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地区差异及溢出效应研究
- 郑展鹏
- 3字
- 2020-08-29 06:14:42
1 导论
1.1 选题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取得了巨大成就。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面临着更加开放和更为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为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我国适时提出了“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战略,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由此,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从2003年开始真正起步,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到201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1456.7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经济体。由此,我国已初步奠定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大国的地位,并逐渐形成“对外直接投资-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伴随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我国地区间对外直接投资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过度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非常少。2015年我国东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占全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份额高达72%,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只占16%和12%。可见,我国地区间对外直接投资的差异性特征非常突出。地区间对外直接投资一定程度内的差异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过度的差异却可能带来诸如阻碍区域经济发展、制约中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体系建设、影响中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剧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等经济社会问题。因此,加强对我国地区间对外直接投资差异的研究,显得比较迫切和必要。
1.1.1 理论意义
随着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大,在我国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之际,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际,加强对我国地区间对外直接投资差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认识我国地区间对外直接投资的差异性特征,揭示我国地区间对外直接投资差异的发展趋势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我国地区间对外直接投资的不均衡现象非常突出,这不仅影响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而且制约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可持续发展。本书首先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基于静态的视角刻画和比较我国地区间对外直接投资的差异性特征;然后,借鉴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收敛假说的思想及方法,构建省际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地区间对外直接投资差异的σ收敛、β收敛及俱乐部收敛的存在性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分别基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对我国地区间对外直接投资的差异性进行研究,以准确把握我国地区间对外直接投资差异的特征及演变趋势。
2.探索我国地区间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揭示我国地区间对外直接投资形成的根源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制度会对经济绩效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197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地区阶段性渐进式的改革开放战略,由此,形成了我国各地区之间在制度质量上存在的显著差异。这种区域间的制度差异理论上会对我国地区间对外直接投资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本书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的逻辑分析框架,将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纳入面板数据模型中,深入研究地区间的制度差异对我国地区间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从而把握我国地区间对外直接投资形成的制度根源。
3.研究我国地区间对外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均衡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我国地区间对外直接投资差异的溢出效应包括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本书首先通过构建国际技术溢出模型,将主要国际技术溢出渠道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比较研究我国地区间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从而为认识我国地区间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提供实证支撑。本书还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将空间相关性纳入空间计量模型,分别建立面板空间误差模型和面板空间滞后模型,深入研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空间溢出效应,从而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均衡发展奠定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
1.1.2 实际应用价值
地区间对外直接投资的适度差异性,会形成落后地区的追赶效应,进而形成地区间对外直接投资的竞争局面。但地区间对外直接投资的过度差异性,会造成诸多经济社会问题:第一,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失衡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严重影响了中西部地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阻碍了中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建设,进而影响了中西部地区获得经济全球化红利的能力;第二,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对外直接投资的过度差异性,不利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地区间对外直接投资的过度差异性,将进一步加剧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造成更加不均衡的区域发展格局。
本书通过对我国地区间对外直接投资的演变趋势、影响因素及溢出效应的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不仅可以揭示我国地区间对外直接投资的内在规律,更能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均衡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