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的母亲为什么如此高贵?李渊又同北周及隋杨这两家皇室有着什么样紧密而微妙的关系?
李渊那鲜为人知的出身优势,果然是他升迁的潜规则吗?事实果真是这样简单吗?
隋炀帝对李渊恩宠的内幕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他的妻子窦氏又起了什么至关重要的作用?窦氏夫人是个什么样的传奇女子?
我们通过一组关于史上最牛的开国皇帝新奇而强烈的对比,又将发现一个什么样的特别又惊人的事实?
在无数版本说李渊时,到底都说了他一些什么?李渊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受到贬损呢?到底是谁在幕后操纵着这一切?这个千古谜案又是什么样的玄机造成的?
我所说的解读李渊的两个重要却被忽略的符号,是指什么事件而言的呢?
一、李渊的出身优势鲜为人知
英俊的小王子
在北周时期,李渊的父亲就迁居到长安。
史书上说,仁公生高祖于长安。
仁公的儿子就是我们的李渊老兄了。
李渊是个不打折扣的贵族公子,史书称赞他:倜傥豁达、任性直率、宽仁容众,无贵贱咸得其欢心。
如果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李渊就是个很讨人喜欢的大帅哥。喜欢他的人不仅有年轻美眉,还有当时最有权势的皇帝杨坚,这位皇爷就曾经说,小帅哥渊子很不一般,对他格外垂爱。史书上更是说:隋文帝独孤皇后,高祖之从母也,以故文帝与高祖相亲爱。
独孤家族高贵的女儿
独孤姊妹全都尊贵非常,而且还都有本事一人生了一个皇帝(这两个皇帝就是隋炀帝杨广与唐高祖李渊),确实是件难得的事儿。孤独家族因为有了这样的两个女儿,得以光宗耀祖,彪炳千秋。在此后一百多年才被白老夫子写出的名句“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在这两个姐妹身上也很用得着。
突厥望族成员独孤信,不仅是宇文泰创建北周的重要赞助者,同时他还与当时的许多望族保持着广泛的联姻关系。
天助独孤信,让他生了好多个女儿。于是他可以把大女儿嫁给了宇文泰之子,即北周的第一个皇帝明帝(公元557—561年在位),成为北周明帝的皇后。
他的七女儿则嫁给了杨忠的儿子杨坚,即后来历史上著名的隋文帝(公元581—605年在位),成为了隋廷第一任皇后,而且还生了更有知名度的隋炀帝杨广。
李渊的母亲,是同为八柱国之家的独孤信的四女儿。她嫁给李渊的父亲后,又在公元566年生下了李渊。
皇亲贵戚
这么说来,李渊自从祖父以来,家世贵显,不仅是北周皇室宇文氏的姻亲,也是隋廷杨氏的贵戚。
细论起来,李渊是不打折扣的隋文帝之内甥,隋炀帝之姨表兄弟。
李渊的妻子窦氏,也是鲜卑军事贵族。其父窦毅,在北周时为上柱国,母亲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
因此,李渊不仅是著名的汉代名将后代,也不仅是统治中国西北部的汉—鲜卑—突厥贵族的混血儿,而且通过母系血亲,李渊又同北周及隋杨这两家皇室有着紧密而微妙的关系。
鲜为人知的出身优势
李氏家族还是当时最高品级的世袭贵族。李虎在北周之初的公元558年被封为唐公。
公元572年,李渊在只是一个六岁小孩子的时候死了父亲,但有他的皇帝姨父关照,李渊又得以承袭了这个爵位。
而且恩宠还在增加,史书上说,以为千牛备身,事隋谯、陇二州刺史。
在那个极其注重家庭门第出身和姻亲关系的时代,李渊一出场就获得了很多人不具备的极大便利。
他曾经不无得意地说过:“承七叶之余庆,资五世之克昌;遂得地臣戚里,家称公室。”
这话也正是真实的写照。
那么事实果真是这样简单吗?
二、李渊的皇帝实习期
千牛备身
有必要先细细说一下:
李渊于公元581年开始做文帝的侍卫——千牛备身,那一年他十六岁。
这个叫千牛备身的官,就是入宫执掌御制的千牛宝刀,是当朝皇帝的贴身侍卫,这个美差一般由年轻英俊的贵族子弟来担任,虽然品级不高,但因为是在皇帝身边做事,很有面子,也威风非常。
这时候正是隋朝建立之初。
李渊得到这个差使,完全是凭借了其贵族的出身。
这个官阶是贵族子弟的进身之阶,不过,一直到隋文帝在世时,李渊也只是做到地方州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刺史(后称为太守)。
皇帝实习期
当年,做千牛备身的时候,每次上朝,小渊子恭立于侧,眼见着皇帝姨父处理政务,开始了无其名但有其实的皇帝实习期。
那些君臣间商讨的军国大事,那些能人干臣所献的奇策妙计,都让他耳濡目染,所以说李渊应该是非常精通治国之道的,因为他的君王术,很多不是从故纸堆中得来,而是在现实中活生生学习来的。
杨坚的勤政爱民,还有那么多高明的政治手腕,都让他在无意间成为了李渊的政治启蒙老师。
恩宠的内幕
因为年龄相仿,从可能性来说,李渊自幼就可能与两姨兄弟杨广常在一块儿玩闹。所以最初时,两人的关系还是相当好的。因此到了杨广继承大位当了皇帝之后,他又关照了这个两姨兄弟,让李渊得以升任太守(大业中,历岐州刺史、荥阳楼烦二郡太守),这还不算,“又召为殿前少监、卫尉少卿”。
好了,至此,我们可以回答一下前面的设问了。
事情其实并不简单。
不错,到隋炀帝大业年间,李渊得以调任中央朝廷,担任了殿内少监,后来又改任卫尉少卿。
但在这个官位升迁的背后,其妻窦氏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李渊任职地方时,她曾经劝李渊迎合隋炀帝对声色犬马的喜好,将他那诸多匹种良质优的骏马,进献给这个做皇帝的两姨兄弟。
李渊开始舍不得,犹犹豫豫的,结果招致隋炀帝的不满。
后来,李老兄幡然醒悟,屡屡搜求鹰犬进献,很快便得到了升迁。
三、史上被传说吹晕的虚构形象——李元霸
李渊不凡的妻子
从帮助李渊处理上下级关系这件事里,我们能看出李渊的夫人窦氏是个很有见识的女子。
关于窦氏夫人的记载,史书上并不多,只有她说过的一句极为精彩的话,被广泛传播,并称之为奇闻。
窦氏夫人的母亲是周武帝的姊姊襄阳公主。
公元581年,杨坚废掉自己的外甥周静帝,自己当了皇帝,建立隋朝。
随着杨坚篡夺了周朝的天下,最倒霉的自然就是窦氏的娘舅家。
当时年纪幼小的窦氏听说后,当即哭倒在地,然后就说出了那句在各种史书中广泛记载的话:
“恨我非男子,不能救舅家!”
当时吓得她父亲窦毅忙捂住她的口。
却不想天意难测,这个自恨非男子的小小人儿在日后果然得以复了仇,她的夫婿李渊最终夺取了隋室江山,也算是帮她曲线报了国仇和家恨。
前面我们说过,当时的人们极为重视门第和家庭出身,贵族往往通过相互联姻,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增强自己家族的势力。
于是窦毅的这个千金就成为了众相追逐的目标。
之所以如此,就因为老窦既是宇文泰的北魏政权里的大人物,又与当朝皇帝宇文泰是儿女亲家。
当年在窦小姐择婿时,王孙贵胄几乎要把窦家的门槛踏穿。
最后花落李家。
婚前,窦氏是个知书达礼的大家闺秀,婚后,也是个人见人夸的贤妻良母;而且特别讲孝道,婆婆病了,日夜守候在床前端汤送药,甚至十天半个月都衣不解带,而且态度非常好,没有一句怨言。
窦氏还写得一手好书法,不但读过《礼记》、《诗经》、《孝经》、《列女传》等书,还对音乐很爱好,懂一些音律,且精于刺绣女红。
可惜窦氏命薄,没等到李渊建立唐朝,在45岁那年,就抛下自己的丈夫和儿女,早早的离开了人世。
李渊三儿子之死的谜案
在从宫廷侍卫到地方为官期间,史书上也没记载李渊有什么大的英雄事迹,他的最大作为就是娶了神武肃公窦毅的女儿为妻。
这一段良缘让李渊连得四男一女:长子名李建成,次子名李世民,三子名李玄霸,四子名李元吉;他们那唯一的女儿嫁给了后来战绩不凡、有着诸多传奇故事的少年英雄柴绍,柴绍是临汾人,年少时做过“太子千牛备身”。
在这四个儿子中,除了第三个儿子李玄霸幼年夭折外,其余三个儿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均大名鼎鼎,广见于各种经传。
当然,和同时代很多富贵男人一样,李渊也有好几个如夫人,她们也为李渊生儿育女,只不过没怎么成气候,正史极少提到。
其中有个姓万的妾,为李渊生了一个叫李智云的儿子,在未成年时就不幸死去了,当然他属于非正常死亡,而且他的大哥和四哥还被认为是直接的罪魁祸首。那么真实情况到底如何,我们以后再说。
史上被忽悠最厉害的虚构形象——李元霸
这里需要说的倒是李渊的第三个儿子。
他的名字叫李玄霸。
李玄霸就是在《隋唐演义》和《说唐》这类评书里面出现的那个“隋唐第一好汉”的李元霸。
其实,评书里面的李元霸,只是一个文学形象。
历史上的李玄霸,十四岁的时候就死掉了,他老爸后来在晋阳起兵,根本就没参加。
也就是说,《说唐》等评书里的那个“隋唐第一好汉”,其实是说书人塑造的一个英雄人物,只不过附着在李玄霸的身上罢了。
故事里面的事总是热闹极了。
可是十四岁的李玄霸就在原籍病故了,这是正史里面一再记载的;那么后来所谓的李玄霸一系列热闹的故事,不知是从什么样的依据而来?嘻嘻。
无非是附会捏造,整个就一噱头而已。
但对于真实的李智云却略而不谈,这里面到底有什么样的玄机呢?我们能否最终破解它?
好,让我们努力开始这次的大唐王朝的疑案之旅。
李渊的育子之道,就是发扬鲜卑族重武轻文的传统,以至于后来李世民回忆说:“朕少不学问,唯好弓马,少尚威武,不精学业。”
注意一个细节:公元613年,43岁的李渊被授任为卫尉少卿,具体工作内容就是负责京师的兵器和兵器库,并且在隋炀帝第二次远征高丽时承担监管向东北前线(今辽宁省)运送军需之责。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以后要用得着哦。
四、史上最牛开国皇帝的新奇对比
李渊与史上最牛皇帝们的对比
同样作为开国皇帝,李渊却从来没有刘邦、朱元璋、赵匡胤们的风光,更没有受到他们那么多的赞扬和肯定,对李渊更多的是毁誉。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玄机?
我们先来对比一下——
宋太祖赵匡胤:
虽也是生于豪贵家庭,但家道中落,一切得自力更生。靠着自己的苦苦打拼,他终于从一个普通士兵直升到殿前点检。几乎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他少年时代即雄心勃勃,曾经自比李世民;并且新婚燕尔就放弃舒适生活而投军效力,以实现自己不甘于平庸的志向。
始皇帝秦瀛政:
他是生于富贵,长于富贵,可惜大权旁落,整天生活在政治阴谋中,虽有做王侯将相的种系,却也得自力更生。但他的最终成为中国首位大一统皇帝的辉煌,还是源于其不凡的追求。
明太祖朱元璋:
学龄时做放牛娃,青少年时期则作小和尚,苦大仇深,贫下中农的家庭出身,绝对的无产阶级,几乎是中国所有开国皇帝当中处境最悲惨的,不要说没有什么关系网,就连吃饭都成问题,他是命里注定更得自力更生的一个。但他在衣食温饱之后,没有小富即安。其终成一代雄主伟业,这背后最终起作用仍是他的雄心大志。
西汉高祖刘邦:
响当当的无人不知的泗水亭长。虽然这个泗水亭长无人不知,但那其实全是因为此后刘邦做了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否则泗水亭长算什么呢?一个连副科级都算不上的小干部。
可是,刘邦有一点,他虽然出身与王侯将相,都是无有种系焉;
但他一直极其强烈地想当王侯将相,甚至是称帝。
史书明确记载过,他渴望如同秦始皇一样风光,“大丈夫应当如是”的感叹,让人千年后犹能感觉到其之雄心野心。
很多史料上都写过这样的一个有趣味的故事。
刘邦早在做泗水亭长的时候,曾经因公来过咸阳,那个时候他偶然间见到了当时还活着的始皇帝在九霄楼上饮酒取乐。那一种风光旖旎的盛举,当时就让他十分地“痨馋”,请注意这两个字,他的羡慕已经达于最高限,以至于成病,所以才有了这个词;甚至于暗暗发誓:“大丈夫应当如是!”当有一天他的梦想成了真,于是这句暗暗发的誓词也就无人不知了。
大人物没有秘密
公元前206年10月,在秦王朝最末一年的最末一日,攻入武关后的沛公刘邦用了张良之计,攻入城中。这个时候,赵高已死,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的最后一个皇帝子婴在大势已去的无限悲怆凄凉中,不得不明智地捧了国玺、兵符、节仗,俯身站在咸阳城门外,在落日的余晖里,向沛公刘邦屈膝请降。
在沛公刘邦接过玉玺的一瞬间,这个曾经一统天下的辉煌而短暂的王朝也就随之无言地宣告结束了。
这一幕应该是真实的,虽然它早已过去了几千年,但是历史永远记下了这一幕。只不过这样的一幕经常会重演,虽然主角和背景常换常新,但内容却惊人的相似。这不,不久以后,我们今天正在说道说道的主人公李渊,就在隋都长安也上演了差不多的一幕。
这一幕过后,刘邦与子婴一同并马偕入咸阳城门,但一进了城,刘邦就派人把子婴监管起来,可却并不杀他;聪明的刘邦可不想让自己背负一个弑君的恶名,千古流传。接着刘邦马上就赶往他曾无限向往艳羡的富丽堂皇金碧辉煌豪华壮观的阿房宫。
但据现代的一位专家考证说,阿房宫并不存在,它只是当时国家建议部的一个计划,虽然有图纸,甚至于还有一个开始施工的底子,可是并没有真正建成。
所以刘邦奔向阿旁宫的说法就应该是不能成立的。
这就是历史。
历史总是这样,当一些事是我们一再地自以为耳熟能详理所当然的,却突然有一天,被证明其实是完全相反的。
好了,此说能否成立,我们暂且不讨论,但刘邦奔向那他曾为之苦苦奋斗的皇家那豪华宫殿却应该是不争的。
历史就是这样,它存在着种种可能,一切都不能加以绝对化,我们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它的不确定性!
当任何人对于一个史实,给出一个绝对的肯定说法时,那都是伪科学和反科学的。
不管刘邦此人如何被人说长道短,但他终归还是一个有着强烈雄心壮志的人,哪怕这种雄心壮志因为不是那么正大光明,不是那么让人敢恭维,而常常被人讥讽。
我们说了这么多史上牛得不能再牛的开国皇帝出身,只是想在对比中总结了一下,虽然家庭出身各不相同,但他们有着共同特点,那就是少壮即有雄心,甚至于野心勃勃。
而唐高祖李渊呢?
他的家庭出身是这样的:生于贵胄之家,而且是显赫世家的大贵族——王公贵胄;自己也是高干;而且关系网强大,可以说是朝廷有人好做官,属于王侯将相有其种的那类幸运儿。
然而,一千多年以来,他在儿子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的盛名下,却显得黯然失色。后世的人们言唐帝,必首称唐太宗,比如那个广为传诵的名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就更进一步深化了这一倾向。
甚至于唐高祖李渊,是否为大唐帝国的开创者。这一点都存在着巨大的争议。
而一千多年来,与之同步的评价是:李渊的胸无大志,李渊的平平庸庸,以及好酒色,没有正义感,不分忠奸善恶,既没有创业的雄心也没有创业的才干等等,等等,等等。
因此在这方面,李渊就和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开国皇帝都不一样,以至于到了今天,成为一个千古疑案,今天让我们试着来解散一下这重重的迷雾。
五、解读李渊的两个重要却被忽略的符号
无数版本说李渊
关于李渊,一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版本,一个是说他胸无大志,另一个则说他极有雄心,只不过是韬光养晦。
这前一个版本主要是在早些年,各种史书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大大贬低李渊同志,目的是为了抬高李世民同学。
最典型的说法就是:
按照新、旧《唐书》和司马光《资治通鉴》的传统说法,李渊是一个碌碌无能之辈,而且暮气沉沉,胸无大志。相反,他的次子李世民则被说成是一位高超的军事领袖:有魄力,有进取心,英明天聪。
也就是说:
李渊嗜酒好色、昏庸无能;而李世民雄才大略,成就一朝江山社稷。
简单一句话:
儿子打江山,老子坐天下。
史学家总是美化得江山皇帝,原因不必解释,所谓成者王侯败者。
但是事情就是这么简单的吗?而且李渊是一个成功得江山的皇帝,那么到底为什么他还会这样受到贬损呢?到底是谁在幕后操纵着这一切?我们以后来试着破解这个千古谜案吧。
也许是物极必反的道理,现如今给历史翻案成风,一定要把以前黑的全说成白的,白的全说成黑的,以此来显示自己多么的高深多么的与众不同,于是乎,李渊同志就得益于这一大好的人文气候,终于翻案了。
最典型的说法就是:
诸位诸位,不要说老李是酒色之徒,殊不知,李渊真正是一个胆略超群、富有权谋的政治家。他不仅善于把握时机开创了一代帝业,而且目光远大,在政治上积极进取,奠定了大唐帝国的基业。
作为辉煌灿烂的唐帝国的奠基人,李渊不仅具备我国历史上所有创业者的杰出政治才干和胆识,而且还拥有很多优秀的政治家品格。
于是乎,李世民同学又被一些历史学家贬得一塌糊涂。
随着这两种版本的盛行,很快第三种版本就出场了,这第三种版本会怎么样说,不用我罗嗦,你一猜就可以知道,肯定是同时肯定了李渊和李世民父子俩,用时下流行的词语表达方式,可以这样表述:说这父子两人“都他妈的特别牛,而且不是一般的牛”。
嘻嘻,相信不久以后第四种版本也将诞生,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简单的很,再对这父子俩来一个同时否定就是了。唉,可怜到第五个版本要出台的时候,不知道将是以何种说法来哗众取宠了。
总之我们暂且不管李渊是如何样的人,但他终究还是站在了历史的制高点上,成为千古不灭的风云人物。
那么这里面到底有什么玄机?我们暂且不说,在这里我们要继续给大家讲故事。
解读李渊的两个重要却被忽略的符号
故事应该怎么样讲呢?
需要寻找一个话题。
有人说李渊这个名字就很有意思,因为这个“渊”与“冤”谐音,而终李渊自出场成名以来,一千多年了,也确实是有太多被人误解处,于是就有一说,说李渊的确是冤,比窦娥还冤!
有什么冤枉呢?
最大冤枉处就在于:李渊和李世民之间,到底是谁打江山谁享其成?
凡此等等这些问题。
其实解读一个历史人物,应该从他的所作所为入手,那么具体到李渊,他一出场,其实就有两个重大的却经常被人忽略的历史事件。
它们是需要我们来重视的。
这两个历史事件就是:
杨玄感造反。
炀帝北巡雁门遇战祸。
这是破解李渊其人的两个重要符号。
好了,这也成了我们故事开讲的最好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