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源型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 张天维
- 21157字
- 2020-08-29 06:18:55
第二章 后金融危机时代新兴产业
第一节 新兴产业概念界定
一 新兴产业概念的内涵和基本属性
(一)新兴产业概念内涵
新兴产业从概念上讲是相对于传统产业而言的,一般是指随着新的科技发明或伴随新的消费需求而诞生的新产业、新行业,而一些有颠覆性的新兴产业可能会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走势起到支配作用,如电子商务对传统贸易企业的冲击。然而,直到目前国际学术界对新兴产业尚未有统一的定义。美国的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指出,新兴产业是建立或通过传统产业改造,具有较高技术含量,以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相对成本的降低为目标的产业。Day和Schoemaker(2000)指出,新兴产业是为应对生产、交流和分配的新技术而产生的。Matti Projola(2000)认为,新兴产业实质是新技术的产业化。
1992年,我国提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设想;2012年,国务院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列入“十二五”国家发展规划。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与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以重大技术、理论突破、重大发展为基础的知识技术密集、成长潜力大、物质资源消耗少的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尚处于成长初期。从上述定义和表述中能够看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新兴产业的子集,是新兴产业中那些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起重大影响并发挥重要作用的新兴产业,是具有长期的总体影响而非短期的局部影响的新兴产业,其核心要素是战略性和新兴性,有选择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不是不加选择地发展新兴产业与我国国情密切相关。
应当说,从产业全生命周期来看,新兴产业是一个阶段性和动态的概念,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对象,是代表市场对经济系统整体产出的新要求,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技术的发明、应用将承担新的职能,但是仍处于产业生命周期中前期的产业。在本课题研究中除非特别说明,文中所提的新兴产业一般是指中央政府鼓励、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型地区在转型过程中应根据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选择发展那些适合自身特点的新兴产业。
(二)新兴产业基本属性
1.普遍具有较高的创新性
新兴产业是科技创新较为集中的领域,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新技术、新发明、新知识的产生紧密相连,是在科技创新与新科技成果应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产业。新兴产业一般体现为新兴科技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只有那些以重大技术突破、理论突破或满足重大经济社会需求的创新才有可能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而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而那些缺乏持续创新的新产业很快将失去发展基础。
2.风险性高,产业链不健全
新兴产业一般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在技术、市场等方面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技术创新能否得到市场认可,需要很长时间的迭代过程,风险很高。许多新兴产业没有显性需求,没有可精确描述的产业预期。从产业层面看,一些新兴产业往往没有定型的设备、技术、产品以及服务,也没有参照系,没有成熟的上下游产业链。
3.导向性强,发展潜力巨大
新兴产业综合带动能力强,能够助推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社会向上跃升。新兴产业由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我国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未来经济发展重心方向一致,能够对区域要素集聚、竞争优势形成、科技进步、智力资源形成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能够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 新兴产业重要作用和资源型地区产业接续与再造
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集聚了一批科技企业,成为引领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力量,在促进经济结构升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十三五”期间国家继续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并列入规划,充分发挥其稳增长、稳投资、稳就业的重要作用,并加快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全面强化金融支持,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一)新兴产业的重要作用
1.是抢抓新一轮国际产业发展机遇的迫切需要
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重大经济危机都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新兴产业可能会带来新一轮经济的增长和繁荣。占有科技创新优势,便会掌握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引擎。当前以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信息产业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国家培育经济新动力的重要战略。目前,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正通过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调整,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以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谋求发展新兴产业,紧抓发展机遇,对于我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
结构问题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产业高级化必须克服的问题。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产业将面临新一轮大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低级向高级转变成为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任务。新兴产业是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突破口,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力量。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技术更新、产品升级换代,不但能够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也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新兴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可以引领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3.是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低碳经济顺应了历史潮流,是以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等的根本性转变。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环境变化,世界各国都面临发展低碳经济新的要求,“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等新理念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关注点之一。从环境保护角度来说,新兴产业大多是技术含量高、低排放、低污染的产业,通过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对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环境、减排温室气体、应对气候变化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4.是促进充分就业进一步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新兴产业发展在带动产业转型、产业高级化的同时,促进了就业的发展,带动了就业的转型。新兴产业作为增量工业资产能够推动就业人数和结构的演化,而优质的就业结构也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近年来我国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加快,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和壮大,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拓宽了就业的空间、领域和层次,为改善民生奠定了基础。应当看到,新兴产业是以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为主导的产业,这类产业的发展能够极大地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对我国形成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新型经济体系发挥重要作用,也能进一步增强我国竞争力。
(二)资源型地区产业再造和发展新兴产业
1.资源型地区打造接续产业和产业再造过程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实可行的
从我国资源型地区分布来看,经过半个多世纪工业化和粗放式开采后,资源枯竭城市数量呈加速上升态势,许多资源型地区随着资源可开采量下降,逐步丧失其固有的比较优势。由于长期依赖资源开采,资源型城市资源枯竭后暴露出支柱产业迅速空心化问题,进而形成产业、资本洼地,按照一般的经济学理论,人们很容易想到在这些地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使其经济水平与发达地区达到趋同或收敛状态,如索罗经济增长模型展示的那样,依靠资本积累达到趋同效果,但世界经济史无数的实证经验已经证明,资源地区资源枯竭后很难与发达地区达到趋同而更有可能形成长期趋异,最好的结果像法国的洛林那样在生产环节找到了自身定位,而多数地区将长期面临发展滞后局面。当我们为国内130多个资源型城市转型寻找方向时,必须进行开创性的研究,找到突破既有模式的路径,为此笔者参考凯恩斯主义和东亚经济模式成功的经验和我国体制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新的极化涓滴效应H-L模型,模型的基础是自然科学的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理论,其关键是利用产业政策改变资源型地区至少一种关键要素,以诱发经济系统实现突变,进而带动经济体的整体跃升。这种在相对落后地区发展新兴产业的假设是一种新的理论尝试和观念创新,即在缺乏广泛创新基础的资源型地区,利用产业政策和经济杠杆发展高端战略性新兴产业。这种理论的逻辑原点是利用经济地理布局固有优势,使分布在二线地区的资源型城市有选择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那些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其生产环节有潜在转移需求的新兴产业,资源地区将以新的身份支撑一线城市发展,其增长极向产业链高端跃升,助推我国迈向发达国家行列,形成新的更加强大的工业体系。
2.资源型地区面临资源枯竭是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和方向,有助于缓解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压力,抑制人口流失,促进知识经济在二线城市产业经济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资源型地区普遍存在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枯竭、生产效率低下、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同时面临许多社会问题。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性。为充分利用资源型地区良好的工业基础,防止形成新的经济洼地,更好地保障民生,选择具有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等特征的新兴产业,可有效促进资源型地区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重新汇集,加快结构调整步伐,缓解资源短缺压力,保护日益破坏的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促进资源型地区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当然资源型地区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才能够实现“知识溢出效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而带动上下游配套产业技术升级、品质提升,形成技术创新的效应和氛围,提升区域创新环境,促使资源型地区用竞争优势替代不断丧失的比较优势。
第二节 后金融危机时期:产业技术创新、科技革命和我国的抉择
后金融危机时期,发达国家为实现经济复苏和增长而进行战略性调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再工业化、发展耐用工业品生产呼声高涨,特朗普总统上台后促进制造业回流趋势可能得到强化。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加大科技投入和创新,发展新兴产业。从总体上讲,当今世界的科技格局、产业格局日益呈现多元化、多态化、多样化,发达国家制定的科技发展路线图需要经过不断迭代才能显示出最终潮流和发展趋势,并通过科技与产业的有效融合得以实现。
一 后金融危机时期面临的不确定性
(一)后金融危机时期
全球产业经济呈现出较大的不确定性,并对世界经济和产业发展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目前欧洲发达国家并未完全从债务危机中解脱出来,美国经济增速虽然又回升到2007年以来的最高值,但实体经济面临的问题仍然较多,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经济增速下滑、外部需求萎缩、通货膨胀、产能过剩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资源环境、结构调整、国际竞争等压力日益突出。为摆脱后金融危机时期的长期萧条,世界主要国家纷纷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增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后劲,以克服经济萧条带来的不利影响。许多国家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转移到发展新兴产业上来,只有新兴产业的增长和发展,才能创造新的需求,才能引领和促进经济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新兴产业的优势不断凸显,新兴产业发展好的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将取得有利的地位。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有效需求市场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经济增长乏力等,使得如何尽快摆脱经济停滞和低速增长,提升本国和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成为世界性的课题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如果说一轮新的技术革命正在酝酿和开展,那么谁掌握和培育出新产业、率先实现重大科技突破,谁就能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占据制高点。但是很难以历史决定论观点确定未来的发展,信息革命仅仅不到20年,人类能否再次引发新的技术革命是不确定的,科学决定论只能证伪。但是作为研究还是要从经济史中获取灵感,世界经济史表明,在经济动荡的过程中,特别是当经济在每次重大的周期性调整过后,伴随着新的经济秩序重建,全球产业结构都要进行大调整。基于此认识,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紧抓新科技革命的重大机遇,寻找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引擎,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投入和关注。美国首选新能源产业为其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培育和扶持新兴产业,以摆脱经济的疲软状态,强化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拉开了全球新兴产业竞争的序幕。欧盟、日本、韩国等加入竞争,采取行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谁都不想放弃其在全球治理结构中的有利地位。
二 产业技术创新、产业革命孕育与兴起
(一)技术进步一直是产业革命的先导,产业革命是技术进步的结果,而新技术和重大需求则是产业革命的前提条件
国际金融危机凸显世界经济的一大症结,就是科技创新滞后于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创新滞后于虚拟经济,以致整体经济发展失去平衡。为什么每次产业革命都会催生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因为在危机中实现了结构的重组,淘汰了旧的、落后的、无效率的技术、企业和产业,从而出现了新的技术、新的产业。如果我国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以新一轮技术革命为战略支点,积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就能在新兴产业革命中占据先机。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范围技术革新正在加速推进,能否酝酿成一场技术革命还有待观察,但总的趋势没有改变,谁掌握和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谁就能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占据制高点
目前,最可能孕育兴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以新能源、信息、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重大创新为代表的,能够导致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事件,这可能会导致一批新兴产业的诞生并替代已有的产业,从而带来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甚至交易方式等方面的革命性突变。目前,这种趋势已经初具端倪,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的广泛渗透,带动绝大多数领域发生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变革。这种变革呈现出学科交叉融合、领域不断延伸的新特点。在这个过程中,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对新兴产业进行扶持、培育,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美国、日本以及欧盟等发达经济体都把科技创新作为本国或本地区经济的支撑和动力,高度重视绿色技术革命,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等,培育和发展新的竞争优势,积极面对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
三 我国结构性改革与新兴产业发展抉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结构经历了多次调整,每一次调整都使经济跃升到更高的层次和能级,但是按照发展经济学的观点,越过中等收入陷阱前的经济增长从本质上说都是低水平的数量扩张,其支撑技术为一般的适用技术,这些技术溢出没有国际限制。实证经验表明,只要有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和产业政策,发展中国家达到中等收入陷阱的上极值是相对容易的,但是能够越过这个限度的除了东亚的几个国家和地区外鲜有实证,我国在改革开放、结构调整中充分借鉴了东亚模式和凯恩斯主义。我国地理和人口因素情况比较特殊,东部发达地区人均GDP已经越过中等收入陷阱阀值上限,而西部地区还在此之下。从整体上看,我国经济已经到达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化的临界点,未来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只能依靠科技进步触发,而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是结构调整的关键要素,这也是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核心观点。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经济结构调整中,我国中央政府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方向、任务和扶持政策。主要是根据七大领域新兴产业发展状况,强化重点领域科技创新,以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基本思路是推进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产业发展创新支撑体系,完善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加快成果转化,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建设,支持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拓展国际市场。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加快新兴产业市场拓展和模式创新,完善技术标准,实施市场准入制度。扩大国内外合作,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的科技合作和交流。优化投融资体系,支持科技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投资,增强国际投融资的质量。加大科技金融创新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设立产业发展专项基金,落实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
第三节 自由市场背景下:主要发达国家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特点和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实行自由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套相当完善的建立在充分竞争基础上的产业自发选择逻辑,也是古典经济学派和新古典学派所推崇的,但是华盛顿共识在推广实践中鲜有成功的例子,趋同或收敛只在发达国家内部得以实现,而随着东亚模式成功实现追赶,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崛起,促使产业激励政策进入西方国家治理的工具箱。但西方国家发展新兴产业的政策多是柔性的,科技企业拥有充分的选择权,产业界随机漫步式地发展,政府制定的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和经验值得我们选择性借鉴。
一 美国新兴产业发展战略
美国是全球科技的引领者,也是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发源地。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必须寻求一个新的产业来拉动经济的发展,美国通过多种措施,大力发展新能源、生物技术、信息和航空航天等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见表2-1)。
表2-1 后金融危机时期美国新兴产业相关政策措施
(一)高度重视发展新能源产业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美国有选择、有重点地确立了以新能源为主要战略的主攻方向。美国首选新能源产业,把新能源作为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通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以实现“美国能源独立”,同时也希望由此实现美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美国出台《能源政策法》、太阳能“百万屋顶计划”、《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全方位能源战略——通向可持续经济发展之路》等一系列鼓励新能源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政策,加大力度培育和扶持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的快速发展。2009年2月公布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被称为“能源新政”,明确了国家重点投资可再生能源与节能项目、生物医药以及环境保护等项目,从国家层面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重点培养领域、支持政策等。2014年美国公布了《全方位能源战略——通向可持续经济发展之路》,利用能源革命促进美国经济复苏,支持可再生能源、核能和其他零碳能源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并支持在能源效率提升方面的投资。在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美国坚持政府、市场和科技联合互动,通过提高财政预算促进新能源技术研发、税收补贴、对私营企业的科学研发投资等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
(二)大力推动智能制造业
为推动制造业的发展,美国提出“再工业化”和“重振美国制造业”战略,出台《重整美国制造业框架》《制造业促进法案》《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等政策和措施,提升制造业的创新水平和创新环境。美国提出政府与企业、大学、社区共同建立全国制造业创新研究网络,政府出资10亿美元,在10年内创建15个制造业创新研究所。鼓励发展先进制造业,建立先进制造合作伙伴,强化在关键产业的本土制造能力,改革创新先进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如虚拟制造、绿色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等,加快传统产业的调整升级,促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2012年建立了第一个制造业革新中心,重点发展立体打印技术。出台措施降低制造业成本,如减少管制和司法诉讼、实施节能计划降低能源成本等具体实施方案为制造业的振兴创造条件。为鼓励制造业回归,美国制定了相关的优惠政策,提供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如增加对先进制造业研发计划拨款,支持创新性制造流程,加强对纳米制造、生物制造、工业机器人、3D打印、先进设计、新一代信息网络、物联网、先进材料及国防科技工业等领域的投资。
(三)重视科技研发和财政投入
美国非常重视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发展,对基础前沿研究非常重视并制定相关的政策加以巩固和发展。在《重整美国制造业框架》中以加强基础性和前沿技术研究为目标制定了计划追加的资金额度、使用方式等。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纳米技术等领域发展一批拥有贝尔实验室式的技术创新中心。美国非常重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新兴高技术产业的投入,通过制定和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2010年政府提出要保障新能源等方面的投资力度,明确提出未来十年将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替代能源研究,并为相关公司提供税收优惠。加大对纳米技术和产业的支持力度,2010年投入纳米技术的研发经费16亿美元。美国能源部还投入5600万美元资助新能源汽车新的研究项目,旨在降低电动汽车成本、提高行驶效率,同时对新能源汽车的生产、销售以及相关基础配套设施制定了税收抵免、财政补贴等鼓励政策。2015年12月,美国综合预算法案通过,在太阳能方面确定30%的投资税收抵免优惠政策延长三年,到2021年逐步递减,从2022年开始稳定在10%以内。
二 欧盟新兴产业发展战略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盟计划重点在知识创新、商业环境改善、劳动力市场改革以及能源和气候变化四大领域推动成员国深化改革。
(一)重视发展低碳经济
欧盟在发展低碳经济问题上,从排放指标的制定、科研经费的投入、碳排放机制的提出、节能与环保标准的制定等方面都采取了系列措施,加大力度发展低碳经济,带动欧盟经济向低排放、高效能方向转型发展。2008年欧盟通过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包括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修正案、碳捕获和储存的法律框架、欧盟成员国配套措施任务分配的决定等内容,制定了能源基础设施、提高能源利用率等一系列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方针和政策。2011年,欧盟发布《低碳经济路线图2050》,在太阳能、生物能源等六个领域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制定低碳战略和长期投资政策。欧盟推行研发框架计划,第七研发框架计划(2007~2013年)10项优先发展领域,有3项关系低碳技术。
(二)大力倡导绿色产业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欧盟强调绿色技术的创新和投资,大力倡导绿色产业。欧盟制定了“环保型经济”的中期规划,计划投入1050亿欧元的财政资金,发展包括绿色能源、绿色电器、绿色建筑等在内的绿色产业。欧盟高度重视绿色创新研发,统筹和整合相关绿色创新研发计划,如创新与竞争力框架计划、欧洲绿色创新基础平台、欧盟第七研发框架计划等,推动绿色研发,优化创新研发资源配置以支持绿色创新技术的商业化和产业化。欧盟还十分重视高端制造业发展,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技术含量,支持节能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推行能效标识和能效指令,使其更加适应自动化、数控化、智能化和节能环保的需求。
(三)推进智能产业发展
欧盟注重发展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智能产业,并确定智能电网、物联网与云计算产业为欧盟发展的重点。《欧洲2020:智慧,可持续与包容性增长战略》明确指出,欧洲要重点发展信息、节能、新能源和以智慧为代表的先进制造。在智能制造系统、未来工厂、火花计划、地平线2020等系列计划中,从规划、项目、资金等方面支持智能制造的发展,设立长期项目资金资助方式,推动智能制造的研发和市场化发展。2015年,欧盟“单一数字市场”的战略重点是扶持智能工业,提出以智能工厂、标准、大数据、云计算和数字化技能为打造欧洲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的5个优先行动领域。2009年战略能源技术计划路线图中,欧盟将智能电网作为第一批启动的研发投资重点,从政策、技术、需求、市场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划和部署,如《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欧洲数字计划》等,以及物联网在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的突破。“2016~2017工作方案”提出,对物联网投资1.39亿欧元。欧盟将云技术产业作为“欧洲数字化议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出《欧盟2020战略》《云计算公私伙伴关系行动计划》《释放欧洲云计算潜力》《欧盟云计算行动计划(2016~2020年)》等政策加大对云计算的支持力度和资金投入,积极推动云计算技术与相关产业的发展。欧盟虚拟科研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云计算网络成员体系、大型数据集处理中心等已粗具规模。
三 日本新兴产业发展战略
日本历来重视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主导作用,进入21世纪,日本更加重视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日本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和发展。
(一)根据发展阶段制定产业政策
日本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做出侧重和调整。日本政府非常注重新能源技术的开发,2008年推出低碳社会行动计划,重点扶持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产业。2009年3月,日本发布了为期3年的信息技术发展计划,加大信息技术在医疗、行政等领域的应用。2009年4月,日本推出“新增长战略”,确定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为低碳经济、节能汽车、医疗护理、清洁能源发电等方面;同时推出《日本未来开拓战略》,明确提出发展太阳能、环保汽车等,截至2009年底,日本太阳能产业发展快速,全球太阳能电池约有1/4由日本企业生产。2009年12月,日本出台了到2020年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确定以环境资源、医疗护理、文化旅游、科技创新、促进就业和人才培养六大领域为重点发展方向。同年还推出数字日本创新计划、宇宙基本计划、云计算特区计划等,重点支持信息通信、宇宙产业和云计算。2010年日本推出下一代汽车战略、海底资源能源确保战略、产业结构展望2010方案和云计算与日本竞争力研究等,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部署和规划。2011年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案》,支持新能源产业。2013年出台了《产业竞争力强化法》,规划和支持新能源、机器人、新一代汽车、先进设备制造等产业的发展。2015年版日本《制造白皮书》提出要大力发挥IT的作用。
(二)发展智能制造产业
日本非常注重科技创新和科技投入,大力调整制造业结构,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特别是机器人、3D打印等智能制造领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挑战新维度的日本制造》《综合战略2014》等从人才、基础研究、科技创新、重点技术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规划和部署。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日本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制定了智能制造战略性技术路线图,加大对该领域尖端技术和核心技术的资金投入。日本仍然保持工业机器人产量、安装数量世界第一的地位,于2015年公布了《机器人新战略》,并成立机器人革命促进会,明确要扩大机器人应用领域,加快新一代机器人技术研发。政府对机器人制造企业实施了优惠税制、优惠贷款、减税等多项扶持政策,开发出新型可对话机器人等,在机器人应用领域实现突破性发展。
(三)制定多元化财税政策
日本通过加大投入、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财税政策鼓励和扶持新兴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出台多项鼓励新兴产品应用的措施,积极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市场。日本政府特别注重对重要节能技术开发、节能设备推广和示范项目的财政补贴,并逐年对其增加财政预算,给予节能投资企业贴息和低息优惠贷款,鼓励中小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2012年,日本实施“可再生能源发电固定价格收购制度”,规定国家负责收购由产业经济省认证的太阳能发电设备产生的电能,收购价格为每千瓦时42日元,差额由财政补贴。日本对家用太阳能、新能源汽车等产品提供了高额补贴和极为优惠的免税政策,还对高新技术产业实行税收优惠和特别折旧制度,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对企业固定资产税、资本收益税实行减免,对节能技术开发和产品实施税收优惠,对列入节能产品目录的设备实行特别折旧和税收减免政策。日本向来注重科技创新,加大科研资金投入,进行高新技术的研发和革新。在《实现面向未来投资的经济对策》中,日本计划投入10.7万亿日元完善基础设施,要加大人工智能、新材料、宇宙航空、能源等产业的基础性研究。日本加大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和医疗产业、太阳能电池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以增强基础技术、应用技术、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竞争力。
四 发达国家发展新兴产业经验
(一)立足客观实际选择适合的产业
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必须切合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切合本国或本地区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特点。产业的培育与发展要遵循发展规律,要求技术进步,只有新技术和新发明的进步和突破,才能催生新工艺、新产品,新兴产业的发展才得以实现。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和日本以及欧盟都将以新能源、环保产业为核心的绿色低碳产业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上来,政府选择产业发展方向,对产业发展基础、市场潜力、发展前景等进行充分的考量(见表2-2)。特别是日本,它是一个资源极度短缺的国家,国际金融危机后日本经济受到冲击,为实现经济重振,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日本特别重视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因此确立以新能源为主要战略目标,将新能源研发和利用作为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为此制定、实施新能源扶持政策,为日本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综观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新兴产业发展的实际,这些国家或地区都注重考量本国或本地区的发展实际,依据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科技和产业基础等,科学地选择和确定主导产业和重点领域,这样就能够充分发挥本国或本地区的比较优势和产业优势,打造自己的特色产业以更有效地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实现辐射带动作用,保证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表2-2 世界主要国家(地区)新兴产业侧重发展领域
(二)制定综合性多元化产业激励政策
新兴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不仅需要制定完备的产业政策,同时需要制定综合性的相关配套政策,这样才能保证新兴产业得以真正有效运行和发展。为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或地区都构建了完备的综合性产业支持体系,在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主导产业都制定了资金投入、技术研发、人才引进、市场培育等方面的政策保障体系,综合运用立法、财政和金融等政策对新兴产业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对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美国新兴产业发展除了在研发、基建等项目上提供资金支持外,还通过税收补贴、立法保障等方式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欧盟和日本不仅制定了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还对金融政策、法律政策、人才政策、管理机制等多方面体制机制进行制定和完善,形成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支持体系,政策措施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使政策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有效推动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三)有效发挥政府规制和治理作用
就新兴产业发展而言,政府有效介入产业发展,对产业进行多方面的引导和培育,对新兴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非常重要。政府和市场、政府和企业关系要理顺,政府要服务于企业,政府行为要服务于产业发展要求,政府的作用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企业是主体,是新兴产业的主导力量,政府要起到政策导向和服务的作用,只有正确把握政府作用的定位,才能提高政府作用的绩效。在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新兴产业发展的实践中,大多数政府会对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进行必要的干预和扶持。美国强化了政府在推动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制定了各项促进新兴产业的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日本作为政府主导型经济的典型代表,政府积极介入新兴产业发展中,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确定了新兴产业发展的侧重点和方向。综观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创造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和制定保障措施,能够促进新兴产业政策的执行落实,对新兴产业的资源利用和技术创新等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注重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
技术创新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驱动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挑战,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注重突破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和产品。美国非常重视科技研发,积极实现技术突破以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在财政预算中科技投入的比例逐年增加,拟将研发投入提高到GDP的3%。
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也在预算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一方面注重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和升级传统产业,实现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耦合和发展。美国的“再工业化”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加快传统产业更新换代和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对企业、个人的创新成果进行保护,促进企业和个人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综观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新兴产业发展实际,依靠科技创新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既可以对本国或本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和升级,实现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又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 重点突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况和重点领域发展情况
一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况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加快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产业整体规模逐步扩大
我国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定了各种政策和措施,2015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27个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1.9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近1.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3% 和10.4%; 2010~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收入年均增速17.8%。在总体经济形势下滑的背景下,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模逐步扩大已成为区域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和重要支撑。
图2-1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跃升
研发投入逐步增加。统计显示,2015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4万亿元,其中基础研究经费为670.6亿元。国家新兴产业创投计划累计资金总规模达到556.8亿元,比2012年增长93%;累计投资创业企业1233家,比2012年增加995家。国家积极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和工程,支持各地建设检测中心、科学实验室等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例如,我国已经在4G通信技术、大功率机车和高速动车组、基因组测序与分析、心脑血管病关键CT技术的应用与创新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10~2014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呈现逐渐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达到20.08%。2014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27.65万件,同比增长17.78%,与2010年相比增长107.92%(见图2-2)。从2010~2014年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申请量来看,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呈现逐年递增态势,其中2014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生物产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总申请量的74%(见图2-3)。
图2-2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申请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图2-3 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申请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三)产业集聚趋势日益凸显
产业集聚作用逐步显现,高新技术产业园、高新产业基地、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和地方特色产业集群。
1.区域特色产业集群逐步壮大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以及东北、中部、西北和西南的部分地区。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区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较为密集的地区。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和杭州等地,形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汽车、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集群。目前,在长三角已经形成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2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苏州国家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园,以浦东张江-周康、闵行和徐汇为中心的生物医药研发、临床服务外包和产业基地,上海国内民用航空装备科研和制造重点基地等产业基地。
在珠三角地区初步形成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等产业集群。珠三角地区是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通信设备、平板显示、电子元器件等研发、生产和出口基地,形成广州新材料国家技术产业基地、深圳高新区生物材料生物降解酶产业基地等产业基地。
在环渤海地区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产业集群;环渤海地区是我国高端装备研发、设计和制造基地,新能源研发和制造基地,节能环保集聚地等。例如,在北京形成全国航空、卫星、电子信息等行业的研发中心;在青岛形成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等;目前已经形成中关村等25个国际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创新型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为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发挥创新型产业集群和集群内的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的带动和牵引的作用,培育和发展一批机器人、高性能材料、生物制药等创新型产业集群。例如,北京中关村移动互联网创新型产业集群、保定新能源与智能电网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武汉东湖高新区国家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创新型产业集群等全国32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单位;上海精细化工产业集群、珠海智能配电网装备产业集群、天津高新区新能源产业集群、大连信息技术及服务产业集群等38个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单位,国家从技术和人才等方面提供政策扶持。
(四)政策环境不断完善优化
2010年,国务院明确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扶持政策等,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围绕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产业、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见表2-3),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省级发展规划和相关配套措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环境不断改善和优化,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布局(见表2-4)。
表2-3 国家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表2-4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
注:(1)(2)(3)分别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领域的区域发展先后顺序。
二 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重点领域发展情况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加大力度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2015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收入约4.3万亿元。“十二五”期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快速,特别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5G无线技术、国产CPU研发技术和芯片制程工艺、物联网核心芯片、新一代平板显示技术等新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部分关键技术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产生了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著名的全球企业。在网络空间安全产业方面,我国出台《信息安全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网络空间安全产业已形成相当规模,出现相对集中的国家示范信息安全产业园及优势产业,虚拟化、云计算等网络空间安全产业相关技术领域的研究取得新进展,一些成熟的技术已进入应用阶段。
(二)高端装备制造业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随着现代工业走向自动化,努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国家制造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发展规模逐步扩大,截至2015年底,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已经超过6万亿元,成绩突出,其中通用航空、卫星导航、工业机器人三大领域产值均保持15%以上的增长。“十二五”期间,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取得创新性进展,国产飞机、高铁动车组、特高压输变电等领域核心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产业集聚态势逐步形成,初步形成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东北部以及重庆、西安为主导的五大集聚区,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如青岛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齐齐哈尔数控重型装备产业示范基地等。“十三五”期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将重点集中在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民用航天、智能绿色列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智能电网成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核电装备和高端诊疗设备等领域。
(三)生物与医药产业
生物技术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热点,成为国际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我国出台《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务院关于印发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等,对发展生物产业进行具体规划和部署,加快了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生物产业创新环境逐步改善,产业保持较快增长,2014年我国生物产业产值达到3.16万亿元,在GDP中的比重达到4.63%。生物技术取得较大突破,建立一批生物科技重大基础设施,治疗性疫苗与抗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人用高致病性流感疫苗等一批创新产品开始推广应用,在国际上率先实现生物合成L-丙氨酸技术产业化,快速占领国际市场,并开展一批境外战略性并购。生物产业粗具规模,形成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核心,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的现代生物产业集聚区。生物技术已经应用于农业、医药、能源等领域,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和生物能源等产业正逐步发展壮大。
(四)高加工度新材料产业
高加工度新材料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我国大力实施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发展对国民经济具有支撑作用的新材料。新材料产业中的稀土功能材料、光伏材料、有机硅、先进储能材料等产能居于世界前列,纤维产品及应用制品大量出口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性能纤维材料实现技术提升和突破。我国非常重视海洋工程材料的发展,将海洋工程装备列入优先发展的领域之一,国家发改委组织实施2013年海洋工程装备开发及产业化专项。在半导体照明产业,我国制定《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意见》《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规划》等,推动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部分单项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形成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个综合性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如洛阳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广州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等。
(五)新能源产业
我国新能源产业起步晚,但是在新能源方面的技术取得很大进步,在关键设备制造、原材料供应等方面取得突破,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制造技术。截至2015年,我国新能源产值达到4.35万亿元,同比增长17.5%,约占GDP的6.2%。我国利用比较广泛的新能源包括太阳能、核能、风能和生物质能。在太阳能方面,“十二五”期间,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增长168倍,如2015年新增装机容量1513万千瓦,占全球新增装机容量的1/4以上,占我国光伏电池组件年产量的1/3。在核能方面,我国已制定核能发展“压水堆—快堆—聚变堆三步走”战略,实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的政策,目前我国是全球核电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通过《核电安全规划(2011~2020年)》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为我国核电发展制定具体核发展技术路线。《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明确了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路线图。我国新能源产业逐步形成以西北地区、中部地区、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形成江苏光伏产业基地、上海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等区域特色产业集群。
(六)新能源汽车产业
我国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从顶层设计、标准法规、产业技术到市场应用等制定较为成熟的政策体系,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企业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等,大力推动产业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电动汽车的主力市场,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34.05万辆,销售33.1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倍和3.4倍。“十三五”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和中部地区,在关键零部件已形成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地区三大产业集群。我国已建成公共测试平台、30多个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平台,突破相关专利3000多项,并建立国家级产业联盟。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自主化水平不断提升,基本实现“三纵三横”和三大基础平台矩阵式技术创新体系。
(七)节能环保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实现节能减耗、保护环境及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支撑产业。“十二五”期间,我国的节能环保产业规模、产业结构、技术和市场化等发展快速,产业规模以每年15% ~20%的速度增长。“十二五”时期前三年累计节能量达到3.5亿吨标准煤,节能技术和装备取得很大突破,电力节能、工业节能和建设节能方面许多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已经开展多个领域超过80类产品的节能认证工作。节能环保专利授权量逐步增加,主要集中在北京、江苏等东部地区,东部地区授权量总和占国内节能环保产业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82%。我国环保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在环保产业销售收入中环境友好产品的生产所占比重最大,超过65%,其次是资源循环利用产品,占23%左右。目前,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已经形成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区域的沿海发展带和东起上海沿长江至四川等中部省份的沿江发展轴的“一带一轴”发展格局。
第五节 面向未来选择:资源型地区产业重新定位和新兴产业的选择
一 资源型地区产业重新定位中的新选项
资源型地区如何在产业重新定位中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重要位置,并在产业再造和接续产业培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关乎未来。本文将搭建一个新的结构框架,这个框架有助于我国新的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经济体系的形成。首先,假定我国将成为国际产业技术创新的一支更为重要的力量,那么在轻工业占据国际商品贸易较大份额情况下,重化工业作为基础产业已经相当强大,并呈扩散态势,继续推动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国家在“十三五”期间重点支持的产业已经确定(见表2-5),而在中央政府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关键领域,我国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效,其代表产业如电子信息,其中IC装备、交换设备、无线通信、量子通信等已经跃居世界前列,先进制造领域许多重大装备已输出到发达国家,新材料领域进口替代明显加快,我国已经成为新能源领域的风机、光伏发电等全球最大的供应基地,在这种新兴产业高速发展、超常规发展情况下,我国面临新兴产业产能过剩的风险,这能从光伏和风能发电等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到重组中窥见一斑。因此,未来国家在制定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政策时,应针对“增长极”和资源型城市所在的二线产业支撑区给予不同的政策,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的增长极(核心节点)应重点推动重大基础研究、重大科技创新和发挥前瞻引领作用,在价值链两端同时发力,通过垂直式创新确立竞争优势,直面国际竞争,而资源型地区作为落后地区、产业支撑区应充分发挥其良好的工业基础优势,在新兴产业生产环节发力,突出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逐步形成资源和要素优化配置、产业链有效衔接、分工合理的生产力布局,以取代和替换资源型地区在旧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角色。
表2-5 “十三五”期间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
二 资源型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建议
(一)集中力量引进培育产业成熟度高、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重点产业
1.抓住引领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变革的信息技术发展机遇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将信息化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机器人、3D打印等的应用已成为全球信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融合发展,信息技术融合催生一批新兴业态,网络互联的移动化、信息处理的大数据化、信息服务的智能化等将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会逐步横向渗透到工业、医疗、金融等领域中,信息化发展水平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信息技术仍然是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主导力量和主要方向。
2.抓住在未来占举足轻重地位的新能源、绿色低碳技术发展机遇
世界各国对绿色、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非常重视,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更是将新能源、绿色低碳技术和经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大力度扶持和培育新能源产业,发展新能源产业成为世界能源产业的一个重要趋势。伴随着全球资源能源需求的不断扩大,未来低碳经济和绿色能源产业必将成为增长最快的新兴产业,新能源、绿色低碳技术将在未来经济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特征的第四次产业革命将会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新能源技术革命将是第四次技术革命的突破口。
3.抓住新材料技术发展机遇为新一轮产业发展提供推动力
新材料技术是现代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能源等技术领域发展的物质基础。全球新材料产业发展快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欧盟等地区非常重视新材料产业的发展,都在国家层面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和方向,将新材料技术列为21世纪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予以重点支持。世界新材料产业呈现出专业化、复合化、精细化发展趋势,未来发展将更加注重与资源、能源、环境相协调,提高产品的高性能化、多功能化、智能化和环保化。新材料技术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革命,而且未来一段时间将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提供物质基础和推动力。
4.抓住生物和医药技术这个未来的关注点和热点
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学发展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随着生物技术的创新不断积蓄力量,现代生物技术已逐渐成为高新技术的先导之一,生物产业逐步显现出跨越式的发展。功能基因组、蛋白质组、干细胞、生物信息等生物技术创新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发达国家,生物技术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增长速度在25% ~30%,是整个经济增长平均数的8-10倍。21世纪被称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时代,生物识别技术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生物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动力,生物技术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生物技术革命将带动医疗、农业、能源等领域的系列变革,生物产业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和关注热点。
(二)处理好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关系,实现两者的融合发展
1.抓住产业融合和技术交叉带来的重要发展机会
产业融合是创新经济和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随着全球多领域新技术融合创新的加快发展,各个产业领域的边界逐渐模糊,多领域产业融合和技术交叉的态势日益凸显,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将是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的高度交叉和深度融合。技术的相互借鉴和交叉融合,产业形态和应用模式的跨界组合,将会派生出许多新的业态和需求,会引发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随着科技革命的进一步深入,产业融合和技术交叉将更为凸显,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技术产品的智能化、模式的绿色化、业态的多元化等日益突出,产业和技术将呈现出融合性和密集性创新发展。
2.用新兴产业带来的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自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实施以来,资源型地区在政府大型项目、减免税政策刺激下取得了不错的增长,但增长从本质上讲主要是在投资拉动、洼地效应、减免税政策下取得的,资源型地区仍长期面临创新不足和增长瓶颈的制约,新产业、技术进步在产业经济中作用有限,加快新兴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中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必然选择。用新兴产业带来的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能够有效盘活资源型地区存量工业资产,促进传统产业向精益化、高效化、高附加值化方向升级。在原材料工业中,高加工度新材料领域的技术突破,如计算材料科学的发展、新型结构材料的日益成熟,有效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了研制效率,从而大幅缩减了在新材料领域的设计和生产成本。资源型地区在发展中应把握原材料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推动关键技术领域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取得进展,突出资源型地区自身特色,从而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整体跃升。
(三)打造多元化精准务实的产业服务体系,提高综合治理和保障能力
资源型地区应在科技金融、平台建设、政府采购、人才激励、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和产业化以及科研院所改制等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的亮点、新的能力和新的优势。鼓励银行加大科技金融创新力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逐步推进各类贷款业务发展,加强以无形资产进行质押贷款、并购贷款等创新业务,使重要的科技金融创新在资源型地区先试先行。加快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设立和发展,强调立足实际、重点示范、高效管理、下沉服务、分层推进和逐步覆盖等基本原则。建立健全符合国际规则的政府支持采购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政策体系,加大对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吸引国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到资源型地区发展,强化资源型地区对国际创新资源的承接、互动与融合能力。实行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维护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查处机制和维权援助体系,加大知识产权综合执法的力度。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资源型地区信息资源的快速整合和共享。开展多领域、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合作,加快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
第六节 新兴产业发展方向
一 发达国家工业4.0和产业发展方向
以美国、日本、德国为代表,重新转向实体经济,即回归先进制造、回归创新、回归出口。这些国家以大型智能化装备、工业机器人等代表的、人力解放型的智能装备获得爆发式发展。
互联网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在工业4.0框架内完美融合,很多产品进入蓝海时期,很多产品也在不断地转移出去。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指出,未来制造业发展趋势有五大特点:制造网络化、制造智能化、制造柔性化、制造绿色化、制造服务化。
二 “十三五”期间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新布局
国家发改委已经确定,在“十三五”规划中,将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作为重点内容规划。国家将在财政、信贷等多方面进一步扶持其发展。同时强调要做好以下工作:“十三五”规划要在不同区域支持不同新兴产业发展,特别是在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材料等行业方面要取得突破;同时建立健全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完善市场的准入标准,银行信贷给予倾斜,鼓励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推动产业开放化的全球合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