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即将离京奇事多

  • 欺世盗国
  • 司史
  • 2082字
  • 2019-07-22 17:05:18

被仆下迎进宅内,刚走到偏厅外,就见黄世俊笑着迎了出来:“哎呀,将明啊,最近真的是难得一见啊!”

陈佑露出一丝戏谑地笑容道:“世叔,小侄前几天不才同您一起喝茶的吗?”

虽然陈佑不痛不痒地刺了他一句,但黄世俊脸上的笑容丝毫没有变化:“哈哈!老了啊,总想着同旧交多聊聊。”

见他好似浑不在意,陈佑也没一直硬顶的想法,当即做了个揖道:“却是小侄之过。”

黄世俊哈哈笑着拉起陈佑的胳膊:“将明莫要生分,且至屋中坐下。”

到厅中分了主宾坐下,黄世俊这才含笑问道:“将明此来所为何事啊?”

陈佑从怀中掏出赵元昌的信递到黄世俊面前:“好叫世叔知晓,小侄此来乃是替秦王殿下送信。”

黄世俊接过信封,当即打开来阅览。

好一会儿才放下书信叹道:“殿下求贤之心,甚让某心折啊!只可惜如今荆王行将淘汰,我有心出力,却无可用之处。”【1】

一副惋惜遗憾的神态摆在脸上,陈佑一时之间也分不清他这是真情实感还是虚情假意,只好笑道:“世叔何必惋惜,但存此身,总有用武之地。”

“将明无须多言,我都晓得。”黄世俊好似突然想到啥似的,“说起来,荆王病了。”

“荆王病了?”陈佑一愣。

黄世俊点头道:“是啊,病了。听说还病得不轻呢,估计一时半会是走不了了。”

陈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又询问了一些细节,才岔开话题。

当晚,秦王府书房。

或许是因为书房让人感觉更私密吧,反正大家都喜欢同一二心腹在书房议事。

“荆王病了?”

听了陈佑的话,赵元昌同胡承约都不由自主地重复了一遍。

陈佑将自己从黄世俊那里问来的一一说了出来:“据说是敕命下达之后的次日生病的,御医也没找到病因。不过看症状似是发热,说是短时间内不宜远行。”

听他说完,赵元昌嗤笑一声:“二哥这病的可真是及时。”

可不是吗,正好要离开汴京了,荆王就病了,还严重到不能远行。

陈佑笑着附和道:“谁让广晋府便在卢节使辖地旁,荆王殿下不想去也能理解。”

说到这个,书房内三人都忍不住笑出声来。

笑了一阵,赵元昌肃起脸来道:“前次我随拙荆拜门,曾同节使深谈一番。如今官家对各地节镇军兵渐渐收紧,义成军也不过只剩一州之地。且四周另有节镇,若是被二哥拉拢,怕是不妙。”

话音刚落,他突然笑了一声:“罢了,多想无益。”

说着,他看向胡承约道:“听说官家准备下诏,令各州府发解,以供来年春天开科取士。不知德俭可有心下场一试?”

听闻此话,胡承约也是有些心动。

五代科举随唐制,基本上是一年一考。一般秋季发解,冬季汇聚京师,春季开考。也算是为京师商业创造需求了。

但毕竟是战乱时期,严谨程度同唐朝是不能比的。科举开不开,完全看皇帝有没有想起来,有没有空闲。

而且录取标准和人数都是由知贡举一人而决。历史上五代时期录取进士最多的一次是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录取二十五名;最少的则有三次,分别是后唐庄宗同光二年、明宗长兴二年和后周世宗显德二年,都只录取四人。

此时做官的主要途径还是推举和征辟,嗯,没错,和汉朝一样,家里有人好做官。

除此之外,自恃勇武也可到战场上拼杀一番,功名马上取嘛!正好此时武人地位不低,至少大周政事堂是指挥不动枢密院的。

但是对于读书人来说,大唐倒下不过四十多年,科举依然是一个执念。若真的能进士及第,这样的机会谁不想争取一下呢?

反正即便没考中,依然能继续做官,此时还不像后世那样唯有东华门外唱名者才是好男儿。

最重要的是,如今没有乡试、会试一条龙,官员也没有锁厅试,亦无别头试,只需要在汴京考一次便可!

若是能得知贡举青眼,那是妥妥的能高中。

故而胡承约只是稍稍犹豫,便点头道:“我欲试它一试,只是这几个月便不得随侍殿下身边了。”

“无妨。”赵元昌毫不在意地一挥手,“既然德俭有心,我岂有阻拦之理。这样,这段时间你便住在我府中,待考完再回江陵。我回去之后自会安排人将你的文解送来。”

所谓文解,便是州府发的那个“解”了,相当于准考证,得在原籍办理,原则上每年换一次。

见赵元昌如此贴心,胡承约感动不已,却一时之间说不出话来,只好深深一揖。

这事说完,几人又谈到出任开封府尹的宁王赵元兴。

只是陈佑胡承约二人对宁王知之甚少,赵元昌对自己这同父同母的三弟也感觉到有些陌生。

小时候还好,兄弟几个一起玩乐,长大后他就跟着赵鸿运四处跑,同两个弟弟的感情不是很深。

及至大周立国,涉及到储位之争,真正的兄弟之情也不知道还剩下多少。只是平常见了面还都是一副兄友弟恭的样子。

故而三人也只是就目前的一些情况谈谈自己的见解,这一番谈话便到此结束了。

景瑞三年八月初一的朔朝会上,荆南大都督、秦王赵元昌陛辞。官家好生勉励了一番,又赐下各种物事,这才让他离开。

回到秦王府,早已准备好的车驾立刻出发,自朱雀门离开汴京城。

值得一提的是,前一天赵鸿运将陈佑召到宫中一番问对。

只是问的没有重点,赵鸿运几乎是翻到一份奏章,觉得合适便就奏章上的问题向陈佑发问,可以说是没有丝毫重点了。

好在陈佑几十年的经验和思考都还在,涉及施政方面的都能答出个子丑寅卯。但涉及军事,他就抓瞎了。以前看到过的还能凭借着印象扯几句,没看到过的也只好老老实实说不知。

一番对答结束,都过去一个时辰了,赵鸿运啥都没说,就把陈佑撵了出来。

回到秦王府将这经历告知赵元昌,他也是发懵,不知官家是何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