的土地都是他家的,村中大半人家都是他家的佃户,是这小村子人们眼中不折不扣的大户,但宋佳雯却是这时代女子中不折不扣的例外。

也不知是不是宋家祖上巧取豪夺坏事做的太多的缘故,宋康年十八九娶亲,姨太太也娶了好几房,却无子嗣,直到快四十了才有了宋佳雯这么一个独女,那可真是心肝宝贝,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飞了。

别人家的闺女多少约束,在宋佳雯这里全不管用,缠足等女孩子该遵守的规矩是一样没遵守过,而且从小满村子的疯玩,爬树捣鸟窝下河摸鱼虾,村头逗狗村尾撵鸡,隔三差五的跟那些差不多大的男孩子干仗,要多讨人嫌就有多讨人嫌。

却偏偏满村子的人都护着她。

不仅仅是宋佳雯是宋康年的女儿,更因为她实在是长的太好看了,那身段儿那脸蛋儿,长的就跟仙女儿下凡似的,而且还识文断字,一张嘴说话那个文绉绉的和平日里的做派截然相反,听着着实舒服。

前些年,蒋委员上任,大办新学堂,无论男女都可入学,这可在全国上下引起了轩然大波——男男女女一起上课,成何体统?那不得乱了老祖宗几千年传下来的规矩?

宋佳雯不但没理会这些,甚至成天价的吵吵着要上新学堂,不答应就绝食,声言要饿死自个儿。

宋康年无奈,只能答应,送宋佳雯去县里上新学堂。

宋佳雯这一走,村里可算是少了个大祸害,村头那条大黄狗都接连几天的仰天长吠,估么着是觉着这是老天开眼了。

不过村民们却开心不起来,少了那么一个可爱漂亮的姑娘在眼前晃悠,心里空落落的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现在,宋佳雯回来了。

在家里地里忙活的汉子们丢掉了锄头奔向宋家,妇人们放下手中的活计,也冲向了宋家,一来是看看宋小姐长啥样了,有没有又漂亮了些,另外一方面,也想看看在省城里待了一两年读过新学堂的人有没有啥变化。

省城在哪里,村民们不知道,只知道很远很远,要翻很多山走很多天的路。

在他们眼里,去过县城的人,那都得是了不起的人物了,更何况佳雯小姐那是从省城回来的!

“宋小姐回来啦?”

“长高了,更漂亮了呢……”

宋佳雯在家丁的护卫下缓缓走来,穿着对襟短褂披着厚厚的绒毛大袄梳着麻花辫,美的跟花儿一样,看的村里无论男女老少都直了眼。

倒是村头那大黄狗一看到宋佳雯就嗷呜一嗓子夹着尾巴就跑,跑半晌才发现没人追来,咧嘴吐着舌头直出长气,似乎诧异于这小娘比居然转性了没来寻自己的晦气。

宋佳雯的变化的确很大,不但是穿衣打扮,更难得的是那跳脱的性子变了许多,文文静静的总算有了那么点大家闺秀的典雅矜持,再也不是以前的那个疯丫头了。

其实也不奇怪,虽然才过了两年,但现在宋佳雯可也都十六七的大姑娘了,得亏她是宋康年的闺女,要是旁人家的闺女,恐怕孩子都能打酱油了。

在村民们的夹道欢迎中,宋佳雯缓缓行来,和村民们打着招呼,一双大眼睛在人群中左顾右盼,像是在寻找着谁一样。

“佳雯姐……”

“佳雯姐,我二哥呢?”

人群中有一男一女两个十来岁的半大孩子在叫,衣服虽然破旧但洗的很干净,小脸头发也显得很干净,眼睛格外明亮,看着特精神。

“安安萍萍,又长高了呀!”

看到两个孩子,宋佳雯眼前一亮快走两步来到两个孩子身前,掏出一把糖果塞二人手里,大眼睛又在四下张望着。

不少孩子看到那些糖果,吧唧着小嘴羡慕的流着口水,可怜兮兮的望着自己的父母,埋怨宋小姐偏心,只给杨安杨萍,却不给自己。

“谢谢佳雯姐——我们二哥呢?”

杨安杨萍接了糖果小心翼翼的揣兜里,却又忽闪着眼睛问。

他们说的二哥叫杨宽,是村中另外一位在县城里上新学堂的孩子,不过对于杨宽去洋学堂,村民们就贬大于褒了。

宋佳雯能上新学堂,那是人家宋家是村中大户,有的是大洋,他杨宽凭啥啊?就凭他家杨大平时耕种几亩瘦田稍有空闲就山里打猎采药一年到头忙的团团转?

可别忘了,他家可是兄弟姐妹四个啊,都得靠着他杨大养活,加上杨宽上新学堂的费用,那还得了?

可偏偏,当年杨宽提出也想去省城上新学堂的时候,杨大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让杨宽尽管去,学费生活费啥的,全都包在他这个大哥身上!

“这杨大,就是个大傻子!”

“就等着他将爹妈豁出命去才下来的几块瘦田全都败光吧!”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不少村民佃户们幸灾乐祸的想看杨大的笑话,毕竟杨家可是村中少数几户有自己田地的人家了,要是他们败光了自己的田地,可就跟自己一样,给宋家当佃户为生了,大家就平等了!

杨大当然不是就叫杨大,他叫杨毅,排行老大,大家便都叫他杨大,甚至连本名都快忘了。

对杨家的感情,村里人是复杂的。

宋家村上上下下几乎都姓宋,而唯独杨大一家姓杨,因为他们是外来户。

大清国灭亡前不久,杨家搬到了宋家村,购置了一些田产,想要在这村里扎根,村里大多数人都姓宋,给宋康年做着佃户长工,他一个外来户,凭什么有自己的田地?

最初,宋家村上下还想着欺负一把外来户,让他们知道知道,在老宋家的地界儿,你们这些外姓人得夹着尾巴做人!

不成想,杨家两口子可都不是好相与的角色,十几个壮小伙都杨爹一人撵的满山乱跑简直不敢回村,一群干惯了农活力气颇大的村妇,居然被杨妈一只巴掌抽的满地找牙,从那之后,村里人再也不敢找杨家的麻烦,杨家才算是在这村里扎下根来。

起初,杨家的日子过的也算红火,自己有田有地,两口子也都是有身手的人,杨爹刀枪棍棒都玩的转,打猎更是行家里手。

在村里扎下根之后,两口子一口气生了四个孩子,三男一女,杨毅杨宽杨安杨平,颇有几分要在这里开枝散叶的架势。

只可惜,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在生杨萍的时候,杨妈难产而死,杨爹伤心过度疾病缠身,铁塔般的汉子,说垮就垮了,一年四季药罐子离不得身。

没过几年就将好不容易攒下的一点家业败了个干净,最后老大杨毅甚至准备卖田卖地给杨爹治病。

“老子可以死,但这些田地绝不能卖!”

病床上的杨爹掷地有声的这么说,当晚就上吊自个儿了结了。

即便现在,提起杨爹的事,村里头甚至十里八乡的任何人都会翘起大拇指说声爷们!

只是杨爹这一死,留下了四个孩子,最大的杨毅十四岁,最小的杨萍才三岁,一群孩子,村民们都不知道他们这一家该如何活下去。

可他们终究活下来了。

在杨毅的带领下,几个孩子种田打猎采药,不但活下来了还活的似乎越来越好。

“杨大这孩子真硬气,不愧是老杨家的种!”

“是啊,自己都是个孩子还养活三个弟弟妹妹,够牛的……”

别说村里,就连十里八乡的乡亲提起宋家村的杨毅杨家老大,都得翘起大拇指说个服字,那几年,给杨毅说亲的媒婆,差不多都得将杨家那门槛都给踏破了。

当时杨大总说,弟弟妹妹还小,暂时不考虑。

就这么一晃眼,杨大都小二十了,跟他同龄的孩子儿子都能打酱油了,他还是孤家寡人。

看着弟弟妹妹都渐渐大了,媒婆便又来说亲,也有好些女子对杨大非常满意,可就这当口,杨宽提出了要上新学堂,而杨大,居然答应了!

带着两个十来岁的弟妹,还要供杨宽上新学堂,那可是新学堂啊,仅仅是报名费都得十块大洋,生活费什么的还不算在内。

村民们一年到头的土里刨食,一年到头都不一定能见着一块现大洋!

这消息一传出来,村民们不是说杨大傻了,就是杨宽疯了,没有富贵人家的命却得了富贵人家的病,居然痴心妄想想上什么洋学堂!

连本来对杨大有意思的几个姑娘见了杨大那是掉头就走,媒婆更是绝不登门,声言只要杨宽上新学堂,就别找自个儿跟杨大说亲,因为绝对没人愿意将闺女嫁过来。

“没有就没有呗,反正我也不想这么早成亲!”

杨大如是说,初心不改的供杨宽上新学堂,养活弟弟妹妹,但即便如此,村民们依旧不信他杨大真能将杨宽供出来,保准得卖田卖地不可。

没人知道杨大是怎么帮杨宽凑够学费和生活费的。

两年下来,杨大没卖田卖地,杨宽新学堂也上的好好的,让村民佃户们不服气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