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增加值角度下的垂直专业化
- 张咏华
- 1360字
- 2020-08-29 06:33:55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一 研究的创新点
本书从增加值角度对垂直专业化这种新型国际分工下中国制造业的地位进行了分析,角度新颖。在方法上主要利用投入产出技术,从关联度、价值流动角度出发,做了较为翔实的实证分析,主要创新之处总结如下。
第一,勾勒了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链条并从动态角度探讨了中国制造业融入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的垂直专业化链条的演变。从地理方向上对垂直专业化分工进行分解,这一工作一些学者已经做过,如Hummels等(2001)、CCER课题组(2006)、Dean等(2007)等,但同时考虑进口来源和出口方向尚属创新。本书对垂直专业化指标做了进一步改进,同时考虑进口来源和出口方向,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中与上下游国家/地区之间的关系,利用国际投入产出表勾勒出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链条,并分析了其动态变化。
第二,核算了增加值贸易规模,利用该贸易数据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并通过国际对比反映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由于只衡量增加值跨境流动,从而规避了传统总量贸易统计方法因商品流动带来的中间品重复计算问题,因此在衡量贸易规模上更为合理。因此,利用增加值贸易数据衡量的国际竞争力水平,较基于传统总量贸易统计数据而得的结果更能反映真实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第三,用全球价值链人均收入指标来衡量一国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中的获益能力,进而反映一国在其中的分工地位。全球价值链收入是当前从增加值或价值流角度衡量一国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中获益的新方法和新角度,但是由于该指标只考虑总价值的流动,没有考虑投入的效率,在衡量一国获益能力进而体现其分工地位上又存有一定的缺陷。全球价值链人均收入这一指标衡量的是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中单位劳动投入创造价值的能力,同时考虑了全球价值链上要素获益额和要素投入量,从而在衡量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中的获益能力和分工地位方面更为合理。
二 研究中的不足
从增加值角度研究分工和贸易问题是目前较为新颖的课题,受笔者自身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的限制,本书在分析和研究中可能存在不到位的现象,从而使得结论难免存有漏洞。另外,在数据方面,目前并没有包含所有经济体的国际投入产出表,现有的国际投入产出表主要有由欧盟委员会资助、多个机构合作共同研究开发的以欧盟为主要对象的国际投入产出表以及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Institute of Developing Economies, IDE)和日本外贸振兴会(Japan External Trade Organization, JETRO)联合主持并组织各经济体相关研究机构共同编制的以东亚为主要对象的国际投入产出表,但是由于两者的行业分类标准并不一致,且年份也不统一,因此无法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用。书中笔者利用的国际投入产出数据来源于欧盟发布的国际投入产出表,由于该表缺少亚洲四小龙中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数据及亚洲四小虎多数国家的数据,因此会因为这些信息的欠缺而无法全面、完整地描述东亚生产网络的信息,在解释某些贸易和分工现象上可能会存有一定的欠缺。但是,站在全球角度审视,东亚生产网络内韩国和中国台湾作为亚洲四小龙的典型代表经济体,印度尼西亚作为亚洲四小虎的代表性经济体,其相关情况能反映出主要的现象和问题。对于以上问题,笔者将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加以完善,并通过夯实理论功底、跟进理论前沿以提升对问题的系统研究和分析能力,通过行业匹配来进一步完善数据资料,继续优化实证分析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