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中小学作文教学的指导

为何怕写作文

都说学生怕作文,其实,最怕作文的是我们语文老师。怕作文,并非我们不会写(不会写的大概也有,极少数),而是没有写的习惯。中国有句老话,叫“习惯成自然”。

有了写的习惯,动笔就是一件自然的事;没有习惯,写起来就多大话、套话、废话,多模式、程式、老式,出笼的文章不要说给学生示范,就是自己看也觉得脸红,于是索性不写,仅靠以前的语文功底和工作中接触的学生习作来“教作文”。

长此以往,能写作文的语文教师怎能多起来?擅长此道的就更是寥若晨星了。以前教师兼作家的很多,叶圣陶先生等就是。现在呢,几乎听不到、看不到了。

该写作文,却没有写的习惯。这里有语文教师个人的原因:喜欢写作的毕竟很少,外面的世界又太精彩,笔耕爬格子的魅力毕竟有限;也有学校教育制度的问题,今天的语文教师大多兼任班主任,德育活动多之又多,对语文教学势必造成冲击,体现在“下水”上,便是能不写就不写了。

而我觉得,真正的问题不在教师本身,而在于我们社会大气候——客观上,语文教师没有必要写作文。

目之所及,没有任何法规明确要求语文老师写作文。绝大多数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也未作此要求。倒是上海、北京这两个大都市与众不同,明文规定语文教师一年要写多少多少文字,前者还把这些要求写进二期课改语文标准,但是据了解,这些还有待贯彻与落实——许多教师根本就不知道有这回事。

既然如此,语文教师也就没有必要自加压力,咬着笔杆写文章了。

那么,往深里问,该写,却不写,这又是为什么呢?教师专业化远未被社会重视,语文教师尤甚。音乐老师会唱歌,数学老师能做题,语文教师呢?自然也该能说会写。这是天经地义,不用质疑的。

作文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也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遗憾的是,我们的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似乎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读写在语文教师专业化中的重要作用与奠基功能,忽视了读写在教研活动、校本研训中的地位和作用,导致教师缺乏专业成长的紧迫性与积极性。

缺乏实施措施及评价考核标准。按照信息论的观点,任何事情必须有信息输入(如要求)与信息输出(如反馈),那么这事情往往落实到位。例如某位西部校长允许教师只要发表文学作品,可以此代替教育教学经验总结,效果不错。可见,作为教师专业化重要内容之一的写作,应该有一系列制度与活动保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开展。

所以,语文教师不写作文,该打板子的不仅仅是语文教师自己。但是,不写作文的语文教师肯定不是一个很专业的语文教师,最终,他也做不了一个好老师。

详批还是略批

说这个问题,首先想到两个人,其中一个是中学语文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先生。她在谈高中语文教学时,这样介绍批改作文的经验:

“学生写起作文来,两三千字是家常便饭,你要和他交流、要改,很多是通过自己的批点和学生心灵交流的,他写二三千字,要批上个千把字。因为学生最喜欢看你的评语,他对你有一种企盼、一种渴望!

“我想到孩子这样的一些心情,我就熬夜了,有的时候真是熬到天亮!一学期学生要写8篇作文,我还要写8篇小作文,16篇,那是怎么样一个工作量!但是我在改作文当中,真是感到学生的青春活力对我的教育,我特别感觉到那些男孩子,十七八岁,写起来真是慷慨激昂、淋漓尽致,要说我的成长,我真是感谢高中的一些学生对我的教育,那种青春的感染,使我觉得教师真正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业了!”

另外一个是小学语文名师于永正先生。1996年,我在江苏东台市出席省“教海探航”征文颁奖活动,见到了久仰的于老师。于老师的作文教学当时已闻名遐迩,在小语界有广泛的影响。觅得一个机会,我便向他请教:“作文详批与简批哪个好?”于老师微笑着告诉我,他批学生作文从来都是很简单的,多画一些波浪线,好作文再在文后画一个大拇指以示表扬。

说的都是作文批改,又都是语文教育界的大旗,可两位名师观点泾渭分明,截然不同。一个赞成详批,一个倡导简批,让教师如何是好——何况批改的问题本来就一直困扰着语文老师啊!

我们稍加分析,可能会发现一点名堂。于漪老师教的是高中学生,她把作文批改当作是与学生“心灵交流”的工具与载体,于是,不能不详,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世界啊!

于漪老师批的是作文,育的却是“人”;于永正老师呢,教的是小学生,他专注于“言语交际作文实验”,学生每一次作文都得到了老师精心的辅导。作文批改中,他画线、画大拇指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以成功培育成功。可见,两位名师方法不同,但是“心中都有人”。本质上,他们都是从教育着眼的。

说到这里,批改是详是略的问题似乎还没有解决。一线老师既不敢简简单单地批改,又实在无力篇篇精批。

此时,我不由想起我的老师庄关通先生(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来,他珍藏着其子庄慎就读苏州中学时的作文本,缘何?老师的批语。

我看过那位老师的批语,不但字写得漂亮,而且评得到位,每篇作文除了眉批,还有总评,字数虽不多,但条条都说到点子上,表扬优点实事求是,提出批评言辞恳切。这样的修改,让学生读一读,悟一悟,就会像“冷水泡茶慢慢浓”一样收到成效的。

庄老师不但保存着这些珍贵的作文本,还写了一篇《纸上谈心》的文章,详细介绍了这位老师批作文的方法,在北京《中学语文教学》上发表。

这位老师的做法其实是“精批略改”:拿到学生的作文,教师读得仔细,想得深入,是为“精批”。有了这样的“精心”,有了这样的“精神”,教师写起评语来就能说到点子上,学生看着就得益。不但认识上有提高,而且实践上有收获,便于动笔修改,提高写作能力。

看来,作文批改无论详略,贵在有效,又以“攻心”为上,让学生动情、动心,进而动笔。

改还是不改

说到“改”,其实不易。重庆南开中学学子在写回忆录时,说到这样一件事,一位同学在作文开头第一句写道:“远远的东方,太阳正在升起。”语文老师陶光红笔一挥,只是在“的”字后面加了个逗号,变成了“远远的,东方,太阳正在升起”。

诸位可以读一读,有没有这个逗号,句子的意思、句子的韵味,是不是大有不同?

有了这个逗号,整个句子就活了起来,读起来那么生动,有节奏,有趣味。

显然,这样的“改”看似随意却艰辛,看似细小却重大;显然,这样的“改”最能让学生立马领悟、终生获益;显然,这样的“改”,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语感。“语感”只能来自语文教师海量的阅读与写作,来自教师大量的“改”的实践。

好的作文批改,一定改得恰当,改得精心,改得学生心服口服,改得学生“一叶知秋”、“滴水见大海”。

要改好,首先要是明白“为什么改”。改,当然不是出学生的丑,不是挑学生的刺,不是显示教师的高明和先知,而是为了学生,帮助学生准确表情达意,通过咀嚼教师的批改,通过之后的修改获得作文的真本领、做人的真智慧,从此不需老师批改。

于是,在这样的目的下,我们来探讨“怎样改”的问题。不少老师喜欢“改”出学生作文中所有或大多数毛病,这固然是尽职的表现,却未必赢得学生的“心”。学生看了不舒服,觉得伤了自尊,那么,再好的批改也失去了意义。教育总是师生和谐互动才好,作文教学也得遵循接受美学。教师改得再好,学生不接受,又有何用?我们传统的语文教育很重视“改”,而且提出了“改”不伤学生自尊心的原则。毫无疑问,改,不是“改”出学生所有的语病与问题。

所以,我想,作文还是要改的,那些学生自己动手(比如查字典,请教别人)就能解决的字词问题,应该而且必须让学生自己改,否则就是越俎代庖了。教师要改的,应该是学生忽视,或者不注意的地方,比如一个字词的改动,一个句子的改写等。每篇习作不宜多,一二处即可,但这很少的“改动”,必须正确,必须要求学生拿到作文本来读一读,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这么改,有什么好?以教师的“改”来示范,来引导,这样,日久天长,学生就能学会自己修改。

作文是写出来的,好作文则是改出来的;学会了修改,学生写出好作文的日子就不远了。

作文评分“四招”

评分是教学手段,故有如下“四招”:

(1)真心诚意给满分 以前,我自己作文,从未得过满分;后来,我批学生作文,也未曾给过满分;再后来,我做了教研员,还是没有看到或听到哪个学生的作文得了100分。

在绝大多数语文教师眼里,学生只是学习作文而已,如果哪一次写得比较出彩,无论如何都要挑点刺扣点分的,否则“我这个教师的水平体现在哪里!”——这几乎成了作文教学的“真理”。

诚然,学生不是作家,作家的作品尚且不可能十全十美,那么何必用那个好像永远存在——实际又永远达不到的标准来苛求学生呢?大胆地给学生100分吧,只要你觉得这篇作文真的很好,好到里面的瑕斑无法掩盖作文的亮色和光辉!

想一想吧,连高考都有满分作文,为什么准备更充分状态更放松构思更精致的日常作文就不能得满分呢!有人也许担心给满分会带给学生负面影响,我以为这实在是多虑,谁能经常得满分呢,更何况有鉴在先。一些学生数学竞赛不也经常得满分,他们骄傲了没有,退步了没有?

(2)超乎常规打“反分” 好学生高分看得多了,也会不以为然;中下学生的作文老得六七十分,时间长了就会失去感觉。怎么办,我在学校教书时,想出了打“反分”的方法。

对好学生的平庸之作给低分(本来要给中等分数),对中下学生的努力之作打高分(本来也要给中等分数)。每当发下作文本,这些学生都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马上翻看教师评语,分析自己“急降(升)”的原因。

为了让分数成为调控教学的一种手段,我往往给这时的好学生一个比较高的评价,先夸学生以前取得的成绩,然后直言本次作文有几条不足,“刺激”并引导学生走出低潮;对中下学生,则先罗列本次作文存在的不足,再好言好语鼓励,使学生意识到虽有问题,但只要努力,完全可以再上层楼。

(3)新旧有别用“双分” 学生的作文基础有别,而作文能力的提高又需要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因此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学生无论怎样努力,分数老在原地“徘徊”,其积极性和上进心受到极大影响。

对这种学生的作文可以打两个分数:一个分数为基础分,根据学生语言、选材等作文基本功来定;另一个分数则根据本次作文训练重点而定,如果学生在这一点上作得较好,就给高分或满分。一篇作文两个分数,既使学生受到鼓励,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认可,又看到自己的不足,有了前行的勇气和劲头。

实践证明,新旧有别,特别适用于中下学生,能使他们重树作文信心,走出作文困境。

(4)查缺补漏延评分 在评分时也可采用延迟评价的办法,或曰“二次评分”。第一次只指出问题或干脆不指出问题,发回学生修改后再打分。如此暂不打分,并非对学生作文中的问题视而不见,而是相信学生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一个“查缺补漏”的机会。这种评分适用于任何学生,尤其是那些好学且有望进步的学生,对那些不够努力但完全可以写得更好的学生也颇有效果。

由上可见,分数不只是分数,作文评分不是要给学生一个结论,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要充分发挥其发展的功能,使分数成为激励,成为催化剂,成为适度的焦虑和合理的压力,成为提高作文能力的新起点。

作文指导中的“讲”

最近听了一堂三年级作文指导课,是三年级的一次训练。本次作文要求学生“观察一处景物”,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写段时要“把主要景物写具体些”,并要求学生在习作时“注意用词准确,语句通顺,书写工整,不写错别字”。且让我简单地介绍一下这节课:

上课伊始,教师开门见山,“我们昨天观察了学校的操场,这次作文有什么要求呢?”在学生读书回答后,教师把“按顺序、抓特点、写具体”板书在黑板上。接下去的教学步骤是,首先,统一要求学生按先中间后四周的顺序说说操场的中间及四周分别有什么?其次,按“操场—跑道—旗杆—栏杆—树”的顺序指导学生说说事物的不同特点。再次,教师依次启发并提供以下词语,宽广、平坦;红、软;高、直;银光闪闪;多、齐。指导学生把不同的事物逐个说具体。最后,学生动笔写。

这位教师“讲”的内容有:

(1)选用题材 这样做便于教师指导,更便于批改。但学生要另写一处景物,是没有自主权的。

(2)知识、技法 这节课传授的知识、技法是,按一定的顺序、抓住事物的特点观察、习作。教师的讲解紧扣本次作文要求,不可谓不细致。

(3)词语、句式 在28分钟的讲课时间里,教师不但提供了关于事物特点的9个关键词,还在学生具体说时,提供了不少句子,比如“这么齐的树,有如卫兵在保卫操场”、“旗杆耸立在操场上”等。应当指出的是,上课的教师语文功底不够扎实,用“宽广”来形容操场极为不妥当。

再来看教师讲的效果:尽管教师在传授作文知识方面科学、准确,但学生没有发言、作文的热情,他们在教师“铺设”的“轨道”上学习,整堂课“风平浪静”,没有起伏也没有波澜;35分钟的课,学生动笔写的时间只有7分钟,其余的时间都用在了教师的讲讲问问中。但我们可以预料,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肯定大同小异。

总之,这是一堂很有普遍意义的作前指导课,这样的“讲”充斥着各地的作文指导课。从这样的指导课,我们可以得到教训,也能有所启迪。那就是,指导课上,教师要讲知识、技法,但得讲究艺术,即:讲作文知识、技法,须让每个学生想听,产生写的冲动。

一位老师要让学生写动物,指导的重点是抓住动物的外形写具体。他并没有像上面的老师一样“正襟危坐”地逐一传授知识,而是在课前准备了一只欢蹦乱跳的小白兔,上课时,放在教室里跑了一圈,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正在学生看得高兴的时候,教师把兔子收在一个纸盒子里,然后让学生说说小兔子的外形,学生很少有说完全的。因为刚才光注意它怎么好玩了,没注意它的外形。

对于老师的提问,学生虽然说不全或答不上来,却产生了想再看、非看个明白不可的强烈欲望。这时教师才提出观察兔子的要求,然后再放出兔子,让学生看个够。

这节课,教师充分考虑到学习兴趣的前提作用,以一只活蹦乱跳的小白兔为教具,激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他利用学生没有看够想看又看不见的急切心理,再一放(兔),并提出思考问题,很自然地就把学生的兴趣引上了学习轨道。

可以设想,如果这位教师一开始就讲要求,立即传授写动物要抓外形的知识,学生肯定不会像现在一样始终处在兴趣盎然、细致观察、紧张思维之中。这样的“讲”,似乎没有把作文的知识“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营造了快乐的氛围,钩起了学生自主观察、写作的欲望,显然取得了“少少许胜多多许”的教学效果。

动机是学生学习包括听“讲”的内驱力,没有情感的策动和参与,教师指导课上的“讲”就会成为“塞”与“送”,效果可想而知。

讲作文知识、技法,须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人的学习主要有三种方式,接受学习、体验学习和发现学习。笔者认为,作文学习固然需要“接受”,但靠“讲”显然不够。作文的过程,是学生情感、认识等自然“输出”的过程,因此,作文本来就应该少一些“规矩要求”。

另外,作文的知识、方法其实并不多(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毕业,挂在老师嘴边的总是题材、主题、详略等),学生只要读多了书、练多了笔,许多知识、方法都可以“无师自通”甚至融会贯通。外国民谚云:“你听来的,很快就会忘掉;你看见的就能记住;你做了的就能学会”。

作文主要是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学会习作,所以我们做教师的要相信学生,写景物,可以拿“操场”做例子来“解剖”,但学生真正写时,要给他们自主选择题材的自由。实际上,学生喜欢的景物多着呢,写操场对不少人来讲是“无病呻吟”。具体到观察方法、如何写具体,学生要“听”老师“讲”的有关知识,但一定要鼓励学生学习、发展甚至超越,“各显神通”才是作文。

同样是上面的例子,是否可以先写国旗呢?学生一进校门,一眼就望到了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每天都要向国旗敬礼,热血沸腾地唱国歌,完全可以先写国旗呀,为什么一定要先中间后四周,就不能先印象深的再涉及其它呢?这也是按一定的顺序啊!

所以,教师要讲规矩,要有要求,但应当给学生一个空间,一个自由的空间。这样的讲,学生才能“走进去”,更能“走出来”,既在“接受”,又在“发现”,并感受到人的自尊、自信和非凡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