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皇城冤狱(3)

风倦月暗想:“毒灵子见识了得,不在藏羚儿身边,也将他的伤情猜了个七七八八。”许清浊笑道:“我又能多活一个月了。”转向苗枭,问道:“这位大哥,请问灵......毒灵子在哪儿?”

苗枭躬身道:“灵尊主在办一件要紧事。”许清浊忙问:“什么事?”苗枭笑而不答。许清浊心想:“是了,她干的肯定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正邪有别,岂能让我得知?”

苗枭瞧他欲言又止,笑道:“许公子不必多虑。灵尊主原打算亲自照料许公子,无奈太过忙碌,更为这三枚丹药,另费了不少工夫,无暇脱身,万请许公子见谅。”

许清浊逃出后,没见着毒灵子,颇为失落,此时听说她若非急事缠身,亦会在身边照顾自己,心头一暖。又想起她在水下救自己时的光景,脸色红了几分,道:“我怎么会怪她?”

苗枭道:“灵尊主虽无法亲临,托在下对许公子讲,盼着你伤好了,再有相见之时。”许清浊喜道:“好,那是自然要相......”忽想到风倦月在侧,这话不妥,急忙住口。

苗枭拱手道:“丹药已送到,不敢多叨扰二位,告辞了!”向风倦月行了一礼,倒退出门。这人乃邪道有名的高手,性子狂狷,可他曾见过风倦月的武功,十分钦佩,竟露出了罕见的谦逊。

风倦月收好丹药,回头一看,许清浊望着窗外出神。风倦月道:“藏羚儿,你很想见她么?”许清浊道:“我、我是想见她一面,可你不要多想,我是要向她亲口道谢。”

风倦月叹了口气,道:‘我多想什么?她待你确实很好。若非她渡气给你,你已气竭而死;这‘松鹤万寿丹’,也亏得她,方能到手。”许清浊盯了她一阵,笑道:“她待我再好,你叹气什么?你该不会是吃醋了吧?”

风倦月一怔,道:“吃醋?我......我没有......”一时有些无措。许清浊得意忘形,笑道:“你不会吃醋么?那多不可爱!女孩儿家吃起醋来,比平常......”

他还没说完,头给被子蒙住了,呜呜呜地直叫唤。风倦月闷了他一会儿,掀开被子,问道:“你还瞎说么?”许清浊大口呼吸几下,强笑道:“.....再也不敢了。”

风倦月往窗边坐下,若有所思。许清浊自知失言,也觉尴尬,看她不发一语,寻不着话题说话,困意上涌,没吃晚饭便睡着了。迷迷糊糊之间,只觉幽香阵阵,吹得脸上痒痒的。

他睁眼一瞧,风倦月俯看着自己,两人鼻尖几乎碰到。风倦月看他醒了,稍抬面庞,说道:“藏羚儿,我也会吃醋的。”他打了个哈欠,眯着眼睛道:“嗯?你说什么?”

忽感到有什么不对劲,定睛望去,风倦月侧坐床边,长发垂落,衣衫不整,长裙宽松,腰带已然除下,搁在床头;罗袜也脱去了,小腿至足露在外面。

许清浊登时清醒了几分,忙道:“月娃,你干什么?”风倦月复述道:“我也会吃醋的。”右手松开上衣小扣。许清浊她面色潮红,含羞不已,可手却在轻解衣扣,不由目瞪口呆,连声道:“你没事吧?你怎么了?”

风倦月道:“我没事,我只是吃醋了。”许清浊支支吾吾道:“我听到了......吃醋什么的,与你现在举动有关吗?”风倦月点头道:“有关。”解开了纽扣,罗裳半滑,露出香肩。

许清浊既想看,又不敢看,咽了口唾沫,尽可能撇过头,嘴上道:“你别这样......”风倦月道:“为什么,你不喜欢么?”许清浊道:“不,我喜欢得很,只是......”

风倦月低声道:“喜欢就行了......”伸出双手,把他脑袋扳回正面。许清浊满脸通红,左顾右盼,就不敢正眼瞧她,情急之下,叫道:“喂,我俩还没成亲呢!”

风倦月愣了一愣,摇头道:“那有什么关系?”靠向许清浊,愈来愈近。许清浊急道:“等一下,我、我手脚不便,动不了......”风倦月道:“我能动就够了。”螓首渐沉,樱唇含露,贴上了他的双唇。

许清浊被她一吻,说不出话,别说不想法子抵抗了,就是能挣脱,也决计不肯再离半分,只觉胸中荡漾,筋骨酥麻,懒洋洋的舒适无比。风倦月右手一拉帘绳,纱帐落下,帐内春光旖旎,不可名状。

一夜无话。次日,许清浊睡到晌午才醒,睁开了眼,发觉自己半靠床头,一调羹甜粥送到嘴里,抬头看去,正是风倦月端着小碗在喂自己。她头扭到另一边,根本不转过来望自己。

许清浊想起昨夜的事,羞愧难当,喝了几口,道:“我饱了。”风倦月移开粥碗,背对着他走开,仍不瞧他。许清浊头望见她侧脸飞霞,犹自不褪,暗想:“她一时冲动,才敢那么大胆,事后却也害羞的不得了。”

风倦月脸红了一整天,一句话不跟他说,照顾他时,目光也不相接。忙完后,回到桌边,低头默默看书。许清浊本来十分羞涩,可瞧她如此,暗觉好笑。试了几次,逗不得她开口,唯有作罢。

又一日,风倦月才恢复言谈,两人关系更进,自是情深意笃,宛如蜜里调油。又住四五日,许清浊伤情好转,手足能动,可以下床行走。内功也随之活络,然而灵敏大减,远不如从前。

他默运念头,驱使“清浊劲”,虽以意达劲,反应迟缓,连一般的习武之人,怕也比不过了。纵使招数精当,在瞬息万变的比武之中,慢了一拍,便是将胜利拱手让人。

许清浊一身武功来之不易,怕经此一劫,难以复原,便催风倦月出发,赶回花苑。风倦月早想带他去神医那儿治伤了,可也担心他休养未足,劝道:“缓一两日,你身子更好一点再走。”

许清浊笑道:“缓什么?我都可以使剑啦!”抓住秋霜剑,右腕一拧,待要挽个剑花,忽地手筋一痛,握持不稳,宝剑打着转飞了出去。风倦月见他脸色发白,道:“便喜欢逞能。”端过他的手,检查一阵,方才放心。

转过身一看,秋霜剑落在桌上,想是坠时剑锋朝下,竟把一本书的封面划破了。风倦月大为心疼,埋怨道:“好好一本书,给你划出这么大一道口子......咦?”话到中途,发现那破口之中,露出一截纸来。

这书厚厚一本,是教人学习外语的。通篇全为西文、汉文对照,封面封底,均以硬壳黏住。风倦月因内容乏味,没有多读,忽察内藏玄机,当下抽出那纸,见其叠了几叠,展开了来,有尺许长宽。

那纸正反两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许清浊奇道:“什么?什么?莫非是武功秘笈?”两人并靠而坐,看那纸的最左边用朱笔写着“总坛地宫变迁始末”八字,相顾惊讶。

接着读下去,纸上所载,正是那迷宫的起源来历,可追溯到丹教都没有建立之时。原来,陶仲文做国师期间,一直在替嘉靖皇帝和自己寻找长生不死的仙方,企图做一对永掌天下的君臣。

他的门徒四处搜索民间的宝方秘法,数年之间,颇有斩获。可这些秘方,多为欺人妄语,没被古人识破,那是因为所载方法或奇特严苛,或用材珍稀,常人耗尽一生也达成不得。

陶仲文兼领三孤,权倾朝野,凭他的财力人力,尝试这些秘方却非困难,结果一试之下,纷纷露馅。他失望之余,一个心腹弟子从汉代某陵墓中掘出一卷天书,记载了玄门的借命之术。

道家施法借命,延自己之寿,自古有之,主要分为“向天借,向地借,向人借”三类。“向天借”是指祈求苍天,变易命格,譬如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星续命;“向地借”是指祷告地府鬼神,招魂归窍,增长寿数。

求天告地,都还算是正法。可那“向人借”的换命术,与其说是借,不如说是夺,不被历代羽士所容,明令禁止。陶仲文找到的法子,便本是一套“五行夺命”的邪法,其中金木火土四种都失传了,只剩下这水行之方。

此法残忍无比:乃聚集一万名康健之人,囚于幽闭处,灌入大水后堵住出口,使其尽数溺死,魂魄被困水中。直到七七四十九天,魂魄俱伏,命主设坛行法,借由独门符箓,将这一万人的性命尽纳己身。换命逆天而行,溺死者每有一人,不论余寿,只得多延命主一日之命。不过一万人,折成一万日,便是多活三十余载。

陶仲文未必尽信,可既知此法,念头难止,终于着手行动。他在冀州地界,修建了一座足以容纳万人的地宫,藏于溶洞地底,既十分隐秘,又与大洼相邻,方便放水而入。

地宫建成,陶仲文不忘恩主,将此事密奏给了嘉靖皇帝。嘉靖皇帝一心长生,岂能不为之所动?可毕竟无兵荒马乱,一万个活人哪里去找?凑齐之前,其余人还得监押养着,难保不泄密,更或有抵抗。

君臣花费数年,才聚集了两三千人,已让朝廷百官有所觉察,不得不收敛,难以多抓无辜。嘉靖皇帝年纪渐老,见遥遥无期,着急万分,暗令陶仲文加快动作。陶仲文担任国师,一举一动给文武官员们盯着,布置颇为不便,当下主动请辞,远离朝堂,建立了丹教,广招好手,专谋此事。

只是如此阴毒之事,天怒人怨,种种阻扰不断,君臣到死没能如愿。陶仲文临死前,怕泄露秘密,下令将知情者全杀掉,却舍不得毁去那地方。虽造了“三重闸”,到底没有开启。

这桩隐秘,关乎皇帝名誉,本来已埋藏于世,无人知晓。可在丹教总坛迁往冀州后,不少人发现了这地宫,自然也有调查其真相的,中护法宫乐禅就是其中一位。

宫乐禅本乃名门正派的高手,年轻时与人搏斗重伤,被太真教主所救,两人结拜为兄弟。太真教主继位,特意邀请宫乐禅入教。前两代的教主专注音乐、古玩,不怎么害人,丹教名声尚可,宫乐禅欣然答应。

太真教主得了权,日渐骄横,自大阴狠,妄图称雄武林。宫乐禅规劝不得,不愿助纣为虐,便以颇通土木之学,替总坛完善机关为由,避开杀人放火的勾当。

他改修总坛之时,在地宫角落挖出一具遗体。几经辨认,这人乃陶仲文的一个门客,因为得知隐情,被人追杀,逃到这里,自掘坟墓而死,身边留下一册,详述了当年的实情。

宫乐禅尽知此事,心想道场仍在,义兄若知道了,多会效仿陶仲文之举。他怕走漏秘密,以外出公办为名,去了两广一带,又称身染重疾,不能赶回。

他“养病”期间,接触了西洋传教士,对外国的学问、艺术和国史十分喜爱,从此致力此道,更常常派人,将自己的研究和一些西洋宝物,带给太真教主,以免义兄起疑不快。

不料,忽一日,四名坛主拜访宫乐禅,软磨硬泡,将他接回了总坛。兄弟俩一重逢,宫乐禅方知这义兄兴致勃勃,要仿照那牛头人身怪的神话,打造一座相同的迷宫,非得他来当监工。

宫乐禅无可奈何,明知耗费人财,仍依义兄的要求,在地宫间建了一座迷宫,路径交错复杂,其中许多机关开闭难察。他答应将此地改成迷宫,也有掩盖陶仲文阴谋,不使义兄重蹈覆辙的深意。

哪知迷宫建成了,太真教主言明意图:要将武林中反抗他的人士,一一抓到这迷宫,再派武功高手扮成那怪物,终日追杀这些人,叫他们遭尽恐惧而死,方泄心头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