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思维导图能增强竞争力

每隔一段时间,总会见到有人在讨论(或说是争论):“到底是做人重要?还是做事重要?”这个问题有一个变形版:“到底IQ重要?还是EQ重要?”

坦白说,不管台面上的职场专家怎么说,我个人认为这根本是个假议题,根本不要让自己浪费时间去讨论或是看职场专家的想法。因为做人跟做事一样重要!IQ跟EQ一样重要!

我反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老板或是主管,你会希望下属很会做人,但是不会做事吗?或是下属很会做事,但是不会做人吗?”

每次企业内训中,老板或是主管一律回答我:“我要那种会做事也会做人的。”这时我就会反问他们:“既然我们希望下属会做事也会做人,反过来说,我们的上层主管或是老板,也是希望我们会做事也会做人。”

常画思维导图的话,一阵子后,我们就会发现,思维导图是一项很容易让我们知道自己的强弱项是什么的思考工具。

各位一定有听过“半桶水,响叮当”这句俗谚吧?

我们一般人肯定希望别人没有在背后称赞我们的能力就算了,但千万不要在背后批评我们是半桶水响叮当吧?因为这句话是用来形容不会做事,肚子里没料的人。再怎么会做人,一旦这种评价传出去了,根本不会有公司敢来挖角你。“公司”的定义是营利事业,每个老板都希望把钱花在刀刃上,每个主管都想要聪明会做事的下属,所以想要增强自己的职场竞争力,最好是要“先学会做事,再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的第一步,目标要明确,要先让自己成为某个领域的专才。换句话说,要让别人一听就知道我们的专业在哪个领域上。若用图像化的方式来说明,第一步要让我们像根钉子钉入木头中一样,在某个领域深耕并站稳脚步。1995年由哈佛商学院教授巴登(Dorothy Barton)提出,传统教育所培育的专才是“I型人才”,而T型人才则是指同时具备跨领域专长的人,也就是通才。

这个阶段,透过思维导图可以快速帮我们把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并深化,并容易让我们产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根据我在企业内训中的观察,自觉缺乏举一反三能力的人,并不是真的能力不够,可能是胆量不够,害怕犯错会很丢脸。也有人是因为不常做而很不熟练,于是就认定自己本身能力不足以把事情做好。

大约不到1%的学员,上课时会苦着一张脸,拿着一张空白的纸问我:“我还是画不好思维导图怎么办?”几乎都是女人在问这种问题,我以前都以为是男人怕丢脸不敢来问。直到看了TED上Reshma Sauhami的演讲后,才知道原来是女人把“试错过程”删除,宁可一片空白,也不愿意把错误呈现出来。

在遇到挫折时,男女有着微妙的差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专授Java程序语言的Lev Brie教授表示,男生会说:“这个‘程序代码’有点状况。”女生会说:“‘我’出了点问题。”也就是说,女人从小就习惯把挫折都当成是自己的问题。

会在课后拿着自己画好的思维导图来问我问题的人,我没有去研究是男人多还是女人多,但想用下面的例子来告诉你,画不好思维导图跟性别无关,能够把思维导图学得非常好,也跟智商无关。20世纪80年代,美国斯坦福心理学教授Carol Dweck观察小学五年级学生如何应付高难度的问题,结果发现:高智商女孩很快就放弃;反之,高智商男孩会将其视为挑战,问题越难越是有动力解决问题。

学会做事的第二步,要开展多领域的基础观念,让自己成为一个通才。约在公元2000年,职场上普遍疯传的观念就是要找到通才者。原因是专才很棒没错,但是专才也容易落入“见树不见林”的思考陷阱中,容易产生本位主义,缺乏团队合作。整个职场趋势走向团队型合作,所以需要“由专才跨入通才”的工作者。

图像化来看,就像英文字母T,故有人称之为T型人,在某个领域要有深度,又要广泛涉猎其他领域。

如果我们把第一步跟第二步的顺序颠倒,变成是“由通才跨入专才”,那在通才阶段就落入了“样样通,样样松”的负面评价中。

这个阶段,透过思维导图可以快速帮我们整合各领域的专业知识,并容易让我们产生跨界思考的能力。熟练思维导图的人,更可运用思维导图来提升团队思考的效率与效能。

学会做事的第三步,找到并建立自己的第二项专长。约在公元2005年,职场开始发现T型人,似乎又不足以应付跨领域合作的深度需求,于是企业界开始寻求有第二项专长的人才。职场上想要立于不败之地,最好要有两种完全不相关领域的专业能力,如医疗+法律、电机+法律、理工学士去念商学硕士之类的。例如,之初创投的共同创办人詹益鉴:台大物理系→政大商学院硕士→台大电机工程博士,他透过变换领域刺激自己,也的确带来许多创新思考。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早期就一直提倡“平行发展第二职涯”。以图像来说,可以说是π型人,2011年《商业周刊》中也提出类似的概念,称之为乘法人这两项专长,最好是两个不相关领域,但是都集中在你身上,就像是数学符号“×”。,可见第二项专长是21世纪职涯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个阶段,除了透过思维导图可以快速帮我们把第二种领域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并内化,因为你知道“如何正确地制作思维导图”已经有一段时间,所以大脑的联想力、想象力应该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了,你会发现自己很容易串联起两种不同领域的内容,我称之为“跨界思考能力”。

这时,你在专业上的创造力应该也有一定的水平了,应该很容易找到执行两种专业能力的可行方法。如果这两项领域在我们身上就像是并行线一样,那就表示我们的专业深度还不够,二十年来,不管对方是企业老板或是一般上班族,我从没有见过一个专业深度够的人没有把专业内化在脑中,他们总是看到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就联想到该如何运用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上。

在《被科技威胁的未来》马丁·福特著,李芳龄译:《被科技威胁的未来》,天下杂志2016年版。一书中,提到现在很多工作已经可以有计算机软件(应用程序)与APP来自行运作,这些工作就不需要靠人力(或说人脑)来执行,因为计算机执行又快又准确,还可以24小时工作,不需要社会保险与员工福利。

在这种确定的趋势下,人类已经不是跟人类竞争工作了,而是要跟思考速度比我们快、精准度和体力比我们好的各种应用程序、APP、机器人、人工智能竞争工作。我们更应该思考的问题是,该如何做到计算机无法做到的跨界思考能力?

从某个专业领域上画不好→画得好,只要画20张思维导图就可以了!(因为很重要,所以本章讲了超过三次)

脑力的锻炼,其实就是心智的锻炼,过程中充满着理性(逻辑)与感性(情绪)的交错纠结。我要告诉你,思维导图永远没有画完的一天

脑力的锻炼,就像跑马拉松100场、爬百岳一样,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同样的动作做了100遍,但是对于脑力锻炼者来说,第一张思维导图带给你内在的变化,跟画第100张思维导图时的变化,绝对不一样。

,还可以得到一颗越来越聪明的头脑与无法被机器人取代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