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里种地的人家基本都会种稻谷。
种植的田地都是村里集中统一分配的,分配的基本依据是人口。每几年会调整一次。
大多数时候我们家会分到两块较大的稻田,一块小的水田和一块中等的旱地。
所谓较大的其实也是半亩或者大半亩,从我妈口中听到的。
种植稻谷的过程大体是:播种,培植秧苗,拔秧,插秧,培植稻禾,开花结果,收割…
开春时(一般农历二月),随着雨水渐多,我们首先要整理出秧田,把水土状态都调整好。
秧田一般选择水源充足的小块水田或者在大稻田里方便取水的小块区域。
要把泥土锄松了,然后弄成几块并排的中间过水的长土块,浇上农家肥,等待播种。
与此同时,在家里筛选好谷种,去掉空粒,用盆子或者水桶泡谷种来发芽,既是二次筛选过程,也有利于播种时快速扎根,避免鸟儿啄食。
谷种泡了些时日,长出了嫩芽后,把谷种均匀洒在秧田土块上。根据谷种生长情况,看是否要补种,何时加何种肥料。保证水源的充足则是最重要的。
秧田一般都很小,因为一小块地的秧苗足够一大块田地种植了。有时大家会合作搞秧田,轮流照顾,节省人力成本。
随着秧苗一天天长大,雨水也慢慢充沛起来,村里会统一从江河抽水进渠,供大家开始整理稻田。
稻田以前大量依赖耕牛翻土,但村里有耕牛的人不多,每到这个时节,大家就请少数有耕牛的人家帮忙翻土。
耕牛翻土只是粗翻,接下来还得通过引水软化泥土,用锄头打碎大的土块,用耙继续梳理。整理出一块稻田就累得够呛。
整理稻田差不多了,可以开始拔秧苗。
拔秧苗时为了保护拔起来的秧苗的根系,得提前一两天引水把秧田泡一下,软化土质。
到了拔秧时,每个人带上一把小凳子,摆在秧田边上或者已经拔空的地方,开拔了。
拔秧时,主要使用好拇指食指和中指,三只手指靠近秧苗根部握紧,然后以约斜三十度向上拔起。
这个角度有利于把一些小的根须扯断,推开根部旁边的土,容易把秧苗扒出来。
拔秧苗时要注意辨别“假秧”。
“假秧”无论是幼苗还是成株都和稻禾很像,但是果实不是稻谷。
辨别方法是看根部附近茎的颜色和形状,秧苗那里一般带红褐色,偏圆,根容易折断;“假秧”颜色是单纯的绿,形状比较扁,根系发达不易折断。
除了注意“假秧”,偶尔也要留意一下自己两条小腿。
因为很可能在你专心干活的时候,几条水蛭已经吸在上面了。
每一次去拔秧,我从没幸免。
秧田里的水混着泥土,混浊得很,是看不到水下的。水蛭游动似乎是可以一直在水面下,所以靠近时根本不知道。
拔秧时,身体动作不小,水蛭贴到小腿上根本没感觉。甚至很多时候发现时,水蛭已经吸了一肚子了。
我们乡下有句话叫“一滴血,一碗饭”,对于水蛭这种行为都是愤怒至极,会用“热烈”的方式回敬。
比如把它们放到尚且剩余少量农药的农药瓶子里。这是大人们仁慈的处理办法。
我们小孩的处理办法比较多是:用钉子在水蛭身上钉洞,用火烧,甚至切成多段…
回到正题。
我们拔起来的秧苗,一只手抓不过来的时候就会用稻秆束起来。
根据自己要耕种的稻田的大小,大家对于要多少束秧苗都心中有数,知道要拔多少。
我们家一般是下午傍晚拔秧,带回家里,第二天就可以带到稻田里插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