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都是游玩惹的祸

我们在上一章提到了这件十万火急的事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事件呢?

雁门关事件的主人公是什么人?

炀帝北巡雁门关时发了什么意想不到的恐怖事件?

雁门关事件的发起者如果不是义军,那么又会是什么人?

突厥的始毕可汗为什么与隋廷结怨?

嫁到突厥的义成公主及时地送来了什么的重要情报?

被困雁门关,隋炀帝的表现如何?

如何能脱险?杨广又向三军将士的承诺了什么?

为让突厥撤兵,义成公主又使用了什么高招?

一、又一次被忽略的重大历史事件——雁门关事件

巡幸

那么我们上一章提到这件十万火急的事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事件呢?

我称之为雁门关事件。

可以说,这是又一次被忽略的重大历史事件。

前面我们说过,这次事件的主人公是杨广。

原来,这个十万火急的事件和隋炀帝的游玩有关。

还记得前面我们说过他的几大败国特点吗?其中之一就是游玩。

这个时候隋廷的外部环境实在不安全,到处是揭竿造反的。这在前面我们已经说了很多。

可就是到处有危险,他还是又离了京城。

但这次的麻烦还真和义军起事没有关系。

公元615年,杨广一方面诏令各地坚壁清野,另一方面他又要出游了。

这年夏天,天气有点热,杨广打算到太原的汾阳宫避暑。

官方的说法是:巡幸太原。

当时正是阴历四月,但时令已然是夏季了,用我们今天的计时习惯,应该是阳历五月底六月初了。

炀帝到了建于太原附近的汾阳宫度夏。

由于宫城地方窄小,百官、士卒们都分散在山谷间用草搭成营帐居住。情调很浪漫。

北巡雁门关

李渊作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乘胜搜剿,又打了几个胜仗,捷书驰报行宫,炀帝大悦,于是就打算北巡。

具体的主要活动项目:巡狩长城。

雁门是山西的边疆城市。

杨广万不想,当他的车驾一出了雁门,他将遭遇大麻烦——东突厥人会将他围困一个月之久!

从而有了这次雁门关事件。

这次事件如果放在今天,肯定比美国倒卡扎菲政权轰炸利比亚、日本福岛大地震,以及阿富汗抗美大示威还要引人眼珠,恐怕全世界的媒体,都要齐聚雁门关了,进行最新报道。

那是在初秋,阴历八月初五,炀帝巡游北塞。

雁门关事件的背景资料

当初,隋廷权臣裴矩认为,应该防备突厥的始毕可汗,因为他的部众逐渐强盛。于是他就向炀帝献了一策,以分散始毕可汗的势力。

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想玩些诡计,削弱始毕可汗的势力。

但他也把始毕可汗看得太简单了点。

具体做法:

炀帝打算以宗室女(指公主或者郡主一类的有皇室血统的贵族女子)嫁给始毕的弟弟叱吉设,并封他为南面可汗,好让他与始毕可汗对着干。

叱吉设不敢接受册封。

非但不接受册封,还主动向哥哥告发了杨广的阴谋。

始毕可汗生气了,而且怨恨得很。

突厥是北方的游牧部落,分东西突厥,西突厥距中原有点远,所以一般说的突厥,就是指东突厥。

突厥一直以来,如同汉朝的匈奴一样,是中原政权的心腹大患。

因为善于骑射,每年不定时的来抢东西,顺便再杀些人,老百姓早就不堪其扰。

所以当年杨坚就采取分化瓦解、打强扶弱的政策,以夷制夷,目的是让东西突厥相互牵制。

杨广他爸是对的,而他是错的,并且他还一错再错。

始毕可汗有个宠信的大臣,叫史蜀胡悉,善于谋略,军师级的人物,就如同电视剧《汉武大帝》里面的中行悦那一类人;只不过,稍稍不同的是:这是个胡人。

裴矩的小手段玩上了,他诈称与史蜀胡悉做买卖,将史蜀胡悉诱骗到马邑,一刀就给咔嚓了。

然后自作聪明地派使者向始毕宣布诏命,说什么:“史蜀胡悉背叛可汗来投降,我已经帮您将他处死。”

始毕可汗再怎么蠢,也不会相信这些鬼话,何况他并不愚蠢。

由此,始毕可汗就不再入朝。

岂止不再朝,他还要报复呢。

二、凶险万分的雁门关事件

义成公主的重要情报

如今听说杨广要来巡视,大好时机,岂能放过?

八月初八,始毕可汗率领几十万名骑兵策划袭击炀帝的车驾。

此举若顺利,杨广就死定了!

幸好,嫁到突厥的义成公主,事先送来了重要情报,才没让始毕可汗把杨广捉住。

义成公主原本是始毕可汗的后妈。

可他一当上大汗,就上书隋文帝,请求娶自己后妈,也就是娶他父亲启民可汗的老婆义成公主为妻。

隋文帝准奏!

依照现在人的观点,这就是乱伦,真是岂有此理,简直是国法人情皆不容!但在一千多年前的突厥,这是风俗,合情又合法,叫做“父兄死,妻后母,抱寡嫂”。

被困雁门关

八月壬申(即十二日),隋炀帝驾出雁门,不料时势危急,又吓得迅速驰入雁门城,然后据关坚守。

他的次子齐王杨暕(音简jiǎn)率后军进驻了崞县(崞音郭guō,山西原平县)。

八月癸酉(即十三日),突厥大军几十万铁骑,包围雁门关,把雁门郡城围得铁桶一般。

杨广这下知道捅了马蜂窝了。当初他失策了。后悔也来不及了。

隋军上下,惊恐之极,急忙拆毁民房,用作守卫城池的材料。

雁门郡的41座城池,突厥军队已经攻破了其中的39座,只有雁门、崞县两座孤城,没被攻下。

突厥军队紧攻猛打雁门郡,看来也是朝不保夕了。

箭都射到了炀帝的脚跟前。

炀帝吓慌了,束手无策抱着幼子赵王杨杲,昼夜啼哭,眼睛都哭肿了。

城中有军、民15万人,粮食仅够供应20天。

到时候,不被打死,也要饿死!

如何能脱险

史书到此,记载不大一样,有的说守城者表现恐慌和不满;有的说有人轻率地提出逃跑,或把敌人赶走。

左卫大将军宇文述建议杨广:选挑选几千名精锐骑兵突围出去。

宰相苏威坚决反对,他说:“据守城池我方还有余力,况且轻骑乃是对方的长处。陛下是万乘之主,怎么可以轻易冒这么大险率军突围呢?”

我们注意到,接下来,疑案再次出现,据《中国通史》说,正是苏威建议:停止征战高丽,并悬赏格,重赏战守及来援的将士。

但在《资治通鉴》中则说是民部尚书,也就是财政部长樊子盖言之凿凿地说:

“陛下在危境中侥幸保全,就算不错了,一旦开城门突围,那不是白白送死吗?不如坚守城池,征召全国各地兵马前来救援。陛下还应亲自抚慰将士兵卒,宣布不再东征高丽;再许以重赏爵位——这么一来,必定会人人奋勇争先,何愁不能成功!”

注意前面的几句话,前面说的苏威反对意见,在这里也由老樊口中说出。

各种史料总是这样,对于同一句话同一件事,在细节方面往往是不统一的。

在这里,我们至少可以弄清楚一点:那就是宇文述的意见被全盘否定。

内史侍郎萧瑀认为:

“按突厥的习俗,可汗的妻子可以参与军机,况且义成公主是以皇帝女儿的身份嫁给胡夷的,她肯定要依恃大国为后援。……”

“你的意思是……”众人疑问中。

“如果派使者和公主说明,请她帮助斡旋,即便无益也没害啊。”老萧说。

大家也认同这个观点。

“另外,将士们的心里,多是怕陛下在免除了突厥战祸后又去征伐高丽,陛下若明确下诏,打消将士们的顾虑,他们肯定安心抗敌。”

老萧是萧皇后的弟弟,也就是杨广的小舅子。

他最后这个建议,和前面的几个大臣如出一辙,可见这是一个多么明显的事实。

果然接下来,虞世基也劝炀帝重重悬赏,下诏停止征伐辽东的兵役。

炀帝从来不听谏,这时候也只好听谏了:

否了宇文述的建议,采纳了樊子盖和萧瑀等人的主张。

杨广向三军将士的承诺

于是杨广亲自巡视军队,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同志们,当此国有大难之际,你们要努力杀敌,报效国家!胜利以后,凡是参加了这场战斗的,都有赏赐,都不愁升官发财!朕一定不允许有关部门的官吏,耍弄刀笔吞没了你们的功劳。”

他的圣旨也非常明确:

守城有功的人,没有官职的直接授予六品官职,赏赐物品百段;

已有官职的人级别和赏赐依次增长。

他每天派出慰问将士的使者,络绎不绝。

于是大家都踊跃杀敌,昼夜抗击突厥人,虽然伤亡很重,但士气高涨。

八月甲申(即二十四日),炀帝下诏:招募天下之士,来雁门关勤王保驾。

各地郡守县令都争先恐后,响应勤王诏,纷纷渴望立个大功。

这个细节非常好地说明:当时的杨广和其隋廷政权,其权威还是在的。

三、夏侯端给李渊的洗脑起作用了吗

谁是隋代洗脑人

就在这时,又有好事者,劝李渊乘机起兵。

不错这是个好时机,可李渊不为所动,原因不必再说,前面我们一再强调过,隋杨政权此刻还是占据绝对优势,公然反叛,只能成为第二个杨玄感。

这个做洗脑工作的策反者是谁?

他就是李渊的副使夏侯端。

夏侯端何许人也?

他是南朝梁国的尚书左仆射即宰相夏候详的孙子,也是一高干子弟。

他善于占卜天象以及给人相面。

那天下班后,换言之,公务结束后,他来见李渊,两人一同吃饭。席间,夏侯端又口若悬河:“老兄啊,你可知现在天象如何?”

李渊明知故问:“请指教。”

“如今玉床星座摇动,帝座星不安定,岁星又居于参宿的位置,这可是预示着必有真人起于晋地啊,那这个真人不是您还能是谁呢!?如今主上疑心重而且下手毒辣,他尤其猜忌所有李姓之人,您若不想着变通,怕是大祸将至,唉……”

李渊笑而不答。但心里很认同这一说法。

夏侯端察言观色,悄悄话越说越来劲,什么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之类的。

到他的演讲结束后,李渊稳如泰山地慢慢抚须,然后徐徐答道:

“承教!只是,容我再考虑考虑。”

其实,李渊早已洞若观火。但起兵非同儿戏,须一矢中的!否则就是一场灭门惨祸。

难道杨玄感的下场,还不够惨痛吗?

所以无论老夏怎么来洗脑,李老大都只是以不变应万变。

少年李世民

史书上多数这样记载:李渊接到勤王诏后,就派次子李世民应募从军。

屯卫将军云定兴,也应杨广的这个勤王诏,在到处募兵救驾。

李世民就到他这儿报名入伍了。

等等,这个云定兴好象是突然冒出来的,以前没有提到他,并且后来他也再没出现过,好象特意就是为了表现李世民的勇敢机智而特意被小说家设计出来的一个虚构人物,虽然他总是在正史中以真实历史人物的面貌出现。

很多史书都是这样继续讲述着:

当时的李世民,只有十六岁,不想他小小年纪,却是有胆有识。

他仔细做了调查,认为双方兵力悬殊,云定兴不过五千兵,而突厥大军却是几十万;不能强攻,只能智取。

于是他给云定兴献了一个好计:

多携带旗帜、军鼓作为疑兵。

李世民在当时还发表了一番豪言壮语:

“始毕可汗胆敢倾举国的兵力,来围困天子,必定以为我方仓促间无法救援,所以才敢如此猖狂!

“为我军计,应大张军容!

“我们最好在白天展开旌旗几十里,连绵不断,就是到了夜间,也一定要鸣钲击鼓,金鼓相闻。

“这样,突厥必定以为我方大批援军到来,就会望风而逃。

“否则,敌众我寡,如果对方全军来战,我军必定无法支持。”

云定兴采纳了李世民的建议,连连夸奖:

“好一个疑兵计,今日正用得着。”

立刻依计而行。

始毕可汗果然堕入计中。

突厥人的心理压力,空前地大。

突厥撤兵

这边炀帝暗中派使者向义成公主求救。

义成公主就派人告诉始毕可汗:“北部边境告急。”

这时东都和各郡的援兵也都到达忻口(山西忻县北)。

注意啊,这是一个太重要的细节了!

九月十五日,始毕可汗见形势不好,解围出塞。

突厥撤兵退走后,炀帝派人出去侦察,见山谷里空无一人,这才派出两千名骑兵在后面追踪突厥军队。

隋兵追到马邑,俘获突厥老弱两千人返回。

提醒注意啊:马邑。这个地名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