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暮至黑山头(中)

大军杀了一夜,由于是军事要塞,并没有百姓居住,倒是免去了许多麻烦。只要口令不对,就是敌军。第二天,安颉大人召集众将开会“现在,河南三镇已夺其二,只剩滑台(今滑县)一镇。敌军必会集重兵全力守之。现我军气势正盛,本将决定一鼓作气,拿下滑台,收复刘宋侵占之地。大军修整一天后出发,全军务必全力拿下滑台……”正开会呢,外边传令兵进来“报将军!探马来报:刘宋大将檀道济任总都督招讨,率大军赶赴历城(今济南),准备救援滑台。”

安颉大人一摆手“知道了!”等传令兵出去,安颉大人问道“檀道济当世第一名将,不可小觑。大家有什么意见?”众人皆言不妙,看来都觉得不是檀道济的对手。安颉大人一拍桌子“食君之禄,担军之忧。岂能未战而先怯?”

阿木起身一抱拳“将军!末将愿往!不过,为防万一,还需一位将军相助。”

安颉大人道“好!也不需要你击败檀道济,只要让他不能增援滑台即可。等我们拿下滑台,檀道济再来就没有意义了。”

阿木道“末将一定尽力!”

安颉大人道“好,长孙道生将军与你同去,你们二人所部都有马匹,行动快。大军先围困滑台,等你们那边的消息。”阿木和长孙道生领命。

第二天,大军北上滑台,阿木他们分兵两路赶往历城方向截击檀道济。乙旃眷向阿木请战,愿做先锋,阿木同意了。走了两天,快到寿张(今山东东平)的时候,前面传来消息,乙旃眷大败。阿木赶紧带人前去营救,正赶上刘宋追兵,冲杀一阵,刘宋军队大败。阿木传令停止追击,就地结阵,以逸待劳等待刘宋的主力前来。过了一会,果然看见大队人马出现。阿木一声令下,乘敌军未结成阵型大军冲杀过去,刘宋军队再败。阿木带人追击,正追杀呢,看见前面路口山高林密,正适合埋伏。赶紧传令停止追击,问谁认识这是什么地方,田钰出来道“此地名唤梁山,这条山谷唤作黑风口。”

阿木暗道“原来到了水泊梁山了。不过老子可不想做强盗。”赶紧传令后队变前队,后撤。正要退走,路口冲出大量的骑兵追来。阿木一看,赶紧带梁郡府骑兵迎敌。大军杀了一阵,刘宋又退往山谷,诱敌的意图太明显了。阿木结阵来到山谷口,冲里边喊道“玉面阎罗在此!有不怕死的出来一个。”果然有不怕死的,阿木一看,还是旧识,段宏,示意不要放箭。等来到近前,阿木拍马上前,一拱手“一别数日,段将军可好。”

段宏也一拱手“原来是‘玉面阎罗’。我说北魏军怎么会停止追击呢。”

阿木问道“檀道济都督也来了么?”

段宏道“正在前面。这诱敌深入之计正是大人的拿手好戏,不想却被你识破。”

阿木道“可否请都督前来一叙。”

段宏道“这个就不是在下能说了算的,在下回去给你带个话。”段宏拨转马头回去。不一会,里边大队人马慢慢出来排好阵势。从里边出来一辆战车,想来就是檀道济了,段宏和另一位将军在左右跟随。阿木拍马上前,来到近处,一拱手“大都督好啊!”车上之人一看是个年轻人,也不施礼“‘玉面阎罗’的大名,传遍江南,不曾想,却如此年轻。见本都督有何事?”

阿木也不以为意,继续道“本将自出战以来,从无败绩,今日大家旗鼓相当,就此罢手如何?”

檀道济哼了一声“下次,让你知道本大都督的手段。”说完就要准备回去。

阿木喊道“慢着!大家今日既然停手,不如谈些家常如何?”

檀道济道“战场之上,谈什么家常?”

阿木不正面回答“大都督,‘五柳先生’一向可好?”

檀道济大奇“你小小年纪,如何知道‘五柳先生’?”

阿木还是不正面回答“在下自幼喜读先生诗文,对先生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很是向往。”

檀道济更奇“想不到!想不到!在北地竟然有陶先生的忘年知己,先生若还在世,定会大慰平生。”

阿木一听陶渊明已死,大为遗憾“想不到,今生竟无缘得见先生,实为人生憾事啊!大都督,今日别过,他日再决胜负!”檀道济回到队伍中,刘宋大军撤回山谷。阿木带队后撤。

……………………………………………………(本章完)陶渊明在彭泽当了八十多天县令,因“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而解甲归田,在江州过着隐居生活,在他老年贫困的时候,即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也就是他76岁时,正在担任江州刺史的檀道济听说了陶渊明最近又病了,家中又缺少食物,饿得已经躺在床上好些天,起不了床。心中甚是挂念,知道他喜爱喝酒,专门打了几斤好酒和一些他喜欢的美食,亲自到他家访问。

在一个残败颓圮的院落,“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一位老人,已经躺在那张屡加修缮的旧床上好多天了,饥寒交迫。檀道济看后,心中一片酸楚,一位大名鼎鼎的文人晚年竟如此落魄,就忍不住的劝他说,“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忍,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陶渊明回答道,很坚决的拒绝了檀道济送的酒肉。

看样子陶渊明看不惯当朝社会,不愿意为“五斗米而折腰”,此人极其清高,有着文人的骨气,不为利禄所动。堂堂一个江州刺史手握兵权,屈尊来请一个糟老头出山,居然还不给面子,按道理有陶渊明的苦头吃,可事实不是这样,檀道济也没有为难陶渊明。一位当朝战功赫赫的武将,一位满腹经纶的文人,一种惺惺相惜的友谊瞬间在这里得到了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