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1918~1936年的天津银行公会,研究目的是探讨天津银行公会诞生、存在与发展的规律及其外部联系,为我们今天所面对的问题提供一些历史的借鉴。本书共六章,分为上、下两篇。其中,上篇包括第一、二、三章,聚焦于天津银行公会本身,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主要介绍天津银行公会成立的历史背景、制度演进、业务活动。第一章在分析天津银行公会成立的历史背景的基础上,简要地介绍其成立过程及其会员情况。第二章将天津银行公会看作一种向会员提供公共品或服务的有机系统或装置,以此为基础将天津银行公会的相关制度分为三类,即日常决策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经费分担制度,并对其分别进行介绍。第三章从便利会员营业、维护市场秩序、沟通银行与政府三个方面介绍天津银行公会的具体业务活动。

下篇包括第四、五、六章,通过研究案例的方式,探讨天津银行公会的外部联系。第四章将政府举借内债当作一种市场行为,并以民国时期直隶(河北)省地方政府与天津银行公会为代表的各银行间的一些借贷史实为支撑,来探讨天津银行公会在这一市场中的作用。我们看到商人组织的存在确实有利于缓解政府承诺问题,直隶省地方政府借贷市场的持续存在无非是政府与这些商人组织为各自所代表的利益而不断博弈的结果。第五章通过对“检查准备金案”的剖析,使我们认识到在制度塑造过程中,政府与商人组织之间并非简单的“二分法”式权力替代关系,二者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界限,而强制力在这种界限的划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强制力缺失的前提下,作为行业共同利益代表者的行业组织并不总是能有效地推进制度塑造,其在制度塑造中的作用最终取决于理性个体之间的博弈均衡。第六章以维持直隶省钞案为中心,来考察以银行公会、商会为代表的商人组织与政府各自在平息金融风潮、恢复货币信用中的不同作用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体现的商人组织间以及商人组织与政府间复杂的利益博弈。我们看到,维护省钞信用、平息挤兑风潮是政府与商界的共同选择,符合双方利益,在实际中二者也表现出通力合作的一面,在维持省钞中发挥了各自的不同作用。而维持省钞最终失败的原因并非仅仅是政府的单方面违约,而是各方利益博弈的必然结果。

当前中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是重要的市场主体,作为一种基于行业共同利益的企业联合体,行业协会既是政府进行经济管理的社会组织,也在市场秩序的塑造和维护方面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诚如钱穆先生所言,“在现时代中找问题,在过去时代中找答案”,本书揭示的天津银行公会存在与发展的历史经验,似乎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当前的行业协会改革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