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从此替爷征

“魏虎,好冷啊!!!”阿木睡梦中喃喃说道。蒲州的冬天,比之梁郡要寒冷得多。魏虎低低道“抱紧我就暖和了。”却悄悄的把自己多带的毡子给阿木盖上。

*******************************************

“啊奥!!!!!”阿木睁开眼睛,冬天起床是很困难的。“好重啊,什么东西?”阿木发现自己身上盖着双层的毡子,“怎么回事?”一看旁边魏虎已经不在,边起床边叫魏虎,魏虎从外边进来“阿木,醒了?”

“魏虎,为什么我会盖这么多?”

魏虎笑道“还说呢。你这一睡着,真是谁都惹不起了,把我的毡子都抢走了,我拉都拉不过来。这不没办法,我又拿了一张。幸亏我带的多。”

阿木不好意思道“对不起啊。走吧,该跑步去了。”一天又一天的日常训练,日子过得很快。安颉大人那边也不管阿木他们,所以可以经常去山里打一些野味回来解解馋。除了冷点以外,倒也没什么不好。这天是除夕夜,大家在吃完阿木教做的饺子后,各营房都点起了油灯,开始守岁。“原来这时候就有守岁的习俗了!”阿木暗道。魏虎正在给大家绘声绘色讲大凶兽年的故事,大家一脸瞌睡的认真听。“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张浩打断道“千户大人,咱能换点新鲜的吗?我从小就听,早就知道了。”

魏虎骂道“你听过不等于大家都听过,大家说是不是?”

大伙懒懒道“是!!!”魏虎一看大家这神情,就知道这个大家早都不爱听了,只不过碍于他千户的面子大家才听的。“阿木,别躺下呀!你给大家讲一个。”

阿木道“好吧,我来。”阿木坐了起来,整理一下衣服,咳嗽一声,清清嗓子“大家都知道门神吧?”

众人道“知道,神荼和郁垒,有什么奇怪么?”

阿木道“那你们知道他们的本名叫什么?”众人摇头。阿木道“二人本名其实我也不知。”

众人叫道“切,还当你知道呢!”

阿木又道“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他俩是门神么?”众人又摇头。“相传,在太古时期,有一位君王,名字不得而知,只知道谥号太宗。这神荼和郁垒是他手下两名大将,长得凶神恶煞。在京师有一条河,河里有个龙王。京师有个有名的卦师,算无不中。龙王听说后就想见见。这天龙王化成人形,来找卦师,问他何日有雨,卦师言道,今日午后就有。龙王暗道,我管行云布雨,怎么不知?就问卦师,如不准奈何?卦师言道,如不准,就此收手,再不给人卜卦。龙王刚回到龙宫,日值天神就来传天帝旨意,让他午后降雨。龙王顿时心惊。但转念一想,不如改到晚上下。第二天,龙王来找卦师,你这回可卜得不准。卦师言道,非我不准,乃尔使诈。龙王正要让他收摊,不料卦师突道,尔死期将至,而不自知么?龙王言道,尔卜卦不准,欺世盗名,怎知我事。卦师言道,尔乃河中龙王,我岂有不知?尔私改天帝御召,命不久矣。龙王乃知厉害,遂求良策。卦师道可去找此城君王太宗,杀你之人乃他的大臣。这龙王就来到了王宫。太宗一听也是小事一桩,就答应了。不料贪杯误事,龙王还是被杀。这龙王魂魄怨恨太宗言而无信,就天天来叨扰他,太宗不堪其扰。神荼和郁垒二位大将听说后,主动为太宗看守门户。这龙王再没来。从此世人就把此二人视作门神。又桃木有驱邪之功效,所以在桃木上写二人名字,权作门神。”众人都听呆了。阿木咳嗽一声,“讲完了!!”众人这才道“真的假的啊?”

阿木道“千真万确,所以千万别乱答应别人,否则一旦没做到,这龙王就会来索命了!”众人都不做声了。魏虎道“阿木,再讲一个吧,也就你能讲一些新奇的东西。其他人我看还不如我呢!”

阿木道“讲呢,有的是,不过都得拿出点诚意来。”阿木说完就后悔了,现在当兵不挣钱,发饷都不是给钱,要么给绢,要么给盐,还得自己去集市换钱。众人认真道“我们很有诚意啊!”

阿木趁势道“好,那么,我再给大家讲一个猴子成精的故事。相传啊,在很久很久以前,大山里边有只猴子,打败了山里所有的对手,老虎啊,牛啦,蛇什么的都不是他的对手,这只猴子就下山来到了人间,想要寻找更强大的对手……”是夜,阿木都快不知道自己讲的是什么故事了,众人却听得聚精会神。好不容易听到鸡叫,“好了,五更天亮了。睡觉!”日子一天天的过去,离开赴京师的日子越来越近,这日,伙房都开始准备干粮,大家也都开始整理自己的东西,以免走得太匆忙,落下什么。

……………………………………………………………………(本章完)

魏晋时,已形成除夕守岁的习俗。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记载: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